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是一款基于白板的笔记工具,它可以无限拓展,可以自行将知识点组合起来,可以视为大脑的延伸。它的创始人詹雨安 (Alan Chan) 拥有颇为有趣的经历:
- 他保送进入台大物理系,大一读完就退学。主要觉得课程节奏不适合自己,同时一年之内该认识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了,然后就退学了;
- 之后去了湾区的 Minerva 大学,因为这所学校要求四年的课程在不同的国家上,和 Erasmus + 很像。他如学一年之后再次退学;
- 做 Meta 是因为他觉得现有的笔记工具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所谓笔记工具是由使用场景决定的,哪怕 Twitter / Facebook 也可以被视为笔记工具,因为不少人拿他们当传播工具,持续不断地在上面输出。
Recap
严谨思考是一种激励他人主动思考的方式。相较于直接给出答案,严谨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进一步探索,直到给出自己的见解。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对方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每次都等着给答案。当然,这种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
比如上周我就遇到了类似的。我带的一个项目中,有一位工作年限比我长很多的同事,但是他交付的预算表就感觉不太对劲。问了和他对接的同事,感觉他对这个项目根本没有上心。于是找他单独聊的时候,特别具体地问他对这个项目有何改进建议。他很笼统地回答了。作为顶着架构师头衔的他,拿出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合适。于是我就追问,如果从代码层面要做出改进,你有啥建议?然后他就支支吾吾拒不回答。然后忍无可忍,我问他到底有没有看过代码?答案显然易见。没想到有着十七年工作经验的他突然失控,指责我不应该这么问他。最后我说,按照组里的传统,所有人都要贡献代码,你打算如何推进这个项目?你打算贡献代码吗?他说,他只愿意提供架构设计,不愿意贡献代码。
最后的结果,他主动离职。这一项目交由其他同事和我一起推进,效率大增。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96 - 20211004
巴菲特和芒格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不断坚持自己的投资以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两人都投入了大量时间去阅读。Acquired Podcast 做了三期总共时长超过十小时的节目专门介绍巴菲特和芒格的 Berkshire Hathaway 从发家至今的详细历史,非常值得推荐,链接放在最后。
在巴菲特看来,每天大量的阅读就像复利一样,最终会越滚越大:
- 巴菲特和芒格每周都要阅读超过500页的纸质材料;
- 他们追寻的是事实,而不是意见,所以他们不读网页材料;
- 除了阅读,他们也花大量时间思考;
- 当芒格还是一个穷律师时,他问自己最贵的客户是谁?最后他发现是自己,所以他每天先为自己服务,再为他人服务。
Berkshire Hathaway Part I https://overcast.fm/+Faxl9ffQE
Berkshire Hathaway Part II https://overcast.fm/+FaxlLI5k8
Berkshire Hathaway Part III https://overcast.fm/+FaxmWtLFQ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97 - 20211005
当我们打草稿时,往往纠结于写得好不好。Fernando Gros 告诉我们完全不用这么想。
- 初稿的作用是记录我们的想法,重在记录,而不是质量;
- 写得越多,也就越不担心初稿的质量;
- 承认初稿并不完美是第一步;
这和简历写作很类似,很多朋友期望简历能够一蹴而就,按着模版填空就行。然而真正有效的简历是改出来的。我们修改的简历已经帮助不少朋友拿到了大厂面试机会,如果你也想有更有效的简历,不妨试试我们的服务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98 - 20211006
今天的分享来自詹雨安,在这篇文章里,他介绍了为何要创建 Meta ,哪些人/书对他对的启发最大等等。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才23岁的年轻人。
- 仅仅做出产品是不够的,还要去卖它。只有做得好卖得好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 之所以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大众知道他在做什么,这样就没有理由逃避了;
- Minerva 大学的理念更强调学会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 相较于改变政策,创造工具的成本小得多,而且要快得多;
- 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程的,而是多线程交织在一起向前发展的。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99 - 20211007
Facebook 本周经历了一次严重当机事故,从事故发生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很清晰的进展报告/事后报告。反倒是第三方发布了一些很详细的分析,这份来自 Cloudflare 的分析 -- 一家内容分发(CDN)服务商 -- 堪称教科书版的分析。
- Cloudflare 发现 Facebook 的服务异常之后,第一反应是自检,以为是自己的服务出了异常;
- 当时 Facebook 的状况像是被人拔了网线(熟悉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同学大概能明白这是啥意思),从整个互联网上消失了;
- 整个互联网相当于一个嵌套的网络,由一个个子网络组合而成,而网络与网络之间靠 BGP 相互链接;
- Facebook 的 BGP 当时下线了,所以其他网络就不知道 Facebook 的存在,整个互联网也不知道它的存在;
- 很有趣的是,当 Facebook 下线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发往 Facebook 的请求量反而暴增,这是因为大家找不到 Facebook 后,反复提交请求,试图搞清楚怎么回事。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300 - 20211008
Archive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DPS 周刊04 -如何防止 Bookthing 那样不要脸地洗稿?
DPS 周刊 03 - 如何像 Sam Altman 一样成功?
DPS 周刊 02 - 如何像 Marc Andreessen 一样思考?
题图源自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