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树。这是我为你写的第 7 封信。每期都会同步更新在微信公众号竹白专栏。现在有 47 位朋友订阅了这封信,也欢迎你邮件订阅,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推送。

这周休假,和大家聊点轻松的。

这封信是在老丈人家写的,太久没喝酒了,喝了 2 两白酒就晕了。中午睡了一会,下午带两个外甥玩,产生了不少思绪。

首先是沟通上的心态。当我们面对小孩子的提问时会自动代入几种状态:

  1. 他不会有恶意,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会启动,能更准确识别语言背后的真实意思。
  2. 这个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尽量避免任何专业名词,解释问题更接近本质。
  3. 给孩子解释问题,我们更希望对方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
  4. 我们本能地想要梳理正面的榜样,会自动屏蔽掉自己心理那些负面的情绪。

结果就是,我们常常自动变得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变得很温柔。

在孩子身上我还发现了一些宝贵的精神和品质。

其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对孩子来说,每天都能遇到非常多的新鲜事物,比如平板电脑,他们会很小心的去尝试触摸,并在收到反馈以后兴奋异常。每一个 APP 或者小游戏都能把玩很久,收获快乐。

对我们来说,快乐的阈值是越来越高的,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需要消耗能量,在现实的压力下,也会慢慢淡化。但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觉能补充到这样的能量。

其二是随时进入深度专注的能力。

在荡秋千的时候,会专注在如何让自己保持荡的更高;在骑自行车的时候,会专注在如何让自己骑得更快更稳;甚至在玩摔炮的时候,都会专注在换着花样把炮摔出不同的响声。

而对我们来说,专注做一件事在各色碎片化信息和视频流的刺激下,变得异常艰难。

回忆自己从小时候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特质:

  1. 保持阅读的习惯。虽然没有太专精的领域,但涉猎甚广。
  2. 好奇心和探索欲。能鼓励自己不断学习和尝试新鲜事物。
  3. 理性和谨慎。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情绪很少波动。

儿时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回想小时候让我热切的瞬间,也往往能让我对现在的决策做出更符合本心的选择。

你们是不是这样呢?

我在看什么

由于疫情的反复,自由地出游又成了一种奢望,如果没办法只能宅在家里,不如试试「云旅行」。少数派的城市漫步指南专题我很喜欢,这里推荐我比较喜欢的几篇。

互联网还会变好吗?极客精神与 Web 3

晚点的这篇文章,对很多我脑海里对 Web3 说不清楚的思绪做了解答。就像文中反复提到的那句话:「技术变化带来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技术的更新去解决。它还需要思想的变化。」
我们理解技术,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融入新的叙事。想要仅仅通过技术是没办法解决所有现实中的问题,但在技术的演进过程中,让人们的观念和习惯逐渐转发,最终进入我们理想中的状态。当然,终态是不存在的,但能为中间某一个更好的状态做出贡献,也是一件幸事。

搭积木:混乱,是游戏的一部分

投资游戏内嵌了“破坏”机制,游戏周期又特别长,这就决定了:投资游戏的真正难度,从来不是你搭积木的速度,而是你对“破坏之手”的防御能力。

把自己当作变量

幸福还包括不做让自己强烈感觉不舒服的事情,包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包括尽量避免后悔、对得起良心,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有掌控感。

用户体验至上:40亿美金的ClickUp重新整合生产力工具

这是一个和早期的钉钉风格很像的团队。虽然我对 all in one 工具的体验和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但其中关于对市场的洞察、产品的驱动力和增长的方法,值得一看。

我的观点

  • 我发现一个很好地验证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办法:对新的事物是否还有好奇心,是否还想创造点什么。
  • 取得好成果的一种方法:找准机会,然后反复做。这里面最反直觉的是,我们通常会以为机会难找,实际上更难的是反复做。
  • 对可能发生的不好的情况不断在脑子里强化,除了收获生理或精神上的痛苦以外,什么用都没有。振作起来,去考虑如何应对这些不好的情况,做好准备,并把这时的情绪记录下来。事后看看,会发现绝大部分让你焦虑的事情其实什么也不会发生。
  • 我们只经历了这个世界的 0.00000001%,却希望用它去解释这个世界的 80%。所以,努力扩充自己,更包容,不盲从。

和你们聊聊

这周又做了几个小玩具,Next.js + Vercel 的组合太丝滑了。相较之下,国内 serverless 平台体验实在有点汗颜。

谢谢你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推荐

你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微博Twitter微信公众号

这里是小树的 newsletter。 每周一发布,欢迎订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