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转眼间2021年的上半年过完啦,趁着这个周末,我对自己的上半年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总结,让自己能对下半年作更好的规划,小伙伴们也可以复盘下自己的生活~

(长文预警,一写就停不下来,写了很多的自我剖析与发散思考´_>`)

学习提升

上半年,学习的知识主要还是集中在心理学和金融投资领域,还拾起了我的英语学习。兜兜转转,自己愿意坚持主动去学习的还是这些自己最喜欢和感兴趣的事物,以前不了解自己的时候,会跟风去尝试学习新技能,但总归心底里没那么感兴趣,无法真正坚持下去,人最终还是回到自己内心阻力小的事情上来。

这半年完整读完的书比较少,更多的时间花在听文章、听讲书和听播客上,这种方式似乎更适合我。对于短篇的、能够快速浏览完的文字,我倾向于直接阅读,但对于长篇的、需要较多用脑思考的文字,直接看书时,我阅读速度慢而且容易走神,但是如果是通过听有声书或是听看相结合的方式,我精神集中度以及时长会更久。而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讲书,其实都是在帮助我学习和了解这个世界,适合的、能够坚持下去的才是最好的。

读完的书有八本,分别是:

投资类:邱国鹭《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

心理学类: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2》

其他:史蒂芬·平克《当下的启蒙》、刘慈欣《三体1》、谢春霖《认知红利》 

不评价作者,每本书里都有值得我借鉴思考的地方,我把其中相对更喜欢的五本书加粗啦~

今年开通了喜马拉雅会员,结果不知不觉听了224小时,主要也是集中在心理学和金融投资领域,很喜欢张潇雨老师的《得意忘形》播客,这档节目的主旨是:「追求个体自由与探寻真理,提供更全面的觉察自我与认知世界的工具」,它陪伴我度过了许多时光,我与节目产生了很多共鸣,它给了我挺多关于人生以及世界的启发和洞见;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有神奇的安抚心灵作用,焦虑时或者睡前听都很nice;还听了吴晓波栏目、路上读书、喜马讲书等不同类型的讲书,都还不错。不过只靠听觉型学习的记忆效果是比较差的,当然在空闲时让这些信息冲刷自己(wash over me)肯定也是好的,有很多知识是在日后某个时间点碰到某件事时,突然会回想起来,那个瞬间很奇妙~

心理学方面,最近还在读KnowYourself创始人钱庄写的心理笔记《小瞬间》,又重新听了一遍李松蔚老师的《认知思维16讲》课程,有时候读读KnowYourself、简单心理、李松蔚的公众号文章,很满足,心理学超级对我的胃。

金融投资方面,上半年对经济金融一些概念了解得更清楚了,对投资方面反而关注得少,在微博上看得最多的内容还是来自ETF拯救世界、水晶苍蝇拍、月风投资笔记、孟岩,以及我今年新关注的几个博主付鹏的财经世界(付鹏大大的财经视频很不错,推荐)、Newsfeed、洪灏,还有知乎的许哲(许哲老师基本停更了,但旧文也很好),投资公众号近期看得比较少,可能读得最多的是陈嘉禾的研究,目前想起的是这么多,各博主的观点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他们之间会有意见相左,但都是我可以学习借鉴的。还有有知有行app,我第一季度看得比较多,但是最近阅读得比较少,其实里面的内容都非常用心,大部分是让我有触动的干货,但信息密度过大,我堆积太多未读了,总想着抽个大块的时间好好读一次性很多篇。嗯,攒下来的未读我下半年去搞定它!

英语方面,直接原因是磕了一对国外cp重新燃起了我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当然本质上还是由于想要更多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是我非常珍视的东西,当觉得人生陷入绝望之地时,一定要记住我们永远有第二种选择,很多时候困住自己的就是自己(如五月天那句歌词:每个渺小的理由都困住自由),那当然也要努力让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条件。关于语言,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语言确实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息息相关(读《你一生的故事》这篇科幻小说,相信大家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学习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上其他人沟通,有更多信息源渠道和生活方式可选,还可以给予我们看待世界不同的思维和视角。不过我现在学习英语的方式和以前不太相同,不是刻意单纯地学习英语,摸索了几个容易坚持下去的方法,之后可以写文章聊聊。

总得来说,学习量不算少,但和不断膨胀的信息相比,想学还未学的知识也有很多很多,我肯定是学不完的,所以就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偏好,愉悦地学习吧。

