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无论本科还是研究生,被要求最多的大概就是各种 pre(下面可能会叫演示)了。从一般的课堂到研究生组会甚至是后来可能参加的各类学术会议,将自己思考和探索的成果传达给观(lǎo)众(shī)的最重要手段大概就是做演示(和写论文吧)。

与一些商业演讲不同,学术演示并不特别需要演讲人有着高超的「控制人群注意力」的技巧。在大多数时候只需把问题讲明白,就是成功的。当然,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做研究就像是讲故事」,那自然是锦上添花。

因此,在这篇文章里,我不会就台上的节奏控制和精巧设计入手,而是想从确定目的、主题与目标开始,一步一步讲讲在准备演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小技巧,希望能与大家共同交流各自的经验;当然,如果有什么讲得不对的地方,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确定目的、主题与目标

你要讲故事,还是要卖东西?

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有一大半儿的演示,我作为一个听众听完以后,完全不知道他要讲什么。这可能是因为演讲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明确演示的目的和目标,漫谈一通以后,甚至还可能因为超时而不得不被老师叫停。那么,一次演示的目的是什么?

Speak with Persuasion 网站把一场演示可能的目的分为六类,分别是 to inform、to educate、to persuade、to activate、to inspire 和 to entertain。而如果是在学校里的一类学术演示,我想最有可能的目的是前三个。一般来说,如果只是介绍一篇论文,或是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讲述,可能只是在把信息告知(to inform)你的观众;而如果告知信息不足以达到你的目的,那么可能就需要引入一些有关信息值得讨论的问题,或者是提供更加详细的解释来让观众对某个概念加深理解,从而可以说是一种教育(education)。最后,如果是需要在学术报告中突出鲜明的个人观点,甚至需要通过某种分析和讨论来让观众接受你的观点,这就成为了一种说服(to persuade)。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资源(比如 这个 PDFBestPresentation 网站)中提到,其实可以把演示的目的分为两大类,to inform (to tell) 或者是 to persuade (to sell),个人认为是一种更加泛化的分类方式,也是可以参考的。

要求是什么?观众是谁?

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确定自己的目的呢?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最明显的,就是老师的要求。在布置演示任务的时候,老师肯定会把要求讲得很明白:是只需要介绍某个材料或者给出有关某个话题的基本信息,还是说需要提出个人的观点并且与大家讨论?这都可以被用来界定我们的演示目的。除此之外,就是了解你的观众。当然,在一场学术演示中,你的观众大概率就是你的同学(当然还有老师),但是仍然需要根据观众本身(比如他们对话题的了解、知识)对你想要演示的东西的了解去调整自己的目的和目标。

结合主题,制定目标

如果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的,那么就要结合自己演示的主题来制定目标了。目标可以说是结合主题之后细化的目的,是可以直接放在自己的演示的开头部分、作为一开始的提示信息介绍给自己的观众的。一般来说,我会把目标和目录结合起来放在自己演示的第二页。例如,之前我需要做一个介绍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的演示,我就把自己的目标确定为:

  1. 帮助观众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与主要作品;
  2. 使观众明白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3. 解释和界定涉及的主要概念;
  4. 将论文中可能与汉语有关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讨论。

这是综合了老师的要求(分小组阅读论文并对文章进行介绍)、观众的特点(观众是我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同班研究生同学,但是对这个领域可能不太熟悉)以及我个人及所在小组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和兴趣点确定下来的。而这些目标,在演示的一开始,也需要向听众阐明,从而让他们有心理上的预期。

之后的所有工作,从搜集素材、形成观点、提出问题到最后的演讲,都要围绕自己既定的目标进行。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目标就永远确定,其实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目标很可能有小幅的调整 —— 但无论如何,不能忘记自己的目标,更不能偏离自己的目标

素材收集:发散式收集、集中式思考

素材本身可能是多形式、多用途的。首先,需要介绍的论文本身就是你的素材,其实从论文本身就可以挖掘出不少其他的信息来源;其次,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要讲述的主题,许多信息是原本提供的一些素材中难以提供的,这时需要利用其他来源进行搜索;最后,制作视觉辅助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材料时可能需要收集一些素材(比如文字材料、图片和音视频等)。

原始材料能提供什么?

