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马来西亚)沈联涛\肖耿著,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出版

我校对《变革中的中国治理:2011-2021》是在2021年,当时这本书的名字还是“看不懂的中国”,因为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书正式出版时改成了这个显得四平八稳的名字。但在序言中,两位作者仍然强调了“看不懂的中国”,想来是相关机构只审核书名,不审核内容的缘故。

在校对本书时,应出版社要求,我有整理《校对质量记录表》,得到出版社赠书后重新回顾,发现有一些我的修改意见并未得到采纳,但也有一些意见得到采用并体现在书籍当中,让我颇有几分成就感。现梳理部分如下:

开放复杂巨系统和白厅

“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个词出现在《重塑中国的“开放复杂巨人系统”》一文,源自钱学森等人于1990年发表的论文《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巨系统”和“巨人系统”有一字之差。本文还提到了白厅,此处我特意写明可加编者注,白厅是伦敦市内一条街的名字,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是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类似于舰队街指代英国媒体),得到采纳。

量子力学的诞生

量子力学在《中西合一的未来经济学范式》中被提到,沈联涛说:“1925年,量子力学诞生,它所揭示的不确定性,就已经把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给淘汰了。”当时我特意写了一段说明,即“1925年是海森堡(也译海森伯)等人创立矩阵力学的时间,接下来的1926年,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量子这个词最初的提出,要追溯到1900年的普朗克假说。”虽然我建议“量子力学的创立写1925年左右比较好”,但未得到采纳。这篇文章原稿还提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容易产生“量子力学也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这样的歧义。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有很大贡献,但量子力学并非他一人之功,此处我建议就改成“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得到采纳。不过话说回来,沈联涛以量子力学为切入口讨论经济,颇有几分“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感觉。

斯堪的那维亚

《如何避免债务通缩陷阱》一文中提到了“斯堪的那维亚”,据查询,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只有两个国家,即西部的挪威和东部的瑞典。本书的编辑和校对采纳了我建议的这条编者注,也正因为斯堪的那维亚只有两个国家,在《中国体制改革面临的压力测试》一文中,原文写作“和许多斯堪的那维亚经济体”,“许多”一词我建议删去,得到采纳。

关于外国人名的翻译

《中美关系新篇章?》一文提到了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和法国汉学家马塞尔·格兰内特,马塞尔·格兰内特有一个中文名字“葛兰言”。我印象中翻译有中文名的外国汉学家名字时一般优先用他们的中文名。比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魏斐德、宇文所安等,翻译时均采用其自己“钦定”的中文名。但编辑还是用相对规范的“格兰内特”,另外我建议注明葛兰言和布劳代尔都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未得到采纳。


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出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文章提到:“香港正在成为国际金融和服务枢纽,澳门自我定位为全球博彩和娱乐中心。与此同时,深圳专注于技术创新;广州是国际国内贸易枢纽;佛山和东莞是重要制造业基地。每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似乎都不平衡,但整个大湾区城市集群的产业结构达到了很好的平衡,整体具备高度竞争力。”

小的“不平衡”与大的“平衡”之间的统一,既可以用在足球游戏的排兵布阵里,也可以写在思想汇报当中。事实上,推理小说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平衡”意味着面面俱到但不突出,那这本推理小说在读者当中的评价,可能不如“不平衡”即其他方面更加一般但某一方面极端突出者。

“校对笔记”系列主要记录图书编校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收录于“蠹余录”中,不定期更新。


蠹余录05:究竟是谁在吃醋(校对笔记之一)

蠹余录06:寻找王焘贞(校对笔记之二)

蠹余录07:致校者的挑战书(校对笔记之三)

蠹余录08:二手材料之害(校对笔记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