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还应该做自我提高的事吗?如果要的话,我该怎么做才最高效?

对第一个问题,我的回答一直都是「要」。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和我自身的系统同时更新。

去年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励(motivate)自己做该做的事」和「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时间」。系统升级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有想做的事,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就是好累好累好累啊,压根提不起劲」。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我总算找到了一个能让我觉得满足的状态。和上一代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没那么容易累了」。具体表现为我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做更多事情,工作、学习、生活、社交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有「一天做好一件事」的心力。

我想这主要依赖于我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精力管理系统,使我的精神能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里,故而拿得起放得下,专注在我想做的事情里,做事的效率和质量自然而然地就提升了。

关于如何让我自己变成「高能量」,主要采用了五种不同的策略和手段,分别用来提高自己的精力基准线和如何控制日常的消耗,将会在下文分别介绍。

提高精力基线

似乎已经变成老生常谈了,但对我而言提高精力基础水平的活动就是睡眠、饮食与运动。当然,如果非要给这三个因素排个序列,我会说睡眠最重要,其次是饮食,运动带来的改善并没有其余两个那么显著。

我并不是某一天突然觉悟,然后第二天就让自己过上极其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么操作的——不过之前每次的操作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调节生活方式的过程花了一段时间,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能一蹴而就的事情,身体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这些改变带来的区别也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显化出来。

 短期效果(几天)中期效果(几周–几个月)长期效果(几年–几十年)
睡眠困得欲仙欲死(因为身体还在适应新的生物钟)做事的时候不困,每天起床都能有满满的精力,偶尔跳过一两天也问题不大;情绪受激素波动影响小

减少受伤、死亡及慢性病概率

延长寿命(?)

饮食总是吃不饱,很容易困,渴望高糖高油高脂的食物不再渴望不健康的食物,一天之中精力水平基本稳定,省钱
运动见效最快,运动完就有无限动力去做事;能见到身上的肌肉上楼不再喘了,下班后不会觉得累死累活浑身疼,有能量和意愿去做更耗费体力的事(比如增加在户外的时间)

在我身上效果最立竿见影的是运动,哪怕是在最开始的时候,做完一组中强度有氧就能立刻感受到满满的行动力。但运动最难的也是真的开始做,所以还要依赖于我在此之前调理好的睡眠和饮食,赋予我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基础行动力。

调整睡眠的过程花了两周左右,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三点是:

  1. 确保每天的起床入睡时间保持一致;
  2. 每天起床后接触 5–10 分钟的日光照射,在睡前尽量少地接触光线;和
  3. 缺觉的解决方法不是补觉,而是第二天晚上多睡一点(即,减少小睡)。

睡眠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调整睡眠的方法与小技巧可以参照这一篇;我自己的探索与觉悟历程请参照这篇

调整饮食的过程几乎与睡眠同时进行,但花费了一个月左右才渐渐适应。我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控制日常购物开销,从而强迫自己按照「重要/紧急」的四象限法则购买食物(见下图),不给零食等垃圾食品留任何预算;同时,限制自己必须按照「蔬菜 → 蛋白质 → 碳水」的顺序进食,从而延长饱腹感。

Af4TbN9kaoAUyyxjjcScHy5Gn4d

我实践这些也有几个月了,期间肯定做不到每天都过着教科书版的「健康生活」;但当我有一两天想放纵自己的时候,也不会带来什么太大的影响。

比如之前晚睡半个小时可能需要五个周末才能回到正常状态,期间有任意一天没能好好睡觉就只能眼看着睡眠一路烂下去;但现在每周上两天夜班,第二天起床时仍能有足够的精力在下班后做我想做的事,简直脱胎换骨。

所以说,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给我带来的意义在于维稳,能更好地抵御外部扰动对身体的影响,让我的身体和情绪能更持久地保持在更稳定的状态,从而能更有余裕地做事。

控制日常消耗

遵循「默认设置」,减少决策压力

日常中经常消耗精力,但不怎么为人所觉的一件事是「做决策」。小到早餐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上班,都需要调动大脑,选出一个选项才能进行下一步。

这些事看似都是小事,每一天累计起来也是可观的数目。如果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些上面,就没有那么多精力留给自己做想做的事了。

我采用的方法是给每天都需要遵循的例程设定「默认选项」,比如每天要吃什么东西,每天具体要做什么家务穿什么衣服,通勤路上要听哪期播客,一旦脑子里出现了迟疑和纠结不定,就不再思考,直接选择那个默认选项。

