各位读者大家好,欢迎来到 Matrix 专栏二月文章导读。

这是一篇「开放世界」文章,文章本身只是一张地图,包含着许多导向 Matrix 社区专栏的文章链接。希望它们能像路标一样,带你去发现更多有趣的观点和事物。


写作

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这把火烧到今年,已经开始启发更多的开发者,打造更符合这一理念的工具。

科研利器专栏主理人 @玉树芝兰 最近尝试了一款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工具 Heptabase。在收集阶段,它的特色是可以将每一张卡片按照输入的时间顺序排列;在整理和组织阶段,可以将卡片在「白板」上拖拽移动和缩放(类似 Scapple 这款工具) ,也可以切换卡片关联的不同显示方式,方便作者灵活布置卡片。

最后,Heptabase 并不希望像某些工具一样,把用户关在自己构建的围城之中。Heptabase 的卡片都可以被导出成 Markdown 格式,甚至会自动帮你把插入的图片云端化,方便你把卡片内容转移到其他写作工具中。

谈论起卡片笔记写作法,就绕不开德国社会学教授 Niklas Luhmann 的卡片笔记系统,他将为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等等。但是在实际践行中,会遇到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例如闪念笔记真的用完就该丢弃嘛?永久笔记真的能永久保存吗?Struggle with Me 的主理人 @和燕燕 就跟进自己的实践经验,重塑了自己的卡片笔记分类方式和管理方式,并严格遵守下面三条原则:

  • 及时记录「闪念笔记」;
  • 定期整理、完善,形成「永久笔记」;
  • 重视笔记间的链接,设计合理的「索引笔记」。

每一位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读者看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每个平台的读者都有着独特的阅读取向,就像电影市场一样,文学也被细分成各种类别逆流主理人陈沫就总结了即刻上具备高传播属性的内容该怎么写。

首先标题的重要性依然是被排在第一,然后要控制篇幅,在保持谈话感的基础上,删到不能再删为止。但是作为白领为主体的社区,文章内容不能只有噱头,还要以信息观点类为主。最后,当你的文章被传播开,就要提前优化好自己的个人主页,最大限度留住来你主页「到此一游」的用户。

数字生活

手机等数字设备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信息茧房)也显现出来。生产力周报近期介绍了 Cal Newport 教授的 《Digital Minimalism》一书(注:Cal Newport 的另一本书《深度工作》也值得一读)。

其实与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同,Cal Newport 不仅在乎如何摆脱对手机等数字设备的依赖,更重视思考「数字极简出来之后的时间可以用来干嘛?」这一问题。他认为,如果不思考科技对自己生活的角色,所谓的「极简主义」也很难践行。

数字生活的另一负担体现在信息过载,Shyrism.News 专栏翻译了 Nir and Far(他也是《上瘾》一书的作者) 的一篇博文「如何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生存下去」,文中提出了不少值得一试的建议:

  • 将价值观转化为时间:在分配时间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想成为的人明天会怎样度过?」;
  • 施加限制:利用日程表施加一种约束,避免在无聊、孤独或不知所措的时候掉进各类「时间黑洞」应用中;
  • 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有消费内容的需求,但是可以在这些事安排在做其他事情时同步进行。

如果你曾经试图使用一些「效率工具」来优化自己的数字生活,肯定会遇到过另一个陷阱:把时间花在挑选工具而非使用工具上。Roam Research 的主理人 @吕立青_JimmyLv 就遇上了效率成瘾的问题,于是开始自己寻找药方。

首先要区分当前自己是在「玩玩具」还是在「用工具」,在挑选工具时,不要去追求一个软件 All in One,而是用好每一个软件最有特色的 20%,然后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把各自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再利用标准化和自动化流程,让自己注意不到工具的存在,自然也不会去折腾。最后,建立一个「防崩溃」机制,让自己有重启的机会。

除了要过好数字生活,现实生活的体验也不该被忽视。重新想象的主理人 Shooca 建议我们或许可以从尝试无聊的生活状态开始。当然这里所说的「无聊」不等于「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孤独和公共区域之间的广阔缓冲地带」。我们身处哲学家韩炳哲所谓的「功绩社会」中,游走在「榨取剩余价值」和「急于变现」的两极,不如像啡尝小记的主理人 dimlau 一样,放下 KPI 与成功,通过对咖啡的喜爱来取悦自己。或者

一句话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