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广告内容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少数派从 2016 年开始商业化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之中,这七八年的历程和心得,值得跟大家好好讲一讲,刚好有不少新用户来到少数派,也需要对我们做广告的态度和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广告内容没有原罪
广义的广告行为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比如你无意中进入一个餐厅,吃完饭觉得口味不错,随手发了一个朋友圈,广告的行为就产生了,只是餐厅没有为你的推荐行为付费,你也没法对餐厅的下一次的口味做出任何保证。
那广告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例如:你明明觉得这家餐厅的菜不好吃,但餐厅给你一笔报酬,让你说谎话,骗其他人来吃。这种情况确实不少,特别是很多明星代言,作为精力有限的个人,他们肯定没有时间去体验产品效果,只能靠品牌来背书,但更多人是来者不拒的,尤其在市场不完善的早期阶段,大部分明星都当过虚假宣传的代言人,导致人们对广告的好感持续变低。
后来互联网行业兴起,广告是它们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用户量变大之后,各家都会建立一个投放后台,允许厂商去投标竞价,但机器却做不了审核筛选,各种骗子公司穿插其中。随着互联网产品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加算法的力量总会让人中招,广告就慢慢变成了坑人的代名词。
但从本质上来看广告行为,从口碑推荐,到真实体验,从收钱办事,到虚假宣传都属于广告,它是一个很大的维度,好的广告很好,坏的广告很坏,但它没有天生的原罪。记得早年还有很多公益广告,只是高速发展的商业时代,把它们都被淹没了。
做有价值的广告内容
搞清楚「广告没有原罪」这个本质问题,我们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再来细化自己的广告流程和标准,从而做到内容和商业的平衡。
首先是对产品和品牌的基本筛选。当少数派收到一个商业询盘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去了解品牌和产品的过往历史和用户口碑,确定没有严重的负面产品问题和品牌事件,再决定是否开始合作。去年我们就拒绝了好几个大厂的广告合作,有时候并不是产品本身不好,是我们不认同它们的价值观。
确认了第一步,在合作内容和形式上建立规则。只接受经过我们实际体验的、能力范围之内的内容类型,包括产品实测体验、场景挖掘等等;不接受任何指定稿件、褒贬不一的对比、脱离事实的修改等等,在保持内容价值的基础上,传达品牌意图。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广告内容,做到品牌、用户、平台的三方共赢。
内容完成后,会在发布过程中标注广告,说明商业合作的背景,做到向用户告知的义务。让用户在知情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做出自己的选择。
其实,广告市场虽然很大,但适合做内容推广的品牌也不多,再加上我们这样的合作要求,筛选下来的商业合作就更少了。翻翻少数派的时间流,平均一周可能都不到一条,只是有时候会集中在一起出现,因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整体传播节奏,这点可以理解。
做广告内容并不容易
用户可能觉得做广告内容很容易,但由于多年的行业传统,甲方付钱,乙方执行的固化规则,很多甲方是不能理解乙方有这么多合作要求的。我讲几个少数派的真实经历,大家应该能更好的了解其中的困难。
2017 年,少数派有了正式的商业合伙人,陆续开始了广告业务开拓。有一次,商务负责人跟某知名国产手机品牌建立了联系,拿到了厂家体验机,希望主编能生产内容,便于建立后续合作。但主编认为该品牌当前口碑不太好,拒绝输出内容,两人争执不下,让我来做决断。最后,我选择了支持主编的决定,这导致商务合伙人直接辞职,退出了少数派,我们的广告业务也直接停摆。刚好赶上公司投资款用完,连续数月没有收入,我也因此靠抵押贷款支撑公司运营。
几个月之后,我亲自接手了商业内容合作业务,基于少数派既有的内容能力,亲自找到很多中小品牌,说服他们放弃传统的硬推产品模式,而是尝试通过场景体验和使用技巧或深度科普,来激发用户对产品的认知,更能强化品牌的价值。事实证明,新内容效果是超出预期的,带来了很好的传播的转化,后来有更多大品牌主动找少数派合作,我们也是坚持推荐这样的内容合作模式。
2019 年,我们承接了某国产品牌的系列推广内容,合作金额很大,客户在广告标注问题上不能接受,并强调其他内容平台,都没有这样的要求,甚至一度表示要暂停项目。但我们反复解释并强烈坚持,最终得到了客户高层的认可,继续完成了合作。这件事情之后,相信其他内容同行提出标注要求,客户应该也能理解了。
其实一路坚持到今天,品牌在改变,广告行业也在改变,甚至很多商业合作内容,本身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内容。我们过往的坚持,也许只是起到了点点星火的作用,但依然令人欣慰。
能不能不做广告内容
当然,我非常佩服一些媒体坚决不跟品牌建立合作的态度和勇气。大家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条更合理的路径。广义来说,少数派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产品的推荐和分享,都是广告的一种,问题不在于商业合作本身,而是合作的标准和目的。
2021 年,少数派的营收中,品牌广告收入占 50%,付费内容、定制电商、会员,三个相加一起占另外的 50%。对于内容平台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比例了。但我们并不算安全和轻松,我们的成本投入也在持续加大,包括分配给作者的稿酬,产品体验开发,外围渠道的推广费都在增加。我们还要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用于作者和开发者的扶持奖励。商业广告收入是长期和重要的收入支撑。
我们不会拒绝品牌合作,还计划深挖背后的价值。大家看到的可能只是广告内容,而我们希望向品牌输出的是少数派作者的综合能力,比如面向品牌的众测体验、产品咨询、活动策划等等,能连接专业用户,帮助品牌做的更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
另外,少数派上还有很多开发者、创业者,他们将来都会成为品牌,早晚都会需要这些专业能力的支持;少数派自己也是一个品牌,也有自己的产品,我们未来也要出去投放广告。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不断思考,怎样把广告内容做的更好,更有价值。
希望品牌和用户理解广告内容
我们最近也调整了广告标注方式,对于我们软件和电商的销售倒流,链接背后没有内容,会在首页时间流直接标注广告标识。而对于经过我们原创体验的商业合作内容,改为在文章内页标注。因为这些都是经过筛选的品牌和产品、跟其他内容一样的生产流程,我们不希望因为外部的标识,给用户预设了偏见,并且我们还会持续优化整个流程。
目前跟少数派建立合作的品牌,都非常尊重我们的选题和规则,尽量给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做好内容。我们也特别感谢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很多客户都合作了三四年,见证了我们在商业价值上的成长历程。也希望少数派的用户们能尊重作者和团队的辛苦努力,正常的去理解和讨论这些内容。
如果完整看完以上的说明,仍然不能理解和接受少数派商业内容的用户,我们只能建议你去其他内容平台感受一下他们的广告内容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服务商,我们也确实没有更好的方法满足你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