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飞般流逝,我们挥别2021,迎来了2022,又到了一年回首的时刻。回顾过去,记录文字,不仅能让我汲取力量,更好地应对现在与未来,它也是一种我试图与消逝的时间相抗衡的方式,想要留下一些更久远隽永的东西。

回首2021,我所践行的生活信条用一个词形容,大概是「平衡」,这篇文章我将谈谈我的平衡生活方式理念、打造方法与各方面的收获感悟。文章较长,大家如果无法阅读完全文,可以大概扫一下各级标题和加粗文字,希望能够给你启发与共鸣。


为什么选择平衡

选择 平衡 or 极致,是一个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毕竟,life is all about trade-off,人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而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all or nothing」的价值观,我更相信平衡才能走得更远

极度的专注于某事确实能让人获得“专注红利”,可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的回报,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管窥”心态,产生“隧道视野”,我们的视野变窄,那些存在于“管子”视野之外的事物被抑制了,其他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会被我们搁置,譬如专注于工作而忽视身体与家人,等出现意外状况才发现得不偿失,在我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是不具备反脆弱性的,就像投资,all in 押注于某一个标的,可能暴富也可能承受毁灭性打击。

我所理解的平衡生活

那平衡就是生活各个方面平均分配时间精力吗?并不是这样。我所理解的平衡生活,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把人生的各个重要方面拉入我们的视野,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分配的比重可以根据我们的偏好与状态决定。虽然分配比例不一,但每一项都有一个最低限度需要达到,实际上在一些事务上我们只要坚持投入小的时间精力就能有不错的改善(帕累托法则),可以避免出现过度倾斜与失衡。

哪些是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个人的定义与分类都不同,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一份个人复盘指南——成为更好的自己》中提到过一个生命之花模型,将生活分为了8个板块

身心健康、学习提升、亲密关系、理财投资、职业发展、休闲放松、社交人际、自我实现。

这8个板块基本囊括了我生活中的重要方面,都是我人生中的基本盘,当然每个板块所占的比重不一样。对于我而言,学习提升、个人健康、亲密关系、理财投资、自我实现是我最为重视需要优先分配时间与精力的板块,像职业发展方面,其实工作已经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由于目前所做的工作稳定且上限较低,投入产出比有限,所以暂时只打算做一名75分的选手,尽量少加班;社交人际方面,我是属于偏内向型性格的人,更能在独处中汲取能量,所以优先级也不靠前;而休闲放松板块,除了旅行之外,日常生活中基本不需要我刻意安排时间,人性就决定了它是我生活中不可能缺少的部分。

如何打造平衡生活体系

要事优先法则,围绕重要事务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的总体规划是每天的生活除了完成生存必要之事外,就把时间分配到最重要的事物上,要事优先,再保证每个方面达到最低限度,并且定期回顾,反馈与改进。

每个重要方面,具体可以做哪些正确的事呢?其实每个方面都挺大的,网络上有很多可供参考的资料。我有针对一些比较重视的板块撰写过一些文章,有需要可以参阅,譬如身体健康方面,可以看看《精力管理 | 开启元气满满的健康生活(体能篇)》。理财投资方面,可以看看《投资理财 | 普通人如何有效投资理财?》。亲密关系方面,我有做过李松蔚老师的《亲密关系》课程的读书笔记,不过这门课程更偏思维方式一点,像具体的事情,比如可以多积极互动,表达赞美;创造一起全心全意投入的优质时光(quality time),利用节假日的时间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比如旅游、露营、看演出、看电影等;每天留出一定时间,两人不带评判地一起唠唠嗑;准备惊喜的礼物,营造仪式感;彼此靠近,温柔的身体接触等,这些行动基本可以归类为爱的五种语言:肯定的言辞、服务的行动、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身体接触,每个人偏好的爱的语言不一样,推荐阅读《爱的五种语言》。各个方面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可以结合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

