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背景

自高中起,就有将自己的错题整理到云端的想法,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便于复习。但是限制于当时的环境,不能方便使用数字工具,此想法便不了了之。不过「笔记数字化」的念头自此萌芽。

上了大学以后,接触到了 OneNote。将有价值的「文章」、上课的笔记、PPT「搬运」到OneNote 上,像一只勤劳的小仓鼠,不断囤积「知识」。看着软件日渐增长的「占用大小」,充满了成就感。但是工作之后,慢慢发现积累的这些「知识」无法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很多笔记可能自「搬运」进 OneNote 之后便再也没有打开过。

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到了 flomo 创始人少楠老师关于「知识管理」的讲座 ,其中提到我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

搬运是一种浪费。

作为一位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搬运浪费」作为「八大浪费」之一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工作的切入点。但是我之前只将其应用于工作的生产过程,却忽略了自己的「知识加工」过程。我突然意识到,在我原本的知识管理流程中,「搬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忽略了这是极大的浪费。这种搬运不产生任何附加值,也不会加深知识在自己大脑中的印象,也就不可能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轻易调用。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顺便满足了自己内心小小的成就感和虚荣心之外,几乎没有益处。因为从生产的角度讲,「搬运」的知识只是从工厂门口搬运到了加工车间,堆放在角落里,几乎不可能搬上生产设备,更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产品」。

在少楠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接触 《卡片笔记写作法》 一书,尝试使用双链笔记工具重新打造我的「知识加工厂」。

我的知识加工厂

产品的生产制造基本包括——原料的输入、在制品的加工、产品的输出三个过程。知识也是如此,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结合《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在众多的「数字文具」中,选择了 TheBrain、flomo、Logseq 和思源作为我的「知识加工厂」。

我的知识加工厂基本架构和加工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1 基本架构和加工流程图​

车间主任

TheBrain

为什么将 TheBrain 称之为车间主任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下 TheBrain 这款软件。以下是官网的一段介绍。

TheBrain 是一款与众不同的思维导图软件,其所有信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节点进行联系,最终形成一个杂而不乱的网状结构。与传统的树形思维导图相较而言,TheBrain 更有助于整合零散的资源,激发创意和锻炼思维。

我认为称它是「思维导图」似乎是不够的,其更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传统的思维导图更多是父子层级关系,一个「父亲」拥有多个「儿子」,但是随着子项的延伸,不同父项的子项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远。TheBrain 可以实现多个「父亲」、多个「儿子」和多个「朋友」的链接 ,意味着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两个节点之间可以产生关联。如图 1 所示,这幅图就是利用 TheBrain 绘制。我们可以发现图中没有很明确的父节点和子节点,一些节点既可以是父节点,也可以是子节点,同时同一个父节点下的子节点也可以建立联系。例如「Logseq」既是「加工车间」的子节点,也是「输入」和「输出」的父节点,同时「Logseq」也可以是「输入」和「输出」的子节点。其次,「Logseq」还可以和「flomo」和「思源」两个节点之间构建联系。如此一来,我的「知识加工厂」基本架构和加工流程就很明晰了。

TheBrain 首先帮助我构建了「知识加工厂」的框架,当然它的作用不止于此。TheBrain 很符合我们大脑的思考方式,充满了跳跃性。尤其像「搬运是一种浪费」这一知识点,在传统的思维导图里,或者说在我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其在我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如图 2 所示。

搬运浪费
图2 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搬运浪费」

但是少楠老师的讲座触动了我,「搬运是一种浪费」这一知识点不仅仅适用于传统的生产行业,它可以和知识的生产加工产生关联。这种思维的跳跃,知识的迁移,是我从未体验过的。而传统的思维导图工具也很难直观的展现这种关系,TheBrain 解决了这一痛点。如图 3 所示,「搬运浪费」和「知识加工」产生了关联。

