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作为一名 flomo 将近两年的老用户,手头攒了不少的卡片,最近一次整理卡片的时候,突发奇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方便地把某个特定领域的若干张卡片筛选出来,批量导出或复制到一个地方,再组合到一起,把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合并为永久笔记呢?

其实如果 flomo 能实现这下一步的功能,或许就是我最想要的了,既然暂时没有,我就开始了一轮工具的测试和筛选,怎样的软件可以「接住」flomo 的卡片。一轮折腾之后,新软件倒是了解了不少,不过也让我陷入了新的一轮挣扎和纠结,今天就和你分享一下我针对两款国产工具的详细测试对比。

最后,也会谈一谈为什么这两款软件尽管都提供了类似功能,但 flomo 作为信息输入的第一站,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谈软件之前,明确自己的需求

首先,笔记软件这么多,每家都有各自的选择,站在产品侧看是差异化,站在用户侧看就是各有「优缺点」。

这里的优缺点是根据个人来看的,比如我觉得 Notion 这一系列软件的 emoji 符号很棒,前几天却在另一位朋友的分享中看到,这种花里胡哨的功能很打扰他。

如果说这种功能还属于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另一些功能或许就是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了。比如多端同步的便捷和本地存储的安全,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对我自己来说,灵感笔记和碎片笔记,对多端同步的需求远远高于安全性的需求,我完全不会因为多年后的某个「万一开发者倒闭并且不让用户导出」的特殊情况,耽误这些年可能在手机上随时记录下来的无数灵感。

于是,仅仅是多端同步这一点,就过滤掉了很多方案的选择,比如 Logseq、Obsidian 等强大又低成本的双链笔记方案,还有近期才关注到的 Lattics 这样优雅的新工具。

Lattics 官网

如果需要一张一张把手机上记录的卡片复制粘贴到这些软件,再处理互相的连接关系,那就和我改进流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同时,Notion 等软件也都有手机端,但每次输入一个灵感都要先思考该把这条灵感放到哪个页面、哪个多维表格,实在太占用心智。

既然要手机同步,那就要在手机上享受极致的无压输入,这一点 flomo 做得确实太棒了,有时候我甚至忘了它是个笔记软件,就拿它当个微信传输助手在发消息,至于需要思考的标签整理和双向链接整理,全都等自己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时再进行。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展开说。

说到双向链接,这又是一个我不能舍弃的点,不仅要双链,我还需要跳转非常灵活的双链。

在这儿不讲什么第二大脑的理论,只举例讲我获得过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读文章的时候对人名的敏感度很低,尤其是英文名,陌生的名字往往直接就略过了。为了应对这个坏习惯,我每次读到某个观点的出处,都会强制自己给这个人名加一张引用卡。比如第一次见到 Tiago Forte 这个名字,尽管无感,还是用一张单独的卡片记下他。

下次再记录一个新的知识,又遇到了这个名字,我加入引用的时候,输入双括号和他的名字,意外地发现这个名字我已经引用过了。又过了几次,只从这张人物卡的反向链接数量,就知道他一定是值得我长期关注的人,于是着手去了解关于他的一切,进而和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人发生了链接。

另外,我是间隔很久、在不同场景下记录了和 Tiago Forte 相关的卡片,若不是通过这个人,这几个观点也基本不会串联到一起,那么通过人物这个节点,我还可以把本来不相关的一些知识,串联到一起,诞生出新的想法。

由一个人物串联起来的知识

我想,像是人名、书名、机构名等等,天然适合当做双向链接的枢纽节点,原因有三个。

  • 首先,在操作层面,名字是唯一的,字段本身就有了强编码属性,不会出现去年建立了「思维认知」卡片,今年又建立了「思想认知」卡片这样的情况;
  • 第二,在真实世界,本来人、公司和书就是串联起知识和观点的重要纽带,把他们当做思考的「钩子」,非常符合直觉。
  • 第三,通过后期整理卡片时,按照节点数量排序,可以很方便地发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机构和自己关注的领域高度相关,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去搜索他的播客、订阅内容等。

