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去探索土著习以为常的风景与味道,是我最惬意、也是最享受的时光。但我也会思考,我的家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城市吗?从未来过绍兴的你,请花上10分钟,跟着我的回忆,看看这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古城,是否值得你来一次。

初见

如果你现在来到绍兴,或者用更精确的叫法:「绍兴越城区」,你会置身于一个尘土飞扬的城市,与你想象中的古城大相径庭。这个印象从你下了高铁,走出绍兴北站开始,会一直强化,直到那些著名景点才会开始弱化。绍兴北站正在进行浩大的扩建工程,尘土飞扬;长达 40 分钟,前往古城中心的道路破烂不堪;道路两侧尽是高楼与工地,完全看不出这是鲁迅先生曾经居住的那个城市:一个温柔水乡,一座韵味古城。

瓦楞一定很疑惑,为什么对面的吊机长的比他还高

早,绍兴

是什么唤醒沉睡了一夜的古城?是老巷中摊贩的叫卖声吗?是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我想这些都算是,但也都不真是,真正唤醒古城的应该是早点摊上飘扬的香气。在绍兴街头,你很难看到像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脚踏灰尘与水泥,手捧豆浆与包子」的年轻人们。绍兴人的节俭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并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达的越加强势,水泡饭就着隔夜菜就能对付一顿,因此绍兴街头的早餐店数量日渐凋零,硕果仅存的几家店里挤满了那些执着于「早饭一定要吃好」的少数派们,这是属于老饕们的独享 Moment。

比如这家:「同心美食」1。掐点骑着美团电单车的我去上班,解放路上的排队盛况总是能准时在 8:15 出演,并持续一整天。生煎包弥散的香气是这条街上最勾人的底色。我,实难抗拒,实难抗拒啊!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排队拿上一盘生煎,坐下点上一碗小馄饨。用辣酱与陈醋做一个简单蘸碟,一口生煎,一口馄饨就着汤,孔乙己当年黄酒配蚕豆的快乐,也不过如此吧。

阿 Sir,我想举报这里的早饭贼香。
刚出炉的生煎包,香味,热气,这才是早餐的应有之义。
1.2 元一只,配上咸鲜的「一点也不辣酱」,绽放惊艳味觉体验。

老街,很老

在同心楼西面,相隔一个街区,500 米的距离,你就能看到《八角亭迷雾》第一集中玄珍跑过的那座桥:八字桥。八字桥所处的仓桥直街是绍兴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老街区,这里有着所有的水乡元素:青砖,石板路,泥墙,瓦片,古亭,还有穿流而过的小河。不可避免的是,八字桥的现代气息也同样浓厚无比。

不过我记忆里关于这些的场景你们肯定是看不到了,随着家用电器的发展,五水共治的实施,曾在小河里洗衣服的主妇们嘀嘀咕咕的被赶回了家,曾在小河里刷夜壶的老爷子们骂骂咧咧的吐槽着半夜去卫生间的不爽。大人们,时代真的变了。

河沿的小台阶是曾经主妇们、老爷子们的每日打卡地之一。
挨家挨户必备的洗衣台,我曾经在这里「解剖」过无数青蛙、蛤蟆、蚂蚱,罪过罪过。

鲁迅故里是难以免俗的景点,不过鲁迅故里里除了鲁迅故里,顺带还有一条别致的小巷,入口毫不起眼,却几乎完美的唤起了儿时的记忆。青石板铺成的曲折小道,两侧是延绵近百米的台门院墙。如今幽深寂静的巷子,曾经却回荡着小朋友们的笑声与呼喊。站在巷口,往前一步是汹涌的古城回忆,退后一步是喧嚣的现代文明,一步,却似光阴数十年。

看到正中的这条小巷了吗,你可以在「鲁迅故里停车场」停完车以后,沿着这条小巷就能直接进入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停车场」与「鲁迅故里」之间的小巷,满是童年的回忆。
童年小巷里每一块石板都印刻着我的鞋印;每一个犄角旮旯都存放着我的思念。
我一直不喜欢「鲁迅故里」,现代的商业元素让它面目全非。「大禹开元酒店」内的古宅有味道的多。

简单的一顿

印象里小时候对吃饭这件事情的印象绝对说不上好,父母外出打工,身兼家庭煮夫的爷爷手艺经常令我「感动常在」。大灶出品的米饭品质忽高忽低,所幸还有大灶的工业副产品:锅巴,撒上白糖后是儿时饭后的最佳甜品。现在已经很难很难再吃到童年版的锅巴了,因为大灶已于岁月间消逝。