许多时候,在布置演示作业的时候,老师会下发一些材料。比如去年我的「原典阅读与研究」这门课程,有两个老师的专题都下发了材料让我们进行展示。类似这种「原始素材」,可能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是素材本身是经典的。如上面提到的那篇论文,是语言类型学的开山之作(Google Scholar 引用量 5120,我所见过的几乎所有该领域的公开发表的论文都不可避免地引用了这篇文章)。第二是素材本身一般比较精炼。比如认知习得专题老师下发的素材是一本引论性质的书的节选,这样的材料会介绍大量的其他研究,但是都不会特别详细。第三是数量比较少。其实这一点是前两点所决定的,经典而且精炼的文献数量自然不会太多。

当然,也有时候老师不会提供任何素材,而是会框定一个比较大的主题,需要个人自己去确定演示的主题。这种时候,我的建议是:找到与上面三个特点相符的文献,并以此作为开始。这样,你的演示就有了一个学界公认的理论上的基础

原始材料提供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比如,基本的作者观点、各类研究的情况、话题的来源和背景等。这些其实是你演示的主体内容,尤其是当你的目标只是为观众提供信息的时候。对这些东西的整理和归纳,应当是在研究原始材料的时候最花时间、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这里我十分推荐少数派作者 @玉树芝兰 老师的文章和专栏,老师对论文笔记和文献写作的教程我曾多次拜读,也在日常学习研究中加以实践,十分受用。

从原始材料逐步发散

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一篇文章或者几篇文章难以讲清我们想要的主题。还记得学院一位老教授常挂在嘴边的「如果你要给学生一杯水,那你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大量挖掘相关文献也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从老师给的「经典文献」出发,其实需要做的只是查找引用这篇文献的文章就可以了。中文论文用知网,外文论文则可以用 Web of Science。知网怎么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而其实像 Web of Science 这样的数据库,大部分大学都已经购买了权限,只需要通过校际认证登录就可以了。每个学科其实也都有自己常用的论文检索数据库,大都提供了类似的论文检索功能。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一些在「经典文献」中遗留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并且还可以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来发现这个领域更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脉络,探索一些可能与我们更加直接相关的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老师给的论文是「综述性质」的文章,那就需要探索一下它引用的具体文献有哪些。书后(文后)的参考文献自然是能够直接找到的,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甚至许多论文后的参考文献会附上 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利用 Zotero 等文献管理工具(少数派也有不少 文章)就可以直接链接到原文网页,通过校际登录认证就可以下载到 PDF 全文,十分方便。

这样收集到的文献,可以利用 Zotero 等文献管理工具进行管理,而 Notion 最近更新的 反向链接系统 也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笔记和想法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和演示主题直接相关的、内容丰富翔实的知识网络。

思考自己能讲什么

在材料收集和笔记以后,就需要集中思考自己在一场演示中能讲什么。学术报告一般来说时间有限,如果需要和观众讨论问题则更加紧张。因此,在对要讲的题目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就需要对上面提到的主题和目标进行细化的、集中式的思考,从而帮助你确定演示的大纲。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演示都是有时间限制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自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断舍离」(此处只是借用一下这个概念)地去筛选主干内容,而将不那么直接相关的内容放弃。从个人经验来看,一个五分钟的演示应该只能够来得及将主题所需的要点讲清楚(五分钟,以一分钟 180 字计算,只能讲 900 个字);而一个十五分钟的演示则可以在内容主干讲明白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一到两个感兴趣的问题。

观众的限制。「认知差」本身就是做一场演示的基础,讲白了,你要演示的,肯定要是别人还不知道的。正是因为需要填补演讲人和观众的「认知差」,我们才需要演示来展示信息、分析观点、提出问题。因此,在全面了解自己要讲的主题的基础上,其实可以再次确认一下自己观众对于这个话题的认知(比如其实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匹配认知差的要求、使更多的观众受益。