那么综上,我的一个新需求——让随时记录的零碎卡片汇总到一起、半自动地形成文章或永久笔记,还有两个不愿意放弃的老需求——多端同步和双向链接,就已经比较明确了,不能同时满足这三点的,基本都含泪放弃。

最终,两款笔记软件引起了我的注意,分别是卡片笔记与白板结合的 Seeds(思记),卡片笔记与文章生成结合的 Writeathon(写拉松)

经过详细的测试,也分别联系到了两款工具的开发者,反馈了我的建议,下面是截止到发文时间,两款笔记各自优缺点的主观评价。也希望各位看官能给出更好的方案。

Seeds(思记):「园长」视角俯瞰卡片

思记支持全平台(Web、Windows、iOS、Android)同步,这点先给个赞。

手机端可以按时间顺序查看卡片,也可以按标题和标签筛选显示卡片。

手机上创建卡片,可以插入引用,形成双向链接,为了方便手机输入,不需要输入两个中括号,只要一个 @ 就能关联卡片。

输入@史蒂芬平克,就会显示上述效果

小缺点是卡片不能直接显示反向链接,需要点击卡片下面的「关联」按钮,展开后才能看到反向链接,按说这里的空间很大,默认就展开的话应该完全不占地方。

这里要点击两次才能展开反向链接

不过展开之后,比起很多软件只显示反链的标题,Seeds 会显示更多的内容,方便回想。

思记也做了卡片回顾功能,分别是智能回顾(app 内查看,每天随机回顾三条)和桌面小组件回顾。能和过去的想法不期而遇,这也是手机端的一大好处。

智能回顾和小组件回顾

不过,很多的场景是这样的:当我回顾某一张旧的卡片,产生了一个新的灵感,那么最便捷的操作应该是,点击「在新卡片中引用此卡」,也就是 flomo 里面的「批注」,但很遗憾 Seeds 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

flomo 的批注功能

于是,这种场景下,我的操作只能是:记住这张旧卡的标题,退出回顾页面,新建一张卡片,@ 旧卡的标题完成引用,有点不够方便,但也算是能用。

PC 和手机端都提供了基于双向链接的图谱功能,PC 端看起来更方便一些。

PC 端可以左右分屏查看

下面重点说说电脑上的操作,也就是卡片的整理和融合。

卡片本身的编辑和查看与手机端基本保持一样的逻辑,支持左右分屏查看编辑,缺点依然是双链藏得有点深,需要点击一次才能看到反向链接内容。

还是要点一下才能看反向链接

接下来是重点功能——画布。

高情商一点来说,Seeds 的画布功能,和 Heptabase、Scrintal 等软件的卡片+白板「不谋而合」,因为多端同步、性价比等原因,我个人是很欢迎这样国产的不谋而合的。

你可以在画布里拖入已有的卡片,也可以双击空白处新建卡片。不过这里有个小遗憾,就是选择已有卡片只能通过搜索,而不能通过标签、创建日期等条件筛选,尽管搜索的字段对标签有效,但对于标签分类不太严谨的人来说,很容易漏掉重要的卡片。

画布中只能通过搜索来筛选卡片

你可以给不同卡片赋予不同的颜色,比如用某种颜色代表已经输出过,还可以给卡片之间连线,构建复杂的关联,这里的连线只是在视觉上有提示功能,并不会实际影响卡片之间的双向链接。

Seeds 允许你建立多个画布,这样每个画布就可以代表特定的领域,你可以经常回到某个画布,补充新的卡片,创建连接,直到一个项目或一个内容完成。

对比一下,Roam Research 等软件提供的网状节点图,有点像上帝视角,当笔记数量多了之后会因为太过宏观,而无法提供详细信息;而纯文字的双链笔记又太过微观,容易让人迷失在笔记的森林里看不到全局。

Seeds 这种把一部分强相关内容放到一张画布,自己整理关联关系的「园长视角」,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作为数字花园的园长去俯瞰自己的笔记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后期整理方式。

当我真的用 Seeds 画布,通过筛选、添加卡片,完成了一篇长文的大纲,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以前积累的卡片终于见到天日了!

