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上学时最常有的作业就是限制在两千字以内的短 essay,需要引用参考文献,针对某个指定话题援引正反方观点,或者针对某个问题讲述现状及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有时也需要联系同时在学的好几门课,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同一个问题。
写作的套路没什么新奇,我一般分成三步:
- 首先是看一定数量的资料,对这个话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收集有用的信息;
- 其次是通过已知信息,大概整理出文章框架,包括大致结构、需要提及的论点,以及目前的发现如何支持这些论点;
- 最后就是整合前两步的发现,写完这篇文章。
其中前两步往往是同时进行,不分先后:了解了基本信息就可以开始搭建结构,在梳理论点和证据时如果出现了逻辑上的断层,就得找更多文献填补空缺。而只要这两步做得足够细致,写作时就可以顺着大纲一路写下去,行云流水毫无阻滞。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件事一直困扰我。当时用的软件是 Mendeley 和 MS Word 或 Scrivener 的组合,若想要把找到的资料,按照文章的结构而非阅读顺序,依次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能够迅速找到引文出处,就只能靠多开窗口和详细记录引文位置来弥补单个软件的不足,稍有不慎就得翻遍资料库寻找某句话到底出自哪篇文章……非常痛苦。
因此,我希望能有一款软件,让我在查阅文献资料时有个「卡片」可以同时存放引文和我自己的总结,并且能及时链接到原文的位置,写作时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同时这个卡片可以自由移动,并组成一个思维导图,方便我构建大纲。
直到我最近发现,MarginNote 和上面那个组合相比,能更好地满足我的需求。虽然生成参考文献还是要借助其他软件,但在整理思路和大纲时,的确要顺畅非常多。
本文就将分享我用 MarginNote 创作学术类小论文的经验。成品可以参照「尿酸饮食」和「猴痘病毒」这两篇,写作时正是采用了类似的思路。
我是怎么使用 MarginNote 的?
在我的印象里,MarginNote 3 (简称 MN3,下同)是一个集阅读、拆书、背书于一体的知识管理神器,和输出内容并无太大关联。但当我真正上手后,才发现它有多适合搭文章大纲。
在 MN3 的 学习模式 下,应用界面会分成两部分:默认左侧是思维导图,右侧是阅读器。
把这两部分分别拎出来看,思维导图 App 和 PDF 阅读器里有的基础功能,这里面都有。但让 MarginNote 区别于其他软件的,就是「文档中高亮的部分可以自动加入思维导图中」——这个功能简直是为我写作流程中「收集信息」和「整理结构」这两步量身定做的。
看文章时在编辑器里像往常一样高亮、批注,摘录出有用的段落;等有了些想法,就去思维导图区整理思路。高亮和批注可以直接加进导图里,互相关联,如此往复,省却在多个软件里跳转的麻烦。
下面,就来说说我在 MarginNote 里,具体是怎么实践这个方法的。
高亮并摘录
首先,来到「学习模式」下,新建一个笔记本,并导入相关文献。它不仅支持最常见的 PDF,连视频和音频都可以导入,并且支持在这些格式的文件中做笔记。
随后,拖动中间的分屏按钮,就可以调节阅读器在软件界面的占比。我最习惯的用法是在导入文献后,在 iPad 上全屏读文献;在哪里调整思维导图中的大纲结构则比较看心情,电脑和 iPad 兼而有之。
导入文献后,就可以按照顺序一一读过了。第一次读的时候,因为对领域并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只是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将值得利用的部分用不同的颜色高亮,这些话就会自动加到左侧的思维导图中。不论选中的是文字还是图片,都可以毫无障碍地添加进导图区。
在 MarginNote 中,共有四种高亮/摘录方式。从左到右依次是:
- 手形选择工具: 如在文本上拖拽,则可以直接选中文本;如在无文本区域拖拽,则可以框选、对无文本区域进行截图。这也是我最常用的方式。
- 文本摘录工具:在文本上拖拽,即可直接选中文本并生成摘录。
- 矩形摘录工具:在 PDF 上拖拽,即可对矩形所包围的区域进行截图,并生成矩形摘录。这个工具更适合摘录图片,或者在文档空白处手写下的笔记。
- 套索摘录工具:在 PDF 上直接圈划,即可将圈划出的区域进行截图并生成摘录。
最右侧的图标是摘录方式的相关设置。如果想要摘录的部分自动添加进脑图,就要这里面点选「自动添加到脑图」。
设置中的「自动插入位置」则决定了高亮的部分会加入到思维导图的哪个位置。我的默认设置是「分组(按文档)」,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我在同一篇文章中摘录的所有内容就会自动加入到同一个位置。
「分组(按文档目录)」是按照 PDF 的文档目录分类,文献里通常不会加入目录,因此最终的效果和「分组(按文档)」没有太大区别。「添加到选定位置」则是会把摘录的内容加入到最近一次摘录的位置里,实际使用时太容易造成混乱,因此我几乎没有用过。
在高亮某段话后,右键点击编辑按钮,就可以进入「卡片编辑器」,给这段话加上标题、评论和标签。摘录的部分如果是文字形式,也能在编辑器中自由修改。不过为了避免篡改文章原意很少使用,总结归纳和种种想法都放在其他部分。
我通常会在标题中总结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在整理大纲时就不用每条内容再看一遍;评论用来放「这段话可以与哪部分相结合」的相关思考,除了文本也支持手写和图片;标签则是考虑这部分适合放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细化大纲时利用标签筛选功能,就不用在一大堆卡片里翻来翻去了。
