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重新想象 Lab(公众号 ID: rei-lab)
作者:Shooca

这一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空气里却不是年末尘埃落定的味道,反倒喧嚣尘上。美国两党候选人各自宣布当选的反转再反转持续一个月仍未剧终,COVID-19 感染确诊总数说话间就超过 1400 万了。在大国们似乎就要集体向右(传统的保守主义)转的当下,美国选民又叫人意外了。乐观的人看到了拨乱反正,另一些人则看到拉扯和对峙。这个月,蚂蚁和蛋壳的遭遇都在诠释「眼看起高楼」的后续故事。去世,下架,叫停,技术原因……不仅是这个月,这一年每个人的眼神里沉淀了见证过多历史的沧桑感。

1 / 选择


选择。选择是当权者和无权者之间的一种错觉。残酷事实的第一层:设置迷宫者只留了一个出口,而局中人将更多地以为自己拥有无限的可能。残酷事实的第二层:设置迷宫者只留了一个出口,局中人以为自己可以有向左转或向右转取其一的可能。残酷事实的第三层:设置迷宫者并没有预留出口。

我曾在香港注意到,许多各式各样的小党派,会以各种形式发出与政府不一致的声音。有一些帮助扫清了政府的盲点,传递了民间的声音,而在另一些时候也会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困境。因为「立场先行」,就会不得不为了保持自身逻辑的自洽性而无奈地被自己的标签,或曰自己的历史,所裹挟。人无完人,事无完事。解构和批判总是更容易些的。

这种事在我们这里也发生过,所谓「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但,谁是「敌人」?谁又是「我们」?这是被刻意塑造的概念,还是一种存在?

选择非黑即白,是一个圈套。在选项只有黑或白(或红与蓝,绿与蓝,黄与蓝 ——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善良而遵守生活惯性的人,并不善于同时拒绝或选择两个选项、或选择黑和白之间大量的连绵不断的难以精确界定的灰度地带,或更甚者,去想象另外的色彩。这些可能性的存在令人不安。在划定的黑或白中挑选一个,显得更为保险、坚定,以及合群。

不知道这些政客们有没有看过新如《疾速追杀(John Wick)》三部曲或旧如《圣诞节休战(Christmas Truce)》,会不会心中掠过一些感慨。打斗归打斗,其中固然蕴涵着代理人战争背后的利益冲突,却会在代表利益集团的社会身份属性被暂时解除或搁置的时候,露出人性中复杂和真实的一面。人的需求,偏好,倾向,应该要比简单粗暴的二元「选边站」复杂太多。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将「选边站」有意无意地进一步刻画为「正邪之战」,妖魔化与自己不同的选择。

英、德士兵在 1914 年圣诞节选择休战,图 / McBride, Angus

2 / 隔离


2020 是一个转折点,但点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标记,它的存在切实地改变了被晾在点的这头和那头的手足无措的人群。从上帝视角来看,COVID-19 疫情来得蹊跷,在世界的风向起变化之时,「隔离」成为一个似乎理所当然而毋庸置疑的指向,也掩盖了真正的风向,等我们反应过来之前,世界已成一个个各自为政的孤岛,许多习以为常的联系被切断,许多原本或可在沟通和争吵里解决的矛盾在慌乱与恐惧里按下了彻底脱钩的扳机。不仅仅是美国签证政策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截断了许多人的职业生涯或人生规划,更有无数人老死不相往来或干脆阴阳相隔。

现在我们知道了,科幻片里常有的在全球灾难面前的抛弃立场同舟共济,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幻想。立场,又是立场。总是立场。哪怕是在大难临头之时。

疫情让网络看起来既脆弱又有种永远在线的可靠错觉。网购、快递、外卖、信用支付 —— 中国是个有趣的地方。在这里,人可以同时将身体舒适地活在未来,而将思维托管在二十年前,而不至于太过违和。

在这里你可以获得低廉而(相对很多国家来说)高效的客户服务,然而这里面又有着弔诡的陷阱:有太多重复、模式化、毫无诚意的回应,近来这种无意义的事务也用上了人工智能来协助,于是这种表面上无微不至的通达,蜕变成了一种摆设和敷衍 —— 和盛行但不仅限于政府机关的形式主义一脉相承。

不久前我和一位网店客服有过一场争执,总之是「弃之可惜、撕之伤神」的那一类糟心事。不撕,吃哑巴亏(包装得高尚一些的说法是不能倒逼系统改革),撕,赔上时间精力心情,最后获得一点无足轻重的赔偿,或在更多的时候是无疾而终。侵权和维权的成本不成比例,大家都懂的。