不过很快又发现,面对这个大纲,我该怎么把这么多张卡变成长文呢?难道还是一张一张卡片复制粘贴吗?那这样和原来在 flomo 里的流程也没有特别大的改进嘛。

这时候,Seeds 更新了「卡片合并」功能,可以在画布里框选多张卡片,合并成一张卡。

框选后可以合并卡片

这样倒是只需要合并后往外复制一次了,但又带来了新的麻烦:当我合并9张卡的时候,除了留下来的一张长卡片,另外8张卡片的内容全都消失了。

不是卡片被删除,而是在卡片盒里留下了 8 张内容为空的卡片。我需要手动一张张删除这些废卡。

需要手动删除这些空卡片

我理解这应该是目前版本的 bug,但如果 bug 修正后,软件的逻辑是「合并成新卡之后,删除旧卡片」,恐怕也是我不能接受的,毕竟输出过内容的卡,还是应该留在卡片盒子里面复用的,至少可以给个是否保留的选项。

截止到这里,Seeds 可以说是卡片整理较好的解决方案,不过对于我个人的使用场景,还有这么几条遗憾,总结一下:

  • 回顾旧卡时,不能通过类似「批注」的功能,直接创建带有双链的新卡,稍显不便;
  • 双链的反向链接藏得比较深,如果忘了点击,就会忽略反向链接信息;
  • 在画布中添加卡片的时候,只能搜索而不能筛选,卡片多了找起来比较费劲;
  • 因为画布中合并卡片会删除已有卡片的机制,导致我要么牺牲掉旧卡换来便捷,要么只能把卡片内容一张张复制出去组合成文章,这种二选一的不可兼得实在是太难受了。

我把这几条意见反馈给了 Seeds 官方,在不知道是否会采纳的情况下,我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款产品。

Writeathon(写拉松):从卡片笔记到卡片写作

不知道各位选择笔记软件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某款软件解决了老问题,却总会带来新问题,让人难以取舍。Writeathon 和 Seeds 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两款软件。

同样支持多端同步创建卡片,同样支持双向链接,这两款软件在「这些卡片最终要去哪」这件事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开发理念。

把若干张卡片从卡片盒中筛选出来,下一步做什么?Seeds 选择让它们进入白板,自由摆放;Writeathon 则是让它们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直接生成一篇长文。

Writeathon 的各端做的功能差异化很大,比如手机端更注重卡片的创建,客户端更注重卡片装配到一起后的文章编辑,而完整的功能——卡片的整理、装配和写作,则是放到了网页端。

对于「凡是软件必须有独立客户端」强迫症的我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难事。Edge  浏览器可以把任何一个网页生成独立运行的程序,尽管还是网页版,没有原生开发那么丝滑,但也算是有了完整功能的客户端了。

edge 浏览器把网页生成应用

和 Seeds 类似,手机上随时添加的卡片,可以在 Web 端很方便地编辑,标签、引用都可以更快捷地完成。

相比 Seeds 只能用标签和星标筛选,Writeathon 提供了更丰富的筛选机制,比如按日期、按标签、按卡片盒,还有是否包含图片、链接、附件和任务等等。

丰富的筛选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你可以建立多个卡片盒,每个盒子会根据所选的标签、日期范围和关键词,把所有卡片归总到一起。这样筛选特定卡片的时候,只需要选择特定的盒子即可。算是给一系列的筛选条件做了个批量打包处理。

