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光」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大部分时候它不仅指代某一个地点,更是我们经历过、熟悉的并留下深刻回忆的地方。它的妙不可言或许人尽皆知一目了然,亦或许是深藏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回忆汹涌呼之欲出,且听作者们平和、真诚且娓娓道来。我们希望通过「城市漫步指南」这个系列,带你领略每一个有趣而又非凡的城市风光。


一座辉煌的新都市在博斯普鲁斯两岸的拜占庭旧址横空出世,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和罗马竞争,而是要超越罗马。宏伟的宫殿被建立起来,中心广场大得如同战车的竞技场。城市中心竖立起一根大型的纪念圆柱,由巨型单一斑岩雕琢而成,上边有皇帝的雕像,俯视全城。这座新城的名字起初叫做新罗马,不过很快就以其创建者的名字而著称——君士坦丁堡。——《丝绸之路》

صفر 前言

伊斯坦布尔——这座曾被称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城市,如今已成为现代土耳其共和国最繁华、最璀璨的城市。一半在欧洲、一半在亚洲,面朝地中海、背靠黑海,中间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注定要卷入各方势力的博弈,无法独善其身。

漫步在这座城市里,你总能在不经意的地方看到历史的痕迹: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到拜占庭与奥斯曼帝国的遗韵,每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作为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纽带,伊斯坦布尔更是丝绸之路进入欧洲前的重要门户,无数商旅与文化使者在这里中转交流,将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与西方的工艺品、艺术品交融汇聚,推动了历史上最璀璨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如今的土耳其首都已不在伊斯坦布尔,但这座城市的历史地位依然不可撼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和众多国家的独立,新兴的土耳其共和国在凯末尔的领导下,为了国家安全,果断将首都从这块战略要地迁至如今的安卡拉。安卡拉坐落于土耳其高原的中心,虽已成为第二大城市,但在规模与影响力上,依然难以与那座跨越两个大陆、充满传奇色彩的伊斯坦布尔相提并论。

于是由身边好友一致推荐的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了我 2025 年第一个旅行目的地。出发前我仍期许着未来不久就能来一次土耳其环游,因此行程设定得非常草率,只是在地图上收藏了想去的地方、随便定了两个解说团就没再管了。没曾想,这样草率的旅行计划,竟然成为了过去一年里最幸福、最难忘的一段旅程。

بر 整体路线

我在伊斯坦布尔总计五天四夜,周六落地、周三离境,实际游览时间有三天半左右。具体每日路线和去参观的景点信息列在下面了,我自认为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都看遍了,看到了非常震撼的东西,也拍到了很满意的照片。最后还附有一些我在做了调查后觉得去了也不会感兴趣的知名景点,和因为时间/体力因素有些遗憾没能尝试的体验和景点。

我自己的体感是,这个节奏实在是太特种兵了,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除了落地那天,每天的步行距离都在 12 km 以上,几乎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歇。由于看的东西太多、吸收了太多信息,大脑到了晚上也很难停下来的状态。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这些行程分拆到 5–9 天的体验感可能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下文中提到的「建议游览时间」不代表参观这个景点所需的所有时间。大部分景点都有两个队,一个是买票的队,一个是进门安检排队,据导游介绍,在旺季时的热门景点(4–10 月)排队时间能达到 3 小时以上。因此非常建议给时间打好提前量,或者提前在网上买票。(不过据说网上买到的 skip-the-line tickets 也只是能跳过买票的队,进门安检的队还是要排,所以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吧。)

我去的时候是伊斯坦布尔的淡季,虽然赶上了当地的假期,但也只在圣乔治教堂和托普卡帕宫两个地方排了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1) 去了很多相对小众的景点,本身就没什么人参观,更别说排队了;(2) 大部分热门景点我都是在 9 点前就到了,早起看景点的人没那么多。比如我去新皇宫多尔玛巴赫切宫时,早上 10 点到,只在门口等了十分钟;但等我下午 2 点从里面出来时,看起来至少要排两小时了。对这样热门的旅游城市来说,如果不能早起,恐怕要花大量时间在路上、排队和人群中。

Day 0:落地伊斯坦布尔 SAW,酒店 check-in

Day 1:

景点

门票

闭馆日

预计游览时间(小时)

古罗马赛马场,方尖碑,蛇柱00.5
蓝色清真寺0周五1
圣索菲亚大教堂€25周一2
圣乔治教堂00.5
Virgin Mary Greek Orthodox Church00.2
科拉教堂₺7601
紫衣贵族宫₺300周一0.5


Day 2:

景点

门票

闭馆日

预计游览时间(小时)

考古博物馆€152
托普卡珀宫€40周二3.5


Day 3:

景点

门票

闭馆日

预计游览时间(小时)

多尔玛巴赫切宫₺1500周一3.5
努斯瑞蒂耶清真寺00.5
加拉塔石塔€301

Day 4:

景点

门票

闭馆日

预计游览时间(小时)

鲁斯坦帕夏清真寺00.5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01
蓝色清真寺0周五1

深知不感兴趣所以主动排除的知名景点

  • 地下水宫:拜占庭时期的地下储水库,里面的柱子是好看的,但门票 €30 实在不值得。另外有色彩丰富的打光实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国内各种溶洞的奇异效果……
  • 现代艺术博物馆:对现代艺术不感兴趣,不过里面可以看海,风景很好看。
  • 纯真博物馆:等我看了书再去吧……(友情提示:带一本任意语言的实体书可以免门票)

如果再次拜访,一定去体验一下的:

  • 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船(2 小时带解说看日落版)
  • 假装穆斯林混进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楼(那句真言没背会……)(不代表二楼不值得一去,二楼可太值得看了)
  • 混进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拍窗子里的清真寺
  • 在海边走走,坐坐 T5 电车看风景
  • 找一家 shooting range 打枪
  • 在加拉塔附近的街区和亚洲区逛街
  • 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现在关闭整修中)
  • 古代东方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去时未开放)

