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1 年重返知识管理的深坑之后,我发现选择笔记工具是一件很让人纠结的事情。在经历了一趟折腾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笔记选择的纠结之处集中在 2 方面:
1.云服务的便捷与本地化的安全怎么选
2.间歇式日记、卡片笔记我应该分开记录吗?
在经过了理论学习、肉身实践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想分享给大家。

云服务与本地化

相信经过国内云服务商这么多年的教育,大家对数据上云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笔记数据属于个人数字资产,把资产全部交给第三方保管,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件事情的。这一点在我的年度总结中也提到过,使用云服务本质是租赁,把自己的财富放在租的房子里,总是会有风险的。那么我们的笔记工具就不能碰云么?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理由正如同对工具 all in one 的纠结,寄希望于所有工具 all in 本地化部署的代价就是学习成本急剧上升,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网络检索能力和编程基础/思维,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另寻解决方法。在本地化部署的过程中,很容易碰到解决一个旧问题又产生一个新问题的情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可能就完成了“从入门到放弃”的成就。

拿 Cubox 和简悦来举例。我最近在尝试配置简悦。不得不说简悦的功能是极其强大的,在剪藏这一个领域应该没有敌手,丰富的导出功能理论上可以把自己一天的阅读和思考融入进双链笔记工具中。但是我在照着教程折腾了一天一夜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有几个地方解决不了:我设置了 telegram ID 之后还是没法绑定简悦 bot(重新开机之后解决了);定制导出那里我使用的官方提供的 logseq 模板,但是在 logseq 里却始终没有内容;从笔记本换到台式机上面之后有些配置没有同步过来,我又得翻出教程再来一次;而且安卓手机端的体验跟 PC 端差距过大以至于我根本不想装 kiwi broswer尝试……

这个模板配置当时折腾了我好久……结果我还是没有实现导出logseq格式

对比之下虽然 Cubox 就简单很多了:点一下图标就好了,顶多配置一下智能列表,就可以舒服的阅读了,而且微信内容可以直接转发到服务号上,读公众号的文章顿时轻松了,而且是全平台多设备覆盖,一个账号走天下。

Cubox开箱即用

Cubox 的功能要弱很多,而且比起简悦的全过程本地化,Cubox 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在云端完成,自动化和导出功能和简悦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一个地,Cubox 不支持全文+标注这种模式的导出,内容和标注只能分开导出,而且不能自定义 Markdown 模板。全文导出的话在 logseq 这种大纲型笔记里直接变成一个节点,需要自己手动排版……

可在深度了解并实践了简悦之后,我还是选择了 Cubox。因为 Cubox 虽然导出功能远不如简悦丰富,但它至少可以做到不费劲地稳定导出内容(Markdown 或者 HTML);Cubox 只能在移动端提供类 URL 链接,还不能直接生成文档;相比之下简悦的导出功能堪称丧心病狂,内外链接这个功能确实很吸引我,但是 Markdown 模板导出看不到内容又确实让我无奈,而且换台设备某些配置我就得重来。

这么一比较下来,使用 Cubox 的导出没有简悦方便,但是如果只导出标注到 logseq 里的话因为每条内容不多,似乎看着也还好。Cubox 和简悦的风格差异,就颇像 MAC 与 Windows 的区别。作为 MAC 用户你可以做到“开箱即用”,不会折腾也不会太影响功能体验;作为 Windows 用户,如果不会玩一下系统,自己做一下设置,总有些东西你无法触及。

我在这里并不是批评简悦,简悦比 Cubox 强太多,而且安全性也更高。我只是实在没那么多精力去 debug 了。如果简悦能像 obsidian 一样出一些“开箱即用”包,我立马转投简悦的怀抱。

我在上述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若隐若现:我真的需要这么多的功能么?在立青的 我是如何艰难克服「效率成瘾」的? 一文中提到工具兼有“玩具”与“工具”属性,那么我在追求本地化的过程中,是追求“玩具”属性更多,还是更偏好“工具”属性呢?折腾是人类的本性,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快感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成瘾”。但有些问题其实我们不必去解决,直接换道又有何不可呢?