还记得那个曾经往灶眼里丢鞭炮,然后把锅底炸穿,被爷爷揍上一顿的「你」吗。

童年的记忆里有一个印象尤其深刻的场景,有天爷爷偷偷买了点猪肉做了红烧肉,晚上躲在房间里,一杯酒,一碗肉,一台黑白电视,像极了当代的我们吃夜宵的场景。我正巧撞见,我还特别天真的问爷爷在吃什么。爷爷惊慌之余,「爷爷在吃中药」脱口而出,现在想来,哪有这么香的中药呀。如今红烧肉已经不再珍稀,爷爷也再也不能见。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成绩造就了我们的猪肉自由,红烧肉遍地可吃,不过梅干菜烧肉,却是绍兴的独门招牌。

「梅干菜烧肉」,请注意,不是「梅干菜扣肉」,前者是与红烧肉类似的大块切法,后者则是切成薄片,刀法与烹饪上的不同造就了两位选手截然不同的风味。毋庸置疑的是,梅干菜烧肉在绍兴人餐桌上出现的频率绝对高于梅干菜扣肉,因为后者的制作实在是太繁琐了,扣肉需要预先经过炸制,这门炸制的核心手艺牢牢把握在村宴厨师手中,以至于每逢村宴,街坊邻居总会提着切好的猪肉排队请厨师炸制扣肉。

「梅干菜扣肉」:工序复杂,卖相诱人,可真的是太下饭了。

私以为,梅干菜烧肉才真正体现了绍兴人刻入骨髓的节俭与勤劳。简便美味,是指其制作简单,只需将梅干菜与简单翻炒封边的猪肉一起蒸煮;烧一次吃三顿,则是指它的耐吃程度,少量下饭菜,就能对付好多碗白米饭。家庭主妇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能解决全家人下饭菜的难题,集中精力和力量用于劳作赚钱。请原谅我丈母娘为了阻止我持续膨胀,好久没给我做各种肉了,我实在拍不出一张家常梅干菜烧肉的靓照。

中午恰好食堂做了这个,Xs的2x镜头画质拉胯。食堂所使用的干菜是新晒的干菜,偏黄,口味较淡。大众做法的干菜烧肉会使用陈年干菜,色泽黑亮,较咸。

农忙时节,没有时间做饭的父母会给白米饭淋上一勺酱油和葱油,或者干脆冲一碗酱油油条汤。在「寻宝记·绍兴菜2」,如今用铁饭盒装的酱油米饭少了几分粗糙,多了几分精致,瓷白的米饭淋上猪油,香的不得了。在绍兴,这是名气最大的绍兴菜饭店,环境颇有古韵。 不要因为它网红而嫌弃他,味道真的地道。

「酱油饭」:儿时的酱油饭是抢手的香饽饽

夏,雷,雨

我每次去「大禹开元酒店3」饭后散步,关于儿时的情境记忆总会被碎石、青石板、瓦片等元素唤起,随着记忆被提取,「我回来了,爷爷」,声音仿佛犹在耳旁萦绕。也就是在这里,我向夫人求婚,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大禹开元酒店」内的跷跷板,调色的口味重了些。

「大禹开元」与「兰亭安麓4」两家酒店风格迥异,前者拥有的石磨、破船、水缸、瓦片屋檐会令在苏浙长大的朋友产生穿越时空般的体验;而后者,精心修复的明清徽派建筑群大有隐于山水之间的孤傲,其高冷无比的格调令你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背靠大禹陵、远离市区的两家酒店有着绝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将古城区的污浊衬托的自惭形秽。无论你是否入住,这两家酒店都以开放的姿态5欢迎你们的光临。

曾经年幼的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我气质诊断为黏液质。每逢夏日,我最期待的,就是那场雷雨,因为午后的闷热与潮湿总是伴随着电闪雷鸣。午睡中被雷声震醒的我,会迷迷糊糊的搬个小凳子,跟爷爷一起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滴击打在水泥地的积水上所产生的一个个泡泡,表情呆滞,但小脑瓜里却无比激动的指挥着这些「泡泡士兵」向下水沟发起冲锋。瓦片缝隙之间的雨水沿着屋檐下随意排布的落水管道横冲直撞,更调皮些的就趁管道不注意从接缝处蹦出,惊的我不得不带着椅子连续后撤。