创建卡片盒

按照不同条件筛选之后,就可以批量选中被筛选的卡,进行下一步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合并卡」,和 Seeds 同理,除了剩下的一张,它也会删除其他卡片(直接删除卡片,没有留下空卡片的 bug)。

不过没关系,另外一个选项是「进入卡片写作模式」,这就解决了合并后卡片消失的问题,也是 Writeathon 的核心特色。

在卡片写作模式下,页面被分成三栏,左侧是已进入文章的卡片列表,右侧是待使用的卡片列表,中间则是按顺序排列的卡片。

卡片写作模式

如果之前没有在卡片盒多选卡片,直接进入卡片写作模式,右侧会显示所有可用的卡片,这里可以通过搜索,或是卡片盒、标签筛选快速找到需要用到的卡,这一点又比只能搜索的 Seeds 要好。

中间区域可以按照从上往下单行排列卡片,也可以每行三张进行排列。这里我把它看作「低配版的白板」,尽管不能像 Seeds 那样排列出复杂的结构,也不能添加关系连线,但也可以拖拽卡片改变顺序。左侧的卡片列表和中央区域都可以拖拽卡片,顺序会同步改变。

每行三张排列卡片

你也可以在卡片之间插入新的卡片,补充文章的内容。

所有卡片顺序调整好之后,就可以把所有文本内容合并,生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你可以选择是否保留卡片中的标题和标签,还可以选择是否归档已经使用的卡片。

此时,进入文章写作模式,所有文本已经和原本的卡片脱离关系,任何修改都不会影响原有的卡片。

排列好卡片生成文章

可以看出,开发者本人是非常热爱写作的,在写作这件事儿上,Writeathon 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尽管这样对并不定位于写作的 Seeds 不太公平,但还是值得说一说。

比如,Writeathon 的写作模式中提供了 Zen(禅意)模式,全屏沉浸写作,还提供了键盘音效和白噪音功能。

沉浸式写作

你可以设置写作目标来激励自己,还可以在软件里发起一场「写拉松 Live」,喊上朋友一起直播写作,互相监督。

写拉松直播

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写作大爆炸」功能会比较智能地提取过往文章的常用关键词,「每日话题」和AI驱动的「灵感织机」能提供不少的写作灵感。

写作大爆炸(上)和灵感织机(下)

提到 AI,Writeathon 也接入了 ChatGPT 对话,创建卡片或者写文章的时候,都可以呼出 AI 机器人,随意提问,每次生成消耗 1 墨点,大概 9 分钱,还是挺实惠的。

内置 ChatGPT

尽管在卡片整合这件事上,Writeathon 没有 Seeds 画板那样自由的俯瞰视角,但在生产力方面,对于我这种攒着卡片就是为了写文章的人来说,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万事没有完美,Writeathon 偏偏在另一个我非常重视的地方,卡住了我的脖子——那就是可以自由跳转的双向链接。

文章开始我就谈到,良好的双向链接可以帮我发掘出值得关注的重要节点,还能让原本没发现关联的两个知识点发生化学反应。这里特别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被链接的卡片里,可以很方便的查看反向链接,还能在各种链接之间自由跳转。

还记得前面说的,Seeds 尽管可以实现跳转,但反向链接需要手动展开才能看见,让我不太满意吗?

Writeathon 的反向链接就做得更不好了,在手机上,当我点击一张卡片里链接的其他卡片,只会弹出一个窗口描述卡片内容,不会显示这张卡被哪些卡引用过。

点击引用,只会弹出窗口

Web 端可以部分实现反向链接的显示,不过也比较折腾,需要双击打开一张卡,点击卡片上的「工具栏」按钮,才会在右侧的窗口看到反向链接,并且链接的卡片只显示标题,不显示内容。

利用工具栏查看反向链接

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限制:你必须找到那张带有反向链接的原始卡片,才能通过上面的操作显示反向链接,如果你是通过跳转来到这张卡的,比如 B 卡引用了 A 卡,那么在 B 卡的链接点击 A 卡,无法跳转到编辑界面,还是会和手机端一样弹出一个预览窗口,也就无法看到反向链接。

