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写文章不是一件一气呵成的事情。想要让一篇文章不跑题的同时结构完整、逻辑通顺,那么就必须要从写一个大纲开始。
大纲的形态五花八门,最常用的无非两种:树状和线型。树状的大纲通常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具体内容随着每个分支不断细化,成文也通常是「总分结构」的;线型的场景可能更适合有时间顺序的事件,在小说中更为常见。
在写稿的场景里,为了让文章能够集中于一个主题,我最常使用的结构就是树状的大纲。它更直观,大树的每一个分支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每一个小节的副标题。然后再顺着定好的结构不断丰富内容,直到成稿。
但是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写作时仅靠我自己的脑洞是不够的,可能需要参考别的资料。浏览器的页面加上写作工具,就没有地方放大纲供我参照。而写作过程中,也会有灵光一现的时刻需要对大纲进行改动……于是本应该作为写作辅助的大纲反而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在大纲里写呢?把大纲和写作工具融合到一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是立刻在我的大纲 App XMind 里进行尝试。遗憾的是,XMind 用来做思维导图非常好,但是如果想要写大段一点的文字,体验感就会急剧下降。所以最后找到了 Gingko,据说是真正的可以在大纲上直接写作的工具。
以下就是我用 Gingko 写稿三周的体验和感想,最终的成品是「避孕方式介绍」,后文中也会使用这篇文章做例子。
注意:Gingko 经过几次迭代,现在的网页端有两个版本。最初的版本是 Gingko App,我使用的是 Gingko Writer(简称 Gingko,下同),本文介绍的也将是后者。这两个版本界面相似,但是账号各自独立,在付费模式与功能上略有差异,不能完全等代。
一个不断丰富的大纲
一开始在 Gingko 写作时,它的用法和在 XMind 上画思维导图没有任何区别。得益于 Gingko 的全键盘操作,无论是增删卡片、调整位置,全都可以只靠键盘完成。
只是 Gingko 和思维导图的细微差别在这一步就有体现:新建的与其说是「分支」或「小标题」,不如说是一个又一个的「分支卡片」更贴切。
每一个卡片的展示区域比思维导图中更大;在每一个卡片的内部,也可以用 Markdown 语言创建标题,既是这个分支的主题,也能与后面的内容区分。在标题之下,不论是想用一个清单写出本节要点、引用关键语句,还是直接用纯文本写本节简介,都能很好地展示出来。
当作为骨架的大纲搭起来之后,就可以开始填满每一个分支的内容了。在此时,Gingko 的另一个特性就能发挥作用:它是一个非线性的写作软件。
线性写作就是说,在传统的文档软件里,最舒服的写作顺序是自上而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但是在写作时,很难能保持那么长时间的专注,对每个部分的了解和兴趣也不同,就常常会有「写 A 段文思如泉涌,写 B 段如十年老便秘」的情况出现。
而在非线性的写作中,第一个写的未必要是开头,最后一个写的也未必要是结尾。写作可以从任意一个卡片开始,等到内容基本完成后再来调整顺序和衔接。这样就可以在先写最有灵感的部分,不至于在某一个地方卡住很久。
在 Gingko 中,卡片的展示更是直观的树状,选中了任意一个卡片就能开始写,同时也能对这个卡片在全篇中的位置有所感知。这样一来,哪怕是耗时很久的大工程,也不至于写着写着就迷失了。
