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好几篇文章都提倡一个观点,要建立自己的系统,把想做的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变成一种习惯。我打算实践一下,开始构建自己的系统。系统有很多种分类,有一种可以是理论与行动。而知识体系是理论的基石,我选择用 obsidian 搭建知识体系的主要结构,flomo 作为快速输入和短文字的部分填充枝叶(以前的文章里介绍过 flomo),后续我还会分享关于行动的部分。

linlin:D 的 obsidian 界面

刚开始写知识体系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是只打算写 obsidian 的,实践的过程中使用 obsidian 做笔记时排版和移动端的流畅度上不如 flomo ,最终我发现两者配合使用更好。

这篇文章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1. 为什么是 obsidian
  2. 我的使用案例分享。这部分我会介绍如何搭配 flomo 使用。

为什么是 obsidian

所有数据都以 markdown 等通用格式离线保存在本地

这个好处只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放心。

你可以放心地写搭建自己的永久知识库,不用担心软件倒闭后笔记石沉大海,只要自己做好备份,这些笔记就一直在你的设备上,不依赖于软件服务器。如果对 obsidian 不满意还可以随时把文件夹导入到别的笔记软件里跑路。

强大的双链

虽然这两年双链笔记有很多,但是 obsidian 好像是最强大的,不仅有一般的引用:在当前文本里用双括号把页面名包起来,就可以从 [[页面名]] 点击跳转到那个页面,也可以再回到跳转前的页面。

而且有出链功能,也叫潜在链接。它会根据你当前笔记的内容判断可能跟哪些页面有关系。比如你有一篇笔记里内容有「双链」这个关键词,同时你又有一篇笔记命名为「双链」,则潜在链接里会显示提及「双链」的部分可以建立一个引用。

流畅轻便的交互

我对 App 交互的流畅度特别敏感,用了很多同类软件,obsidian 是比较顺手的了,而且性能很强,看到测评说打开 10 万字的文档也不会卡。以前每次编辑和预览都要来回切换不方便,现在有了 live preview 实时预览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是对我来说够用了。

丰富的插件

这个特点对于有些用户想上手即用的也不一定友好,但是我觉得考虑到本地笔记这个优点,一定的设置成本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如果没有高级需求,obsidian 其实也有简单的用法,只要学会使用 [[ ]] 建立双链就可以了。

上次看到同事有做工作日志的习惯,我给他推荐了 obsidian,推荐理由是:本地笔记、日历、看板。

左侧是看板,右侧是日历插件,日期上有小圆点说明当天存在日记

推荐看板的原因是因为同事可以用来看哪些项目正在进行中,哪些是待跟进。点击日历插件则可以快速建立或跳转到以当天日期命名的笔记,比如我的命名格式是 2022-01-24 Mon。

良好的社区生态

obsidian、滴答清单、cubox 的用户群应该是我现在最爱的三个社群了,里面有很好的交流氛围,在群里提问会有用户帮忙解答,还可以自由交流各自的工具流,即使讨论竞品也可以。效率软件当然是希望可以长久使用,我觉得如果开发团队能有这样的格局和包容性,也是很大的加分项。

obsidian 的社群是用户自己建的,群主是 bon,知乎是 zhihu.com/people/kio-mis ,他还自学开发了两个插件,一个是 memos,一个是 big calendar。

左边是big calendar,右边是 memos,都基于中间的日记文件

 

因为我没有买 obsidian 的官方同步,用 icloud 同步有时候手机会有同步延迟,而且在移动端操作还是有点不方便,我需要更流畅的移动端输入场景,所以没有使用,但是群里很多小伙伴都用了,而且最近开发更新特别快,bon 太肝了。

我的使用案例

制作 MOC 并和 flomo 联动

自从开始搭建自己的体系,发现 flomo 用久了,有一些标签容易被遗忘,我现在有两百多个标签,也不够结构化。前段时间出了 flomo to notion 的功能,体验下来却不是很满意。因为同步到 notion 里的标签是多级标签一起,比如 book/《卡片笔记写作法》,虽然可以用公式解决一部分的标签拆解问题,但是一方面很繁琐,notion 不是很流畅,笔记多了以后同步的数据库有点卡顿,另一方面 notion 里的笔记命名里会存在一堆 # 看着特别不舒服。

 

