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效率有心得。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来这篇文章是应该发在圣诞夜至除夕期间的,结果当时我一度忙于期考和旅游,所以此文拖延了。按照以往我的写作,都会先声明文章纯粹是经验分享。经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而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阅读其他经验分享的源流,把别人的体系调整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常说的自适应);二是针对自己体系出现的问题或是想要改善的方面产生的思考。
在我写文章之前,我通常先做调研,考察同类型的技巧是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这些分享的内容是不是通用的,使用效率效果如何等等。有趣的是,本文中有许多技巧是我反复在不同博客处了解到的。所以本文更像是一篇综述,而非经验分享。
按照惯例,首先是本文的目标群体声明:本文面向想要制定和实践个人年度计划的群体,也就是说只在朋友圈发「点多少赞就读多少本书」但是没有读够这么多本书的朋友,如果明确缺乏改善这种情况的动力,可以不需要继续阅读了。
制定年度计划的起因
制定年度计划不是因为大家都在做。实际上,我认为年度计划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
一是因为个人执行力尚未达到制定目标对应的执行力要求。这个道理很好懂,对于年度计划之一是减肥的人们来说,他们需要评估从现有阶段到实现目标之间需要花费多少意志力和执行力,但是一般来说,量化方法是缺乏的。在缺乏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导致计划执行出现延迟、堆积的任务和沮丧的情绪。
二是因为制定计划的成本可能远超于实现目标的成就。正如在我之前文章下某条评论所提到的,建立个人体系可能会消耗很多精力。如果在制定完之后筋疲力竭甚至无法进行计划的实施,对于一些人来说计划就成为了空洞的无效理论。或者由于过度注意矫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导致执行反而不能分配到合理的精力导致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额外的原因是我们不需要通过制定计划来生活。在我大概二年级的时候,有一集柯南对我的触动特别深,对我的自我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内容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女性每天通过同样的路径通勤,一个蓄谋已久的仇敌就通过观察她一成不变的生活把她摸透,进而将其杀害。于是我希望自己的生活不能是单调的、稳定的、局域的,一来是出于安全考虑1 ,二来是因为冒险家精神让生活更有趣。但制定计划就意味着在制定的范围内,人生是确定的。
除非制定是为了创造不确定。
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我们可以改成「制定计划是为了控制确定性以创造或对抗不确定因素」。听起来不够漂亮,却接近制定冒险家制定计划的逻辑。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人仍旧是范式构成的2 。Naval Ravikant 是这样描述的:
I think human beings are entirely creatures of habit. Young children are born with no habit loops. They’re essentially born as blank slates. Then they habituate themselves to things and they learn patterns and they get conditioned and they use that to get through everyday life.
Habits are good. Habits can allow you to background process certain things so that your neocortex, your frontal lobe, stays available to solve brand new problems.
既定的、继承的、习惯的性质意味着它们经过测试或考验,具有稳定性,能够给人以安全感,同时也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石。而且不同于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个人的年度计划几乎是潦草的、指向性的、博君一笑的。需要说明的是,年度计划并不是人生计划,它们仍然需要坚实的执行力,只不过它们鲜活、灵巧、松散、具有充分的可调整空间3 。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制定年度计划是为了指明年度前进的方向,产生规划零碎任务的重要性标准,以及或多或少地提高对时间的掌控力。当然,也可以狭义地定义为时间限度以年为单位的计划集合。
制定年度计划的步骤
注:以下步骤为时序
第一步,个体分析和环境预测。
由于计划的跨度大,影响力也会相应提升,即对个人的改善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我们也要从更大的分类下手分析。一个通用的方法,就是衡量哪些方面会对你的幸福产生影响4 ,比如常见的事业/学业、兴趣、健康、感情、家庭、财务、人际关系等。这将成为计划执行的内部动力。
另一方面,环境预测则是通过考察外部迫力对分类进行补充,并对本年的主要时间有所了解,以便于制定具体计划时不与它们冲撞,比如确定的期考时间和对应的提前一个月的复习,会占用掉很大一部分精力。一个值得说明的地方在于,两个不同方向提供的动力可能归结到同一个方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对于某一理论的兴趣属于我个人的内在学习动力,而课纲上规定的课程则提供了我外在的学习压力,两者最终都归类于学习类别下。
分类的作用,正是在于将不同类别的任务执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将我们计划内的精力分配与实际执行能力匹配起来,一则不至于出现全身心投入于事业而导致身体出现大问题的状况,二则不至于由于雨露均沾导致个人发展缺乏明确的指向。
经过分类之后,我们需要了解每一类分别处在什么状态,这时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下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比如关于健康方面,可以细分为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然后关于前者尝试问自己一些具体问题,比如:
- 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什么?