在选择重要事务之外,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要事优先呢?毕竟有些要事它虽能带给我们长远的好处,但不一定是我们目前所感兴趣的或是习惯的,比如身心健康是我重视的板块,要保持好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运动锻炼、睡眠休息、饮食搭配等,但实际上我对运动锻炼的热爱程度并不高(尤其是膝盖受伤以后),这时就得想办法开启改变让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改变与习惯养成,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开启短暂的改变(波动)后,生活又回归到原先的稳定点,从入门到放弃。那如何实现持久的改变呢?有些时候,在外部因素的强烈扰动下,我们原有的秩序失衡,系统的平衡点改变,原有要素调整,引入新的要素,建立新的平衡,我们的生活开启持久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大概率是碰到逆境或是环境改变,打破了我们过去的路径依赖,但大多数人不想或没有勇气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而是想要采取更温和的方式来开启改变,这时实现持久的改变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微习惯开始,日积跬步,逐步将这种习惯内化成生活中最平常的一部分,这时才能毫不费力地坚持,在这里分享一些我在培养习惯时学习实践的小tips。

1 从小处入手,培养微习惯,采取“小进步”能够更好地坚持

培养习惯时如果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反而容易受挫放弃,产品经理爱说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同样地,在行动中采取「最小可行性进步」能让人持续不断地坚持,培养微习惯,完成一个小小的进步,之后我们会有动力再去创造下一个进步,不断重复,就能慢慢累积,实现大的突破。

譬如,很多时候我在开始运动锻炼前,是有点犯懒的,然后我会跟自己说:“不用练多久,就打开keep,搜索帕梅拉,跳一段最短的2分钟热身操就行啦,只是2分钟而已”,结果经常是一练就练了十几二十分钟,因为真正运动起来并没有那么枯燥,很多时候能让人更有活力,而真正重要的是开始,要想长期坚持,就得让开始这个动作变成无阻力行为

写作记录也是一样,当我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时我会写长文,但如果脑海里没有形成体系的内容,只有碎片化的思考与学习,其实也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没什么压力的微习惯,久而久之也能积累知识推动输出。这一年我不再着迷于选择完美的工具,不再纠结于记录的分类,就只是不断地记录,一直用flomo记录我的碎片思考与学习,它的搜索、回顾和随机漫步功能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记录下的卡片内容在写长文时可以组装,年底时我甚至定期将碎片化思考贴到公众号上发表出来啦(感兴趣可以点击零碎学习笔记)~

一些零碎学习记录~

在这个建议最后,分享《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书中一句赐予我力量的话语:

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一步之中蕴含着许多可能性。

2 把要培养的习惯“多巴胺化”

要培养的习惯并不那么感兴趣,但它又是必要的话,那不如把它“多巴胺化”,让它与我们无法拒绝的多巴胺联系在一起。

可以试试两个方法,一个是游戏化(gamification),在做重要事情的过程中加入游戏沉浸式的体验,减少阻力和增加趣味性,相当于把逆人性的延迟满足转化为顺应人性的即时满足;一个是诱惑捆绑(temptation bundling),我们可以把某样给自己带来快乐愉悦体验的事和自己要做的事或要培养的习惯捆绑在一起。像我喜欢听播客,那在运动锻炼的时候,我会一边听播客一边做运动,这时的体验感会好很多。

3 意志力较强时,优先做正在培养习惯之事

人的精力和意志力都遵循着钟摆式波动,一段时间内有高峰也有低谷,我们可以优先在精力充沛、意志力较强时培养习惯,做重要但不太感兴趣的事,因为意志力较低时,我们内心会更想做自己感兴趣或轻松的事,将高带宽任务安排到高带宽的时间段上,像我一般是早上起床后意志力最强,那我的运动锻炼就可以多安排在早上去做。

4 保留暗示和奖赏,替换惯常行为

《习惯的力量》书中,提到习惯包括三个步骤:暗示、惯常行为与奖赏,要改变一个习惯,最关键的是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那对于一些习惯,我们不需要太多用力,在同样的暗示和奖赏之外,替换或增加惯常行为就行。比如想培养喝水的小习惯,可以和自己平时上厕所、走动休息的暗示关联起来,一触发上厕所、走动休息的暗示,就启动喝水的行为,也会比较容易坚持。