ایكی 消费 breakdown

本次出行总花费 £1074.22,约合人民币 ¥9700。其中机票是我用信用卡积分换的,只有 ¥20 的手续费,如果买现金票大约 £180 左右;还有一些理性上没必要但感性上非常必要的消费(一些非必要购物和溢价严重的饮食),折算进来大概是 £1200(¥10800)这个价格比较合理。

这个花费和极限穷游没得比,不过整个旅行体验都非常好:不用纠结廉航行李额和往返偏远机场;住在干净方便、地理位置极好的酒店,一人独享大床房;吃的都是米其林推荐名单上的餐厅,尝到了各种风味的土耳其菜,也没有便秘或食物中毒的困扰。再降低支出就会降低某些方面的体验,因而我觉得这个总支出合理且非常值得。

本次旅行最大的支出在吃饭。没有买饮料和当地零食,酒店包早饭和饮用水,我一天也只吃两顿,所以这个消费显然是超出当地应有水平的价格。欧洲旧城区一顿 £40 是比较合理(或者说常见?)的价格,我这每顿平均都 £100 了,主要原因是我选的餐馆几乎都是米其林榜单上的,只能说活该(。)不过确实吃到了很赞和避雷的餐厅,在后文的「美食」部分会有详细讲述。

有了丰富的旅游经验之后,行前准备也不再是大烦恼了!这里的支出只包括了签证、保险和电话卡三项。得益于此次确定行程和出发之间没隔几天,转运明显来不及,所以少了很多买衣服和配饰的钱。

除了捡了大便宜的机票,我的日常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有轨电车为主)在机场落地后买的伊斯坦布尔交通卡,里面充值 ₺700 应该就足够了(包含往返机场的公共交通),加上制卡费 ₺130 和一些手续费,差不多 £30 左右能搞定。

住宿算下来大概 £70 一天,我觉得蛮划算。地理位置非常方便,走路去主要景点和海边都是 10 分钟左右。酒店还提供各种 tour 和定出租车的选项,略高于市价,考虑到员工的英语都很好方便交流,我觉得也可以接受。

体验类消费主要是各个景点的门票,加上托普卡帕宫和两个大清真寺的讲解。我觉得这两个讲解请的挺有价值的,很多东西不听背景故事真的就是随便看看,听了讲解再看更有收获。很多人都说伊斯坦布尔的门票极度 overpriced,我非常同意,知名景点往往都是 €30 起步,真的举世都找不到这么贵的。这次没花太多钱主要因为去的很多清真寺都不收钱,所以实际消费也没有那么多。

购物部分,出行前带了布洛芬和帮助排便的药,结果都没用上。(不过回来立刻感冒了……说明即使是旅行也不要太 push 自己啊!)手电筒是我担心有安全问题,买了个高流明带爆闪功能的,结果一趟旅程下来只用到一次,是我在伦敦早上 4 点出门结果发现路灯坏了的时候(……)

没算进旅游支出的还有一个富士相机,退税后约 £1200,我觉得买了值,拍了很多好看照片,也成功地解决了我的手机电量焦虑,拍照画质焦虑和夜景焦虑。和英国价格相比便宜 £400,相当于在土耳其就是白吃四顿大餐(也不能这么算吧但我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اوچ 行程 tips

١. 签证和旅行保险

土耳其对中国公民实行电子签政策,在官网上填写信息付款后几乎就是秒出,无需行程单、机酒预订单和旅行保险(但为了保险还是全安排上了)。有效期一般都会给到半年多次(从下签日开始计算),每次最多停留 30 天。

签证上会注明,持有人需证明有往返机票和每日至少 $50 的余额,实际在入境的时候根本没有人查。另外土耳其并没有「离境时护照有效期必须多于 6 个月」的限制,只要在土耳其境内时护照有效即可。(非常神奇地发现是英国入境也是如此,只要离境前护照在有效期内就可以;如果持长期签证的话,入境时护照在有效期内即可。)

٢. 电话卡和网络

我这次没有单独购买土耳其的电话网络,而是用了 Airalo 的 eSIM 服务。我买了 $12 的 5G 流量套餐,平时查路线、发发消息、刷刷 SNS,加上有时联网修图,非常够用,离境时还剩下了 900 M 左右。

不过如果你没有连接了 WhatsApp 的手机号,我会建议你购买一张有当地手机号的电话卡。盖因许多导游服务和餐厅预订都会通过 WhatsApp 发送确认信息,邮件沟通不如 WhatsApp 即时。

另外,强烈建议在出发前确认一下自己的电话卡在土耳其能不能用,以及银行 app 是否能在当地 IP 下登录——我的 giffgaff 就在土耳其阵亡了,无法接收短信,最常用的银行 app 在土耳其 IP 下也显示 'No connection'。所幸在出发前出于好玩的心理,在看了个视频后把许多网站(比如英航)的登录验证都改成了 Microsoft Authenticator,也确保了最重要的签证网页可以用邮箱接收验证码,否则真的要平添许多麻烦。

٣. 银行卡和现金

我这次没有换现金,全程使用 MasterCard,90% 的时候用 Apple Pay 和 Google Pay 无接触感应付费都没有出问题,包括大部分酒店、交通卡充值和景点门票;有些景点好像是只收刷卡的。

唯二两次需要用到实体卡的时候,分别是在富士相机店买相机时,和在其中一家餐厅付款时,后者 Apple Pay 多次失败,银行 app 也登录不上,最后花了半个小时百转千回才终于付好款。(Hint:先刷小额试试 [最好数额不一,比如 1000、1500 这样叠加],不行换张卡,再不行就召唤身边的中国人吧。)