理财投资

这半年,总资产净值增长10.76%(7月初一跌,周末统计只有9.67%啦),和一起投资的大佬们相比,收益和收益率都不算好,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借鉴的地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我对今年没抱什么期待。有时候会觉得不可思议,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投资收益和工资比起来并不算少,我曾经一度认为这需要好几年才能实现,当然主要是因为这几年股市行情好,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投资要趁早」,一起get投资技能吧~

 

这半年,投资的主战场依然是A股,一部分资金参与港美股打新,还有很小的一笔资金试水了币圈。

A股基本很少操心,跟车长赢计划,网格自动运转、打新债、偶尔套利、有时参考有知有行定投计划买入,持仓里有涨幅不错的500、红利、科创板,也有跌跌不休的传媒、保险、券商、地产,整体收益中规中矩,净值增长快6%。下半年打算多操心下A股市场,很多获得超额收益的策略都被我忽略了。

港美股打新收益相对较高,净值增长快20%,花的时间也相对多一点,但这中间真的不停踩坑、犯错、涨教训,因为港美股打新不像A股那样必赚而是有破发风险,对于打新标的选择、申购资金的分配、新股的卖点都是需要做好决策的,但这和投资指数基金相比,有太多不确定性,运气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这中间心情起伏还挺大的,拍断大腿、后悔等情绪也会不时出现,其实内心知道我只能赚到自己认知内的钱,以后继续踩坑继续涨经验吧。不过打新越来越内卷,超额收益也越来越少,投资资金后续估计要调整了。

数字货币,净值增长6%+,这算是争议最大的投资(投机)品种了,目前在国内已经被全力打压了。我看过不同大牛的看法,有人觉得就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年轻人的“邓紫棋”,有人觉得数字货币将会是改变世界的东西,我也看不清未来,我更支持达利欧的观点“比特币看起来是一种未来充满未知的长久期期权”。我确实认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它在试图解决人类社会中的信用成本问题,也惊叹于数字货币转账的效率之高(当然这也让它成为了洗黑钱以及各类黑色交易的绝佳工具)和去中心化金融的理念,但是政府的打压、黑客攻击的网络风险(过去技术未攻破不代表未来)、稳定币or交易所暴雷的风险以及更好的颠覆性替代品的存在都是可能的风险,而它本身价格过大的波动率让它很难成为真正全面应用交换的货币,按我目前的理解,它更偏向于投机的风险资产,我只是很小部分钱试水,因为我无法忽视它本身的系统性风险。

我当时入场,是为了参与这个高风险市场里的低风险期现套利,当时行情非常好,导致低风险的套利溢价非常高,一个季度8%,这在传统金融市场很难获得,所以我冒险入场啦,不过后来随着币市转熊,套利溢价基本抹平了。

在币圈这个新兴没有监管的市场里,可以说投机很疯狂,尤其是年轻人,我曾经加过一个币圈群,年龄上52%是90后,20%是00后,15%是80后,真·年轻人的游戏。在这里合约交易杠杆默认10倍甚至可以到125倍(这个杠杆倍数真的让我惊呆),说到这里,就要提起我的惨痛教训,我在套利买一个合约时忘记注意改杠杆倍数到1,结果成交时按默认的10倍杠杆成交,短时间亏了50%,这算是自己根本没预料过的风险,成为了我难忘的回忆......

我并不喜欢币圈的氛围,似乎没多少人关注其背后的本质和技术,大多数人都抱着一夜暴富的梦,参与疯狂的投机赌博,结果大部分人都被割韭菜。就算短期凭运气大赚,长远看不一定是好事,当一个人习惯这种方式赚钱,他会忘记踏实与努力的重要性,而那些“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当然,和传统成熟金融市场相比,它确实存在许多超额收益的机会,有小部分人确实凭借低位持币定投或是良好的纪律、策略套利或投机来持续获利,但还是不能忽视它本身有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投资(投机)负责。对这个市场我将继续观望和学习,所以未来认知有可能变化比较快。

这个版块的最后,写写近期我对钱的感受。老喻(公众号“孤独大脑”的作者)文章曾经写过一句话「有钱去做与钱无关的事情。惟有“与钱无关的事情”,方能实现人生的持久性知足。而适当且牢靠的财富,可以保护“与钱无关的事情”。」我不知道是否只有做“与钱无关”的事才能实现持久性知足,但是自我的体会是“离钱(市场)太近”好像也并不是那么快乐,有时候会感觉被它役使和支配,而做“与钱无关”的事情确实能收获那种纯粹的快乐,所以有时候搞投资我反而会拖延。怎样实现人生较为持久的满足与幸福,我想,一方面在于自己的内心,降低预期,懂得知足与克制,胃口不大的人通常都比较幸福;另一方面确实也和自己的工作、爱好有关,在太过靠近欲望的环境里,人可能会被侵蚀和影响。我个人的性格更适合长期投资而不是高频交易(如果要高频,必须得自动化),先朝着适当且牢靠的财富目标前进!