在容易纠结的那些事上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比如一块钱以内的决定最多纠结两分钟;给自己设定的任务如果当天没完成就直接删掉,眼不见为净。我也因此减少了在生活琐事上浪费的精力,把它们留给更有意义、更值得的事情上。

周六/日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洗床单被套并复位洗枕套/家居服洗袜子洗内衣洗衬衫洗衣机放假
清洁地面和电器发现有什么活要做,就做哪部分的家务

表:每天的家务列表,沿用至今已经两年了

找到最有效率的「充电」方式

上一节讲的是如何减少消耗,「充电」就是如何帮我恢复精力与获取快乐。

对我来说,日常生活中最消耗精力的就是作为内向型人在与外界交流时不可避免的能量损失。这点很好解决,只要每天和每周都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就能很快回血。睡眠的因素也不可小觑,所以每天尽量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

另一方面,只靠精力活着是不够的,人多少也会受情绪影响,即使睡眠时间相同、社交损耗全部补满,快乐时的能量水平也会比心情低落时高出许多。

因此我常年维持着一个清单,写满能帮我「快速充电」的事物,时刻准备着给自己补充能量。比如一件做起来得心应手的事,随随便便就能赚钱的项目,热爱且不吝于给我正反馈的朋友家人,很容易享受其中并且易于获取的外物,一个自己舒服并安全的环境……只要和它们呆在一起,我的心情就能很快改善。虽然这并不能改变现状,让我不安的事依旧存在着,却至少能让我没那么在意了。等我在这里攒够血蓝再出去打 boss,才是最好的策略!

Mz8FbpzTeoPKmFx0E4lc8x5cnnb
有的时候,合适的社交也能回血。原微博:https://weibo.com/1783475181/N5ruCuNOO;内容出自:Hall, J. A., Dominguez, J., Merolla, A. J., & Otmar, C. D. (2023). Social Bandwidth: When and Why Are Social Interactions Energy Intensi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231154937. doi: 10.1177/02654075231154937

建立一个长久可靠的「缓冲机制」

在维持精力水平之外,建立一个「缓冲机制」也是必要的。就像调整身体状况,使其能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一样,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需要类似的缓冲。

我自己的缓冲机制包括了这几个方面:

  • 金钱:一笔足够我生存 3–6 个月的储蓄;每月的实际花费不超过预算;
  • 时间:永远不把日程表排满,永远给所有待办事项留出 2 倍的时间,不把年假一次性休完;
  • 精力:除非重要和/或喜欢的任务,只留出「刚刚好」的精力去做它,不给自己精力枯竭的机会;1
  • 情绪:日常生活中维持多个正反馈的来源,这样即使其中一个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也不会因此情绪崩盘。对我来说,这些正反馈的来源和我的「快速充电清单」有相当一部分重合,不过更像是「累计」式的。

大部分时候,这些「缓冲机制」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默认模式」,我几乎不会留意到它们的存在;但当我感受到倦怠的时候,也是它们组成了我的安全网,给我一个暂停恢复的机会。

一定要这么「高效」下去吗?

当然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高效。

我始终认为,「自律」不代表要做个控制狂,允许在框架里跳舞才是让自己甘愿呆在框架里更久的方法

所以,只要大方向正确,我就会允许自己忽视一些做得不够完美的地方——比如我下班后回家第一件事仍然是刷微博,但我认为这个习惯并不会妨碍我变成一个更高效的自己。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设定做事和休闲的间隔。我会把「洗澡」当成「下班后休闲」和「下班后做事」的间隔,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洗澡,一澡之后能自然而然地脱离下班后的倦怠感,让开始做事变得更轻松一点。

另一个不太在意的是「是否真的做完了某些事」。做一分钟也是做,值得奖励;没精力做就没精力做,留到明天甚至下周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身体和心情更重要。

结语

就像管理金钱的终点是有意识地使用金钱,管理时间的终点是有意识地使用时间,管理能量的目的是让我在下班后仍有足够的能量去做我想做、我需要做、甚至可能有点难的事,比如学习、写作和社交。

听起来像一个 productivity nerd 的高级进化版;但,做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向谁展示「我有独特的效率技巧」,而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五年后、十年后的样子,都源自我现在的某个选择。所以我希望我现在做的事能指引我走向一个有更多可能性的、我所期盼的未来。

而对我来说,限制我去做更多事的因素不是效率技巧,不是金钱和时间,而是能量,所以我才花时间探索出这些能够提升能量的技巧,希望对和我有类似处境的人一些帮助和启发。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阅读更多 WWDC23 专题报道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