我的建议是最好带上一张没有外币转换费(FTF)的实体卡以防万一(以及不要像我一样习惯了 contactless 就忘掉密码啊啊啊),其余时间用 Apple Pay 尽量减少被盗刷的可能。如果有在当地买零食、小吃,或者有在路边小店买工艺品的计划,最好还是带上一些现金。可以出发前换好,也可以在当地 ATM 取现(需注意是否有手续费);汇率最差的往往在游客聚集区和机场,除非急用否则尽量避免。

٤. 酒店

伊斯坦布尔主要有三个区域:欧洲老城区、欧洲新城区、亚洲区。具体方位如图所示:

来源:https://andyventure.com/turkey-istanbul-itinerary/

大部分知名景点都坐落在老城区,这里也是游客最多、宰客最严重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优点是离各个景点都很近,大部分酒店都有楼顶天台可以看到两大清真寺和大海的景色。不过住在这里不可避免地会在早上听到宣礼塔的声音(6 am 左右),以四季 Sultanahmet 酒店为分界线,南边靠海的地方受到声音的影响会小一些,北边天台拍照的效果更好。我的建议是住在靠海的那边,想要拍照去 Seven Hills Restaurant 的天台白嫖机位就好了。

我这次住在 Henna Hotel,地理位置非常方便,走路去主要景点和海边都是 10 分钟左右,从车站往返也没有特别难走的坡。工作人员非常热情、非常愿意帮助你。包早餐,除了蔬菜和蛋白质的种类比较有限之外,水果、面包和甜品都非常不错,强烈推荐。

Four Seasons Sultanahmet Hotel

欧洲新城区去各大机场比较方便,而且大部分世界连锁酒店都开在这里。交通最方便是在独立大街附近,不过看评价这里有许多酒吧店铺营业到深夜,所以可能有些噪音。另外我在这里游荡的时候,真的爬了非常多陡坡,而且道路多为不平整的石板路……想象了一下拎着行李箱爬坡的景象,再加上每天回酒店前还要被迫爬山,真是对体力的极大考验。

亚洲区的住宿最便宜,游客最少,也最贴近当地人生活,非常适合住 Airbnb。推荐住在港口附近,每天都有许多趟渡轮往返亚洲区和欧洲老城区,非常方便。

另外,我在出行前查到土耳其在境内禁止使用 Booking.com,不过我这次订房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如果担心的话,可以考虑换用其他平台。神奇的是,我在网站上看房源的时候还看到许多用 AI 生成房间图的酒店,多关注一下评论防止踩坑吧。

٥. 当地交通

我落地在 SAW 机场,起飞从 IST,两边去欧洲旧城区都要 1 小时车程,公共交通不仅 1.5 小时起,而且还要转很多次车。两个机场都有去新城区独立大街附近的机场大巴,如果住在欧洲新城区的话可以考虑。

来之前就听闻这里的地面交通非常混乱,到了发现确实如此。高峰期间堵车严重,欧洲老城区的某条小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堵起来。公交也是混乱的一部分,据说地图 app 里不同颜色的大巴隶属于不同的公交公司,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观和规则(比如有些像国内公交,有些就是一辆小巴完全看不出来是公交车;有些会报站、有些不报)……我不是来玩规则怪谈的,因此大部分时间还是依靠轨道交通。

在伊斯坦布尔的五天里,我坐的最多的是有轨电车,从机场出来坐了地铁,作为体验的一部分坐了两次轮渡。有轨电车,不论是在新旧欧洲区都是非常方便的出游方式,站点设置也连接了各个知名景点。

不转车的话,这些轨道交通的规则和在国内坐地铁/轻轨是一样的;转车的逻辑需要稍微学习一下,我没有遇到过同站换乘的情况,似乎都要先出站、去下一个车站再坐下一条线路这样。轮渡也类似,在同一个渡口有许多个上船点,需要稍微注意一下确认目的地。

看到许多人说用 Google Maps 导航的效果不太好,我的感觉是路线挺准的,没有特别离谱的路线;唯一的不足就是车辆到站时刻时常不准,不过大部分车站都会写清楚下一辆车大约还有几分钟到,所以没有造成太大困扰。我也下载了推荐的 Yandex Map 和 Apple Maps,感觉还不如 Google Maps 好用……

这次只坐了一次出租车,因为做研究的时候发现打车的坑也很多,就花了溢价让酒店代劳了。最常见的问题是司机会坑你多付钱(在语言不通的前提下更难),哪怕用 Uber 也逃不了。因此建议尽量通过 app 打车,在下车前拍下计价表,如果司机在 Uber 上加价就可以上传计价表图片,claim back 多付的钱。

٦. 行程规划

伊斯坦布尔的知名景点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1) 知名清真寺和旧皇宫;(2) 加拉塔石塔,稍远一点有新皇宫;(3) 东正教/罗马时期遗迹;(4) 海边和大巴扎。大概的地理位置如图所示:

做计划时可以结合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建议游览时间准备。如果让我给有钱有闲的朋友家人推荐行程,计划大概会这么做:

  • Day 1:上午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日落时分博斯普鲁斯海峡游船。
  • Day 2:考古博物馆,感兴趣的话逛逛四季 Sultanahmet 酒店
  • Day 3:东正教和罗马时期的遗迹(城墙、圣乔治教堂、科拉教堂、紫衣贵族宫)。
  • Day 4:托普卡帕宫
  • Day 5:鲁斯坦帕夏清真寺、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大巴扎,香料市场
  • Day 6:多尔玛巴赫宫
  • Day 7:加拉塔,独立大街附近逛街

这样基本上能按照历史顺序看下来,每天也不会太累。不过实际上很少有人愿意花 7 天在伊斯坦布尔就是了,愿意在这停留这么久的也都有点精神罗马/希腊/拜占庭/奥斯曼的基因在,也轮不到我推荐景点了(。)

另外还有一些宽泛的游览建议:

  • 知名景点尽量早起去参观,能很大程度上避开人潮。前文已经提过排队问题,如果在旺季和下午去的话,一定要留好提前量。
  • 大部分能参观的清真寺都有信徒用于祷告,祷告期间通常不允许参观。在计划行程时建议提前查询当日祈祷时间,我用的是这个网站;宣礼塔的广播声也可作为参照,祷告大概在开始播放后 40 分钟左右结束。
  • 另一个拍到人少照片的时机是日落后,如果住在欧洲老城区的话,大部分景点附近都没什么人,光会不够好,但足够拍照了 :)

٧. 导游/参观导览

像伊斯坦布尔这种历史悠久的地方,我觉得请导游还是非常有必要。这次我参加了两个导览团,分别包括两大清真寺(蓝色清真寺+索菲亚)和托普卡帕宫,分别安排在第一天上午和第二天下午。体验都蛮不错的,团队人不多,因此每个人的需求都能被照顾到;考虑到这两个 tour 都是包含门票的,讲解简直是白菜价。另外这两个团也是最知名的两个景点,因此能有导游负责门票,也能少些排队买票、租导览、进门安检再排队的困扰。

我在参观新皇宫多尔玛巴赫切宫时就没有专门参团,而是用了景区提供的讲解器。本身新皇宫的游客就不多,加上时期比较近,我不至于一点背景故事都不知道,因此有语音导览就已经足够。

我在出发前还咨询过私人导游服务,即你可以自定义行程,这个导游在那一天只会跟随你,带你去想去的景点,并提供讲解。我问到的价格集中在 $150/7 小时左右(不限人数、不包门票),中文导游的价位是 $200/7 小时。下单之前在小红书看了一下经验贴,这个价格是不包交通和午饭的,因此实际能听到讲解的时间非常有限。我一个人去,只为一个专属导游就花 150 刀显然太亏了;另外一天之内很难完全看完我认为值得请导游的所有地方,再遇上排队也是非常浪费,因此更推荐我这样把讲解分别安排在两个半天的行程。

在 GetYourGuide 上浏览的时候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当地特色 tour,由于时间和预算限制不能全部体验。印象深刻的有马赛克油灯制作当地特色食物 tour阿加莎·克里斯蒂 tour,如果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试试。如果对周边生态感兴趣,还可以考虑在王子岛惬意徒步

٨. 饮食

当地最常见的菜式就是 kebab 及其变体,烤牛羊鱼肉+大饼。蔬菜选择比较少,所以很多人吃了容易上火和便秘。对此我的评价是,要么有意识地多吃蔬菜,要么就带好抗炎药和 VC 泡腾片,每天多喝水对冲一下吧。

在游客区选择餐馆几乎都有英文菜单,店员也能通过简单英语沟通。不过吃的食物质量和价格实在是不太匹配……总之做好人均 £50 的心理准备,结账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肉痛了。

另外看到网友分享,判定相对便宜餐馆的办法:一种是看菜单中土耳其茶的价格,如果超过 ₺50 就做好付高价的准备吧;另一种是搜索餐厅时使用关键词「lokantasi」或「sofrasi」,更容易找到物价合理且当地人去得多的食肆。

土耳其的小食也是一绝,最出名的莫过于甜品、冰淇淋和咖啡了。不过我的甜食配额在酒店早餐时就用光了而且还对咖啡因敏感,所以一个都没尝……而且当我查到最出名的甜品店 Hafiz Mustafa 1864 在伦敦已经有分店的时候,跳过甜品环节就更让我心里毫无压力了。

各个餐厅 tasting menu 里提供的甜品也被我试了个遍,结论是越有土耳其风味的升糖指数越高。哪怕在前面已经铺垫了分量不小的蔬菜和蛋白质,但还是能让我的血糖在短时间内飙到 10 mmol/L 以上……阿弥陀佛,这种东西健康的年轻人吃吃算了,带爸妈吃就没有必要了。

除了各式甜品,街边还能看到各种烤栗子、烤玉米和卖面包的摊位。我在 Yeni 吃到的餐前面包是土耳其风味(不像 Aheste 和 Mikla 都提供的是欧化面包),非常特别的口感和味道,值得一试。

٩. 坑蒙拐骗?

土耳其人口中有超过 90% 的伊斯兰教徒,其教义核心是「做个好人」,所以偷东西的情况非常少见(至少比西班牙和意大利好很多);更常见的是各种坑蒙拐骗,和埃及的 'one dollar' 一样声名在外。我去年去了埃及,今年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并没有小红书上描述得那么严重——如果你经历过 2005 年前后的西安和郑州火车站的混乱局面,那在这两个地方遇到的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主要还是分两种,一种是路边突然冒出来的主动搭话甚至替你帮忙的(比如帮你买公交卡、帮你拍照,给你推荐餐厅、推荐 tour 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比埃及要好一点,只要明言拒绝就少有纠缠不休的;另一种是明码标价,但非本地人到手的就没那么实惠的,我觉得很难完全规避,只能说是在异域旅行必须要接受的成本之一吧。

دورت 行李分析

去伊斯坦布尔时气温在 7–12°C 之间,风不大,90% 的时候都是晴天,没有下过雨。我带了一个 duffle bag 和一个登机箱,以本次旅行的状态而言有些东西还是带了太多了。以下是对本次行李的具体分析:

١. 后悔没带

  • 口罩:我在出发之前就查到当地空气质量是「dangerous」,我还想一个海边城市空气能差到哪里……没想到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走在路上感觉肺里在源源不断地进灰尘……
  • 墨镜和防晒霜:去之前天气预报显示天天都是阴天还下雨,等我到了每天都是艳阳高照!!被晒黑了一个度,呜呼哀哉。
  • 筋膜球:走路很多脚底很累,如果能放松就更好了。(不过作为参照我每天都走路 10 公里以上,如果不走这么远可能也不那么需要?)
  • 保湿油和高倍数保湿面霜:空气真是太干了太干了!
  • 吹风机:酒店的吹风机风速感人,把头发吹到半干也花了半小时以上,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٢. 不用带 / 带多了的 / 带错了的

