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从埃勒里·奎因开始,有一些推理小说家们喜欢在作品中加入“挑战读者”环节(多以“奎因流”作家为代表),大意是,揭开最终真相所需要的全部线索在前文已经公平公正地告诉读者了,你们能解开我所设置的谜题吗?作为读者,解不开当然也不要紧,反正作者到最后还是得自己写解谜的过程。但对于校对工作者来说,接到作者的挑战书:“我文章里的所有错误,你们能全部找出来吗?”心里就不免七上八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电视剧《水浒传》,野猪林中林冲命悬一线。

最近在校对徐美洁的两篇文章时,就遇到了几个颇让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当林教头遭逢野猪林(发表于“澎湃新闻”)这篇文章中,徐美洁围绕电视剧《水浒传》中的野猪林剧情,探讨明代律法问题,文章诙谐有趣,颇有见地。但具体到电视剧剧情,徐美洁提到“剧中野猪林一段,差人薛霸一边说着‘我这水火棍一向打得沉猛,一下子叫你脑浆迸裂,叫你痛快地投奔来世少吃苦’,一边将棍子高高举起,向被捆绑着的林冲脑门中心打将过去。”问题来了,这段话作者加了引号,那么它的出处是哪里。

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小说《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很方便就能找到电子全文,但在小说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并没有薛霸的这段话,我找了几个版本的《水浒传》,皆是如此。

电视剧《水浒传》,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那么,这段话很有可能是出自电视剧《水浒传》了,对于“80后”,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小时候看的李雪健主演的43集央视版《水浒传》,所幸B站能找到直接观看地址,我仔细看了其中野猪林一段,并没有发现薛霸讲过这几句台词。B站还有山东电视台于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40集《水浒传》,我也找了其中野猪林剧情来看,也未找到薛霸的这段话。

这时我想到,作者看的会不会是俗称“新水浒”的2011版《水浒传》呢,B站上虽然不能直接观看,但有网友上传了“CUT”视频,其中就有野猪林一段。这里总算找到了薛霸的这段台词,虽然和作者的引用稍有不同,但意思大致一致,算是为薛霸的这句话找到了出处。

电视剧《水浒传》,野猪林中董、薛二人向林冲解释非杀他不可。

但仔细看这段CUT,又会发现电视剧剧情(我只看了一小段CUT,没有看全剧)和作者的叙述有些出入,比如作者说野猪林是“陆虞候将此处设计为谋害林冲之所”,但电视剧中陆谦只是说:“到前面不远处,找个僻静的地方”,并未直接点名野猪林。又比如作者提到“董超、薛霸为了五两金子,就可以抡起水火棍”,根据电视剧,陆谦先给了董、薛二人十两金子(并没有剧情交代二人如何分账,有可能并不是平分),并答应事成后再有十两黄金作为酬劳(《水浒传》第八回也提到陆谦答应事成后再给二人十两金子)。

《幽明录》

其实这种还能找到出处的情况,对校者来说还是幸运的,紧接着在另一篇文章鬼界是低俗的吗?(发表于“澎湃新闻”)中,作者引用了《幽明录》《阅微草堂笔记》《太平广记》里的几个故事,来讨论“神神鬼鬼”的话题。文章写得幽默风趣,颇可一读,但作者没引用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重新讲了一遍,导致通过古籍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均无法直接查找原文,校对困难大幅提升。

直接把《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的电子原文找到,一页页翻找显然是不现实的(我虽然这么做了,但因为只看文首几句,结果就错过了这几个故事),那么只能根据作者的转述进行推理了。在“粗心鬼”故事中,作者提到某女鬼飞来撕汤姓考生的试卷,“一时间纸片纷飞如蛱蝶”。“蛱蝶”这个词,平常用得很少,很有可能引自原文,我把这个词和《阅微草堂笔记》一起作为关键词搜索,找到了《愤愤女鬼》一篇。

《阅微草堂笔记》

仔细阅读后,发现作者在一个细节上有误。故事里该女鬼与四十七号考生有仇,而汤姓考生是四十九号。作者说:“原来是个粗心鬼,竟然看错考号,报复错了人。”其实根据原文,女鬼弄错的原因是考场有两间空房间,女鬼直接跳过了,其实这两间空房间也应该算入编号。后来这名女鬼就去找四十七号考生报仇去了。另外关于女鬼找汤姓考生的时间,根据原文是在夜半,作者写成了“正在科场考试”,不过当时汤姓考生正在参加会试,期间无法走出考场,所以夜半其实勉强也算考试时间。

这种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另一个韩姓儒生的故事中,我就遇到了困难,几番周折之下,才找到原文《韩生》。仔细阅读后才发现,原文中提到韩生是被城隍神喊走的,作者将其写成了阎王。我以“阎王”作为关键词搜索,当然是搜不出来的了,换了“韩儒生”作为关键词,才搜出另有作者写了其他文章提到这个故事,其中引用了原文,这才借此搜出了《韩生》。

《阅微草堂笔记》

回到所校对的文章,作者除了误将城隍作阎王外,还把故事里的鬼差因同姓抓错了人误写成了因同名抓错人。此外,城隍神对倔强的韩儒生解释说:“天行不能无岁差”,作者解释为“天神也有闪失的时候”,这可能是理解错了。不过,天时况且有闰年,鬼神尚且出差错,作者这么写,也可能是表示,作者出差错不要紧,校对改过来就行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作者找了“被污染”的二手材料的缘故。以前自己写论文时,经常用的二手材料,没有一一核对,没想到毕业多年,现在反而要一一核对第一手的原文(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真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啊。
 

图片
“校对笔记”系列主要记录图书编校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收录于“蠹余录”中,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