只能看到引用内容,不显示反向链接

也就是说,如果 B、C、D 三张卡都引用了 A 卡,那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这几张卡之间的灵活跳转。在文章一开始举的例子中,如果我在不同时间分别记录了几个来自 Tiago 的观点,在 Writeathon 中是没有办法通过 Tiago 这张人物卡把几个知识串联到一起的。

正当我为了这个不太灵活的双向链接一筹莫展的时候,又发现了 Writeathon 提供的一个新功能,本以为它能「曲线救国」实现链接跳转,没想到却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疑惑。

先回顾一下前面说到 Seeds 的一个小缺点:

当我回顾某一张旧的卡片,产生了一个新的灵感,那么最简便的操作应该是,点击「在新卡片中引用此卡」,也就是 flomo 里面的「批注」,但很遗憾 Seeds 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

我发现,Writeathon 查看卡片的时候,上面有一个叫做「扩展」的按钮,它是我需要的批注功能吗?

卡片上方的扩展按钮

点击这个按钮,会弹出一个界面,可以添加新卡片,添加的卡片会被列在原始卡片的下面一层。

卡片扩展页面

同时,在卡片盒里,会生成一张全新的卡片,标题下方会出现一个类似引用的按钮。按下它,就会再次跳转到扩写卡片的页面。

点击后跳转到扩展页面

嗯?这样操作,就可以在一张卡下面扩写多张卡,可以同时看这些卡片的完整内容,还能看到它们的从属关系。那么,这个「扩展」功能不就完全可以取代「引用」功能,实现知识关联了吗?

可是——再次可是——这个功能也依然存在问题。

例如,在卡片写作模式下,使用了「引用」功能的卡片链接,会以绿色的字显示,尽管还是只能弹窗查看,不能进一步查看反向链接,但至少有个提醒的作用。

而使用「扩展」功能创建的新卡,只是显示为一张独立的卡片,上面不显示任何链接,它的出处已经彻底不可见了,这让我很难放心大胆地使用扩写功能,因为正式写作的时候会忘了还有相关的扩展。

再比如,Writeathon 和 Seeds 一样,提供了引用图谱,所有互相引用的卡片都会串联到一起。帮助我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是,它也只针对「引用」功能做了图谱,而所有「扩展」生成的卡片不会出现在图谱关系中。

那么有没有办法呢?我只能用很麻烦的办法(其实走到这一步已经觉得有点太折腾了),凡是需要体现双向链接的卡片,我都先用「扩写」功能,比如从人物卡中扩写一张观点卡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在查看卡片的时候跳转到扩写窗口,显示完整的反向链接内容。

与此同时,再打开观点卡,手动添加一个指向人物卡的引用链接,以便于它们的链接关系可以出现在卡片写作模式和图谱中。

这样麻烦的操作恐怕难以持久

即便是这样折腾,也还是会面对新的问题:这种做法,只能在浏览一张旧的卡片,想到一个新点子的情况下去扩展。

如果反过来,例如我已经写完了一张新的观点卡片,突然想到可以引用一张旧的人物卡片,那么人物卡在逻辑上应该是观点卡的母卡片,但我已经不能去人物卡下面扩展出观点卡,因为观点卡刚刚已经写完了,我总不能先把写完的卡片删除,再回到人物卡里扩展观点卡,最后再回到观点卡片里引用人物卡片吧……

我想,如果 Writeathon  把「扩写」和「引用」做成一套对称的操作,背后是统一的系统,都可以完整显示双向链接、都可以随意跳转、都可以在图谱中看到关联,那就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了。

实际上,flomo 正是把这两个操作统一了:在 A 卡中批注一张新的 B 卡,或者在写 B 卡的时候引用 A 卡,最终呈现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我总体上的感觉,就是开发者做出了两个独立功能,但两个功能还没有做好打通——至少在我需求的这个场景下是这样的。