在纠结 Cubox 和简悦的过程中,我又审视一次自己的需求。其实简悦最吸引我的就是全面本地化部署,这一听就很安全可靠,而且简悦里提到可以把文章的批注完美融入进双链笔记中,简直是太心水了。但是我再仔细一想,其实上述这些功能对我来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之前在 我的知识管理工具 )一文中就提到,我的工作流是 Cubox-flomo-思源,所以 cubox 和简悦这类收藏工具的作用是提供初筛和粗读的功能,在这个环节本地化的意义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每天我剪藏的文章一般在 3 篇左右,不会超过 5 篇。我会尽量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批注,而只导出批注的话,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而且我还不一定会选择每篇都导出到我的笔记中来。

对于 Cubox 的最大忧虑在于:如果 Cubox 不存在了,数据怎么办?首先 Cubox 是提供导出的,导出格式是 HTML,至少给数据安全提供了兜底的能力;另外一个解除焦虑的地方是,对于我来说,在剪藏这个环节,原文是什么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在知识管理中,围绕的核心始终是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那些原文。一闪而过的灵感很珍贵,但那个引发了你灵感的东西,没那么重要。能保存下更好,保存不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们的焦虑其实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丢失一份笔记,我们害怕的是失去了自己的一段思想,我们无从得知过去的我们曾经为将来的某刻准备了什么,我们恐惧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却无法从过往中寻找解法,这是我们为何会焦虑的原因。无论纸笔工具还是各式软件,重要的应当是承载我们大脑思考之后的产物,second brain 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让你不再担心丢失产生新突触的机会。

间歇式日记与卡片笔记可以统一吗?

在实践笔记方法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的冲突:间歇式日记与卡片笔记让我有点分裂。

在 flomo101 中,其实就提过用卡片笔记实践间歇式日记的方法:专门创建 1 个#dailylog 标签,每天都固定创建一个卡片用来做间歇式日记,也就是我的 daily note。

实践下来我很快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有点困难:我到底应该把哪些东西放进间歇式日记的卡片里,哪些应当单独创建 1 张卡片?换到实际行动上来说,就是我应该直接在 flomo 的输入框里输入还是要先选一张卡片再输入?

flomo101 中虽然提供了用卡片写 dailynote 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下来太麻烦了,需要如下步骤:

  • 在左侧找到标签#daily,
  • 找到当天的 daily 卡片
  • 双击才能开始编辑。

跟 roam 和 logseq 比起来输入体验未免太打折扣,很容易让人丧失继续记录的欲望。而一旦不能打开即输入,flomo 的魅力就会急剧下降,既然都是有这么多步,我为什么不用思源或者obsidian 呢?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flomo 是绝对不适合用来做 dailynote 的。

很显然,我的痛点在于 flomo 没法实现我想要的 dailynote 流程。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还没有找到可以融合 dailynote 与卡片笔记的方法。

根据经验,当我没法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是我还不理解它。于是我又开始回头去学习间歇式日记与卡片笔记。

什么是间歇式日记?

间歇式日记的定义:在工作或任务间歇时间,以时间戳为标志的简短日志。重点是自己在工作中的思考🤔,以及规划即将开始的下一段工作

用法:

  • 追踪任务
  • 追踪内容
  • 及时回顾。重点是要记得用双链贯彻全程。

间歇式笔记的作用:

一是清空大脑,作为脑子放松的一种方法。对于大脑来说,转换注意力就是一次小憩。在一个番茄或工作告一个小段落后,使用间歇式笔记进行总结、记录由工作激发的灵感可以让自己在下一段工作时间更有精神。二是更好地 规划下一步工作。怎么衔接工作让流程最优,使用间歇式日记可以很好完成这个规划的任务。在 5~10 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决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步骤应该怎么安排,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少了很多“做的是不是无用功”这种烦恼。