随着一张张卡片被填满,难免就有了需要调整文章结构、增删支点的时候。可能是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加进去,也有可能是需要改变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顺序。这些变化在 Gingko 中,就可以通过拖拽分支来达成。
就像是在思维导图中拖拽支点一样,在 Gingko 中是拖动这一个卡片,以及之后所有的分支。想要调整结构,就不需要伤筋动骨地复制、粘贴;想要在前后添加衔接段,可以用快捷键直接加入或修改;移动后的成文效果也可以直接在导出页面检查。甚至如果是先收集素材写卡片,最后再用拖拽来调整顺序、修理结构的话,这个功能也十分便利。
而 Gingko 的自动同步、云端共享也保证了如果想法改变,就可以直接在历史记录里选择过去的版本「复原」,不用担心一不小心丢失重要信息。它也是一个基于网页的应用,只要有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并且全平台可用。我在 iPad 端写过、检查过文章,除了屏幕大小这个显而易见的差异之外,无论是页面的样式,还是外接键盘后使用各种快捷键,体验都和在桌面端一模一样。在全文写就后,还可以顺着历史记录里的时间轴拖动,就能看到文章一点点被丰富起来的样子,成就感油然而生。
除此之外,Gingko 还内置了许多导出选项。Word 自不必说,还可以导出为纯文档,使内文使用的 Markdown 格式也能无缝应用在其他软件上;其他格式还包括了(我根本不认识的) OPML 和 JSON。导出时除了全文一起导出,还可以选择「本分支」「不含主干只有分支」「同一层」的选项,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
Gingko 的不足之处
首要一项当然就是价格不菲。Gingko Writer 的收费方式是订阅制,有 14 天的免费试用期,在此期间可以使用所有功能。试用期过后的价格约是 £8.40/月,也可以选择以 £66 的价格订阅一年。这个价格已经高于大部分其他的订阅制写作软件,更不必说买断制或者免费的其他软件了。
其次就是它树状的卡片展示,在文本数量变多之后,也会变成阅读时的阻碍。
在 Gingko Writer 中,每一列的宽度都不能调整,只能纵向延展。这就意味着在同一屏内,可以看到的卡片数量有限,看到的文章内容也有限。因此,如果想要查看这个卡片在全文的位置时,不能清晰地看到它在整个大纲上的排布;想要调整大纲,也可能会因为卡片太长,稍微有些迷惑。而如果有一个卡片的高度超过了屏幕的高度,想要检查这个卡片内的连贯性和统一性也不那么方便。
另外,虽然说自带的屏幕分布是多栏并列,但是如果想要选择两个卡片相互对照,就只能通过多开显示器窗口实现。在主窗口用键盘操作,在副窗口用触控板滑动,倒也不算太麻烦。可虽说 Gingko 提供了即时云端同步,但在实际体验中,我遇到过很多次在多开窗口时,需要在副窗口刷新才能看到卡片变化的时刻。为此重写了不少段落……痛彻心扉。
如果想要检查全文中某几个段落、卡片之间的衔接,我能找到的方法就是在导出页面汇总查看。但在那里固然可以选择看同一个分支、同一栏,甚至是全文导出后的效果,但如果想要对任何一个部分进行修改的话,就要退出导出页,回到具体要修改的卡片进行修改。如果是短篇还算好处理,在长篇里,哪怕用上「页面内搜索」功能,也会麻烦许多。
除此之外,就是 Gingko 对表格和图片的支持。想要插入图片就需要写一串代码放入图片链接才能顺畅加入,表格的介绍则是直接引导去了 Markdown 表格生成器的页面,实在不能说是很友好。Gingko Writer 目前也并不支持输入 LaTeX。
小说、论文和写稿;Scrivener 和 Gingko Writer
说了这么多用 Gingko 写作的感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树状结构,非线性写作」这一点。那么同样是非线性方式,并且我使用过的 Scrivener,Gingko 与它在使用时有什么异同?