- 过去这段时间的情绪起伏程度如何?
- 睡前容易感到充实还是空虚?
- 对陌生状况出现时第一反应是紧张还是兴奋? ……
可以查询更可靠的标准或量表来评估目前各方面的状况,但即使仅仅通过自问自答,不诉诸任何规范也能够对各方面的现状有把握。
在明确情况了以后,我们就应该考虑每一分类在年度计划中值得多少精力,或者为了改善和提升这方面你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和意志力。我们可以提出希望改善的方面。比如在提问自己「一年陪伴家人的时间有多少?」之后,如果觉得仍旧不足,家庭就成为计划中需要补足的一方面。这一步是通常出现「我要减肥!」的口号聚集地。回到开头那个点赞看书的例子,一年看 100 本书并非不可能,但是这要求执行者 4 天内必须看完一本书,那么尽管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对应的精力可能远超于一条普通朋友圈甚至是职业任务的精力,是否能完成和是否值得完成就需要考量。
进一步地,我们还可以提出展望。尽管有的方面发展顺利,我们仍然能够产生期待。一个需要说明的情况是,展望不仅可以属于某一个分类,也有可能以同时提升某几个方面的愿景出现。比如「我要在 2020 年去遍欧洲十国!」就既属于健康又属于人际关系。尽管可以为了这些特殊情况把分类改成标签再考察,但分类仅仅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对年度计划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所以不必过于拘泥于具体形式。
第二步,参考上一个计划周期的效果。
我们分为两种情况来考察,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此前没有做过年度计划的群体,和做了年度计划但是并没有具体考察指标的群体异途同归,均为不可量化的考察。对于没有年度计划结果的对象,短周期如月度计划的执行力也可作为参考。
可量化的计划提供了清晰的图景,年度计划不至成为空中楼阁。我们需要分析的数据只有不同类别下任务的时长、完成的数量和有效考察的周期长度。并非所有的类别都使用统一的参考标准来考察执行情况,这也是我们需要将影响因素分类的原因。
如果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数据,我们就应该开始回顾去年的生活,进一步至之前的生活。此时要注意,这种回忆很容易像泥沼般将人纠缠住,导致注意力漂移到过去的故事上,而不再关注于制定计划。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生活在以上列出方面中的表现,利用具体的问题——比如「体脂率有所下降」——来衡量,而非单纯的检查身体好不好就戛然而止。
关于如何回顾和调整计划,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 。
在回顾以往计划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考察自己的执行力。在涨汤的 这篇文章 中提到的利用平均值来估计执行力,是一个非常常见而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考察每个分类下执行任务的时长、数量和速度,来评估自己对于某个侧重方面的执行力有多强,进而知道相应分配多少精力才是合适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不同方面分配的标准本来就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比如每周三次针对腹部健身 20 分钟——即任务时长为 20 分钟——就能够达到保持马甲线的效果;而每天需要推导四小时——即任务时长为 4 小时——的公式才能够理解一个定理(只是举例)。因此除了参考自己的任务时间,还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来确定合理标准。如果执行水平在已知水平之下,就说明如果还要进一步提升的话,需要分配更多的精力或时间。
第三步,确定计划中的重点。
确定计划的重点,实际上就是分配总精力的过程。在上一节中,我们略有提到,不同方面获得分配的精力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把列出的影响人生幸福的各方面当作木桶效应中的木板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现状和均值的差距进行精力分配的排序,只要注意是衡量该方面和期望值的差距。如果我们不取期望为均值,而希望其成为庸中佼佼,我们就把对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即可。