和那位客服沟通的结尾,我给她一个或许在她看来啼笑皆非的建议:其实我们彼此都知道这种模板复制的来回扯皮没有意义,而从我以前的数次投诉来看也确实从来都无疾而终,妳的这份工作没有意义;人生在世的时间有限,不如做点对人民、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有机会的话 —— 换份工作吧

如果他们有一个交流群,我这样匪夷所思的顾客应该会遭到被截屏群嘲的命运。但我建议并不完全是调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成分是出于真心。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作为无权阶级对抗这个系统层级严密、打破僵局无解的一种釜底抽薪的半自嘲无奈、半解构主义的行为艺术。而另一方面,也不尽是一种姿态,而是确实对于庞大的怪物来说,伤及皮毛(或连皮毛都算不上)的行为,一旦到了某个突破口,也会演变成系统性危机,这个速度会大大地快于许多人的预期。

3 / 常识


我得到这样一种行为的灵感,是来自于一首歌。一个名字不方便提及的独立乐队,其主唱阿 P 曾有一首歌叫《给 Face 记者 Ivy》,开宗明义地从第一个音节就开始讲述他本人的真实经历 —— 他被 Face 杂志的记者 Ivy 坑了一把,接受了一个把自己带坑里的访问,然后他以愤怒、理解又冷峻的口气,指出 Ivy 本人也是身不由己的工具人,这样的害人害己的工作,应该早日停止,「夏天来了,不如转另一份工作,别再等」。而后来,现实中 Ivy 听了这首歌,并且真的下定决心换了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这首带来争议的歌,题目是《Donald Tsang, Please Die》,这是什么?这就是赤裸裸地诅咒时任的特区领导不健康。那么作者如愿以偿了吗?据我所知,截至发文日(2020 年 11 月 29 日)他还比较健康地生活着 —— 或者说与目前这位两头不是人的任上相比,简直可以说生活在天堂里。

一首歌,是咒不死一个人的。这是常识。我怀念这样的日子。当人具有常识的日子。

在一个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的时代,某些时候我们又越来越草木皆兵,堪称精神分裂。就像所有在屏幕上露面的歌词,似乎不被重新纂改、清洗一番,就无法登堂入室。

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尽管极其不满,你可以选择写一首愤怒的歌,而不是用枪战来表达和分享你的不满;尽管你的表达又引起了新的争议,但你不会因为写歌而被监禁入狱;你还会因为写歌变成阅读量的刺激品,所以有杂志会费尽心思来接近你和采访你(社会道德感当然会让位于资本的逐利本能);而你可以在醒悟到自己被利用了以后再写一首愤怒的歌来作为回应,并苦口婆心劝一句:大家都是出卖灵魂的打工人,相煎何太急,然后伤害了你的人也会欣然听从你的建议,跳出自己的立场,开启新的人生。谈不上一笑泯恩仇,至少还有一点君子之交的底线。

曾经,纵使有百般不和,赢家通吃,给一个高姿态,利益固然,亦爱惜羽毛不屑走邪门歪道;输家也有一点最后的风度,接受命运,或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曾经就算是江湖世仇,也能求同存异,甚至共饮一杯一期一会的惺惺相惜。

社会的诉求本是流动和多元的,就像人性本身也是充满内在矛盾。而那样的优雅(decency),那样的充满人性张力的宽阔边界,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世界更多的是黑白站队,你死我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红药丸和蓝药丸,谁要玩,谁要完?图 / The Matrix

就在当下,媒体说,美国有一半人在街道上庆祝,另一半人在街道上抗议。是的,旗鼓相当或许带来的不是平衡,而是「最完整的撕裂」。可是媒体没有说、不去想、或不愿想的是,那些黑或白的选择里,大家的动机和取向并不一致,黑可以是「五彩斑斓的黑」,白也可以是「不同波长光线混合以后概念中的白」。当两个针锋相对的立场被拆解为成百上千不同的诉求,稳定反而在有生机的争吵里生出。

那么,你想过要怎样的未来?左翼或右翼(他们真的存在吗?),民族主义者或全球化主义者(他们真的是两派吗?),会指向两条截然不同但均宣称是通往幸福的路径(真的没有别的可能吗?)。

我只希望,在那个阴晴不定的未来,我们依然能优雅地争吵。

 

…you didn't come here to make the choice,you've already made it.You're here to try to understand WHY you made it.
……你来这里不是为了做选择,你已经选择了,你来这里是为了理解你为何如此选择。 

- The Oracle (from The Matrix: Reloaded)
- 先知(《黑客帝国:重装上阵》)

延伸阅读


关于工作意义 | 我和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想工作
关于人工智能 | 赛博皮囊
关于年末焦虑 | 年末了,防火防盗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