硬件条件的限制。演示的某些环节可能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如今受到疫情影响,通过网络进行演示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和在学校相比,少了不少东西。即使是在学校进行演示,也需要注意自己演示场地的条件,有针对性地做准备、调整要讲的内容。例如,如果教室信号不好,或者干脆没有网络,某些依赖网络的环节就难以进行。

大纲写作:决定详细程度的可能因素

依照我的观点,原则上大纲本身所能够反映的,应该是演讲者的思考过程。似乎有些同学会在上台前把大纲写得特别详细,以至于可以在台上直接照着念的程度。其实要是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完全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时间并不允许写一个完整的稿子能够照着念 —— 这并不是意味着就没必要在演讲之前完全不写大纲,而是说可以某种方式呈现自己的思考内容,从而在讲台上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说起大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在看 Apple 发布会(以前还是直播)的时候。在 Craig 或者 Steve 演示新产品的时候,手边必然有一个印刷十分精致的小册子可以参考,他们也都会不时翻看,以确保自己是在按照流程进行。而我在上讲台之前,手里通常也会拿一个打印的、或者是手写的大纲,从而能够在有它辅助的情况下顺利想起自己要讲什么。

有关大纲要写多么详细,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对主题的熟悉程度。有些时候,尤其是小组演示的时候,一个人很难将整个小组所收集的各类资料完全消化完,而问题的讨论也通常是小组成员中对某些要点更加熟悉的同学来进行;这时候报告人手里大纲可能需要尽可能多地包括信息,以确定整个小组想要传达的信息得以正确表达。个人演示尽管可能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进行大纲整理的时候,我也建议将不太熟悉的点单独标记出来。

想要着重介绍的内容。一场演示必然是详略得当的,体现在大纲中,就是重点需要介绍的内容需要多加一分思考和写作。这对于演讲者来说是一种提示,而对观众而言也是负责的体现。例如,在之前用到的、讲认知和习得例子的大纲中,我就把需要着重介绍的几个实验特别详细地写下了他们的实验设计、步骤和结果,并且把发现的问题标注在旁边,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你的幻灯片能够提供多少信息。没必要重复劳动 —— 有些明确而且简单的信息在幻灯片上就可以完全展示,就不必详细写进大纲里。比如介绍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这种情况下幻灯片上的信息一般就可以提示演讲人,而无需逐字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

最后一条可能要考虑的,大概是演讲语言。用汉语和用外语进行的演示,在个人流利的程度、用词的准确程度和观众接受的程度上自然是很不同的 —— 这就意味着需要话更多的时间打磨演示中关键信息的语言(并且将它们写下来),从而避免出现不清晰、甚至误导观众的情况出现。

考虑如何使用黑板和幻灯片:视觉辅助

有不少老师在谈到课件的时候,都说只要有了课件这东西,同学们就不再听老师讲了 —— 眼睛都盯着课件看。对于这种看法,我持谨慎的怀疑态度。无论有没有幻灯片,大家的注意力都应该会集中在演讲人身上。而如果幻灯片上的信息过多,多到无法看完就已经切换到下一页了,那自然大家都盯着幻灯片,而不会看演讲人了。从这个角度来说,visual aid 这个词简直再合适不过。

而演示时的视觉辅助,除了利用电子屏幕,有些时候黑板反而挺好用的 —— 它能够帮助你把屏幕上难以实现的某些过程动态、即兴地表现出来,从而能够让演示变得更加生动。

幻灯片:静态展示主干要点

幻灯片制作在如今大学里的演示中几乎完全是必须的了。它的优点显而易见:能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内容和顺序展示信息、能播放动画和声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演讲人本人的负担。但是就像之前提到的,幻灯片上不宜存放太多信息。它的主要作用是提示观众演示的要点、告诉观众目前讲演的进度,以及展示演讲者本人难以展示的内容

在具体讲这三点主要作用之前,还有一点想说一下:简洁的排版和字体搭配是正确利用幻灯片的基础。至于如何制作简洁明快的幻灯片,我建议大家多翻一翻少数派网站,也有不少相关的教程,这里也就不再赘述。至于是否要利用各类常见的「PPT 模板」,我的建议是:视场合而定。作为学术演示,大部分情况下 iWork 套件中的 Keynote 和 Microsoft PowerPoint 中的自带设计就完全够用了,最多通过设计选项或者幻灯片母版功能调整一下配色方案、背景和字体搭配,再加个校徽。

