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务管理到健康管理
四象限矩阵:经典任务划分法
任务管理一直是少数派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GTD、PDCA工作法,还是番茄记时或柳比歇夫时间统计,都在不同层面上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生活和工作。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任务和时间管理法则当属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提出的四象限法则。相信大家对下面这个四象限矩阵并不陌生,现在的许多笔记和清单工具也都集成了类似的任务管理功能(下图就是飞书提供的艾森豪威尔矩阵看板)。在柯维看来,人们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这是实现个人成长和高效能的关键。然而,即便有着丰富的任务管理工具和方法论,不得不承认,重要不紧急的象限仍为我们大多数人所忽视。

被“紧急”绑架的生活
我们常常为了应对眼前的“紧急”事项而疲于奔命,结果往往是按照紧急程度疲于“应对”,而鲜有能按照重要程度提前“规划”。以我最近的生活为例,月初接到硕士中期答辩的通知,这两天便开始赶论文进度,整理疏于归纳的前期实验结果;陆陆续续各家的暑期实习开放投递,发现先前实习的工作内容还没有很好地整理复盘,又得挤出时间急匆匆去改简历做测评,分身乏术。回过头来,不论是中期答辩还是暑期实习,每年的时间大致是固定的,两项重要的事情,其实早有大把的时间去准备和应对,可既有所预知为何不早做打算?你或许已经能够猜到答案,因为在这之前还有紧急的各种琐事要忙,更不必说碎片的闲暇早被各种各样奶头乐内容填满,远期重要的事情便被一搁再搁。

无论是从日常生活经验、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还是经济学中的"双曲贴现"理论来看,我们都不难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人们在做决定时,往往会更重视眼前紧急的事情。这是因为近期的事项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而未来重要的事情由于时间跨度大、细节不清晰,在我们的认知中就显得不那么突出。再加上人们天生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完成眼前任务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成就感,而延迟满足则需要克服相当大的心理阻力。
《超越百岁》:那些总被忽略的“重要但不紧急”
《超越百岁》由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彼得·阿提亚(Peter Attia)和资深记者比尔·吉福德(Bill Gifford)合著,去年一经出版便受到众多读者好评。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是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策略,延长我们健康生活的时间。而当前的医学发展往往聚焦于解决四象限矩阵的右上角,在出现疾病时给予治疗和缓解,依然没能逃脱任务管理的陷阱——对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项集体失焦。