我使用 Gingko 写作的文章有一篇「避孕」;在此之前,我用 Scrivener 写过毕业论文、早期的稿子(比如「论文选题」和「城市收藏夹」),以及大约十五万字的小说。这两个软件在宣传时,都提到了它们在写论文和写小说时的独特优势。只是如果让我现在选的话,小说和论文我依旧会坚持使用 Scrivener,写稿则没有太大的差别,各有各的特色和不足。
无论是小说、论文还是稿子中的哪一种文体,在写作时无不需要一个基础大纲做骨架。但是这三类文章的差异,从构建大纲时就十分明显了。
无论小说是什么形式和内容,都逃不开「起承转合」这四个要素;四要素之间各自相关,并且通常有一条时间线贯穿始终。论文的结构更清晰一点,每个部分各司其职,但是在各个小节之间会有一些相互联系。写稿时,内容通常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再通过不同分支细化;各个分支之间的关联性则不太强。
给稿子写大纲时的拆分就是顺着一个主题相关的内容大拆特拆,这点和写论文大纲十分相似;对于情节/内容的一致性需求使我常常在写作中途回去研究已经写就的部分,这点在这三种文体中也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文章中各部分的相互关联,在论文中最多,在小说里最隐晦,在稿子里最少。
这点差别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只是写这三者时思路的细微差异,让我感觉到如果要写论文或者小说的话,Scrivener 有可能更顺手。
在写小说和论文时,我能想到最常出现的情景就是同时打开两个文档页面,要么一边参照着另一边写,要么就是两边一起写;写稿,无论是用 Scrivener、Gingko、Ulysses 还是飞书,分屏的另一侧往往也是参考资料,而很少是文档中的另一个部分。
小说会想要借鉴其他部分的情感、氛围,从细节里窥见的他人视角。论文则需要在漫长的战线里让文风统一,给需要重点突出的数据认真做分析;背景知识如果在引语中出现过,在讨论时再提到就不会那么突兀。这样的链接在写稿时存在感就不会那么强烈,每一个节点和其他部分的交集与其说是在节点内部,倒不如说是在上一层节点的交叉处。
而在 Gingko 中,一旦字数多起来,想要翻看同一个文档中的其他部分,体验就难免差一点;再加上遇到过的「多端同步要刷新」bug,并不适合我的写作习惯。所以对小说和论文来讲,不选择 Gingko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验并不算好的分屏展示。即使在 Scrivener 中最多只能分三屏,对我来说也胜过靠多开浏览器窗口分屏的 Gingko。
另外对小说来讲最关键的一点是,小说的结构并不是树状的。通常故事中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线,但具体到每一节的叙述方式、时间节点和故事场景,完全可以在多个领域内不断跳跃。在这种情况下,无疑是 Scrivener 的「公告板」模式更适合。像下图中,不同颜色的平行线可以代表不同的场景设置,整理结构的时候一目了然,也不会影响全文输出后的效果。
其次就是文章的内容。我写的稿更重于叙述,解说的内容无论是从事实出发还是借用自身的经验体会,都不至于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就算要调整,也大多是在结构和逻辑顺序这方面,而非内容本身。但写小说需要脑补情节,写论文时需要思考数据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分析、解读,这些事往往休息几天、「换个脑子」,就能有不同的见解。当然也难免有想不明白的时候,只是如果把疑问剩下一半丢在那边,过两天再来看的时候不仅会忘了自己曾经卡在哪,说不定连因为什么问题卡在那都忘掉了。
所以就不得不提到 Scrivener 的侧边栏,可以记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值得尝试的切入点,各类看过或没看过的参考资料,以及写不出来东西时的吐槽;分成上下两栏更是方便我根据内容分类放置整理。在 Gingko 中可以开启一个「副卡片」暂代,但查看、增改起来没有 Scrivener 方便。写避孕篇时,为了找地方放参考资料,我是用 Slidepad 在边缘并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所有用到的资料都放在那里面,等写完全文再做整理。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却是我在 Scrivener 中写作时非常喜欢的功能:字数统计。虽然到了算中文字数时,所有汉化没那么彻底的 App 都要用「字符数勉强当字数」的方法估算,Scrivener 和 Gingko 也不例外,而且都算得非常离谱。但是 Scrivener 会记录每一天写作的总字数,汇总下来供用户查阅,哪怕几个月后再看也十分有成就感。
而字数统计也不只是字数统计而已。其中还可以设置目标字数、截止日期,并由此算出每日要写的字数,放在顶端,总进度和今日摸鱼与否一目了然。写作本来就更像是一场单机游戏,可以看到自己努力做出的成果在一天一天变多,是在得到他人互动之前,非常珍贵的正面反馈。Gingko 的「历史记录」视图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这样的效果,只是在文字填满卡片之后,每日的变化就越来越趋近石沉大海……看的时候还是会有些失落的。
结语
以上就是我经过三周的使用后,对 Gingko Writer 的感受。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在树状的大纲上不断丰富内容,卡片式的结构也让文章能以非线性的形式一点一点构筑。不过,它的售价并不算友好,对长文章和分屏的支持还有待提升。我仍然会说用它来写稿非常顺手,但如果要写小说和论文的话,Scrivener 会是我更推荐的选择。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