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沉默震耳欲聋
有些推理小说交流群会设置这样的入群问题,你最喜欢的推理小说是哪一部?
我的答案是《沉默的永和轮》,一本非常特别的推理小说。
这部作品由作者梁清散的三部短篇和一个中篇构成,主人公“我”是一位文献爱好者,不知其名,他搜索文献,探寻历史,还原真相,这并非出于他的职业(他并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而仅仅是兴趣使然。(梁清散本人就是这么一个“硬盘里本身就有大量的各方面晚清文献存货”的文献爱好者)在和“文献之交”邵靖的共同努力下,几个历史事件的真相得以不再沉默。然而有趣的是,我们从头至尾,都不知道主人公的名字。他或许是推理小说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名字的侦探。
然而,故事的主人公并非这位“文献侦探”,而是他所探寻的人物,以及背后的时代。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沉默谐音沉没,沉没的不仅是永和轮,更是风雨飘摇的神州。
虽然书中所搜寻的史料出于虚构,基于这些史料而形成的晚清其实也更像一个平行世界,但在神州陆沉之际,志士仁人救国之情、报国之志,却并无二致。但和那些世人所传颂的名字不同,另有一些人却几乎没有留下多少痕迹:“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正是他们的一生。”梁清散更是让主人公直言:“人类文明史只是一部浪费史而已。”
这些人中有科普作家,有文学家,有探索航空航天的先行者,也有负笈归来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年轻留学生。然而历史只留下了关于他们的一鳞半爪,只言片语,他们走在时代之前的构思与创意,被无情地扼杀在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豆瓣网友“杜若子”说:“(他们)其实也都是些怀有超前志趣和才学,也都曾在或长或短的生命里奋力发声,却终究无力与潮流对抗的‘没能书写历史的人’。广寒生没能成为留名的科普学家;陈海宁们也没能成为第二个詹天佑。”而在永和轮上,杨继和孟指然“两撮短暂的生命之火骤然熄灭,像永和轮一样沉默”。
和这些人相似的,在真实的历史上被潮流所淹没,最终沉默的人,又有多少呢?
也许,他们都是广寒生吧。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广寒生或许短暂的一生》也许是这个系列中最早的一篇(被一些网友称为“原点”,故事里邵靖都没有出场),故事的核心就是寻找广寒生。广寒生身上并未发生杀人事件,我们只能跟随“文献侦探”的视角,看到一个一度活跃在晚清科普报刊上的广寒生,以及他的最终沉寂。广寒生究竟是谁?他为何最终沉默?因为文献资料《新新日报》的缺失(和梁清散其他的作品产生了奇妙的联动),“文献侦探”看似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只能在举头望明月时,“似乎一下子和一百多年前那个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的广寒生联系到了一起。大概,广寒生在一百多年前,望着这轮明月时,也有所期待吧。期待着什么呢……”
《科幻世界》刊登本篇作品时,就在此处结束,然而后续还有几乎一半的篇幅,描写“文献侦探”继续探究广寒生其人,从虚构的作品《登月球广寒生游记》到在科普小报上的专栏回答,再到介绍月球的文章,“文献侦探”虽然很清楚“他的一生以及他的文章根本不值得去做什么论文,即使做出来了,也完全不值得接下来的研究者花费时间去阅读”,但却也固执地认为:“我只是想知道这个人,或许他的一生也只是这么短暂且平凡”。到了文章最后,“文献侦探”也清楚“大概我所说到的那个广寒生也早已不是历史上真正的那个广寒生”。
在广寒生身上,一面“知道不少他人没能掌握的知识”,另一面却“无所事事、无人认可、无足轻重、无路可走、无处宣泄,甚至认不清自己”,所以他“转瞬即逝地浪费掉了难得的那一丁点才华,看着其他人走远,只有自己孤独地停留在了原地”,如果说广寒生是“自作自受”,那么陈海宁他们的故事,则更显得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
梁清散眼下着力最多的,是他“晚清宇宙”中的“新新日报馆”系列,“文献侦探”系列暂时没有听说有新作。考虑到梁清散科幻作家和科幻研究者的身份,致力于构建“蒸汽朋克”的晚清并不令人奇怪。“文献侦探”的工作,也只构成了这个“或然晚清”的一部分而已。
虽然“文献侦探”暂时没有新的故事有些可惜,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献侦探”就此消失。说句题外话,我最早读到该系列的《济南的风筝》是收录在华斯比编选的《2018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里的,华斯比后来编《中国侦探:罗师福》时,也通过网络检索作者“南风亭长”究竟何许人也(参见《中国侦探:罗师福》后记),和梁清散笔下“文献侦探”检索陈海宁、唐李寒、广寒生等人如出一辙。当然现实不是小说,对于“南风亭长”,华斯比未能得出确切的结论。梁清散自己考证吴趼人《新石头记》的版本时,也是通过微缩胶皮上报刊的各种零散信息进行推理。而我在校对书籍时,也往往充当半吊子的“文献侦探”,这或许也可以说,只要有心,有热爱, 也许人人都可以是这么一位“偶尔会查到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拼接些无关紧要的历史碎片”的“文献侦探”。
但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梁清散所致力于描绘的,当然不是连名字都没有的“文献侦探”,而是借助这一人物的行动,构筑起属于他的晚清时代。陈楸帆在本书导读中说,这种“或然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明确的虚构”作为“确定的真实”来进行书写,甚至追求在文本层面上构建出一条全然不同的历史时间线分支。作者的历史视野、考据功底以及文本虚构能力在此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的边际(烂俗一点说就是“拓宽了推理小说的边界”),虽然像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这种“现代侦探运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推理”(赵婧怡于本书《解说》所言)的作品并非罕见,但与“重读真实史料”不同,梁清散的史料是基于真实的永和轮、徐建寅建起的山东机器局而虚构的,所以他的晚清世界“似是而非”(梁清散自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前提是“一本正经”和真实的一面),这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
那么,为什么我是以推理小说来看待这本书呢?那是因为“文献侦探”孜孜不倦地探寻广寒生、陈海宁,本质上就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就是推理小说的核心。
延伸阅读:
文献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