间歇式笔记的特点:

  • 以时间戳为单位。
  • 内容短,输入快,5~10 分钟以内完成输入。
  • 以记录自己的灵感为主,多是当前工作所引发的其他关联领域的思考🤔
  • 不追求逻辑完整性,需要后期整理。类似于卡片笔记中的闪念笔记。

基于以上作业及特点,我认为间歇式日记最佳的载体是 roam like 的大纲型笔记,至于为什么我会在下面进行说明。

双向链接时代的快速无压记录 ——选择大纲型笔记的原因

这个部分主要是哈桑大佬语雀上的 文章 进行了部分提炼,用来解释大纲型双链笔记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一、基本的 dailynote 流程

  • 新笔记直接记在 dailynote 中
  • 加入锚文本(传递内容给新笔记)
  • 记录结束
     
image.png
[[Egypt]]是我们想要记下的知识点,下一行的内容就是锚文本,作为 Egypt 这个知识点的一块内容

二、双链 VS 传统,谁更折腾?

传统:
1.搜索文件是否已经存在
2.更换关键词再进行搜索
3.创建文件(安排路径)
4.开始记录(还记得你要记录什么吗?)
5.复读浏览记录,记笔记
6.未来某一刻要记录相关的事情,又重复以上步骤
dailynote 的第一个关键点:快速

三、怎么无压

  • 分布在时间轴上的压力:「让内容自然生长,不要在记录的时候考虑整理」。记录和整理笔记的压力不是在记笔记的那一小段时间,而是从打算记一直延续到日后整理这根时间轴上。
  • 对于双链笔记来说,因为不用考虑笔记结构,所以不需要考虑「这段内容值得我做笔记吗」这件事情,打算记(过去时)的压力不存在。
  • 记笔记本身已经属于极简模式,2 步就完成。记笔记(现在时)的压力几乎不存在。
  • 整理笔记的需求只在被双链唤醒的那一刻才有用,换句话说,对大部分笔记而言,整理笔记(未来时)的压力也不存在。
    这就是 dailynote 的第二个关键点:无压

四、工具要有兜底的能力

  • 一是指能够合并标签、页面,能够为前期记笔记时的小错误进行兜底的能力。
  • 二是指能够随机浏览。因为随着文档/笔记数量的增多,人为维护的树状结构一定会走向混乱,这是人性驱动下的必然结果,最终提供检索的也一定会变成全局搜索。但是搜索本身就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因为我们必须提供关键词。更多时候我们就是记不起关键词,就是想看看我们的知识库里放了些什么,怎么办呢? 随机浏览是最佳的解法,通过查询语句(思源)或者自带功能(cubox、flomo、元思笔记等等,甚至 ob 上的插件也不失为一种办法。)都可以达到上述效果。随机浏览的 10 条里哪怕只有 1 条对我们有启发,那么随机浏览也是有用的。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使用logseq来进行间歇式日记的原因,快速、无压,可以很快的记下想法,形式上也便于阅读。

卡片笔记不用多说,大家应该已经很明白了。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三者层层提进,但又可以自由链接,以非线性(树状)的结构聚合自己的思想,更符合人的思维本能。间歇式日记则是随手记录自己所思所想,简要安排自己下一段工作。

