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连更,到今年十二月份结束,Power+ 2.0 正式完结了。带上去年的第一季,两季的 Power+ 就到此告一段落。作为这一季的负责人,在参与了两年 Power+ 之后,我有一些的感受和想法,借此机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每一位读者,不管你是购买了单季的 Power+ 还是购买了两季的 Power+,不管你是积极地参与评论还是默默地阅读文章,不管你是给我们提出过建议还是提出过批评,这些都是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代表 Power+ 的所有成员,发自内心地感谢读者,感谢每一个人。
做第一季 Power+ 之前我们其实完全没预想到能收获这么多的认可,也没想到会连着做了两季,更没想到第二年的效果要比第一年更好。尽管我们一直怀着忐忑和敬畏去做 Power+,但最终的销量和好评仍是我们一开始不敢奢望的,甚至还有读者把 Power+ 推荐给了身边的人,我们非常感激大家的认可。
我很庆幸自己参与了 Power+ 的制作,因为这是一份不仅读者喜欢,我们自己也喜欢,同时我们做的时候还很开心的栏目。
为什么做 Power+
2017 年中,Hum 刚加入少数派。他一直想把效率和工具方面的前沿内容用一种理想的方式结合起来,特点是包含大量个人化、高度原创的技巧和思路,同时不断探索设备和系统的边界,以解决实际问题或为未来的问题提供灵感。当时国外已经稍微有了一点这种文化,国内几乎没有。Hum 认为只有当时的少数派才有做这种内容的读者土壤和作者土壤。
同时在 2017 年中这个时间点,老麦也有多次提到,少数派其实处于一个存亡危机的节点。当时找不到投资,现金流也几乎枯竭。少数派希望在不影响口碑的前提下,做高质量的付费内容,所以与 Hum 一拍即合,Power+ 诞生。
Power+ 栏目的推出,以及随后付费组制作的各类付费教程,给少数派的内容打了一剂强心针,带来了直接的现金流收入,使我们存活下来,能够专注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
最初我们想把 Power+ 做成电子杂志,但是囿于资金和技术,不得不改成现在这样以网页阅读为主的文章形式。Power+ 第一季连载前我们就已经定下了栏目设定,最初的定位比较精尖钻,后来在更新过程中通过读者们的反馈,我们加入了更多「效率思维」这种以讲解思路为主的文章,选题范围也变得更加开放。
在第二季,我们特别升级了「奏折」栏目,不仅因为这个栏目受欢迎 1 ,也是因为这个栏目符合我们对 Power+ 的另一个定位——帮读者节省时间。
帮读者节省时间
最开始接触应用的时候,驱动我前进的主要是新鲜感。那时候智能手机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硬件不断升级,各类新奇、好用的应用也不断涌现,手机开始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智能设备。我也经历了从非智能手机切换到智能手机的阶段,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新奇的。
但新鲜感之所以称为新鲜感,正是因为它不持久,尤其是当智能手机的硬件发展进入饱和期,每年更新换代的方向都几乎可预见,新冒出来的好应用也越来越少 2 ,而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追逐各种应用。这时候的沉淀让我反思到,当时的追逐工具也是出于新鲜感,不断地换,出一个换一个,更新一个换一个,大家讨论一个换一个,最后实际上没有当成一个在用的东西,只是变成了谈资而已。我相信这其实也是这个领域的通病。
当我不再被新鲜感牵着鼻子走时,就能够转而关注一些更本质的、能直接帮助到我们的东西——提升效率的技巧,节省时间的自动化方法,更完善的工作流,更通用的思维方式……我也明白了思维和工具是不能相互独立的,不能脱离工具谈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谈工具,我们应该两者结合。
但这时候似乎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如果需要两者结合,那就需要我们对思维和工具都有足够的了解,这反过来又会需要我们多去尝试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关于这个矛盾,在今年 Power+ 第一周的文章里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让别人浪费时间,帮你节省时间。
[……] 我们平时读大量的资讯,收集整理各路小道消息,写 App 奏折,写 Best Of 栏目,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帮大家节省时间。时间成本转移到了我们身上,读的人只需要从里面了解最精华的内容和结论就行。读一篇文章,比你亲自尝试新工具,改变工作流程,要省时省力得多。