  • 衣服:在当地实玩三天半,我带了五天的衣服和三双鞋。去之前的期待是美美拍照,结果到了发现发现伊斯坦布尔我想看的真是太多了,而且没有人给我拍照,所以大部分时候就是怎么方便怎么穿。如果让我再来,我选择带一件德绒上衣、一件毛衣、一件衬衫,外套一件防风羽绒服一件大衣,足以应付 90% 场合了。
  • 防水羽绒服+防水裤:走的时候天气预报说伦敦会下雨,到了伊斯坦布尔更是要连下三天雨,没想到一滴雨没下……!所以普通的轻薄羽绒服和普通裤子就够了。
  • 马丁靴:虽然经过 N 年已经被我驯服,但走在崎岖不平的地砖上还是不可避免地磨破了一些之前未能预料被磨到的地方。加上很重很大,不太容易放进箱子里,除了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去机场的时候穿了,其他时候就是放在房间里落灰。

٣. 物尽其用了

  • Fujifilm X-S20 + XF 16-50mm:在预算范围内能买到的最好的富士相机,非常好的色彩调教,配合 Gemini 修图,出片非常迅速。唯一感到不足的就是长焦不够长、拍建筑的时候广角不够广,不过店里卖的 16-80 mm 我也试过了,是一个日常背着就会觉得有点重的镜头,所以放弃了。
  • Allbirds 鞋:走路舒服,然我觉得还需要一个更硬一点底的做支撑,或许 ON 的鞋?我还没有穿它旅游过,下次去罗马或许可以试试?

٤. 服装搭配

  • 大部分建筑都是浅色的,比较常见的颜色是红/棕和蓝色。如果我再选衣服,大概会从这些颜色的邻近色里挑选。
  • 首饰我觉得尽量用奥斯曼帝国时期常见的风格,比如金饰、各色宝石。
  • 大部分清真寺都有遮蔽头发的硬性要求,可以自带围巾或者在当地购买。

بش 景点评价

١. 重返黄金时代 —— 古希腊与罗马下的拜占庭

在古希腊与罗马文明的交汇中,拜占庭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自公元前 667 年由希腊移民建立以来,这座城市便迅速崛起,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在这一时期,拜占庭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一个繁荣的商贸中心。古老的市集里,来自地中海各地的商人汇聚一堂,交流着各自的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筑风格也因此显得丰富多彩,既有希腊风格的雕塑和柱廊,也有罗马式的拱门和广场。无论是精美的马赛克艺术,还是宏伟的公共建筑,都彰显出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活力。

最出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无疑是拜占庭建筑的巅峰之作。据传,当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踏入这座宏伟建筑时,便被其无与伦比的气势震撼到了,他认为这样的奇迹不应只属于基督教世界。于是,在 1453 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他下令将这座大教堂改作清真寺,用精致的古兰经纹饰覆盖住了原有描绘偶像崇拜的壁画。这一改变不仅象征着宗教的更替,也昭示了奥斯曼帝国实力的崛起——他们甚至在大教堂对面兴建了著名的蓝色清真寺,以此展示新政权的辉煌与雄心。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 537 年,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令人感慨的是,现存于伊斯坦布尔的这座历史遗迹依旧屹立不倒,而国内保存完好的唐代建筑却已屈指可数。如今,游客只能进入教堂的第二层,欣赏那历经岁月洗礼后依旧璀璨的壁画和马赛克装饰,虽难以重现当初初入此地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但依然足以让人感受到那段辉煌历史的余温。

自 2023 年改革以来,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楼就不对外开放了,只作为信徒朝拜的场所。不过根据网友的经验,在天黑之后,如果装束合理,还是有几率被保安放过的。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是「how do you pray」,所以背会那句真言还是很有必要。

位于欧洲老城区中心的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则是了解拜占庭时代不可或缺的窗口。其中的藏品涵盖了从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腓尼基到希腊、罗马和拜占庭的文化遗产,其中许多是从奥斯曼帝国广阔的前领土上收集而来的。

这次到访时只有主馆开放,尽管如此还是花了我三个小时的时间参观,到最后实在是没力气继续看下去了。馆内有英文标牌,但我个人觉得还是需要一些历史背景知识才能看懂大部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博物馆背后的故事,推荐《路书》播客的 这期节目,对历史背景有非常详尽的介绍。

圣乔治教堂原本是拜占庭时期的小型教堂,1453 年奥斯曼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希腊东正教教会将其设为普世牧首教会的总部。自 1601 年以来,这座教堂一直是希腊东正教普世牧首的所在地,被视为东正教的精神中心。我在参观时就遇到了来自东欧的旅行团,由当地牧师带领前来参拜。

教堂内部装饰极为华丽,镀金木雕的圣坛堪称东正教艺术的杰作,精细的工艺和璀璨的金色光芒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教堂内还珍藏着不少东正教的圣物,其中包括传说中三位女性圣徒的遗骨,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平添了神秘而庄严的宗教气息。

科拉教堂是拜占庭晚期宗教建筑,以精美的马赛克和壁画文明。它原为修道院教堂,后来被奥斯曼帝国改成清真寺。现在开放给公众参观。里面最值得看的就是描绘基督生平的马赛克和壁画,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被认为是拜占庭马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

一进去真是被壁画和马赛克的精美程度震撼到了。教堂内提供免费的语音讲解,配合维基百科和 ChatGPT 的解说,能对其中故事有更多的理解。

紫衣贵族宫建于 13 世纪拜占庭晚期,靠近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作为皇室的住所。这是拜占庭晚期少有的幸存宫殿建筑之一,在在奥斯曼时期一度改作陶瓷和玻璃工坊,里面的展览也讲述了这段历史。