小结

卡片笔记与间歇式日记二者虽有交叉,但实际记录时却又截然不同:卡片笔记侧重于对一个知识点的详尽解释。卡片笔记更适用于中文本内容(三行以上,5行以内)的输入与阅读,哪怕是闪念笔记这种形式,通常来说也会有100~200字的内容,语义相对完整,形式上来说就是一段话。而间歇式日记多是点状布局,一个block可能就一两句话,只言片语即可作为记忆之锚,形式上以时间戳为单位,基本不需要考虑形式如何。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打开 logseq 和打开思源/obsidian 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打开 logseq 我可以很容易的开头,也可以很容易地记下我的所想。但思源和 obsidian 却很难开头,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很容易犹豫。我分析了一下,一个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在 ob 这种类型的文档型笔记中,我们需要思考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需要考虑衔接用词或连结语句的恰当与否,这种对行文逻辑的关注是一个写作者的本能,所以我们会犹豫。但 logseq 和 roam research 这种大纲类型的笔记不需要考虑“联结”这个问题,表达完一个意思之后直接按“Enter”,切到下一行就可以了,所有的逻辑关系全都由无序列表来表达,无形中帮我们卸下了压力。

卡片笔记与间歇式日记的统一实践:以 logseq 为例

大纲型双链笔记可以很好地实行无压力笔记,这就成了我融合卡片笔记与间歇式日记的抓手。

得益于 roam research 的出现,现在在实际使用中,二者是可以融合的。下面是我使用logseq实践卡片笔记的间歇式日记的设置方法。

  • 设立一个新标签(页面)“卡片盒”,我可以收藏这个页面,这样就能在左侧栏中直观的看到卡片盒,也方便我们进入卡片盒。
  • 每天的 Journal 中去,以 Daily note 的方式去进行间歇式日记。也就是每一条笔记都以时间戳开始。
  • 当需要使用卡片笔记时,则直接输入“[[]]”并填入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也可以先不写时间戳和标题,记录完成后再整理),在 block 后打上卡片盒的标签。
  • 当需要使用卡片盒的时候,进入卡片盒的页面就可以直观的看到你写的卡片了。
得益于logseq的标签即页面,给一个block打上“#卡片盒”,就等于放进卡片盒这个页面
卡片盒页面下方即为收集的卡片。可以使用红圈中的漏斗标志进行卡片快速浏览。
在筛选界面中快速浏览卡片。

所以我现在每天的工作流程是:

  • 晚上洗漱前查看 TODO 清单,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用@tomorrow 的语句记在logseq 里。
  • logseq 会自动链接提及当日日期的 block,这样我可以很轻松地把昨晚的 TODO 转换成今天的 DOING,每日 DOING 作为每天日记的置顶。
  • 以间歇式日记的形式完成一天工作与思考的记录。对于适合卡片笔记的内容,加上*#卡片盒* 的标签,放入卡片盒
  • 每天晚上在 logseq 中回顾当日的间歇式,浏览卡片盒,安排明天的工作。

自我 Q&A:

1.一定要使用 Dailynote 进行笔记吗这种方式吗?

A:是的,除非是有很明确的项目需求。把一天的所见所思所想以时间线的形式记录下来是最无压的方式,因为免去了整理的压力。

2.为什么卡片笔记一定要自己起标题?

A:我现在非常提倡卡片笔记设标题。自己起标题的作用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起标题需要你归纳自己的内容,可以再回顾自己的想法,查漏补缺,很可能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你又有新的想法可以写了。即使没有修改,加深印象也是极好的。如果当时因为快速记录的需要没有写标题,那么后期回顾时还是应该补上一个标题的。

二是方便以后检索和漫步。检索自不必多说,说一下漫步。漫步是卡片笔记最具意义的地方,随机浏览若干卡片然后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这是卡片笔记的魅力所在。但如果你只以 ID 串作为标题,那你在卡片盒中漫步时便会很痛苦:你需要看几行内容才知道这张卡片说了什么,卡片一多就容易放弃。

3.到底应该怎么选择笔记软件?

A:工具选择上应当遵循两个原则:重器轻用和方法先行。重器轻用是反 all in one ,不用追求一个全功能的软件,每个软件能用上 20% 的功能就好,自己按需求组合工具。方法先行是说你的工具应当为你的工作方法服务,而不是你的工具定义你工作方法,方法论比工具重要,合理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提升效率的最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