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是我派的基本盘,知识管理更是我派的招牌,潜水几年之后才有了一点点心得,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我的工具

知识管理的工具一直在不断进化,但是原理一直没有变:基于 GTD 原则的收集、整理(组织)、回归、执行。

我最开始也是使用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的最大优点是剪藏方便,直到今天也是。但印象笔记的编辑功能一直拉胯,PC 时代就一直在 OneNote 后面吃灰,进入移动端之后更是被 iOS、Android 端各类笔记工具花式吊打。印象笔记团队一直在改进,但是积重难返,印象笔记的底层设计就注定了编辑功能不是强项。而且印象笔记中国化之后,最开始拥抱微信算是开了个好头,但是后面丧心病狂的会员体系和无休止的广告就属于「自暴自弃」了。

在 Notion 横空出世之后,印象笔记已经告别未来了。

我在 18 年的时候就使用过 Notion。

那时候是通过 Linmi 知道的,Linmi 也一直在致力于推广 Notion。

但是那时候 Notion 的国内访问不是很稳定,挂梯子总归不能作为常规手段。而且 Linmi 当时透露,Notion 团队开拓中国市场的意愿不是很强,甚至可以说不愿意开拓中国市场。

基于这一点,虽然印象笔记难用,但出于数据迁移的麻烦程度和惰性,我还是一直在使用。

一直到今年 6 月,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 flomo。

当时是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时接触到了 flomo。其实卡片笔记并不是新鲜玩意儿,玩过印象笔记的朋友应该对卡片笔记不陌生,当时印象笔记还火的时候很多教程也是把印象笔记作为卡片笔记盒来使用。

给我触动的,是少楠的理念:

工具选择不必追求 all in one

无压力的工具才是好工具

我觉得这两条非常符合我自己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又花了一点时间寻找工具,最终确定下来的是三款:

收集箱 —— Cubox

Cubox 属于我今年的意外之喜,我都忘了我是怎么找到 Cubox 的。

Cubox 非常符合一款收集工具的定位:

Cubox 的团队定位非常明确:做好一款知识碎片管理工具,而不是笔记工具

Cubox 的剪藏能力绝对是第一梯队

网页插件

微信(直接作为联系人转发,最强)

自动识别剪切板内容,如果是网页的话直接剪藏

总之,cubox 的剪藏能力我认为市面上无出其右。

而且 cubox 的强还在于它的阅读模式。

剪藏网页后直接进入阅读模式,排版效果类似简悦,可以批注,批注的功能性不如简悦强大。但是也足够了,因为有了批注功能,我就可以进行初筛,在初筛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笔记就可以放进 flomo 里。

二、是临时笔记,也是个人沉思集—— Flomo

Flomo 作为今年大火的产品,优秀的不是 app 本身,而是背后的理念。理念在本文不是重点,而且少楠大大在各种场合已经说的够多,大家自行去 flomo101 阅读即可。

Flomo 于我而言,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无压力写作。

无压力写作,就是把整理、组织、使用的压力统统推向未来,让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记下我们这一刻的所思所想

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也非常科学,因为 PKM 领域的基点都是基于一个理论:GTD,Get Things Down。

GTD 理论的构成有很多,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个: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是指未完成的任务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我们完成任务。

大脑的短期记忆是 7 件事情,可以是 7 个数字,7 个人名,甚至是 7 项任务……,可以这么理解,大脑缓存只有 7‘bit’,一旦存满,就会自动覆盖我们之前的短期记忆。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 GTD,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给大脑一个「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的信号,开始腾出空间应对下一条任务。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喜爱 flomo 的原因: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快速搜索自己的点子。

如果喜欢发微博的话,那么使用 flomo 更是毫无压力的,你可以把 flomo 当成一个只给你自己看的微博,用小组件即可获得「刷微博」的快乐。

三、最终兵器——思源笔记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Notion 带来了一个新时代。

我一开始也为 Notion 的美所吸引,然而那时的国内体验算不上好,我体验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网络的原因没有继续使用 Notion。

20 年的时候 wolai 出现了,试用之下很是惊喜,虽然是像素级模仿,但至少国内有人愿意迎接知识管理的新时代,我果断支持了一波。

直到我听了李如一与声动活泼的 5 周年纪念节目:对互联网的幻灭,以及一些理想主义的对抗。

正如 Memo 中所言,「在一切上“云”的大环境下,我们怎么让自己的数据财富在便利与稳定间取得平衡?」

我们的笔记是时间与精力凝聚成的数字财富,寄存于第三方,总会让我不时产生焦虑。

我当然可以安慰自己:就算 wolai 倒闭了也会有导出的方案的,顶多到时候麻烦点。

但是马锐拉(wolai 的创始人)的一条朋友圈让我决定放弃 wolai。那条朋友圈大概是马锐拉吐槽自己很忙啥的,其中有一句话是:wolai 笔记的审核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做。