提示要点

要点清晰、明确,能够彰显主题。用圆点来标记要点是常用的做法(无序列表),当然如果有序,也可以用 1/2/3 这样的序号来标示。这里推荐使用各类办公软件中自带的「多级列表」,这样如果后期在样式和顺序上需要自定义,也方便调整。许多第三方模板制作并不精心,在多级序号上很乱、很奇怪。

要点可以加粗,也可以使用强调色。可以使用与当前主题背景或者主色一致的颜色来标记一些重点的字句,使其看起来具有强调的效果。Keynote 中有部分字体不支持粗体,需要调整到支持粗体的字体;Microsoft PowerPoint 则通过伪粗体来解决这一问题。中文文本不建议使用斜体,如果确实需要,可以考虑换一种字体:如将宋体换为楷体。

解释性文字可以小一些,显示出层级性。我通常的做法是将解释性文字用小一些的字体来标记,同时换一种较浅的颜色。解释性文字不是重点,而且课堂上展示的时候主要还是靠讲述而不是看幻灯片。

告知进度

除了口头告知目前的进度(如:「下一个部分是……」「本部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最后一个部分是……」)之外,一种做法是可以在幻灯片的侧边写出当前的进度(可以将当前部分的标题高亮、放大,其他的适当缩小)。这种方式适合比较长的演示,能够提醒观众和演讲者本人。

除此之外,每页的标题其实也可以用来告知进度。我建议在同一部分的每一页上方都写上一样的标题,这样显得整齐、专业,观众也不会迷失在茫茫幻灯片的海洋中不知所云。

展示多媒体内容

如果有想要展示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其实都可以插入幻灯片里,整合起来进行展示。只是这样的话幻灯片本身的大小会比较大,需要考虑打开的速度和播放的流畅性。如果实在担心这个问题(或者是在测试的时候真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则可以通过内置超链接的方式,将文件链接进幻灯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再或者,完全可以直接退出幻灯片演示打开视频或者音频(比较浪费时间)。

多媒体内容本身是完全可以放在展示中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内容本身的时长也要算在演示的时长内,需要仔细斟酌多媒体内容的剪辑问题。Keynote 和 PowerPoint 都自带剪辑功能,可以实现修建多媒体素材的操作;二者也都提供压缩素材的选项,如果最后需要保存导出,压缩内部的大文件有助于减少演示文稿的大小。

粉笔与黑板:动态呈现思考过程

这个学期的实习中,正好我要给海外线上学习汉语的学生展示汉字的书写。互联网上有一些现成的笔顺动画,其实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 但是我更倾向于通过我自己手写的方式把汉字一笔一画地写在黑板上,并且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和学生的「同步」。为此,我甚至向学院专门申请了一间教室。

这种能够自己掌握节奏的、粉笔与黑板的动态呈现是幻灯片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也非常建议在进行演示的时候将黑板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利用起来。

它的好处就体现在可以随意增添和删除自己的笔画从而体现个人的思考过程(参考数学教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推导公式的过程),也可以通过与幻灯片内容的联动来更好地解释想要在演示中阐述的内容。在我看来,利用粉笔和黑板特别适合用来讲一些逻辑性、规律性比较强的内容,通过实现设计好的图示来进行,配合演讲,可以加深观众对所讲内容的印象。但如果用幻灯片来展示这些内容和动画,一方面制作过程本身是繁琐的;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够达到和幻灯片的比较好的同步。

拿之前的那个讲语言类型的例子来说,我在制作的幻灯片中只是放了规则和观点的总结,而对这些规则的具体例证和语料中元素的语序的分析,则是利用黑板完成的:我特别热爱这种自由呈现的感觉。如果这些乱七八糟的语料都放在自己的幻灯片中而在一闪而过的讲解过程中略过去,我想没人能记得住这些单词为什么如此排列,而它们的排列又体现着怎样的语言共性。

