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少数派作者已经快半年了。老麦经常说少数派有一个良性循环:读者-作者-编辑,我可能当不了编辑,就当一个小作者自娱自乐吧。

在少数派上取得的成绩我自己是比较满意的,认真写的都选入了社区精选,1篇译文还误打误撞上了首页推荐。人生第一次稿费竟然是少数派给我发的,真是⌈缘妙不可言⌋。

image.png

也是因为在少数派上的积累(尽管只有7篇推荐的),我有了第一次约稿。尽管金额不大,但我还是很开心。在这里也要再次感谢少数派,感谢老麦的坚持。

关于少数派的争论一直存在,但至少我是喜欢少数派的,也期望参与共建少数派。

之前也有写过知乎、公众号这些,但因为缺乏反馈很快就丧失了创作的欲望,不了了之。在少数派写作的这半年所取得的成绩与反馈都让我很高兴,被认可的感觉的确很棒。

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这半年我重新开始写作的体验。

为什么要重新开始写作

原因有很多。我一直都挺喜欢写作的,中学时写的作文也还行,属于那种发作文本的时候被大家传阅的人。高考暑假和大一的时候还在QQ空间上写过系列文章,自我感觉良好😂

我也挺喜欢间歇性折腾的。印象笔记、OneNote、Windows系统美化、黑苹果、Notion……不过都属于随性而为,很惭愧的说自己并没有将爱好发展成专精的领域。

但是让我决定开始重新写作,是因为成为父亲之后,我希望能给孩子留下一点什么。

留下一点经验,留下一点故事,留下一点记忆。我并不清楚儿子什么时候能看懂,也并不清楚他到时候会不会感兴趣,只是出于初为人父的懵懂直觉:“我应当做些什么。”

那就从我感兴趣的开始写吧。于是就有了第一篇作品:Bangle.io —— 轻量级Markdown笔记工具 - 少数派 (sspai.com)

开始介绍自己的折腾体验,从使用的工具到对方法论的认知,上首页的这篇译文 | 过去 12 年里,我的生产力工具只是一个 .txt 文件 - 少数派 (sspai.com)则是属于意外之喜。

在少数派上创作的这半年,我个人对自己的写作成绩是满意的:

第一,是坚持写完每一篇文章。尽管中间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星期,甚至是两个星期,但我至少写完并且发布在少数派了;

第二,是我认为我已经尽可能用心地去对待每一次写作,不再是随意写作,对引用的数据与消息都力求准确,写完之后自己也以读者角度反复重读过2次以上;

第三,是幸运的有朋友浏览、充电、评论,分享的确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自己半年以来的写作体验,希望能给那些想动笔但仍在犹豫观望的派友们一点鼓励。

一些体验

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注意积累

写作,或者说所有的创作都是一个向外做输出的过程。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用一句大家很熟悉的谚语可能比较形象:⌈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想写1篇1000字的作品出来背后可能需要数十倍的摄入。

这里的所说的积累,并不只是看了多少书记了多少笔记。阅读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渠道,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实践。

比如我在写《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新思考 》一文时,其实起因就是我在用简悦时遇到的困难和在logseq中实践卡片笔记时产生的困惑。

渐进式写作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渐进式写作是使用卡片笔记的必然结果。渐进式写作在我派的写作课中也有提及,可以从四个让我受益的写作思维与习惯两种不同的写作模式中看到,选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蚂蚁搬家⌋式的作者不占少数。(当然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出于作者拖稿和偷懒的本能🤣)

某一天洗澡时,我突然想到,选择渐进式写作或许是一个必然条件下的最好选择。因为给少数派投稿其实为爱发电的可能性大于追求稿费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作者而言上首页属于碰运气事件,自说自话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反馈少(稿费无、评论少、充电少)必然会带来成就感下滑,成就感下滑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创作欲望:我写不出来又没啥事。

在这种状况下,自己要求自己一天日更1000字、3000字或者说干脆要求每天写完1篇,我是觉得有点自我PUA,跟前几年流行的打破⌈职场舒适圈⌋有的一拼,而自我PUA极大可能获得这个成就:从开始到放弃。

相比之下,每天看心情写个两三百字反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总有写完的那一天。我大概看了一下我的滴答清单,我在少数派上的投稿平均创作周期是7天,平均下来每篇字数大概是2.6k左右,等于我一天也就写个400字不到。确实挺⌈蚂蚁搬家的⌋。

即友洛怀的签名我很喜欢:最重要的事情是写下来,其次是写得好,再其次是有人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写作指导了。

既然现在都提倡无压力记录了,那就再来想想怎么无压力写作吧。

对于想尝试写作的朋友来说,写完一篇就是巨大的进步。不管你觉得自己写的是一坨什么东西,一篇完成的作品永远比没写完的强。

有一个自己的博客

说的伟光正一点,是为了中文互联网的繁荣。具体可以参见一个博客就是一片湖 | 一人杂志 (zhubai.love)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

说的朴素一点,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一个自己可以稍微不那么考虑太多,可以做自己的平台。

在其他平台创作,必然会考虑平台本身的特性:比如在知乎上多少要会写点故事,在小红书上发多少要带点中产高知特色……甚至在少数派上,行文时多少也得考虑一下⌈少数派⌋特色。

我们总得有一个自留地,来存放一些⌈孤芳自赏⌋。

当然,建立一个自己的博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稳定访问github属于一项非大众技能,国内备案管理对于⌈个人博客⌋又极其严苛,在当下搭建一个有域名的网站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科学上网、简单快捷、低价稳定。

结语

在写这篇文章时,少数派首页又出现了这篇文章:普通的你我,都有值得以创作分享的价值

好吧,现在在少数派水篇文都得跟发paper一样抢时效性了。

猴猴说的挺好,写作不是一项特别高精尖的技能,不是专家学者同样可以写作,也需要写作。

因为写作就是思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认知自己思维的局限。

还是那句话,不写,就无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