我也把这个困惑发给了 Writeathon 的开发者,同时询问他,是不是我理解错了「扩展」的使用方法?暂时还没有得到回复。

非常期待后续 Writeathon 的版本更新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也从开发者那了解到,后续的版本也打算做有特色的白板功能,还会引入更多的 AI 功能,如果是这样,那或许就是我心中卡片速写+后期整理成文的完美解决方案。

这里也梳理一下 Writeathon 让我觉得还不够完美的地方:

  • 卡片只有文本格式,不能设置其他格式或插入图片;
  • 手机端没有加入回顾提醒功能;
  • 查看引用卡片的反向链接很不方便;
  • 双向链接的内容无法实现自由跳转;
  • 扩写功能与引用功能整合做的不够好。

为什么 flomo 依然不可替代?

上述两款软件,在整理卡片功能上,尽管不完美,但还是走出了坚定的一步,尤其是 Seeds 在日常卡片输入、多端同步和双向链接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那么能不能用它们来代替 flomo 呢?截止到发文这个时间,我的结论是:在信息输入和灵感记录方面,还不能

因为除了整理、输出,保量的卡片的输入,是一切的根本,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输入量,后续一切都无从谈起。

那么可以看看 flomo 在信息输入和灵感积累这一块做了多少工作。

首先在多端使用方面,flomo 每一端都做得非常丝滑,有次我看到少楠在即刻发了一个帖子:「对于一个 app 来说,其品质的很大一个因素在于速度,无论是启动,加载还是响应,而很多时候,这件事并不在产品经理的优先级中。」

如果是正襟危坐的写作,打开一次写 10 分钟,那这种体验差异的频率并不高,但记录闪念这件事一天可能要发生十几次、几十次,在你任何可以打开的设备上,打开就写、不卡顿这种微妙的差异,确实会影响一个很小的念头要不要写下来的决定。

手机、电脑、浏览器插件,灵感出现的时候,无论手头在做什么,一定能有个地方迅速叫出 flomo,快速无压记下想法,不用考虑起什么标题、放到哪里,保证灵感不会错过。

毕竟,我无法保证,灵感发生的时候,我正巧坐在电脑前、正巧开着笔记软件。

多种方式快速输入

flomo 的 API 扩展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可以和第三方工具打通数据。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浏览器插件,在任何网站叫出它,不仅可以写笔记,还能自动留下网址链接,方便日后查看。

喜欢的浏览器插件

还有个非常喜欢的 OCR,也是做了有想法的优化,读纸质书的时候打开笔记,点开右侧的文字识别,屏幕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相机区域,上面是笔记区域,不需要手动框选范围,一键识别,而且速度非常快(这个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只能自己上手试一试,真的比很多 OCR 软件要丝滑很多)。

ORC非常好用

很多我常用的知识输入产品,得到、微信读书、即刻、Apple Books,都可以通过 API 无缝导入,这里面很多内容都是无法通过高亮笔记软件实现记录的。

丰富的API扩展

另外,对比 Seeds 没有批注功能、Writeathon 尚不完备的双向链接,flomo 支持通过@引用、批注、复制链接三种方式创建双向链接,有双链的卡片也无需展开,直接显示反向链接,可以完成链接卡片之间无限次数的跳转。

不过因为 flomo 没有标题的机制,直接把需要引用卡片插入正文,显示会有点奇怪(显示为 Memo➤ ),下图是同样输入 @Tiago Forte,Seeds 直接显示标题的引用方式,和 flomo 在下方单独显示引用的方式,可能需要改变一下输入习惯,把嵌入到正文的内容单独写在正文下方。

记下的东西转脸就忘,也永远无法成为输出的子弹。flomo 的回顾机制也是所有卡片软件里做得最好的,不仅有微信提醒、小组件提醒,还可以设置不同时间段提醒的范围,比如近期我对产品设计感兴趣,希望每天中午 12 点思考一会关于这个领域的内容,那就可以按时段、按范围来设置回顾提醒。