知识加工
图3 全新思维模式下的「搬运浪费」

TheBrain 传递的理念和《卡片笔记写作法》不谋而合,传统的思维导图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而「TheBrain」和「卡片笔记」提供了「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的思维模式。学科可以交叉,知识之间更是如此。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为什么 TheBrain 是一位车间主任呢?在传统的生产行业,车间主任的任务就是根据输入的原料、产品的需求和车间的产能,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把控,包括原料的分配和搬运,生产工艺和流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等。于我而言,TheBrain 在我的「知识加工厂」中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其很直观的展示了不同「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其他双链笔记工具很难做到的一点。它可以帮助我宏观把控整个知识体系构建的进度,将不同的信息分配给合适的「加工车间」处理,也可以帮助我确定「加工车间」里信息加工方式和双链关系的构建。当然类思维导图的模式也决定 TheBrain 不适用于知识的深加工,也意味着其只适合担任「车间主任」一职,很难作为「加工车间」输出有深度的知识产品。例如「搬运浪费」这一知识点,TheBrain 中展示其关系网络之后,其在「工业工程」和「知识加工」领域的具体用法将由「加工车间」来进入深入处理,最终输出完整的文档作为最终产品。

加工车间

结合个人所关注的领域和近期所进行的项目,前期利用 TheBrain 构建一个初步的知识体系,接下来就可以在「加工车间」深入处理的知识了。

下面介绍下我的三大「加工车间」。

flomo

各位少数派的读者应该很熟悉这款工具了,这也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款具有双向链接功能的笔记软件。

flomo 作为一款轻量化的笔记工具,没有很强的排版能力,没有简单双链,因此它的功能特性也决定其适合处理闪念笔记。

何为闪念笔记?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闪念就是我们大脑里一闪而过的想法。不管是我们阅读公众号文章时发出的感叹,还是刷抖音视频时捕捉到的知识,亦或是发呆时的灵光乍现,都是闪念笔记。我们的手边可能没有纸和笔,但是可以很轻松的打开手机上的 flomo,甚至微信的 flomo 公众号,将这些乍现的灵光记录下来。

我想很多人也有摘抄金句的习惯,flomo 也很适合收藏这些内容。我之前也是如此,将看到的自认为有价值的句子复制粘贴的手机的备忘录,但是这种搬运不会给我带来任何价值,因为没有经过加工的信息永远无法变成知识。所以输入 flomo 的内容尽可能用自己的话书写,或者和其他已有的知识之间产生联系。

我是如何使用 flomo 的呢?flomo 提供了标签和批注连接功能,这帮助我建立不同知识卡片之间的联系。标签功能我借鉴了 I.A.R.P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了图 4 的标签系统。标签帮助我聚合同类型的知识内容,批注帮助我搭建任意两个知识之间的桥梁。

image
图4 flomo 标签系统

例如「搬运是一种浪费」这一知识点,在标签系统里既可以属于「项目/知识管理」,又可以属于「领域/IE」(IE是工业工程的英文缩写)。同时通过批注功能,该知点与两个标签下的其他知识点构建了关联。

image
图5 flomo 使用示例​

那么如何使我们更好的回忆之前记录的 memo 呢?flomo 设计了每日回顾功能。

方法 1:通过桌面小组件进行回顾(每天最多 24 次)

方法 2:通过 App 的推送消息,在通知中心回顾过往内容(每天最多 24 次,iOS 暂不支持)

方法 3:通过微信服务号,每日推送消息进行回顾(每天最多 3 次)

这些回顾,让我更好的发掘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能发现一些已经失去价值的信息,将之舍弃降低信息噪音。

flomo 提供了简易的分享功能,我们可以将简短的话语发布到朋友圈、微博和其他想要输出的地方。同时 flomo 的特性也决定其不适合更深层次和更多内容的知识加工,那么如何更好的利用记录的这些知识呢?我用 Logsseq 承担 flomo 知识的深加工。

Logseq

如图6所示,flomo 和 Logseq 可以通过插件——flomo sync 进行数据的单向传输。一共有三种同步模式可以选择——标签模式、日记模式、单页模式。也可以选择同步的范围和格式,很方便。

image
图6 flomo sync 插件
image
图7 flomo sync 插件设置

Logseq 是一款强大的双联笔记工具,将 flomo 的内容同步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双链功能进行知识加工。flomo 中存储的闪念笔记,在 Logseq 里汇聚起来,进一步加工成文献笔记。例如「搬运是一种浪费」,在 Logseq 里将 flomo 中记录在各处的知识利用双链、块引用、块嵌入等功能聚合,即可形成较为完整的文章。所以,知识也不能简单地从 flomo 搬运到 Logseq。