身心健康

身体健康
 

身体状况:上半年身体状况还可以,有时颈椎和膝盖还是会疼痛,但比去年有好转,需要进行一些康复运动;还有由于经常看手机和电脑,视力有所下降,下半年眼睛的休息和恢复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运动锻炼:上半年的运动量有点不足,我主要通过KEEP和华为运动健康app进行运动,另外在通勤路上有时候会骑自行车,再加上偶尔的游泳、徒步等运动,大概估算一下,平均一周运动了100分钟左右,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给出最低的活动量,我基本在最低运动量的边缘徘徊。

锻炼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其实我不讨厌运动,一旦动起来我一般会运动得比自己预估时长要久一些,但是“开始”的那个动作于我而言却有点艰难,尤其是在精力/意志力较低时,惯性定律在我行动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以后尽量在意志力最佳时期即早上就开始运动。

睡眠休息:平均每天睡眠时间7h(其中晚间睡眠时间6h4min),睡眠时长勉勉强强,不过我的入睡时间还是很晚,平均快接近1点,晚睡已经伴随我很久了,考虑到我目前日常精力还是比较充沛的,所以先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长吧,入睡时间先不那么关注,一次给自己制定太多目标大概率失败。

饮食搭配:饮食方面我没怎么记录和控制,不过在吃的时候还是会尽量带着觉知,多吃蔬菜,尽量少吃甜品和夜宵。



心理状态

这半年里我的心理发生了很积极的变化:与过去相比,我的生活愉悦指数又提高了,我对自己有了更高程度的认识和接纳,大部分时候我能接纳和探索当下的体验,更加体会到了“存在(活着)”的美好,在情绪波动时我逐渐有意识地去观察它而不是被它控制,我非常珍惜这样的状态,我不希望我的人生是要等到实现某个点它才足够好、才圆满,而是我能够把此刻过得丰盛和圆满,当然怎么去定义这两个词因人而异。

我有一个挺奇妙的视角来检视自己某段生活,一个思维实验:假如我不久后就要离开人世,当我躺在病床上回顾过去时,我会后悔现在的生活吗?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很难说我们不后悔和遗憾,毕竟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做一些似乎不得不做的事,“向死而生”说来容易做来难,而回望人生时,会发现还没来得及体验许多事物,没用心感受许多美好,没有好好陪伴我爱的人。但我最近有了一种体会:当我清晰地感受到生活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而非被动接受的(正如尼采的命运之爱:“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当我生活在爱意中,当我身心完全地投入当下时,我似乎不再害怕死亡,那样的状态也更少让人后悔。听起来有点唯心,但事实上,外界输入的信息都会按自己的信念系统重新编码,赋予意义,当一个人改变了脑海中的世界,某种程度上,人生也会改变。

至于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这是我一直在学习的事情,现在的我相比半年前,内耗又少了很多。其实这在许多人眼里都不是事儿,但这个课题却陪伴了我很久,可能和成长经历有关,单亲家庭的乖乖女,从小就帮妈妈照看店铺,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以前同学父母经过店门口如果看到我在帮忙,经常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那些“懂事”、“自觉”的标签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从县城出去,考上好大学,保送研究生,我又多了“争气”、“学霸”的标签。

那些标签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甚至束缚着我,我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生都生活得很紧,要努力、上进,以至于曾经有时候连玩乐消遣太久都会让我讨厌自己,当我的想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一致时,我会害怕,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但我实际上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不那么感冒,我和自己战争,而这也是我开始学习心理学的原因。这几年一边生活一边学习和体会,我逐渐认识真实的自我,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来记录自己的偏好、厌恶、兴趣等自我认知,学着去爱自己,现在我终于不那么在意外界的评价,能够接受自己的需要,哪怕是那些不太好的需求,它都是我的一部分,放下自我责备和批评,接纳自己,成为自己。

说到成为自己,有段时间我确实为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焦虑,到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未来想成为的模样,我无法下定论,不过已经不焦虑啦,我不一定非得要一个确定的目标或是答案呢,就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成长也不错呀,我正走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附上一段我喜欢的话,来自赫尔曼·黑塞的《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作画,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亲密关系