这个想法被我延伸到了整个 Power+ 2.0 身上:读者们理论上都没有必要每天从各个渠道搜集和关注所有的工具信息,这很浪费时间;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行试错,这会降低效率。Power+ 的价值就是在我们共同关注的领域里,由我们这些有折腾经验的、理解工具思维的人去帮大家折腾,我们去探索其中的门道,再把发现的好工具、对工具的方法总结交给大家,减少了大家不必要的折腾时间。
Power+ 就是我所梦想的对应这个需求的完美产品,它是为了我们自己而做的,也是为了所有的工具爱好者而做的。我们对应用的探索不再没有意义,因为最后有内容和结论输出,可以帮助大家进行选择。同时我们也能从这份工作里挣到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写对我们自己也有用的内容
Power+ 的内部成员是通过 GitHub 来同步和归档文章的,这就让我们能做到可以离线访问两季 Power+ 的所有内容,做到全文搜索。我们经常会从文章库里搜索以前的文章,不仅搜自己写过的文章,也会搜其他编辑和作者写过的文章。
比如在写《订阅制风潮之下,我们再回看订阅制》的时候,过去的文章和奏折就成为了宝贵的素材。不仅可以查到这些 app 在什么时候转为订阅制,还可以查到它们转为订阅制后有没有推出重磅功能,以及知道我们当时的感受和看法,最后变成文章的论点。
每周一篇的奏折,也成为了我们评选 Power+ 年度应用的重要依据,因为人们的记忆通常是短暂的,只会记得年尾发生的事情。当我们重新翻看这一年写过的每一篇奏折时,发现其实不少应用的大更新都发生在了年初。因此,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去评价应用的变化。
Minja 写过的各种技巧文章也是我搜索率非常高的内容,遇到拼接图片、给 PDF 去边、批量压缩视频这些具体的问题时,我都会第一时间想起 Minja。如果哪一天我买了 Windows 电脑,我肯定也会搜极客写过的 Quicker 系列。如果哪一天我买了 Android 手机,我也肯定会去搜 Fairyex 写过的 Tasker 系列。
这也就是说,我们写出的是我们信任的文章,是我们自己喜欢看的文章,也是我们以后会参考的文章。Hum 平时和我们开会时,也会不断地告诫我们: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你写的东西自己都不会去看,也不会成为日后的参考资料,那么你写的东西就没什么价值。
但是很遗憾,因为考虑到防盗版,我们不得不把付费内容做成只能在网页上阅读的形式,所以没有办法让大家都做到全文离线搜索。
从我们打算做 Power+ 开始,就是想把这种前沿的应用探索内容分享给大家,后面的这两点——帮大家节省时间、成为宝贵的资料库——其实都是意外收获。但总的来说,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且也相辅相成。
感谢每一位读者
Power+ 能连续做两年,并且做到在口碑和收益上都算小有成就,绝对离不开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支持,是你们的支持,才让我们有了动力和底气敢去做这样一份连续更两年的付费栏目。是你们的支持,才让我们有了这么舒适的创作环境,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为大家带来了高质量的内容。
我也要感谢大家的信赖,大家之所以购买了我们的付费内容,是因为信赖我们对内容的把控质量,信赖我们对工具的挑选标准,信赖我们在这个方向的探索精神。
另外要感谢大家的陪伴,连续读了两年的文章,不断地在文章中和我们互动,在会员群里也踊跃讨论,每次直播都积极参与。可以说,Power+ 既陪伴了大家,大家也陪伴了我们。我们每位编辑都有类似的感受,有时候文章写得疲惫了,看到群里读者们的 emoji 点赞,和一些支持的话语,都会让我们在那一瞬间觉得一切都值得。
最后要感谢大家的建议,甚至是批评。大家的每一条反馈我们都记在心里,并且真诚地感谢大家,因为只有在你们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出更好的内容。我们也通过不断群交流和 Live 直播等活动来努力地满足大家的期待,尽可能地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服务,解决大家更多的问题。
感谢制作团队
每周更新三四篇文章,说起来挺少,但连续坚持两年其实并不容易。Power+ 是我们每一位付费内容组的成员,以及每一位供稿作者一起努力的结果。
@Hum 是 Power+ 1.0 的负责人,也是 Power+ 2.0 的顾问与监制,他奠定了 Power+ 整体的基调,从内容到运营等大小活动,他都参与了决定。作为第一季的负责人,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他撑起了第一季的内容。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第一季 Power+ 前两月的文章几乎都是 Hum 一个人写的,相比之下这一季我们每位编辑每周只负责一篇文章,我实在难以想象当时他是顶着怎样的压力进行创作的。
今年 Hum 担任了 Power+ 2.0 的顾问和监制,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到写作过程里面来,但其实我、Minja、沨沄极客、Fairyex 写过的大部分文章,Hum 都参与了选题讨论以及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最后这两个月,Hum 更是直接给我提供了一批直接可以写的选题,大家应该也能从我最近文章的结尾里看到对 Hum 的致谢。