我当然理解 wolai 审核的原因,因为 wolai 是可以直接分享页面的。换句话来说 wolai 的 homepage 是可以直接当个人博客用,监管要求下 wolai 审核笔记内容是法律要求。

这种感觉有点像爸妈出于爱你看你日记一样。这当然不是同一回事,但我就是不喜欢我的笔记可能被人看。

于是我开始转而寻找一款本地化的,紧跟现代潮流的笔记工具。

思源笔记是目前为止我认为做的最好的。

一、本地化。这是对我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算开发者跑路我也不担心我的笔记消失。​

二、支持双链链,目前国内体验最强。贴一下帮助文档里的话:

三、最强写作功能。是的,我愿用最强称呼思源笔记的编辑器,因为思源笔记的前身就是 D 大和 V 大制作的 Markdown 编辑器—— Vditor。给一个编辑器设置截图看看:

而且「/」的功能非常全面:

……

请尽情的用思源创作吧,我觉得体验是不弱于 typora 的,特别是如果平时的创作是图文并茂那种的,思源的体验甚至优于 typora。

四、图床功能友好。

思源的图床可以在线发布,同时也拥有完整的本地存储,你不用担心你发布到其他平台时图床混乱的问题。

而且思源的导出功能也非常强大。支持一键发布到公众号、知乎、语雀,自动适配桌面端、移动端,连平板端也自动适配。

五、「块」的粒度高度统一。

标题块和文档块具有天然的对应关系,因为:

每一个文档块都有一个名称

每一个标题块也都有一个名称所以我们可以在文档块和标题块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另外,因为内容块是根据 id 进行引用的,所以转换过程不会破坏已有的引用关系。

这是思源的大杀器——嵌入块的基础。

嵌入块是我只在思源上看到的功能。思源目前不支持 database,但是嵌入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部分功能。比如我们每天写日记,月底了想快速回顾这个月自己的状态,就可以使用嵌入块:

也可以随机浏览(我自建了一个名言名句库):

以上只是嵌入块非常简单的用法,因为自己对 SQL 语法并不熟悉,目前只能实现比较小白的功能,如果对 SQL 语法熟悉的话相信嵌入块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六、基于 AES 的加密云端同步。想要数据本地化的安全,也想要数据在云端的便利,可以吗?

思源笔记是支持的,你可以使用第三方云盘便捷的同步。

不过第三方云盘挂同步有点麻烦,需要在笔记开启和关闭时手动操作一下同步。

所以思源笔记官方也提供官方同步方案:

思源云端备份和同步使用"端到端加密",密码在本地通过内置密钥加密保存,除使用者之外的任何第三方(包括开发者)均无法在云端获得明文数据。

七、非常勤奋的开发者。D 大和 V 大号称比生产队的驴还快,我对此深有体会。基本上半个月发布一次更新,只有两个开发者的情况下不能要求再高了,而且 D 大还会在论坛上回复我们的提问,真·时间管理大师。

关于思源笔记的用法与功能还有很多很多内容,我自己也还在探索,计划用另一篇长文来介绍,这里限于篇幅就不作展开了。

如果试用过思源笔记后觉得这是一款适合你的笔记工具,欢迎使用订阅思源笔记,目前早鸟价是 96 元/年。订阅时我的订阅推荐码rbngu9Q ,还可以获得云端空间 500MB 和 7 天会员。

二、总结

我的工具:Cubox + Flomo + 思源笔记。

基本流程:

Cubox 负责充当 Inbox 的角色,我会在阅读文章时做简单批注,分出哪些文章值得分类收藏,哪些可以直接归档。如果批注时有更多的思考,我会转到 Flomo 中进行记录。

Flomo 则作为我的随身卡片,做为阅读时的临时笔记

Flomo 需要注意的是要用标签去做好管理。比如我在写《卡片笔记写作法》时,就参阅了 flomo 中的笔记:

Flomo 确实是实践卡片笔记写作的好工具,特别是在做读书笔记时的体验非常棒。

最后,思源笔记作为永久笔记的创作和管理工具。

思源笔记也承载了我每天的 dailynote:

我会在 dailynote 中提醒自己去回顾 flomo 和 cubox。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心得是:不要刻意追求 all in one,比起工具的好用,更重要的是开始创作,在实践中不断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