具体来说,比如我希望我的学业可以成为生活的重心,那么我分配在学业上的精力可以超出其他方面许多,对应的设立目标也会超过大多数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平均值。
由于一年时间,一月时间和一日时间都是固定的,时长或完成速率可以成为我们衡量精力最有效的标准。但是这也并不唯一,简单任务显然比复杂任务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少,完成速度也就更快。对于那些能够使用肌肉记忆的劳作型任务,它们几乎不消耗任何精力,反而可以作为任务衔接时的休闲。
根据我们的心理预期对其排序后,我们就知道在兼顾各方面的情况下如何投入才能保证生活正常顺利的运转。这一步常常被指定计划者忽略,甚至在我刚刚接触任务体系的那段时间,我因为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兴奋得忘乎所以,导致身体素质骤然下降。确定计划的重点,实际上也提醒了计划制订者规范非重点的精力分配,避免顾此失彼。
第四步,制定目标、划分阶段并确定量化指标。
在我看来,个人年度计划应该是轻松的,它不是一本具体的说明书知道全年每一天如何认真完成,更像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任凭选择哪个车道都可以通往最后的目的地。年度计划应该保留足够的灵活性,以应对在执行计划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不同于周计划和月计划,这两者由于时间跨度短,如果留太多余地会由于积累而使整体计划完成度降低;年计划像是战略和纲领,使得我们在明确的目标考核下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年计划的具体任务时间粒度大,不需要细致入微。
我们根据上一步的排序来分配任务,从天马行空的灵感下手,诸如「对自己好一点」「学会独处」和「保留一份孩子气」这种没有信手拈来的想法都是可以的。因为除了年度计划,没有其他地方能够让你还把这些事情当作梦来实现。一个采摘灵感的好方法是从后往前看,想象自己现在已经处在未来年末的总结朋友圈面前,哪些已经实现的事情能够让自己觉得这一年过得能餍人望,气得志满呢?
接下来,拆分灵感为目标,首先找到行为或行为组使得当其完成时你能够确定你实现了这个梦。比如「学会独处」可以拆分为一系列「一个人完成」社会期望群体完成的事件,比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旅行并写旅行日记」等。这一步可以参考 WikiHow ,它甚至可以教你如何 French Kiss ,或者如何找到对象。
显然,根据时长和难度不同,任务不能一蹴而就。从简单的小任务开始做,直到解决某一系列任务后标定为一个阶段,比如「一个人看电影并觉得没有人在耳边点评剧情的时候很自在」。给任务划分阶段,是因为总计划的时间很长,很容易因为坚持不下去而全盘放弃。划定阶段,实际上就像是在前进的路上埋下了里程碑式的自我鼓励,能够在年度计划中保持稳定的执行力。
确定量化指标,一则是为了满足原始的 checkbox 乐趣,二则是为了使目标能够明确地被实现。如果不确定量化指标,任务的实现可能成为可望不可及,而失去指定计划的效力。当然,如何确定量化指标才是难点。一个很好的着手点是从次数、总时长或平均时长来下手,比如灵感是「学会控制情绪」,任务是「减少生气的次数」,量化指标可以是「当弹错音时不砸琴50次」视为一个阶段性的成功。
除了任务自身的量化指标外,我们还需要考察执行力。通过任务的时长、完成的数量和有效考察的周期长度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单位时间内完成某类别任务的数量——速率越高说明每一任务对应的精力越少,完成任务数量和规划任务数量的比值——比例越高说明越接近需要分配的精力越少,延长有效考察周期甚至可以找到精力爆发点和持续时间,这些都可以作为调整任务分配的参考。
无论如何,任务都应该被计划在一定时限内,明确的时限能够提高个人的执行意志。
第五步,执行、回顾和调整。