当我们觉得有点成绩、稍有所放松的时候,Hum 也会不断给我们警醒,让我们要注意内容质量的提升,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突破,以及观察读者口碑的变化和大家的活跃度等问题。
另外,今年 Power+ 三个比较明显的改变——建立 Slack 会员群提供问答服务、将 App 奏折改版为内容更全面的 Power+ 奏折、举办 Power+ Live 直播——其实都是 Hum 提出的想法,事实证明这些改变都做得很对,收获了大量来自读者的好评。
接下来是我们几位编辑成员:
@Minja 是两年来 Power+ 的主力作者。相比于的抽象的理论框架,他更注重具体的工具技巧,因此他写的文章也是我们几位成员里最常被重复翻看和检索的。
Minja 是 Power+ 里苹果环境的自动化担当。今年他写了大量的 Keyboard Maestro、快捷指令、Drafts、LaunchBar、Alfred、Automator 等自动化工具的用法和技巧,从上手即用到思路讲解,全方位满足各个层面的读者需要。会员群里每次提起这些工具的相关话题,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起 Minja,我也看到了很多读者单独对 Minja 的回答和指导表达了感谢。
此外 Minja 还在精力管理、生活习惯、快捷键等效率思维的文章上有着精彩的输出。他的在线阅读系列,也将带格式批注到 Evernote 所有目前可行的可能性几乎都覆盖到了,而这样的内容,只有 Power+ 才有。
两年下来,Minja 在 Power+ 撰写和负责的文章一共达到 101 篇,共获得了 5010 个赞。连续两年这么高强度、又高质量地输出,我相信在这个领域很难找到第二个 Minja。
@沨沄极客 是 Power+ 里的 Windows 担当,他发掘并深挖了 Quicker 这款 Windows 上的新锐自动化工具。在他的推动之下,Quicker 不仅在读者群里变得流行起来,极客自己也获得了来自 Quicker 开发者本人的感谢,最后这款工具也被我们选为了今年的年度应用之一。我觉得这就是写 Power+ 的意义,真诚地将自己喜欢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工具介绍给大家,然后让大家也喜欢上这些工具。
极客今年在 Power+ 一共写了 46 篇文章,有多篇爆文均出自极客之手,可以说是今年 Power+ 最火爆的作者。作为兼职作者,极客输出了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不亚于全职作者的内容。
@Fairyex 是 Power+ 的 Android 担当。他在今年写了中文甚至是中英文里唯一的 Android 全自动时间记录文章,他的显示器系列、NFC 系列也同样获得了来自读者们的认可。
另外,Fairyex 还是一位技术与设计能力兼具的双栖 power user,我们 Power+ 每周都会进行一次文章互评,他直接写了一个全自动的算分程序;今年 Power+ 的年度应用长图、苹果原生应用 vs. 第三方应用长图、读书笔记系列题图等,也都是由他设计的。
Power+ 2.0 由于增加了每周更新篇数,所以在编辑成员之外,还加入了子不语和张扬两位常驻供稿作者:
- @子不语 是少数派最资深的几位作者之一,无论什么样的选题,他都能以最快的资料收集速度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写出一篇篇深入浅出的好文章。今年他加入了 Power+ 固定供稿作者的行列,为 Power+ 在效率思维、办公技巧、科普等领域带来了 22 篇精彩的内容。
- @张扬 是 iOS 效率工具领域早期开拓者之一,从越狱时代开始他就一直在产出优质的文章和视频内容。现在的张扬本职是一位产品经理,同时也是一位对生活细节观察入微的人,因此他往往能在文章中提供给我们不一样的角度。今年他在 Power+ 里创作了 19 篇文章,包括了团队协作经验的分享,对产品的思考,以及对效率工具的深入探讨等领域的内容。
今年 Power+ 也开放了投稿通道,因此也有更多的作者加入到我们,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选题角度,他们分别是(按文章数量和首字母排序):SpencerWoo、涔C、SCHOENBERG、陈宇浩、kx8020、PhilGu、PlatyHsu、sainho、Derrick Zhang、ElijahLee、Louiscard、MakicLin、Nanana、OscarGong、蔽锥、浮沉之主、契丹神童、石墨、也谈钱。
文章内容要写好,视觉效果我们也不能落下,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少数派的设计师 @嘉君,是她奠定了整个 Power+ 的视觉效果,包括 Power+ 的 logo、简介页的长图、Power+ 绝大部分的文章题图,都是由她设计的。她既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同时也有很好的审美品味,每次她把我们灵魂画手般的手绘图变成精美的题图时,都会让大家惊呼「设计师比我还懂我!」。