此处距离伊斯坦布尔古城墙非常近,走到天台上可以俯瞰城墙遗址及周边风景。

另外这里的天台景观不错,可以俯瞰整个伊斯坦布尔。

另外还有一个在路上偶遇的建筑,从地图上看似乎是叫 Virgin Mary Greek Orthodox Church。在四周转了转却没找到入口,只能在外面欣赏了。

第一天行程的起点是古罗马赛马场(Hippodrome),这片古老的竞技场曾是君士坦丁堡的心脏地带,是古罗马和拜占庭文明的重要见证。这里不仅见证了无数激烈的赛马角逐,还收藏着几件珍贵的历史遗迹——方尖碑和蛇柱。

广场上的方尖碑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公元 390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运回君士坦丁堡。它原本有超过 30m 高,可惜在移送过程中保管不当,现在只有 18m 左右。据说将其立在这里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总共花了 30 天时间,也有不少奴隶因此丧生。

右图是赛马场上的德国喷泉,据传始建于 19 世纪,可能是由德国贵宾委托建造或作为礼物赠予当地,以象征友谊与相互尊重。里面的穹顶上绘满金箔,据说前几年被人偷过,因此这附近现在变成安保最完备的区域之一了。侧边的水龙头是可以出水的,方便穆斯林在祈祷前洁净身体;也有人喝来着,不过据说需要一个强大的肠胃,不建议游客尝试。1

٢. 我亦曾在乐土 —— 奥斯曼帝国的新旧皇宫

托普卡帕宫(旧皇宫)始建于 1459 年,曾是苏丹的行政中心与居所,象征着帝国的权力与奢华。宫殿主要划分为四个庭院,内部珍藏了丰富的艺术品和圣物,其中就包括被视为伊斯兰圣物的先知穆罕默德遗物。虽然宫中的部分生活空间遵循古兰经所倡导的简朴风格,装饰相对低调且层高不高,但整体布局依然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皇家气派。

宫中另一大亮点是来自中国的青瓷珍品,这些展品印证了当时伊斯坦布尔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重要地位。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的青花瓷艺术虽各有千秋,却又互有相似之处,让人联想到我在新加坡博物馆见到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颇感神奇。

托普卡帕宫的后宫(Harem)区也值得一看。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中,后宫的女性也往往能在争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著名的许蕾姆苏丹(Hürrem Sultan),作为苏莱曼大帝的宠妃,其影响力一度使其子顺利登基,成为后宫政治斗争的典范。尽管苏丹权力至高,但登基后为了巩固统治,不少苏丹都会将兄弟屠杀殆尽,这也给皇宫生活蒙上了一层血腥的阴影。

参观宫中的浴室时,我印象尤为深刻:苏丹们特意设计了一个黄金笼子,通过流水声来掩盖议事时的低语,使他们能在极度私密和安全的环境中讨论国事。这一设计不禁让我感慨:这种对他人的猜忌,即便权倾天下,若连最基本的私人安全与安宁都难以保障,又怎能算是真正的荣耀?

跟着讲解也听到了很多奥斯曼帝国前期的历史。和小时候看过的小说里的情节重合了!这种虚幻终于在真实世界找到映照的感觉很奇妙。

多尔玛巴赫切宫(新皇宫)建于 1843–1856 年,是奥斯曼帝国向欧洲学习、追求现代化的重要象征。据说,当时的苏丹在欧洲访问后觉得自己的宫廷过于传统,于是决心效仿欧洲风格,在一个旧皇宫遗址上重建了这座新宫殿。整座宫殿极尽奢华,层高惊人,装饰中大量采用了精致的水晶饰品,完美融合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与传统奥斯曼建筑风格,成为帝国晚期奢华生活的代表。

但这一切,却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边上,面对着仍旧信仰伊斯兰的旧世界。这座宫殿,不仅是奥斯曼帝国走向现代化的象征,更是一种帝国自我迷失的信号:一个曾横跨三大洲的文明,竟在自己宫殿里,以模仿曾经的敌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多尔玛巴赫切宫不仅是苏丹的居所,更是帝国的行政中心。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修建此宫,旨在与欧洲宫廷相媲美,但其昂贵的造价也使得帝国不得不大举举债,最终加剧了 19 世纪末经济危机的爆发。1923 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托普卡帕宫被改为博物馆,而多尔玛巴赫切宫则一直被沿用为总统府。阿塔图尔克多次在这里办公,并最终在此辞世。

其中最壮观的莫非仪式大厅了,听说这座大厅最初就是依照凡尔赛宫的镜厅设计的。它位于宫殿中央,面向博斯普鲁斯海峡,曾用于苏丹会见外国使节和重要庆典。穹顶高达 36 米,装饰有金箔雕刻,中央有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天花板画。大厅四周由 56 根巨型大理石柱支撑,墙壁与天花板均装饰着金色浮雕,体现了奥斯曼帝国的威严,象征着皇权的辉煌。

图源:维基百科

后宫(Harem)坐落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畔,一侧是精心打理的内花园,另一侧则是壮丽的海景,环境十分宜人。然而,尽管宫廷的正厅和行政区尽显华丽与奢侈,后宫中嫔妃们的生活却远不如外界想象得那般优渥。即便是太后也仅能拥有一处装饰华丽的大房间,其它后宫住处则更像是宽敞版的集体宿舍。讲解里提到后宫的天花板上绘有四季花鸟图,以期让居住其中的妃子不至于感到孤寂,但若只能远观那些精美的画作,身处这金碧辉煌的笼子里,生活是否真能令人满意呢?

