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有段时间我确实多少有一些效率上瘾的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看到各种信息源中关于效率相关的内容,我都无法控制自己地去点开它们,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笔记整理、知识管理、高效阅读、精力管理、时间管理……这个症状在我打开 少数派 的时候尤为明显,特别是关于知识管理、笔记整理的相关内容。

派友们也都十分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笔记记录方法、某款笔记软件的使用心得。可笔记的记录、知识库的搭建因为每个人信息来源的不同、个人习惯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导致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方法适合每一个人。同时种类繁多的笔记类软件也让刚刚开始接触这类资讯的小白用户眼花缭乱以至于望而却步。

有句话说的好“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到不了比拼天赋的地步”,那对于像我这样的笔记管理小白来说则是,“笔记的数量和记录的频次还远不到纠结笔记软件的地步”

所以我以“笔记”、"知识管理”等关键词在少数派找到相关的 17 篇文章,希望从道的层面上找到一些关于笔记整理、知识管理内容,大家有所共识的关键点,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最终找到一套可行的逻辑和思路。当然,我从这类文章的留言区了解到,大家普遍的认知是,我们永远无法抵达那套所谓“最终”的完美的方案,那就尝试让 1.0 版本来得相对高效一些吧(你看上瘾症状很明显)。


一个核心和三件事

先抛开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发现我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用上它们(知识s),给我的人生锦(雪)上(中)添(送)花(炭)。所以本着以终为始的原则,我找到了这件事的我认为的核心关键词:“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在每个人生阶段又有不同的“课题”,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外界强加的,它源自于困惑、兴趣、烦恼、矛盾、好奇、欲望等等。

这就像我所从事的制造业中常说的,对于产品最终的质量,设计端的影响是最巨大的一样,找好自己的课题对于最终你的知识大厦的搭建至关重要。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从相关文章和书籍中看到的一个概念,“主题阅读”,而且我进一步的认识到,这里的“主题”并不只是诸如经济学、心理学、三十天吉他速成、母猪的产后护理这样边界清晰的内容,也可以是如何玩耍、怎样经营公司、在路上、学会爱人这样相对抽象的内容,只要它是一个你人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把阅读作为方法:从选书到笔记的经验分享(336点亮、59留言)这篇的作者,是这样从时间跨度上划分自己的“课题”的,长期关注的问题、中短期感兴趣的内容和毫无涉猎的领域,比例大致按 5 4 1 进行划分。具体的比例可能因人而异,这样的内容划分维度,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它确保了我们摄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然后剩下要做的事只有三件:收集、阅读、运用。


收集 —— 一开始就分类

首先要尽可能多的扩宽自己获得信息的渠道,同时合理地分配时间比例。无论它是来自于课程、书籍、长视频、公众号、播客,还是微博、短视频还是突发的灵感。当然,大家普遍认为书籍永远是真正了解一个领域内容时最系统最高效的媒介了。

在明确自己日常获得信息的渠道之后,我如何处理每天接收的信息(173点亮、34留言)这篇文章的作者,分享了他的处理日常信息的方法:

先大量发现,然后分类归纳整理后再进行阅读或者观看,这本质也是“主题阅读”的一种践行方式。我自己多数的时候,打开公众号、B站、少数派,看到有趣的内容很自然点开就看,这种做法的坏处是让有启发、有用的内容也变成了杀时间的内容了(本身就为了杀时间的内容另当别论)。作者在自己的信息渠道中大量发现内容之后,并不是直接放入稍后再看、收藏夹之中,而是快速浏览内容,然后简单加标签、分类、明确阅读这个内容的目的,之后放入“收件箱”

处理不只是事务性活动,更是认知活动。分类就是知识本身,快速判断一本书的种类,其实就是在训练自己的信息抽取能力,同时不断加深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解。”—— 把阅读作为方法:从选书到笔记的经验分享(336点亮、59留言)


阅读 —— 无笔记,不阅读(非虚构)

首先对很多人来说,开始就是最困难的一件事。不可否认,我们越来越难进行大容量内容的吸收了,无论是电影、长视频的观看还是书籍、长文的阅读。太多碎片化的、刺激性的内容占据着我们大量的时间,以至于我们的时间也都被打碎了,而长内容、长内容,本身的特质就是需要一大段时间和更沉浸的感受。所以隔绝手机、网络是一种常见的办法,但或许锻炼自己随时中断阅读和开启阅读的能力也是一种思路。 或者说不要把书籍、长视频、长文当成有负担的事情来做,而是当成短视频来刷,随时开始随时结束。

  • 如何分类笔记

也就是如何将“课题”这一概念实操化,就不得不提到P.A.R.A.框架了,也就是 Projects, Areas, Resources, Archives,我如何处理每天接收的信息(173点亮、34留言)的作者又添加了一个维度,那就是question,这里他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的一段话(俺也一样引用):

You have to keep a dozen of your favourite problems constantly present in your mind, although by and large they will lay in a dormant state. Every time you hear or read a new trick or a new result, test it against each of your twelve problems to see whether it helps. 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re will be a hit, and people will say, How did he do it? He must be a genius!