于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用科学研究和真实案例告诉我们:那些看似“不紧急”的健康习惯,其实才是决定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它让我意识到,健康不是等到出了问题才去补救,而是要从现在开始,把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小事一点点做好。读完后,我不仅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对待生活的方式——也许,是时候把健康也放入到任务管理清单当中。
总被忽视的健康
房间里的大象
学习、工作、休闲娱乐、兴趣爱好——我们眼中的生活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然而,健康却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那里,却总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
清晨来到工位,整理好当天的待办事项,工作间隙浏览时政新闻或数码资讯;傍晚在操场完成跑步计划,偶尔与朋友相约吃个夜宵——这是我读研期间再普通不过的一天。然而,再将时间推移二三十年,逐步显现的健康问题或许会使得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变得举步维艰:神经退行性疾病让思维逐渐迟钝,别说阅读文献、吸收新知,甚至连刚刚想做的事情可能转头遗忘,茫然无措;心血管疾病日常觉察倒也不明显,但也不得不因此放弃了跑步;心肺功能退化,偶尔爬楼梯都会气喘吁吁;而“四高”和糖尿病缠身,夜宵更是成为奢谈。心脏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代谢功能障碍,正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四骑士病”。一旦这些疾病降临,如今看来平凡的一天在二十年后,或许也会变得遥不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沉默的抗议
身体是一个稳态系统,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调节能力,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即便一些生化指标出现了异常,在器官的代偿调节下,很长一段时间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显露。不同于外伤和急症,最广泛影响现代人的,恰恰就是这些看似不紧急的慢性病。正如《超越百岁》中所指出的,现代医学的局限性在于它往往在疾病已经显现症状后才介入治疗,而忽视了慢性病在早期阶段的隐匿性。例如,心脏病、癌症、2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四骑士病”,往往在青年时期就已悄然扎根,即便各项指征提示了异常,身体“沉默抗议”下症状往往无法显露,直到进展为慢性疾病时才被发现,此时干预的手段和效果都已大打折扣。
累积效应:今天的放纵,明天的代价
慢性疾病不是一时的,往往是长期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着眼于当下,今天多吃的一个冰淇淋,当下的久坐,都不会即刻对当下产生什么影响。慢性病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根源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失衡。书中提到,即使是看似健康的个体,也可能因长期的不良饮食、缺乏运动或情绪压力而逐渐滑向疾病的边缘。例如,长期的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发展为2型糖尿病;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可能逐渐削弱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脏病风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习惯,经过时间的累积,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从“紧急”到“重要”:重新审视健康管理
拖延的代价:重要的事情总是拖成紧急
在《知行小酒馆》的一期节目中,张云帆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少有天然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往往是把重要的事情给拖成了紧急。如果一件事情重要,通常情况下这件事情是可以提早预知的。不论是工作的计划、学习上的考核,还是健康上的潜在风险,都是如此。因为这件事情足够重要,多数情况下,不论是凭自身经验还是前人教训,我们都有足够多的路径和方法去提早做好准备。而之所以紧急,恰恰是因为我们最初的忽视,是因为我们最初的焦点和任务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
医学“2.0”的困境:我们为何总是在“救火”?
结合作者提出的医学“3.0”概念,对比当前医学“2.0”。当前医学“2.0”解决的全部都是当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血糖水平高,长期会危及身体各个脏器,因而需要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心血管出现了堵塞,供血不足危及生命,于是有了血管支架和搭桥来疏通。当前我们有太多方式来应对此时此刻的紧急风险,但即便是现代医学,面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面对生活习惯导致的代谢疾病,往往只能是控制症状而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因为从一开始医学所瞄准的,就是坐标系的右上角,而对于左上角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生化指标还没有表征,病理上还没有反应,那就无法被定义为疾病,当然也无需治疗。
这种“救火式”的医疗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应对急性病症和紧急风险,但却忽视了慢性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医学“2.0”将健康问题简化为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健康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正如《超越百岁》中所指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平衡。医学“3.0”则强调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从关注疾病的症状转向关注健康的整体状态。通过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和个性化干预,医学“3.0”能够在疾病尚未显现症状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健康管理:没有回头路的任务规划
如何关注“重要但不紧急”的健康?
千人千面,即便是综合了各种研究其实也无法给出一套人人普世的清单,但核心的原则归纳下来事实上也就是一下老生常谈的几项。
等等,当你一眼扫过去,觉得非常之无聊,未经思考划过时,请多少停下来检视和思考一下。因为其中的每一条看上去,的确是人人皆知但难说做得到,然而事实大概率仍会是,生活上依然没什么改变,因为这些看上去是那么无关痛痒,今天可做可不做,随时可以被到来的工作、临时的安排打断。
- 营养是健康的基础
不要摄入太多或者太少的卡路里,保持能量平衡是预防肥胖和代谢疾病的关键;
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脂肪酸,尤其是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肌肉量和心血管健康;
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D、镁和锌,这些对免疫系统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减少摄入可能含有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或重金属(如汞、铅)的食物,选择新鲜、有机的食材; - 运动是最长效的长寿药
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快走、跑步、游泳等等),提高最大摄氧量(VO2 max),这是预测长寿的重要指标;
力量训练。每周2~3次力量训练(哑铃、深蹲等),保证我们三四十年后还有强健的骨骼和肌肉量;
平衡和灵活性训练。进行平衡训练和灵活性练习(如瑜伽或太极拳),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降低摔倒的风险。 - 保障睡眠充足
保证时长,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基本要求; 关注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和凉爽,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规律作息,尽量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帮助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 压力调节和社交互动
保持积极情绪,借助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患病风险;
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并给自己找个能投入其中的兴趣爱好,社交互动是维持健康和延长健康寿命的关键因素; - 风险评估和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无疾病指征的体检指标也不等于无需干预,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等指标即便是落在正常区间也应注意是否需要提早干预;
若有家族病史,增加对应疾病筛查频次,并提早进行风险评估和预防;
比起具体建议,真正重要的是任务管理的意识
需要告诉你的是,上面的建议,是ai整理给出的(当然对照原书内容检视后,这的确就是本书最实用的观点)。现如今我们从不缺乏获得健康指导的途径,但不代表我们就可凭此过上健康的生活,我们缺乏的从来都不是这一条条“干货”。随便打开一个聊天助手,看似这本30多万字的科普书几秒钟的时间就能消化,那为啥还要花七八个小时阅读,听我在这儿罗里吧嗦复读呢。因为逐条逐项的清单无用,不做任务管理,在健康被拖延成紧急之前,日常生活中你压根就便不会在意。
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最给我启发的,恰恰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长寿的任务管理。我们都不是程序,也不是活在真空里的人,熬夜追剧、高油高盐的夜宵,这些都是我生活当中快乐的来源,为了追求那个有些虚无缥缈的健康生存时间而拧巴着过活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但就如当下正为了中期答辩而忙碌,为了暑期实习而焦虑的我,开始反思自己前阵子的规划和管理,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可能就在于,在不可逆的“骑士病”酿成前,提醒我再检视下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人生的长期主义
最近一段时间,“长期主义”成了好多人挂在嘴边的词。做一个能服务好一小部分人的工具,渐渐累积口碑,不再幻想什么裂变增长;发展一项爱好慢慢精进,不求非得多快取得什么成绩先关注当下每一步的成长。脱离了时代增长的叙事,我们开始关注于自身的兴趣,自己能乐在其中的事业。就像现在,写这边文字或者录一期没啥人听的播客,好像也没想着最后能被多少人知道,只是想着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去。
而同样的,一个能够践行医学“3.0”理念的人,大概率也会是一个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他们不仅关注眼前,更注重长远的健康收益。认认真真吃好每一顿饭,在意自己的情绪和社交关系,在匆忙的学习工作中,抽时间走出门去运动,没啥事儿就不熬夜拎着本书上床,看得困了,扔在一边美美睡上一觉。好像也不图啥长命百岁,只是觉得,从一点一滴间在意和关照自己的生活真的挺好。
二月份,在实习通勤期间,临时起意开始录了第一期单口播客,当时第一次有了把《超越百岁》和任务管理联系起来的想法,今天把想法丰富整理成了这边文章。感兴趣的话,这期播客也欢迎大家去听听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