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何妨梦摘星

《名侦探的牺牲品》,(日)白井智之著,(日)新潮社2022年9月出版。我读的是网友的民翻本。

一个推理小说家的梦想是什么呢?

大概两年多前,白井智之和编辑聊天时,谈到自己快到而立之年,但写出来的作品“叫好不叫座”,编辑说了一句,绫辻行人在三十岁的时候,写出了《钟表馆事件》。(播客“推心置理”)。对于提携自己的前辈,白井智之是否有写一部封神之作,与之一较高下的想法,我们无法得知。但这部《名侦探的牺牲品》,作为“而立之年”的作品,在未来可能存在的“白学”中,或许有着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戏谑地说,这是一部收割荣誉的作品,严肃地说,这是对过往自己的革命。

前期白井问题

《名侦探原田亘》

如果以《名侦探原田亘》作为分界线,白井智之的早期创作以鬼畜设定、重口味的描写结合“一本满足”的推理,在推理小说粉丝中早早占得一席之地。豆瓣网友“Don Diego”认为白井的作品以(重口味)标志性特点还有质量兼具的点子加上地狱笑话式的阴暗世界观为特色,在《无人逝去》一书中融合最佳。白井智之“上岸”后的作品《名侦探原田亘》同样延续了精彩的多重推理,辅以异想天开的设计,打开了自已的转型道路。而在阅读这本《名侦探的牺牲品》之前,我回忆了一下阅读过的两部白井智之作品,设想了两个“前期白井问题”。

在“真解答”之前一层接一层的“伪解答”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何平衡好“推理”和“小说”之间的关系?

让人惊喜的是,白井智之在《名侦探的牺牲品》中,对这两个问题都有所回应。

伪解答的意义

《无人逝去》

在《无人逝去》之中,我们能看到五位推理小说家的“推理合战”,“层层加码”的解答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环节。但这些费尽心思设计的“伪解答”,对于读者而言,一开始就知道它们是错误的。即便这本书的多重伪解答质量很高,但正因为将“推理合战”当作全书的中心,使得全书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失衡”,它更像一个推理游戏,而非小说。

到了由系列案件组成的《名侦探原田亘》,作为助理和随从的原田亘在前几个案件中负责“伪解答”,再由侦探给出“真解答”。到了最后一案,成长起来的原田亘“灵光一现”,纠正了侦探的“伪解答”。除了展现作者的推理设计能力外,本书的“伪解答”也一定程度见证了主角原田亘的成长。这本书相对剧情更加优秀,但过于超现实的设定,让本书欢乐有余但深刻不足。

“伪解答”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是在剧情上先抑后扬,还是要借助配角的无能凸显主角的智慧,再或者只是尽可能的水字数?到了《名侦探的牺牲品》中,面对邪教组织“人民教会”内部连续发生的钥匙密室、不可能毒杀、监狱双重监视密室等三起不可能犯罪,侦探助手理子和侦探大塒先后给出了三重解答。相对于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因配角缺乏智慧、缺少关键线索导致的“伪解答”。本书中理子和大塒在“伪解答”之前就知道了真正的凶手是谁。换言之,“伪解答”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铺垫,对于理子和大塒,对于全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即便大塒给出的第三解答(应当被视为“真解答”)需要让读者先接受一个类似“大家都看到毛利小五郎嘴巴没有动但都相信是毛利在推理”的设定,给人以一种不真实的感受。“真解答”的推理仔细推敲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在本书中,“真解答”和“伪解答”被奇妙地赋予了双生关系。真伪之间的困局,才是侦探大塒给出两种解答的目的。

这,既是对自己过往作品的超越,也是对推理小说范式的一次颠覆。

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黑牢城》

回到“推理”与“小说”之间,有人认为推理小说重点还是解密,文学性只是锦上添花(豆瓣网友“青柠_Kaia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推理小说的重点是“小说”二字,而不是“推理”。比如米泽穗信认为推理是帮助小说表达的手段,而不是小说的目的。(《黑牢城》的民翻译者“Black2018”引述了一段本书作者米泽穗信与推理同仁有栖川有栖的对谈,米泽穗信提到“在最重要的部分,不管它会使故事氛围距离本格有多远,我都会毫不顾忌地、倾尽全力地去写。只要在事后添加保证推理性的证据就行了。这就是我必须保护的创作顺序”。)对于白井智之的作品,有网友认为前期作品的理性大于感性,而在本书当中,用了比较严肃深沉的笔法写了一个近乎现实世界背景下的案件(本书的世界观在《名侦探原田亘》之前,但没有“死者复生”等设定),通过剧情的精心编排,理性和感性之间达成了一个较好的平衡。虽然人物塑造与情节设计上与顶尖作品有差距,但较之过往作品,白井已有明显进步。

有一种说法,日本的本格推理榜单是在风评优秀的小说里面寻找逻辑推理比较好的部分,而不是单看小说的本格推理强不强。所以米泽穗信剧情优秀但推理较弱的《黑牢城》在当年拿下“四冠王”,白井智之却一直与诸多大奖无缘。不过这部《名侦探的牺牲品》终于拿下“2023本格推理小说BEST10”的第一名,并在另外三个榜单获得两个亚军,一个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也可以反向证明白井智之文笔和剧情上的进步。

名侦探的宿命

《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

名侦探该以怎样的形式落幕?

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埃勒里·奎因很早前就给出了答案,无论是波洛还是雷恩,在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之时,名侦探们应该有特别的“最后一案”。与其作为“推理者”,在“最后一案”之中,侦探们可以是加害者,也可以是牺牲品,当然也可能成为解谜的关键线索。就像小说中的侦探大埘喜欢最后一案的原因是,“只有这个案子,侦探如何处理案件的结局是未知的。”

在陶醉于正义感之前,要知道自己有可能成为加害者,终有一天会遭到报复。”“侦探这个工作,可能会破坏无辜者的人生。”“即使推理正确,也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小说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侦探作为加害者的一面,而本书的副标题为《The Detective Massacre》,直译过来是名侦探的大屠杀。或许“Massacre”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四名调查团成员陆续被害,二是指小说中的侦探们,从上电视的明星侦探横薮,到“人间美好美少女助手”理子,再到“毛利小五郎”大埘,最后到少年Q,他们一个接一个都成为了牺牲品。

相对于《名侦探原田亘》中欢乐的结局,本书的基调无疑更加抑郁乃至痛苦。例如本书主角之一的理子,这个聪敏、善良、坚强又有原则的女孩,却不得不成为作者剧情设计的一部分,成为高潮之前的必要铺垫。“侦探不是神,也不是先知”,在作者的安排下,他们各自承担了在剧情中的位置,成为解谜者、受害者乃至加害者——但无一例外都是作者为了小说而献祭的牺牲品。(正如网友开玩笑地说,全员工具人)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故事的最后,成长起来的少年Q来到了理子和大埘工作过的地方,继承两位侦探的遗志。然而他的命运,在前作《名侦探原田亘》中已被残酷地安排。这无疑是作者的黑色幽默。

“名侦探”系列中的侦探,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原田亘可要当心呀。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所谓大图书馆”(Rexlib)、少数派专栏“六蠹集”、豆瓣阅读“六蠹集”。

延伸阅读:

读书笔记20《无人逝去》

读书笔记106《黑牢城》

读书笔记120《名侦探原田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