这半年和男朋友的关系还可以,当然也会碰到小摩擦和矛盾。亲密关系这个课题,我还在不停加深理解和学习,读《非暴力沟通》、《爱的五种语言》,重新翻阅《亲密关系》,听播客都挺有感触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际的相处。我所理解的亲密关系不只是陪伴,一段独特、深刻的情感联结,需要双方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沟通,需要被对方看见和理解,如何更好地沟通、表达,这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前段时间看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关于亲密关系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

几乎所有失败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能向对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不可分享指的是预期中对方不会理解,也不能被回应。这种不可分享性相当于在情感连接上划清了界限。人们以为搭伙过日子就是一种稳妥,但人在本质上无法克服自己的依恋需要,人永远不会停止把自己的心灵放置在另一个能够映照自我的心灵里,没有任何婚姻,关系,名义能够阻止这份驱动。

后来我回看和男朋友的聊天记录,好像在看我的日记,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会展现完全不同的样子,我其实平时话不算多,但是在他面前我真的很话痨,除了日常生活,我会和他分享自己最内心的各种想法和感受,关于爱、沟通、情绪、心理学、商业等等,有时很天马行空(因为我是那种脑子转不停的人),虽然他不一定赞同和理解我的观点,但我基本上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大概就是safe zone的感觉吧。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随着长大离家,我与他们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不如以前亲近,也不是从前那个听话的孩子了。我们有一些不一致的想法,观点碰撞和摩擦几乎是必然的,但在我觉得重要的事情上,我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自己的边界,同时我也更敢于表达我的爱和感谢,我觉得只有表达沟通出来才有获得理解的可能,我妈后来也慢慢能接受和理解我一些不同的想法了。前几天,在“简单心理”漫画《长大后,我就成了爸妈的客人》中看到了两句话,好像很符合我的心境:「谁的成长不是和父母一步步告别呢?」 「没错,但其实我们彼此会得到些别的,谁的成长又不是一步步地和父母重新开始呢

社交人际

这半年,社交没有太多新的变化,主要也是和朋友、同事约个饭,聊聊天。不过我对“社交关系”的一个理解越来越深:无论一个人多么独立或是享受孤独,都无可避免地需要“社会连接”,需要“关系”,这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的社交天性,当然“关系”可以很多样,无论是身边的爱人、朋友、同事或是互联网上的网友都可以构成“关系”。人本质上都是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识别的,关系能缓解我们的孤独和痛苦(特别是深度的关系)。另外,也如山本耀司所说的,“自我”这个东西,有时是看不见的,我们要与外界碰撞、反弹,才会了解自己。

休闲娱乐

这半年没有长途旅行,短途旅行就是在周围几个邻市随意转转,在海边漫步,我真的很喜欢海,很喜欢大海无尽的蓝。

日常生活中,除了唱歌、看温暖治愈的视频、吃美食,我这几个月喜欢上了磕cp,从《山河令》到《以爱》,真的好快乐(大概女生更能体验到)。这种快乐,是一种别人get不到的、属于自己脑海里的美好乐趣,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而cp互动时的甜蜜也会复制粘贴给自己,入坑后,每天疲惫时磕一会,嘴角就会忍不住上扬。

有人觉得磕cp是沉迷虚拟或是逃避现实,我觉得它和其他事一样,都在于适度。大部分的即时满足是通过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来获得快感,而多巴胺的快乐确实像一台“享乐跑步机”,稍纵即逝,让人上头,但实际上,肤浅的、即时的快乐也是我无法否认的需求,而这样的喜欢和快乐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够给人积极的能量。

以前我觉得“即时满足”是要尽力避免的,我很相信“延迟满足”和“自律”的力量,但现在我秉持更中性的态度,人要在适度自律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延迟满足”和“自律”确实很好,但确实难以做到,而人完全靠意志力和自控力是不靠谱的,短期可能需要意志力来养成一个习惯,但长期来看,找到一个不费劲能一直做下去的方式比一个完美执行就能成功的方法更可靠,与其强迫自己自律,不如将想要达成的目标按顺应人性的方式分解,给予更多的即时反馈,或是将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多巴胺化。

自我实现

之前说想把写作当做工作之外自我实现的途径,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或许能帮到和我有一样困惑的人,但这半年总体确实输出不多,在微博(ViviGoodenough)上有时会输出些碎片思考,更多的时候花在认识自己和世界上。有时候有输出的冲动,但有些灵感过去了就懒得记录了;也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知(尤其是在学习时),有很多的好书比我的文字更值得去阅读,这好像又落入了“完美主义”的陷阱。总之,感谢大家对我以前文章的充电,我尽量多输出好的文章。


絮絮叨叨写了很多,像是在和自己对话,写作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敞开和暴露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与成长,“The world spins. We stumble on. It is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