5 拥有重启思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时刻

在2021年牛年开篇,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引用了贝佐斯的“人生永远都是第一天”,作为我的开年寄语,我很喜欢这句话。过去的我是那种活得很紧的人,想成为理想的自己(自律、行动力超强),我喜欢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可又会因为不够自律无法完成而沮丧后悔,然后“破罐子破摔”。这两年我才逐渐走出这种思维,其实躺平放松都是人无比正常的需求,我不接纳这部分的自己,纠结于所浪费的时间,反而导致问题继续维持。培养习惯也是一样,其实偶尔的偷懒放纵不可怕,没有表现好时,不要纠结于沉没成本,放过自己,重要的是现在及未来,明白「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时刻」,拥有重启思维,重新启动,从现在开始好好做。

自下而上,顺应本心

说完了我的习惯培养方法,那在完成重要但不感兴趣的事或是养成好习惯后,我会如何安排我的生活呢?我这一年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关于每天具体完成上面事物,我放弃了过去细致的规划,大多数时候更加遵循「自下而上」的理念,根据自己当时的偏好与状态来选择要做的事,顺应本心,允许随机与意外的出现,用张潇雨老师的话说,“接收宇宙的信号”。

如我前面所说,过去我是那种很爱规划时间的人(有点强迫型人格),会用日程app将自己一天的事务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当然有好处,大部分时候我过得很充实,但当时的生活有点像一场和自己的战争,我时不时会为一些意外打破计划、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而懊悔,陷入《自控力》书中所说的“破罐子破摔”和“道德许可”效应,内耗比较严重。现在随着我心态的转变,我越来越接纳自己,顺应本心,我的生活方式开始更多偏向于「自下而上」的方式,这时我做的事情其实并不比强迫自律时期少,顺应本心去做事,几乎体会不到“坚持”的艰辛,而且更重要的是,我生活中的“正念”时刻增加,做事时更能关注事物本身,去感受和探索当下的体验,这是令我更舒适的状态。

多面生活,我的收获与感悟

前面和大家聊了我的平衡生活理念与打造方式,最后这一部分与大家分享我在这一年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些收获感触~

学习提升

这一年,我完整读过的书有16本,并且喜欢上了听播客,学习的方式比较多元:看书、学习课程、听播客、听讲书、阅读文章......(详细内容可以瞅瞅我的年度回顾

在学习新知的道路上,我体会最深的一个词是「视角」,在阅读时,我经常感叹的一点是「原来可以从这个视角来看待/解读XX事物」。我们很多时候都被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所局限住,那些认知来自我们过往所习得的经验,我们一路遵循,选择性忽视了其他的方面,也并未去验证这些经验是否合理、合适,殊不知我们的认知与经验可能正是我们的局限。而阅读、学习,都是引领我们走出偏见的过程,我们了解越多,越会发现自己过去的无知,也越能跳出自己思维的局限,从更多的视角更全面地看清事物,避免自己陷入「铁锤人倾向」(在只有铁锤的人看来,所有问题都像钉子)。

理财投资

这一年,总资产净值增长7.3%,收益率并不出彩,主要是被中概、恒生大幅拖累。

在投资上我较为深刻的体悟教训有:

1)不能只从商业角度去分析和选择投资标的,必须要考虑可能的政策风险,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譬如2021年的教培行业。

2)在股票市场上,不去预测市场短期走势,不再试图寻找一个技术策略当做交易的圣杯。简而言之,少折腾,坚守那些不变的东西(比如周期),回归投资的大道,把精力放到投入回报比更高的地方。

3)搭建反脆弱的体系,平衡配置各类资产与各个策略,以应对市场的不同行情。

4)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很难把握住个股,指数基金搭配主动型基金才是目前更适合我这种普通人的投资方式。

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

关于体能管理,之前的长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一些方法,现在的思路也大体一致。不过在饮食方面,我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读完《戒糖》一书后,我开启了自己的“戒糖”之旅,注意这个“戒”只是“警戒”而不是“戒除”的意思。大体方针是减少饮食中人工制造的「添加糖」和浓缩而富集的糖浆、果汁等「游离糖」、限制「精制谷物」以及「淀粉」这些常见快消化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只要我们的膳食组成足够丰富,而且尽可能选择新鲜而完整的食物,那么我们即使戒掉了游离糖和快消化的淀粉,也绝不存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风险。