“他说他会在心中记住十几个他很感兴趣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他不会主动拿出来钻研,但当他每次看到一些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的时候,都会把这些研究发现去匹配他心中的那些问题,看这些新的发现能不能解决那些问题。”

这样就用这五个大的维度去将你的课题完成了归类(不一定非要用到这五个维度,根据个人情况适当使用),至于课题再往下的层级分类和颗粒度问题,因人而异,我看到文章的基本意见是它的划分是自下而上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

  • 如何书写笔记

我个人觉得摘抄和用自己的话描述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文肯定是作者字斟句酌之后的选择,其中包含的一些含义或许是你在当下时刻所无法体会的,有待之后翻阅时重新感悟,二来则是为了以后自己写文章时候的引用考虑(冒号破折号组合显得高级,是吧)。

“不要“满足整体上的感觉”,要能准确清晰地说出来。”

—— 有效整理和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 - 我的笔记工作流(139点亮、21评论)

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自然也是不必说了,这就像我们常说的“脑子会了,手还不会”,不去清晰的表达和转述,很容易陷入我已经知道了的错觉满足之中。那么对于如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找笔记方便、写作又给力的知识库,我是这么搭建出来的(396点亮、91评论)的作者,给出他的答案:

就是用模板,他举了三个类型的笔记的例子分别是:操作指南、解释、参考(具体大家可以链接点进去看看)。根据笔记用途的不同,采用不同模板来进行记录,从标题的格式,内容的主次,表现的形式来规范同一类型的笔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是提高记录笔记效率和日后查找使用笔记效率的有效方法。


运用 —— 记住还是找到?

当罗列出那些你的人生“课题”之后,带有目的的去寻找、学习、记录,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运用了,它变成了一个不断解答自我谜题的过程,而我们的某些目的不就是解答一些困惑吗?

关于运用,差生文具多,纸和笔才是笔记王道吗?(139点亮,36评论)的作者,提到了两种方式:高效输出锻炼头脑。前者认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更重要的是快速高效地检索到相应的知识、观点。而后者则希望通过形式(文中说的是纸和笔)等各种外加的技巧或者方式来提升大脑记忆知识的能力。

这两种方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梁文道在一次播客采访中分享他自己写专栏的方法,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诸如中东的某次冲突,他都能在脑中调取他曾学习到的那个地域的关于宗教、人文、政治这样关键的背景信息,同时也会耐心查阅年份、死亡人数等需要准确性的数据内容。

所以在脑海中形成你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将新学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进行联结,和对笔记进行合理分级,设置个性化的标签体系,从而能够让自己快速获取知识点,这两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 再进一步

就是熟悉的“费曼学习法”,用自己的话语教授给他人,最核心和基础的还是写出属于你自己的文字来。就拿我个人来说,这是我第二篇在少数派投稿的文章,今年也开始就听过的播客,看过的书籍去写小红书,也尝试做了一次视频。虽然形式、体验不同,但系统的思考我学到和想要表达的内容、字斟句酌地写下文字,让这些原本稀里糊涂的内容渐渐明朗起来了

  • 再再进一步

就是知行合一了,毫无疑问这是最难的一部分了,有句老掉牙的话,应该是韩寒电影里的 :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关于这个我自觉修行还不够,就不多谈了。


尾声

感谢派友们的文章,以上就是我非常拙劣的总结。有任何的纰漏、错误或者异见,请毫不保留的表达。

叠甲:我们仍把信马由缰没有任何压力的阅读当成快乐。

那我们一起 去海岸烧篝火 吧。


把阅读作为方法:从选书到笔记的经验分享 - 少数派 (sspai.com)

2022 年,在记录中感受混乱与秩序之美 - 少数派 (sspai.com)

利用「概念」,做好读书笔记 - 少数派 (sspai.com)

找笔记方便、写作又给力的知识库,我是这么搭建出来的 - 少数派 (sspai.com)

有效整理和吸收不同类型的知识 - 我的笔记工作流 - 少数派 (sspai.com)

零碎的卡片笔记谁最擅长整理输出?flomo、Seeds 和 Writeathon 对比 - 少数派 (sspai.com)

差生文具多,纸和笔才是笔记王道吗? - 少数派 (sspai.com)

如何轻松愉快践行卡片写作?Lattics 使用体验 - 少数派 (sspai.com)

抛弃知识管理软件的尝试:把博客变为知识库 - 少数派 (sspai.com)

迈向笔记终点 - 少数派 (sspai.com)

从高亮到输出:如何用 Readwise 一站式优化你的阅读笔记流程? - 少数派 (sspai.com)

从卡片笔记到 Obsidian:本质、方法与工具 - 少数派 (sspai.com)

我的知识加工厂——拒绝搬运 - 少数派 (sspai.com)

笔记 的相关文章 - 少数派 (sspai.com)

为什么你要用卡片笔记法? - 少数派 (sspai.com)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它适合你吗? - 少数派 (sspai.com)

我如何处理每天接收的信息 - 少数派 (ssp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