最后的准备

掐表练习

演示的过程,也是跟时间赛跑的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不紧不慢地讲完全部内容,也要放完全部的幻灯片。一般来说,一个 10 分钟的课堂展示,大概只需要不超过 15 张幻灯片 —— 如果幻灯片太多,肯定是讲不完的。我还记得有同学 20 分钟的课堂展示放着四五十页的幻灯片:除非极端情况,这一定会被老师因为超时而叫停(或者直接压制后面同学的演讲时间)。因此,在最后的准备阶段,一定要掐准时间进行练习,可以自己对着电脑屏幕练习,当然也可以找同学或者小组其他的成员来听。

在练习的过程中,前面说到的所有东西:目标、文献、观点、大纲、幻灯片,都还可以调整。随着演讲者越来越熟练,应该能越来越少地发现自己幻灯片和大纲中不合逻辑的失误,从而也在走上讲台以后能够更加从容。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讲台上把自己讲晕从而浪费时间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 有的时候对于内容的理解,只理解了一次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要确保自己对概念的掌握是全面的、多角度的,才能够进一步把这个概念传递给别人。

调试设备、适应环境

无论是何种情况,我都建议尽量使用自己的电脑进行演示。演示的那一天早点到教室,最好能提前了解教室的情况,避免出现自己电脑用不了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室的配置还是古老的 VGA 接口(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始换用 HDMI,但是 DisplayPort 实属少见),这三种常见的显示接口和自己的电脑(或者演示用的电脑)能不能兼容,至少有个了解,提前准备好适配器。

另外,很多教室也配备了电脑可供一时之需,如果真的无法使用自己的电脑,可以将自己的幻灯片导出为 PDF 格式放映(Adobe PDF 阅读器等主流 PDF 软件都支持全屏显示和点按鼠标翻页,如果还不知道这个功能,可以回去先在自己电脑上试一下),以免出现格式错误。至于动画?只能折衷了。

黑 Windows 总是不遗余力

台上建议

如果能够做好之前说的几点,我想台上的表现肯定不会有很大问题。因此,最后是几点在台上演讲时的建议,涉及一些微小的细节。

  1. 着装正式、微笑入场。其实仪式感是个好东西,它不仅仅能够体现认真的态度,甚至有助于削减因为要上台面对听众而产生的紧张感。因此正式的着装、入场时的微笑本身就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再瞥一眼自己精心设计的幻灯片封面,紧张感就会消失大半了。
  2. 电脑手机都开个勿扰模式。无论是 Windows 的专注助手还是 macOS 的勿扰模式,都能够防止电脑在共享屏幕的过程中暴露隐私通知(或者说,避免尴尬)。而 iPhone 的 勿扰模式 开启的情况下,电话会直接拒接。
  3. 将电脑的投屏模式设置为「扩展」。很多人默认会复制大屏幕和电脑屏幕的内容,然而这会让演讲者丧失很多信息。如果将投屏模式设置为「扩展」(在 Windows 上用 Windows 徽标键 + P,在 macOS 的菜单栏上寻找 AirPlay 设置),Keynote 和 PowerPoint 都会展示更多的信息,帮助你完美做完这次演示。这些信息包括:计时器、下一个动画,以及演讲注释。两款常用的演示软件还支持自定义这个界面,可以显示你最关心的信息。

写在最后

对我来说,每次准备 Pre 都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首先,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个我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其次,我可以在幻灯片的制作中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出来;最后,我可以通过与大家的讨论来交换思想、共同进步。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是总结了一下个人的经验以及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所有事情的完善都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练习,我也还在这条道路上渐渐摸索前进。

分享知识和想法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Photo by Charles Delvio on Unsplash.

Ps. 文章里大部分的图实际上就是一个演示文稿,利用 Keynote 做出来的。采用的是自带最简单的模板。

附:少数派上有关的一些文章推荐(真心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 卡片法写论文 - 如何将一篇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写成连续的论文呢?
  • Zotero 上手指南 - Zotero 基础教学帖,搞定基本配置、文件同步和参考文献目录。
  • Keynote 好用的功能 - Keynote 出神入化的用法指南,搞定演示文稿制作。
  • PowerPoint 文字排版 - 对于学术演示来说,文字很重要。如何分级排版、使文字清晰可见?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