左图上的白色大门是最出名的「出片地」,在阳光下看起来颜色更淡、更耀眼一点。我来之前没做调查,第一次见就是从地面附近的窗户里瞥到,顿时惊为天人,在楼上楼下拍了很多照片才罢休。可以拍照的朝向在上午是逆光,如果是下午来拍照效果会更好。

这个粉色的建筑是宫廷美术馆,里面陈列了许多宫廷画师的作品,作品的内容也和我之前看到的欧洲作品非常不同——毕竟地中海/北非地区的风物和欧洲还是大不相同。作为奥斯曼帝国「洋务运动」的一部分,许多宫廷画师都有被国家送去欧洲进修的经历,因此画中景物与欧洲技法相结合,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

必须要吐槽的一点是馆内禁止拍照就算了,灯光亮度还设置得非常暗淡……简直是对视力的极大考验,我每看一点都要歇歇,主要原因居然是眼睛累了=。=

从后宫出来走回正门离开的路上还会遇到宫廷后花园。喷泉、草地和树木都带着浓浓的欧洲宫廷风味,不过有趣的是能看到各种动物,比如右图的两只大鹅和琉璃回廊中的孔雀,算是意外之喜。

٣. 穹顶之下 —— 清真寺集锦

按照时间顺序一个一个来吧。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建于 1550–1557 年,由当时的首席宫廷建筑师米马尔·锡南设计建造,被誉为奥斯曼建筑的巅峰之作。这座清真寺规模宏大、结构雄伟,巧妙地融合了奥斯曼、伊斯兰与拜占庭的建筑元素。其极致的对称布局和卓越的音响设计,即便在没有麦克风的年代,也能使声音均匀传遍整个空间。简约而庄重的装饰不仅彰显了奥斯曼帝国的强大权力,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建筑风格。作为苏莱曼大帝权威的象征,苏莱曼尼耶清真寺成为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

右图为苏莱曼大帝和皇后的陵墓,实在是有些让人惊讶的简朴。

这座清真寺和下面的路斯坦帕夏清真寺原本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是我在托普卡帕宫和蓝色清真寺的讲解中反复听到「米马尔·锡南」的名字之后,出于好奇搜索到的目的地,终于赶在去机场前匆匆看完。作为后世之人对这样的清真寺结构已经司空见惯,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是紫薇星出世一样的存在吧?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还有一个可以俯瞰金角湾的花园,遗憾我这次去的时候没找到入口。考虑到他在位时的海军功绩也不意外。与大帝同葬的许蕾姆苏丹也是奥斯曼帝国后宫中最神奇的存在,从女奴变成至尊的皇太后,不由得感叹她传奇的一生。

鲁斯坦帕夏清真寺建于 1561–1563年,同样出自米马尔·锡南之手,但其规模远小于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小巧而精致,藏在热闹的香料市场中,需要拾阶而上才能发现这个小众目的地。其最大亮点在于内部精美的伊兹尼克瓷砖装饰,这些瓷砖不仅工艺精湛,比蓝色清真寺的瓷砖出现得更早,也更精致。

蓝色清真寺受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和圣索菲亚的影响,完美地融合了伊斯兰与拜占庭的建筑元素。它建于 1609–1616 年,由米马尔·锡南的门生设计。正因内部大量铺设了蓝色伊兹尼克瓷砖,这座清真寺得名「蓝色」,装饰风格繁复,细节之精致甚至与鲁斯坦帕夏清真寺不相上下。

该清真寺拥有六座宣礼塔,这一设计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为传统上只有麦加的清真寺才应设有六座塔。为平息争议,后来苏丹命令在麦加清真寺增建一座宣礼塔。如今,蓝色清真寺不仅成为伊斯兰世界的象征,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清真寺的设计风格。

努斯瑞蒂耶清真寺建于 1823–1826 年,建筑师是克里科尔·巴利安,他是奥斯曼帝国巴利安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主导了奥斯曼晚期最重要的建筑项目,包括多尔玛巴赫切宫和奥塔科伊清真寺,这两个建筑的风格也有相似之处。

努斯瑞蒂耶清真寺的建造正值奥斯曼帝国开始借鉴欧洲模式进行军事和行政改革之际,标志着帝国西化进程的开端。其设计巧妙地将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融入传统的奥斯曼伊斯兰建筑中,比早期的奥斯曼清真寺更具西式化气息。整体风格与稍后建成的奥塔科伊清真寺和多尔玛巴赫切宫相似,奢华而精美,堪称帝国晚期建筑艺术的典范。

٤. 七丘之城与奇迹之水 —— 伊斯坦布尔的山与海

伊斯坦布尔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七丘之城」,这一称号源于其继承了罗马传统的城市规划——自从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以来,这个城市继承了罗马的模式,同样也建立在七座山丘之上。每一座山丘都赋予了伊斯坦布尔独特而立体的城市风貌,如果你站在足够高的地方,就会发现远处有很多地方都挂着一幅巨大的土耳其国旗,组成这座城市的每一座山上都有这样的一幅国旗。

从左到右,依次摄于:紫衣贵族宫、Mikla 天台、托普卡帕宫

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黑海和马尔马拉海,将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形成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界线。它是欧亚之间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千年来都是东西方贸易与军事战略的关键。坐渡轮行驶在海峡中,海面波光粼粼,对岸古老城市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又回到了伊斯坦布尔的黄金时代。

从左到右,依次是:少女塔、加拉塔石塔、远方背景的两大清真寺

٥. 街道的主人 —— 猫之王国

伊斯坦布尔不仅以其壮丽的山海景观著称,更以那些悠然自得的街头猫咪闻名。在伊斯兰文化中,猫因其爱干净、能自我清理的特性而备受青睐。走在热闹的街道上,无论是古朴的巷弄还是繁华的市集,总能见到成群结队的猫咪,它们像这座城市的隐形守护者,自由地穿梭于石板路与阳光之间。

许多商家和路人都不吝于为这些猫猫提供食物,大部分时候都不会抗拒突然而来的撸猫行为。有时站在路边还会有一只突然跑来蹭蹭你的腿,真是可爱极了!