我将这份意识逐渐转化成行动,比如在吃早餐时,碳水化合物会尽量选择薯类而不是饼干精面,在吃午餐、晚餐时,会优先吃菜而不是把菜当成下饭菜。当然,有些时候也会放飞自我,享受烤肉甜品,大快朵颐。但整体来说,逐步在日常饮食戒掉对淀粉和添加糖的过度依赖,进食更天然的食物,调整饮食顺序,是我有意识在实践的饮食方式。我挺喜欢书中这句话:

如果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不懂得节制和顺应,身体往往会用某种疾病迫使我们节制与顺应,而这种被迫的滋味确实不太好受。毕竟主动的节制还能收获心理上的舒适与自由,而被迫的节制往往只能让人感受到懊悔与无奈。

心理健康

这一年,我的心理状态总结和年中回顾类似:对自己有了更高程度的认识和接纳,内耗减少,整个人处在一个较为松弛与自由的状态,大部分时候我能接纳和探索当下的体验,更加体会到了“存在(活着)”的美好,在情绪波动时我逐渐有意识地去观察它而不是被它控制。

有几句我尤其喜欢的心灵咒语:

1)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穿过它。

这句话出自《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2021我听了许多小说,也会在网络上看看贴近民生的视频,譬如《谭谈交警》,或是记录少数群体生活的视频,忍不住感慨人生的参差与命运的不公,有时候我也不禁问自己,如果我面对的是残疾的身体、接连不断的苦难,我真的能做到热爱生活与接纳自己吗?难以假设,没有答案。

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被生命的韧性所打动,在面对痛苦时,我总会想起谭警官采访现实版“福贵大爷”的那段视频,想起大爷的那句“向前看”,这三个字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或许也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无数陷入困苦中的人努力生活。当你面对痛苦失意,难以释怀时,请不要忘记:“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前,穿过它。”

2)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这句话出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当你一直处在对未来的焦虑中,无法静心活在此刻时,可以想想这句话,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事实是,只有你关注当下,改善现在,才能改善未来

3)不执,无畏。

对事物拥有过多的执念,我们会害怕失去它,这反而会束缚住我们。《当下的力量》这么形容:

外界的事物不会永远地满足你的需求,它们只会暂时地和表面上地满足你,但是你也许要多次体验这些失望后,才能认识到这些事实。事物和生活条件可以给你快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状态,不是努力就能获得的。

不执于事,被束缚的心才能感受到无畏,不再害怕,而是更勇敢地去追寻,如李银河老师说的那句话:“只要认识到空无的道理,生命就无往而不胜。”我们仍然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稍纵即逝的欢乐,但不必过度依赖它们,不用那么害怕失去。

4)No hurry, no pause. 不要急,不要停。

来自蒂姆西·费里斯的《17 个改变我人生的问题》,文章中用了一段话加以阐释,也分享给大家,共勉之:

“你不需要在生活中总是面红耳赤、气喘吁吁、吃力不讨好;你可以平稳地、慢慢地、一步接一步这样走着,随之自然收获到 95% 你想要的东西。”一位前海豹突击队的朋友最近给我分享了一条他们的训练原则:慢即流畅,流畅则迅捷。(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

亲密关系

在经营感情上,有许多好的变化,比如更加能接受彼此的差异、更加亲密、更坦诚地沟通、更关注问题真正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的输赢,当然也存在着值得改进的地方。

关于亲密关系与沟通,几个比较深刻的体悟是:

1)不把差异当成坏事,而是寻求互补

每个人生活的地区、家庭和个人经历都不同,差异在所难免,换个角度想,差异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元的视角,能够互补。像李松蔚老师说的,在遇到差异的时候,试着切换游客、翻译、导游这三种不同身份,去对方的世界真正倾听对方(游客),当对方无法理解时尽量用对方能懂的方式去表达(翻译),邀请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看见真实的自己(导游)。