 

image
图8 Logseq 示例

不过 Logseq 作为一款大纲型双链工具,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不利于输出长文,总是习惯写几句就回车。很难构建一篇具有语义逻辑的文章,也不适合公开分享,读者的阅读体验不佳。对此我们就需要另一个「加工车间」——思源来处理了。

思源

思源这款笔记工具在少数派中出现的次数可能不多,它是一款融合大纲型和文挡型的本地双链笔记工具,官网中的介绍如下:

思源笔记是一款本地优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完全离线使用,同时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融合块、大纲和双向链接,构建你永恒的数字花园。

其具有以下特性:

  • 块式编辑——类似于 Notion 的编辑模式。
  • 隐私安全——数据完全存储于本地,并且同步支持端到端加密,不用担心云端隐私泄 露和丢失风险。
  • 双链块引——所有内容都基于块式编辑,可以很方便引用、链接。
  • 列表大纲——支持大纲编辑,层次清晰。

当然思源可以很方便的导入 markdown 格式的文件,意味着 Logseq 的数据可以轻松迁移到思源当中。

在思源当中,我也使用了 I.P.R.A 原则组织笔记,只不过用到的不再是标签,而是双链。思源提供了文挡树的功能,但是 I.P.R.A 原则下的笔记需要流动,知识才能适应自身不断变化的需要。故参考了 MOC 的组织方式,尽可能将传统目录的「自上而下」方式和卡片笔记的「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同时也借鉴了 Daily Note 的笔记方式,组成了了「思源」车间的加工设备、流程。

文挡树中,我设置了 4 个目录,分别是:

  • MOC——图 10 所示,MOC 中利用 P.A.R.A原则 ,构建了项目、领域、资源、归档四个模块,和 flomo 中的标签系统遥相呼应。双链也可以省去笔记在文挡树中移动的麻烦,更加灵活、高效。最下方是 1 款插件,可以很方便的跳转到对应日期的 Daily Note,和日记结合很方便。
  • 日记——通过 Daily Note 的方式组织笔记,加工知识,减少了输入压力,也可方便利用双链链接思源中的其他笔记。本文就是在日记中所写,也降低了直接输出长文的压力。
  • Inbox——思源也提供了微信和浏览器的剪藏功能,这些需要稍后处理的文章会暂时存在这个目录下。
  • Main——主目录下存储了除 Daily Note 外其他所有的笔记内容,这里的内容都是经过前期处理的具有输出价值的深度知识产品。
image
图9 思源文挡树目录
image-20220820201004-wsgfjv2
图10 思源 P.A.R.A 原则 MOC 设计

如何避免 Inbox 的文章成为数字垃圾呢?我应用了 渐进式总结 这一方法,将获得的信息处理加工,构建五层笔记系统,层层推进,完美解决了「如何避免搬运浪费」这一问题。这个原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销售思维,向未来的自己兜售现在的知识。

  • 第一层:原文,即总结的基础,可以是任何自己舒服的方式,我喜欢剪藏原文。
  • 第二层:第一轮的信息压缩。在阅读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关键的地方加粗。
  • 第三层: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复习加粗部分,找出更加关键的精髓,并且高亮显示。
  • 第四层:用自己的话总结,对于最最最重要的部分,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语言。
  • 第五层:对于那些现在就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在一到四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想法,进行输出,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视频,可以是一切可以展示的途径。

渐进式总结,就是增援未来的自己。我想看过《三体》的朋友对这个词一定不陌生,这也是同一理念在不同领域应用的很好典范,加强了我对知识之间迁移、交叉、联系的认知。

自此我的「知识加工厂」形成了从输入到加工再到输出的全流程运行模式,也很好的避免了「搬运浪费」。

总结

这是我第一次写作并且发表在网络上,感谢《卡片笔记写作法》教会我的方式,降低了我书写的压力,也提高了我写作的自信心。同时我认为软件的使用是基于底层思维模式,如果我还是以前的学习方式,双链笔记工具也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近期接触到这些数字文具之后摸索出来的工作流程和心得,写的很浅,希望能和各位交流,也希望得到各位的指点。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