所有摘录的内容,加至思维导图区后,再次点击,就可以回到摘录部分在原文的位置。这点也为后期追溯原文位置提供了方便。
做个思维导图
在文档的另一侧,就是 MarginNote 留给思维导图的地方。如果已经读了一些文献、摘录了些可能会用到的话,在这里还能看到那些未经整理的卡片堆放在一起。
不过摘录归摘录,完全可以把他们抛在一边,找个空白位置画导图,互不妨碍,等到需要细化的时候再把摘录的片段与之结合。
在空白的地方双击,就可以新建一个节点。思维导图软件中常用的 Tab / Enter 快捷键在 MarginNote 电脑版中有所保留,在 iPad 上则是用两个图标指代「添加子节点」和「添加兄弟节点」。
先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设想,画出一个大概的文章结构来。结构基本明晰之后,就到了用论据支撑自己想法的时候了。这一步就是想办法将文献的摘录与写好的大纲相结合,如果最初的大纲有不完善的地方,随时加入新的节点和卡片也十分方便。
摘录卡片中的论据可以直接拖动到某个节点后,成为它的子节点。也可以拖拽两次,将摘录的卡片与原先的节点合并。
在文献和摘录极多的情况下,光从卡片堆里翻出想要的内容就要花上一阵子,更别说在思维导图上找到合适它的位置,再精准无误地把它拖进去了。
这种时候,就要借助在摘录时给每个卡片打的标签了。在思维导图界面点击左上角的图标进入「大纲模式」,再在弹窗中点击「筛选」,点选需要的标签,就能筛选出包含这个标签的卡片。
思维导图中属于这个标签的内容就会自动高亮,与其他卡片做区分。在大纲模式中也会一一列出打了同样标签的所有卡片,点击后即可跳转到这个卡片所在的位置。
任意两个卡片还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相互关联。选中卡片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链接」,再拖动出现的链接图标,就可以关联这两个卡片。点击已关联卡片的标题,就可以看到这个卡片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在导图中的位置。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就可以搭出一个细致的大纲了。开始写作前的最后一步就是检查一遍这个细纲。先前搭结构的时候是把眼光放在局部,而很少去想某一段在全文中的结构,于是在下笔前就要看看整体逻辑是否顺畅,前后是否连贯。我还会一边看一边脑补「这一段写出来会是什么样的」,为正式写作做准备。
有的时候会出现「以大纲的细致程度写出来绝对要超过字数限制」的情况。我的做法是利用给卡片的颜色设置含义:粉色的论点必须要写进去,黄色的论据足够有说服力,灰色的论点可以不必提,诸如此类。写作时没有用到的论据,也会边写边改成特定的颜色。最终整理参考文献时,就利用「筛选」功能找出引文出处,比一个一个卡片过省事许多。
输出成文
如果细纲没有问题,就到了写作的时候了。遗憾的是,MarginNote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写作工具,更没有内置参考文献功能,想要参考文献列表就只能靠自己手写。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最合适的写作软件是 MS Word 或 Google Doc,就是看中了它们有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插件1,可以补足 MN3 的缺陷。用 LaTeX 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当然优雅美观,但是一两千字的小作业就动用 LaTeX,最后还要转成 Word 格式上交,我觉得何至于此……
写的时候只用看着思维导图,把想要插进去的点一个个展开写完就好。写完之后,把在 MarginNote 中用到的文献拖进参考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分屏,找到论点所属的文章,把引用的出处加进文章里,就会在文末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再审阅一遍,没有问题的话这篇作业就可以交掉了。
MarginNote 3 的不足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完美的。除了上文所述,在 MarginNote 中搭好的大纲必须要找一个写作软件和一个文献管理软件搭配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显著降低了使用时的顺畅感。
首先就是经 MN3 这么生成的大纲,虽然足够细致,却未免过于臃肿。一块电脑屏幕是放不下的,至少要在电脑旁边竖一个 iPad 才能读起来轻松一点,不必不停地在思维导图里上下翻动、放大缩小。
其次,MN3 似乎并不是一个为电脑设计的软件——具体表现为没有那么多快捷键,想深入使用它就不得不用鼠标/手指/Apple Pencil 点来点去。
最后就是目前 MN3 只支持 macOS 和 iOS 系统,如果想要在学校的 Windows 电脑上修改审阅……还是随身带着 iPad 吧。以及虽然可以通过 iCloud 多端同步,实际体验却不怎么好。印象里每一次「同步失败」去找解决办法都没有成功过,只能靠「一个一个文件点选 iCloud 同步」的方式手动修复,可谓十分离谱。
结语
MN3 在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把文档中的高亮做成摘录卡片,再用自己的思考和已有的卡片搭出一份完整的细纲。MN3 即是把写文过程中最需要联动思考的两部分放进同一个 App 里,免去多开软件来回切换的困扰。虽然最后的输出过程还是要借助文档软件,但比起之前的工作流还是方便很多。
以上就是我利用 MarginNote 3 为学术类小论文搭建大纲的方法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