我能呆在河边,发上一整天的呆。

夏日,雷雨天,是欣赏这座古城的最佳视角。雨声即白噪,发呆即冥想。你也可以撑上一把油纸伞,静立于瓢泼大雨中,风雨中的你会在镜头前留下怎样的倩影呢,我很期待。

「大禹开元酒店」内临河的小凉亭,我期盼你能遇到一个下雨天,坐在这里静静地听一段滴滴答答的白噪音。
「大禹开元酒店」内设的「禹家大院」价格平易近人,出品不错。
大禹开元不远处的「兰亭安麓」,背靠宛委山,青山绿水,宛若世外。但它真的很贵。
拍下这张照片时,我真的仿佛在河边的台阶上看到了一个戏水的顽童

怪、酱、腊

绍兴人的晚饭很怪,夏天和冬天都很怪。

夏天的怪,在吃饭的地点上,在哪里呢?自家小院里,小街巷子里,沿河护栏边,这些地方你都能找到一张有着斑驳岁月痕迹的小方桌,一个气定神闲的老人或许就坐在旁边,左手酒杯右手筷,任他世事风霜。鼻息间满是黄酒与菜肴交织后的异香,这是夏日里最诱人的味道。原谅我写在冬天,没法拍到一张如意的照片。

而冬天的怪,则是一种酒,一种可以被蒸煮的酒---黄酒。不似其他酒类,需要酒精进入血液循环才能激发热量,蒸煮的黄酒从入口开始就带给你温暖,温暖与绵长口感的黄酒是让你在潮冷的冬日里与友人「煮酒论古今」的最佳伴侣。

各色黄酒酒瓶一直是我的爱,大体都是这种胖墩墩的身材,但「妆容」可是独具特色哦

如果一定要我形容冬日绍兴的味道,除了酒香,还有腊味的酱香。绍兴师爷们曾经下酒菜的绝配是什么?花生?太寻常;坚果?太西洋。在绍兴,酱鸭、酱肉、鱼干、腊肠是我们的「酒桌四宝」。借助腌料、阳光与寒风,所有的风味被牢牢锁住,静静地等待着最挑剔的食客。酱鸭与酱肉,酱香令唾液疯狂分泌,入口回味悠长,极富嚼劲;鱼干味道偏咸,略腥,但只要配上一碟陈醋即可轻松化解, 平添岁月的风味 ;最后的腊肠是我的至爱,切片蒸熟,配上一碗白米饭,神仙也难挡。

当然,还有作为前菜的笋干菜与茴香豆的 CP 组合。

这些腊味在绍兴街头各类饭店均可以吃到,如果你一定要一个推荐,「古城北大院6」。这家店选菜的模式很有新意,每个菜品都制作了非常精美逼真的模型,旁边的竹筒里面放着写着菜名的竹签,拿起一根放到你的小提篮里即可。嗯,还有绍兴师爷讲莲花落,还有不可思议的变脸。

如果说夏天是用视觉与听觉来欣赏绍兴,那么冬日的绍兴就是味觉与嗅觉的主场。

夜,生活

20 年前,绍兴民间活跃着许多绍剧草台班子,他们辗转于各个村塘,每当夜幕降临,以自己高亢的唱腔、粗旷的音乐滋润着村民久旱的精神世界。儿时的我自然是听不懂的我就是土著但我真的听不懂,因为我的眼里只有围绕着这些草台班子的路边摊。匮乏年代的「美味」我可是如数家珍:两面刷上甜酱的炸年糕表皮酥脆内里软弹黏牙,只要一个光泽暗淡却「金光闪闪」的 5 毛钱;小小的一次性塑料水杯里装入粉丝和榨菜末,再放上一点点咸辣酱,吸溜吸溜的爽快也是属于 5 毛钱的快乐之一;还有臭香臭香的臭豆腐……当然,这些现在你依然能吃到,只不过是贵了许多罢了。

【臭豆腐西施】:就开在昌安立交桥下,书生故里附近,我偶尔往这里路过都能看到这个开了 12 年的流动摊,依然是儿时的味道,价格也便宜一些。导航到「蕺山公园-半间亭7」你就能看到它。