自定义小组件回顾和微信回顾

多种丝滑的输入方式、高频可控的回顾方式,这两个方面让 flomo 依旧成为我不可替代的信息输入第一站。

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从这一站积累下来的卡片,怎样变成生产力。

当然最不嫌麻烦的方法,就是经常整理、筛选,然后一张张复制到其他软件里去整理。

flomo 提供了 API 导出到 Notion 的选项,但确是一次性同步所有卡片,若是想通过 Notion,在几百上千张卡片中快速筛选需要的十几张,再拼合组成长文,实在是不太好用。

截止到目前,我给自己制定的、尚不完美的流程是:

  • flomo 每次回顾提醒,都要思考一下,这张卡是否能扩写内容?是否需要整理标签?引用的内容是否能用自己的话重写?不断把临时卡向永久卡方向迭代,无用的卡片该删就删。
  • 定期在 flomo PC 端整理积累的卡片,没写完整的、非原创的、不能用作后期输出的,回炉继续深造,已经写好的卡片,迁移出 flomo,进入永久卡片盒。
  • 基于前面的对比,我暂时倾向于把 Seeds 作为永久卡片盒,因为比起 Writeathon,它的双链功能做得更完备,也可以把卡片放到画布里去俯瞰每一个具体实施的项目,还欠缺哪些内容,有目的地区收集资料。
  • 收集新资料,依然不直接写入 Seeds,而是先存入 flomo,直到它足够成为一张永久卡片。
  • 不需要摆放查看卡片,可以撸起袖子直接开始写作的项目,可以跳过 Seeds,用 Writeathon 开始写作。

另外,文章开头提到的 Lattics,不属于今天的讨论范围,主要是没有多端同步,但也是非常棒的卡片承接和写作工具,具体可以看玉树芝兰兄写的:如何轻松愉快践行卡片写作?Lattics 使用体验

之所以说这还是个不完美的流程,有两个原因。

第一,从 flomo 迁移出临时卡片这个操作,目前可以通过标签、创建时间等维度筛选,然后批量导出,7 天导出一次对于一般写作者来说也够了,不过目前导出的是 html 格式而不是 Markdown,上述软件都无法承接,所以只能是手动一张张复制出去,算是增加一次写作摩擦和记忆过程吧。

第二,因为几款软件都有功能上的重叠,把卡片盒分在几款软件里,不仅有会员费的浪费,也有卡片分散、双链互相丢失的问题,如果能在一款软件里完成这个闭环,那就只需要一个标签把卡片盒分开就好了。

我同样把这个期待讲给了 flomo 开发者,一边践行这样的流程,一边期待更新吧。

总结

flomo 的口号是「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Seeds 的宣传口号是「卡片记录想法,画布连接思考」,Writeathon 的口号是「写作就像马拉松」,我认为他们都在践行自己出发时的理念,而我基于自己的流程需求,硬把几个定位不同的工具放在一起做对比,这既不公平,也没必要,今天的分享,仅作为我一段时间折腾的总结。

同时,我也不禁思考,折腾到这么远,我的需求是不是只要 flomo 提供一个「筛选部分卡片,然后一键全部复制为 Markdown」的功能,就已经可以解决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如果没见过某些功能,可能永远也不会认为需要它们,而无论是已有的多端同步、双向链接,还是新发现的白板和卡片写作,都是「一旦见过,就想一直拥有」的好功能。

我并不希望把信息管理流程整个 All in One,像是稍后阅读、永久笔记整理、文章撰写和发布,就都是在其他的软件里进行,主要因为以整篇文章为单位的复制粘贴不算太麻烦,但还是希望能把日常碎片收集、后期整理输出形成一个小闭环。

如果你有类似的折腾和思考,也欢迎告诉我你的思路。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