实际上,大多数人最终年度计划失去效力是在这一步。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在执行这一步,尽管很多人说自己不能实现管理体系的原因是因为执行力不足。我指的是执行后调整的步骤,在明确量化指标的情况下,如果简单由于执行力不足,我们可以下调指标对应的门槛,使得完成阶段性任务变得轻松,这只不过是将一个超长的年度计划拍碎了,多加了几个里程碑罢了。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是在于不检视/回顾/自省/复盘,意识到任务后调整才是使得任务持续进行的关键。
这也正是为什么年计划需要保持松散的性质,如果年计划制定得滴水不漏,那么我们也无法在调整的时候拉长任何任务周期,任务自然容易失效。
除此之外,上一节没有提到,但也常出现一类任务是,借鉴既定的任务分配。比如目标是「学会photoshop」,并在一些经验丰富的博主下找到了系列课程,因此任务变成了「第一课」、「第二课」……。由于时间跨度可以年为单位,故也并入年计划范围内。这是一种好方法,但它常常执行不力,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限定任务完成的密度太高了,或目标和其他任何目标都没有关系,这种悬空状态容易使得我们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判断这类目标是毫无用处的,进而放弃执行。解决方法也很简单,根据执行情况和当年之后其他精力的平衡做判断,而不是下意识地做判断。因为悬空状态的任务以后也可以成为用以延伸其他任务的核心。
保持计划长期生命力的技巧
1. Be SMART : 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sults-focused, and time-bound,即任务需要具有明确、量化、合理、有针对性和有时限的性质。
2. 关注任务连续性和任务之间的连接。由于年度计划起到了统筹规划的作用,我们更能够关注那些同类别下的不同任务和不同类别下的任务,当相似的任务间衔接执行时,任务转换的精力成本会相应降低;而精力不同的任务之间衔接执行,能够起到调整注意力的作用。
3. 同一项目可以具有多个考察的量化指标。举个例子来说,我派一位作者对自己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是以能量/字数,比例越高越说明文章精简有效;而我对文章的评估标准是以能量/阅读量,比例越高越说明文章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对于同一任务给出的不同数据,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侧重点来考察执行情况。
4. 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计划和任务。尽管这也是任务管理体系存在的原因,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计划和任务能够让我们有效判断哪些任务是有效的,而哪些已经失去了执行效力成为日记中的一抹灵感。任务管理系统(尤其收纳和回顾环节)虽然职责在于帮助我们专注于眼下的事情,但一定程度地掌握自己的计划和任务也不会使我们涣散,反而能够使某些不可执行的任务避免积灰的命运。
5. 区分任务和习惯体系。习惯之所以需要被区分,正是因为它的任务对于实现目标来说是存在执行力梯度的。习惯刚开始养成时需要一定的精力来解除心理障碍,所以相应的能够执行的任务量不大,但任务密度又要保持一定(来促成习惯养成),因此任务一定要分散到最可执行的粒度;不仅如此,习惯养成之后,就可以相应调整任务密度和精力,它本身对应的调整很多。而与之区别的任务,不存在这么精细的调整也能够保持较高的执行水平,所以两者不以混淆。
6. 不需要过度细化。年度计划不同于其他周期的计划,它用以统筹全年,所以必定会在执行过程中遭遇许多变量,进而做出不同的调整。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完全放弃某个目标,只要我们确定它的重要性不再与计划时相同,它就可以被放弃。但是月计划和周计划,如果出现任务被放弃的情况,相应的执行水平就会显著下降,从而影响其后的其他环节。
结语
本文闲言碎语,分享的是平时收集的灵感和思考的经验,感谢阅读,欢迎讨论!参考链接如下:
1. https://enhancv.com/blog/personal-development-plan/
2. https://medium.com/personal-growth/how-to-plan-your-ideal-year-2d12ff073467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