褐色的甜酱,鲜红的辣酱,油炸后的臭味转化为直入灵魂的异香,入口滋味妙不可言
萝卜丝饼,本地芳名:油丁。被面皮小心呵护的馅料经过油炸后娇嫩如昔。

人这种生物真的很贱,一旦看不到某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心房里就好像缺了一块,总想找点什么来填上。随着经济发展,娱乐越加丰富,内容形式越加多样,这些草台班子也渐渐销声匿迹,我却异常的渴望再见一见这些穿着奇异的戏子,这些唱着我完全无法欣赏的旋律、晦涩难明的方言的人。所幸离家不远的城南环城河旁,就有一个不太起眼的「稽山书场8」,还留有一方品茗赏戏、怀古叹今的天地。遗憾的是,它受疫情影响经常处于闭门状态,作为游客的你恐怕是无缘了。

当然,这不是草台班子而是正规台子,所以周围也没有路边摊。
台上陈设简朴,一股历史的霉味儿飘散。
还有这些饭后的锻炼,你还记得吗,陌生人。

不过没关系啦,饭后消食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散步。从「古城北大院」一路向南,有一「塔山公园9」,内有一「应天塔」,与这一园一塔的偶遇令我异常欢喜。公园不大不小,步行量恰到好处,庭院、假山、小瀑布一应俱全,值得一压。某个冬日的饭后遛娃活动,逛到北面入口处附近,一阵浓郁无比的梅花香气令嗅觉系统差点宕机,寻着香气来源,发现北入口处有一株巨香无比的梅花,「好香啊」不由脱口而出。而更令我惊艳的,则是四处寻找这株梅花时,无意间的抬头,一座通体金黄的古塔印入眼帘,我没有宗教信仰,可那一刻也被这温暖的光芒定身。我久居古城中心,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这种于熟悉中涌现惊喜的感觉,陌生人,我想把这座伫立在古城小土坡中金塔的面纱留给你自己来揭开。

我想留下一个悬念,夜间的它

还有这些入侵者

每次锻炼完,总是无法遏制的想去吃银泰城负一楼的「小橙都古法冒菜10」,新鲜的毛肚和鲜辣的汤底总是令我流连忘返,嘴馋的时候哪怕叫外卖也要满足,因为这份快乐只要30元就可以拥有。

骑车上班,只要路过家附近的一老旧小区,隐匿其中的「宏英面馆11」是我难以抗拒的诱惑,「 老板,一碗杂酱拌面,细面,多加葱香菜,再来一碗面汤 」。有着丰富味觉体验的杂酱,与直白的面条交缠,于是椒麻与香辣盘旋于齿间难舍难分。

13块钱碳水炸弹的威力足以让我午饭都毫无食欲。

躲在城南小巷里的「老四川美蛙鱼头12」,依然记得考完专业课的我用冻僵了的手指握住方向盘,抬头看了一眼透过前挡风玻璃的明媚的阳光,用力的踩下了油门,2.5L 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沉闷咆哮声带着我迫不及待的渴望,向它驶去。 那一锅滚烫而浓郁的红油汤底,令朴素的食材站到了最耀眼的舞台上,也令丑陋的牛蛙获得了深入筋肉的鲜美,更令友人再三打包。

小店生意兴隆,晚餐时刻座无虚席。

每次回老家上虞丰惠镇13,早起去小镇上的早餐店叫上一碗炒面,焦香入味的面条,搭配简单却清爽解腻的笋干菜汤,回味无穷。20 多年未曾变化的味道让我感恩这份定格,唯一变化的,只有价格。

「上虞丰惠镇炒面」:身价 12 元起步,炒面中的王者,我心中永远的面神。
对了!还有醉蟹与生腌梭子蟹(如图)。配上大量陈醋、白糖、蒜末的生腌梭子蟹,我真是太爱了。

外来美食的入侵,以「醉糟霉臭」为核心的绍兴传统美食节节败退,或许根本说不上败退,因为绍兴现在所谓的「美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曾经节俭的产物,没有曾经的辉煌,式微又从何说起。绍兴的旅游地位一直非常尴尬,纯论文化底蕴也不逊色杭州多少,许多杭州原住民祖上更是绍兴柯桥人。然而无数游客只看到熙熙攘攘的鲁迅故居,平淡至极的百草园,毫不起眼的青藤书屋,走马观花的沈园,最终沦为杭州车站附近招揽游客的大妈手中的一日游广告。

我一直问自己:「 绍兴值得一游吗?」,这个答案其实就藏在绍兴的食物中,绍兴的建筑中。正如腊味与黄酒的滋味,绵长而回味无穷,绍兴就是一个需要你慢慢品味的城市。所以,陌生人,我想跟你说上一句:「不妨住上几日,尝尝老绍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