为了解决不够结构化的问题,我尝试在 flomo 里建索引,建到一半觉得这条笔记有点太长了,每次滑到都要滑好几屏页面,于是先搁置了。当时把这条做到一半的笔记分享给朋友看才知道这种方式叫 MOC,Map of Contents,我理解为索引。

flomo 里自建的索引

因为我的工作是 web 前端开发,于是我在 obsidian 上也尝试做了前端知识体系的 MOC 页面,在 obsidian 上做有一个好处就是,MOC 页面上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个页面,通过前面提到的 obsidian 双链里的 unlink 功能,可以发现哪些页面里出现了这些关键词,这样我就可以把 cubox 里存的技术文章下载到 obsidian,按知识点查看相关的文章。

 

点击左边的每个知识点会跳转到右边的页面,下面会有包含页面名称的文章

也可以做其他方面的 MOC 页面,比如读书的主题、喜欢的博主等等,你也可以换成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重读了《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了四种索引,分别是:

  1. 主题索引
  2. 位置相近的卡片涉及的主题概览
  3. 当前卡片相关的前一条、后一条
  4. 笔记之间的链接

看到这段我发现在 obsidian 里做的 MOC,不就是第一种主题索引吗?flomo 里的批注则是第四种。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我对卡片笔记相关文章里常常提到的「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个观点的看法。

我认为,这一方法是需要按场景使用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MOC 、双链笔记等概念我们真的需要做一张卡片笔记去解释什么叫 MOC 吗?重要的还是大概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如何使用就够了。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没必要整理一个自己的 wiki 出来,只需要有个印象,知道它大概指的是什么,需要完整的解释的时候直接去搜就好了。如果刻意去做「用自己的话总结」,好像是从收藏囤积怪变成了强行复述怪,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陷阱。这也是我觉得 MOC 很符合我的需求的原因,即整理的主体都是关键词,后续我都打算用做 MOC 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体系。

 

在 obsidian 上写笔记有一个痛点,我总是忍不住纠结排版好不好看,浪费时间去调整样式而且这类软件的通病还有移动端不够友好。有天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完整的 MOC 在 obsidian 里做,短文字和读书笔记依然在 flomo 里完成,在 flomo 里建的索引依然保留,但是按主题拆分成一条一条的,这样就不会每次划到索引的卡片就需要滑好几屏了。在 obsidian 里的索引关键词如果在 flomo 里也有,就把 flomo 的链接放到后面(因为在 web 版的 flomo 里按标签查看时,网址里会带上标签的参数,如 https://flomoapp.com/mine?tag=标签名),这样就可以在 obsidian 里点击跳转到 flomo 去查看相关的卡片笔记啦。

obsidian 和 flomo 里各自的索引,我不打算刻意去做 100% 的同步。因为我能想到的同步方法只有手工完成,刻意追求这个就一定会陷入整理的陷阱,期待有大佬能实现自动同步。

如果对移动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也可以选择用 bon 的 memos 插件直接在 obsidian 里完成 flomo 的部分。

另外,因此发现,还是希望 flomo 能把标签下的笔记数量和按标签排序做出来,这样才知道我最关心哪些关键词,哪些标签只有一条被遗忘了。

闪卡制作

因为打算用闪卡背面试题,在社群里咨询后得知 obsidian 里就有 anki 插件 spaced repetition,可以直接在 obsidian 里做闪卡,在手机上使用起来也还算方便。

网上已经有一些教程了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可以看:使用 Obsidian 插件 Spaced Repetition 

还可以在网上下载整理好的面经文章,再用 Note Refactor 插件按 markdown 的标题分成一张张卡片后再做成 anki 卡片。如果你有考研等需要背题的需求,也可以在 obsidian 里制作相关闪卡。

其它插件

Title Serial Number Plugin

做 MOC 的时候,我想要知道每篇文档的子标题数量,如果用有序列表操作起来不方便,手动设置序号在顺序变化的时候又要反复修改,后面发现有这个插件,可以一键设置和需要标题前的数字,可以参考这篇教程:Obsidian插件介绍二

cmenu

如果写笔记的时候不习惯用键盘的命令操作,可以使用 cmenu,上面的动图里点击的菜单就是这个插件。开启后在输入页面的下方会展示一个选择菜单,可以把一些常用命令设置为按钮,用鼠标替代键盘的快捷键。

 

obsidian 的其它用法我还没上手实践,每天在群里看群友们的用法都感慨太强了,也可以看这个链接了解更多 obsidian 的相关信息:Obsidian优质内容合集。这个系列我应该还会更新,这篇就先介绍到这里,下次更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