2)接纳不同的感受,别把交流感受当成谈论对错。

和上面的那点有些类似,在关系里,有时候互相会为了某样事物争吵不休,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合理正确,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对错之分,我们以为自己在谈论对错,实际上是只是在交流感受。如李松蔚老师说的:“努力让对方理解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也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ta正在感受的一切,这种相互融汇的努力,构成了我们的亲密。”

3)关注共同目标,寻找双赢解决方案。

在意见分歧时,两个人的立场就像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看起来势不两立,其实水面之下各自的利益与需要是交织在一起的,把注意力放到两个人共同的目标上,寻找双赢方案。换句话说,跳出争论输赢的零和博弈模式,而是转向双赢的正和博弈模式,一起合作解决,进行解决取向的沟通。

4)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节奏,可以「先讲情,后讲理」,尤其是和父母长辈沟通时。

这是一条踩坑的经验。平时我们有两种沟通,一种是内容沟通,也就是“就事论事”的沟通,另一种是关系沟通,它更关注的是关系,侧重于站队,内容的正确与否不是那么重要。在中国传统老一辈的思维里,会更重视关系,重视面子,关系沟通的比重也会更大,直接讲道理的效果不一定好,可以先讲情,后讲理。可以试试通用的“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再给出批评建议,最后肯定

职业发展

我现在从事的是一份稳定但上限较低的工作,好处就是稳定、加班少,但个人价值感和回报会相对少,这一年我对工作也进行了反思,见《内卷、狗屁工作与数字游民》,关于理想工作,我有了更清晰的蓝图,慢慢朝它前进吧~

社交人际


这一年,社交方面没有太大变化,见见老友,与同事聚聚餐,我不是社交外向型的人,不过朋友也不少,因为我性格较为温柔随和,比较好相处。回顾起来,这一年我个人主动提出社交请求频次不太高,经常是别人找我。年中我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我接纳了自己的内向性格,与自己和解:内向只是一种性格倾向,内向者对外界刺激与多巴胺更加敏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外界刺激来获得精力。在很多时候它也发挥着许多优势,我一个人可以很好地享受独处,进行深度思考,有爱好让自己充实,有消遣让自己开心,很少体会“一个人太无聊”这种感觉。

我逐渐了解了自己对社交的好恶,我不怎么喜欢没有新鲜内容交换的社交,如果每次都聊一样的内容,我会感到无聊。我也不喜欢频繁进行太浅层的社交,当不同频的人社交时,内容很容易陷入俗套,只是交换表面的信息,没有深度的沟通,当然,这些社交还是要有的,但不必太频繁。

我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有时候社交对我来说是耗能呢?本质是因为我在那些场合没有真正做自己,不像写文章时我手写我心,其实我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但在社交时我不会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观点和其他人不一致时,因为我不喜欢冲突,有点缺乏被讨厌的勇气,自己不想也懒得去争论。意识到这一点,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可以调整,第一是更多地做自己,真诚地表达想法,向外打开自己,多数人并不会反感真诚自然的人,就算被讨厌那也是在反向筛选朋友;第二是与更同频的人交流,选择更志同道合的圈子,在这种环境下会更自然而然地做自己和表达观点。

休闲娱乐

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主要是看电影、刷B站(在B站上度过了259小时🙊),会磕磕cp,看看喜欢的博主的生活向vlog,云吸猫吸狗,看看搞笑视频......依然觉得,看他人全情投入和认真生活的视频,有治愈人心和平静的力量,看猫猫狗狗也是,它们的脑海里可没想着效率和时间

这一年遗憾的是没能出省旅行,年假时正好碰到疫情,一整年都是在省内,不过也创造了一些难忘的体验,比如游玩新的城市,打卡没去过的游乐场与旅游景点,打卡新的美食店,第一次摘荔枝、龙眼,第一次做小龙虾,第一次做酸奶......为生活创造新的体验,哪怕只是些平凡有新意的小事,也会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人生的分段并不是靠“时间”,而是“事件”,可以多创造些特别的体验,体会别样的时刻,过有趣的生活~


关于2021,我的平衡生活体系与收获写到这里,有帮助可以为我文章充电。生活还在不停继续,2022,愿大家都能创造美好的体验,塑造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