最后,还要感谢后期加入的 @张奕源Nick,帮忙维护 Power+ 会员群提问,以及剪辑 Power+ Live。另外还有 @老麦,在这两年来给予我们足够的自由度去做我们想做的内容。
留给读者的话
这一季马上就要结束了,组内的每位编辑都写了一段想对读者们说的话,当作他们留在这一季 Power+ 的最后内容:
原本以为写作是一件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的轻松工作,结果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我踏入的是一个难以描述的领域,我不是作家,也不是程序员、设计师或者运营人员,却要兼顾这几方面的事务负责。问题从来不会休假,虽然不用 996 地连轴转,但实际写起文章和读者回复之后就再也没体会过什么是「周末」,回家就得在家人的「威胁」下关机、拔卡,就连加入 Power+ 后的两个春节,也全部是在键盘敲击声中度过的。
甚至,我时不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从事一项「不受待见」的工作。曾经在国企实习的经历给我留下过不好的回忆:所谓的帮人提高效率,大致等于抢走既有人员的饭碗,是一件损人利己的事儿。正式工作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都没办法解释自己做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解释创作者和「小编」的区别。
这种辛苦而难以被认可的写作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是解决问题本身带来的满足,以及读者给予的认可与反馈。一段千把字的技巧详解,我连写带配图要两小时(配图常常是自己画或设计的,很花时间),也许只是为了满足一个省 10 分钟力气的需求——比如在 macOS 上批量拼长图——但只要有十几个人用上了这个方法,我花的力气就「不赔本」。更多时候,一周两次(正文和奏折)的文章更新频率还「喂不饱」我分享原创技巧和自制动作的速度,我只好在社交网站上免费发布,至今积累了两百多则,多数都有幸得到读者朋友们的回复和转发。另外,我在 GitHub 维护的数百个自动化动作也收到过读者的改进建议。偶尔有同城的读者约我线下小聚,上个月甚至有读者从台湾飞来一会。我想,自己在做的一定是有价值的工作。
仅在文章方面,平摊下来,最近一年我每周都独力写一篇文章、外加和与同事合写一篇奏折。回头看后台数据,两年时间,65 万字、92 篇付费文章、149 篇免费文章、两套付费教程、一本实体书、300 多个自动化动作、数百次凌晨的灵感交流、数千次 GitHub 数据提交……这些产出,都是 Power+ 连载前我从未想过的。大概只要有读者给予回应、有问题需要解决,我就还会继续现在的工作。
每次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非常关注文章的阅读量、点赞、评论,回复群里的讨论、提问、反馈。但很少在意写了多少内容。
直到文刀把年度统计发给我们,才发现我在这一整年里写下了 25 万余字,相当于两三本付费教程的量。在内容需要付费的情况下均赞达到了近百,这是我在开始连载时未曾想过的成绩。
在撰写 Power+ 2.0 的这一年里,写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大家一起构思选题、讨论文章、撰写内容,再到后期的音频直播。既有固定的任务也有新鲜的挑战。将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提升,并且乐在其中。
虽然老套,但还是想发自内心的说一句:特别感谢各位读者一直以来都支持我们!
转眼又到一年惜别时,经过这一整年的更新下来,Power+ 2.0 产出了满满的优质文章,相信读者们也通过这些文章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提升。今年我也为此出了一份力,为大家提供了「Android、硬件、科普」三方面内容,拓展了整个系列的覆盖面,和原本效率内容相得益彰的同时,让大家也能看到一些新东西。
「Fairyex」这个名字在 Power+ 1.0 中也有出现,去年整个系列年终总结时,我最高兴的事情其实是:读者能够在阅读整年文章后,还能对我这个作者有印象。今年的 Power+ 2.0 亦是如此,能够记住「Fairyex」这有点拗口的名字,就我个人感觉与经验而言,这是读者在认可文章内容价值上最直觉的动作了,我十分荣幸能够在你们的世界中留下值得记忆的痕迹。在此诚心正意感谢每一个记住我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每次点赞,谢谢你们喜欢我的文章,也谢谢你们喜欢 Power+ 这个系列。
尾声
每次选题会我们都会在愉快的氛围里开到深夜;每次 Live 直播我们都想在最后的自由提问环节中多回答几个问题;哪怕是改稿,每次我们也都想多讨论一些,多学习一些……因为太过于享受过程,所以我们变成了一群很不善于告别的人。但很遗憾的是,终得有个结束。
感谢大家,感谢每一个人。
这一季 Power+ 就此完结,大家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