٦. 穿越时光的飨宴 —— 土耳其美食体验

在计划旅行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就是「不能亏待自己的胃」,更想极力避免「坐 5 小时飞机只是来吃 kebab」这种事发生,因此选择光顾的餐厅几乎都上过 米其林推荐清单

尝试的三家餐厅分别是 Aheste(现代土耳其菜)、Matbah(正宗奥斯曼宫廷菜)以及 Mikla(拥有米其林一星的现代地中海菜),外加一家我在伦敦也曾品尝过但伊斯坦布尔亦有分店的 Yeni(创意土耳其菜)。大部分餐厅都选择了 tasting menu,唯独只有 Matbah 的 tasting menu 不太感兴趣,因此从 a lar carte 菜单上选了服务员推荐的几道经典。

  • 美味程度排序:Aheste > Yeni > Matbah >>>>> Mikla
  • 性价比排序:Aheste > Yeni >>> Matbah >>>>> Mikla

Aheste 的表现超乎预期,口味绝佳。每道菜都充满创意,食材的搭配让人耳目一新,上菜的顺序似乎也经过计算,简直是味觉的盛宴,几乎每道菜都忍不住给服务员 repo 表达喜欢的程度,也因此获得了 N 道赠菜。由于小红书的神秘力量已经不再小众,我吃的当晚店内一共有 5 桌中国客人 lol。其好吃程度是我愿意给这顿饭付 £200 的程度,没想到最后只付了£75,真是物超所值。

Yeni 同样带来了一场惊喜,创意十足的菜品展示了前所未有的食材组合和烹饪手法。这里的本地面包种类繁多,口感与欧洲面包截然不同,绝对值得一试。土耳其饺子的味道更是独具匠心,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美食魅力。Tasting menu 在伦敦要价 £120,而在伊斯坦布尔则大约为 £70,和我心理价位大致相符。

Matbah 则让人体验到正宗的奥斯曼宫廷菜风味。那道 goose kebab 尤为值得回味,上菜时是用薄饼将鹅肉、果干和米饭包裹在一起,每一口都将多层次的风味完美融合。不过虽然好吃,却没有到让我惊艳的地步——我的心理价位是 £40,最后实际花费为 £60,不过这种新鲜体验绝对令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Mikla 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尽管这家餐厅有着不输 Galata 石塔的景观俯瞰伊斯坦布尔,但 tasting menu 上的每道菜都缺乏惊艳感。调味偏油偏咸,主菜的羊肉竟然带有膻味,很难想象居然出现在一家人均 £180 的餐厅里。最不能理解的是甜品,肉桂粉加的过量以至于冰淇淋居然是苦的……总的来说,景观非常不错,酒单很丰富,鸡尾酒也做得不错,如果想要看日落景观来酒吧就可以了。

آلتی 旅途随想

1. 网友推荐时说伊斯坦布尔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都非常震撼的城市」,我在去之前并未意识到这是对当地游览体验客观的描述。许多地方甫一进门便能感受到令人震撼的美(索菲亚大教堂和新皇宫议事厅是最强烈的两个地方)。我坐车和走路的时候习惯戴降噪耳机,有时还听音乐,但进入每个地方的时候下意识反应就是停掉音乐、摘掉耳机,让自己更好地沉浸在周遭的环境,从而让双眼和意识能更专注地享受所在的这种美之中。

惬意时刻:在托普卡帕宫走了三个半小时,精疲力尽,在花园庭院中随便找了个椅子坐下。看着阳光、草木,听不知道哪里传来的伊斯兰风格音乐,突然想到原来苏丹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啊,那真的蛮舒服的。

2. 一开始没怎么做计划,只是定了每天的餐馆和大致方位,没想到看了几座清真寺和皇宫后一发不可收拾,在清单上越加越多,最后把自己累惨了,确实是眼睛的盛宴,但身体实在有点无福消受了。回来几乎是立刻就生病了,不过天天暴走的好处是在黄体期仍然让体脂率降到了 18%?

出发前 5 天时计划还是这样的,对超级 J 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3. 这次去伊斯坦布尔玩,和埃及、雅典对比,真的非常不一样的感受。

去埃及时定了全包的行程,在导游的保护下,见了许多我觉得很美、还想要再去的地方。尽管过程中由于当地的环境和人有一些不太好的体验,但还想自己开车自己掌控行程那样深入地玩一次。

去雅典前做了许多研究,该去的地方都全都去了,日常也很轻松没压力,但就是没有那种戳到我的感觉。

而我在土耳其每一天都玩得尽兴,精神极度亢奋,限制我不去看更多的就是体力了。这一次全都玩完了,让我觉得下次再来也没有什么一定想要看的地方/东西了,但真的是非常震撼非常好的体验。没有感受到因为当地环境和人的负面情绪(欧洲新城区爬坡爬得绝望算吗,我觉得不太算),人都很好很 welcoming。

4. 可能是已经习惯了工作中抽年假出去玩的状态,从机场出来坐上地铁的时候意识已经渐渐回笼,到家里能非常自如地买菜洗澡做饭睡觉,不需要任何戒断过程就自然地回到了第二天上班的 routine 之中。还是有些伤心的,我记得去年此时从埃及回来,在家回味了好几天才渐渐恢复状态。不知道怎样更好,但总有种青春已逝的感觉吧,已经是个大人的样子了。

5. 出于惯例和奇妙的缘分,去拜谒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居住过的酒店「佩拉宫」。里面的员工和住客让我感觉对亚洲人有些微妙的歧视,不过不影响我拜师姐,希望她保佑我主业副业两开花,赚大钱住豪华酒店……

یدی 参考资料

  • 维基百科
  • 谷歌地图评价
  • 社交网络上关注/认识的精神罗马人/希腊人/奥斯曼帝国爱好者朝圣时的路线
  • 豆瓣游记、小红书游客笔记
  • 官方介绍博物馆的网站,开放时间和门票信息非常全:https://muze.gen.tr/

文中图片如无出处,均为自摄。有些图片使用了 Gemini 修图。

题图:Anna Berdnik @ Unsplash

关联阅读: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