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管理是个大而广的概念,今天我想从手帐谈起。

浅谈日本手帐

手帐,在日本是个普遍概念。广泛意义上来说,是能用手掌握的小的记录本。主要用途包括计划管理、行程记录、笔记等等。基本上每年九月底十月初,Loft 的文具区就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手帐以供挑选。我个人有两个十分喜爱的品牌,ほぼ日(日本品牌)和 Moleskine(英国品牌),内页设计、纸质与笔触都深得我心。

对于日本民众来说,手帐的使用方法也各有不同,除了我们认知上的日程管理、日记与 ToDo List 之外,电影贴纸、菜谱记录、育儿日记、每日服装的记录也可以在手帐中呈现,甚至还有妈妈利用手帐的方格页,把自己孩子和丈夫下棋的棋盘记录下来。当然还有为了省钱做出一张 新干线价格表 的朋友。

使用方法 图源:help.1101.com

其尺寸与内页也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有不同选择。

尺寸与内页 图源:edit-marks.jp

内页,即年、月、周、日的呈现方式,根据个人的书写记录习惯或工作方式不同,手帐也有着不同的分类。

视图

详情
-
日历
优点
一目了然,容易掌握月计划,适合计划长期出差或旅行
缺点
书写空间受限,无法填写多项任务或任务细节
适合人群
工作需要全局观的人群、较多进行长期任务人群
(付时间轴)
优点
较月视图书写空白多,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都较为细致
缺点
无法填写太多细节性内容
适合人群
以周为工作单位的人群
(付时间轴)
优点
书写自由度大
缺点
不以小时或天为工作单位的手帐上会留大片余白
适合人群
以小时或天为工作单位的人群,会议较多的人群

市面上的手帐各种各样,其内页结合方式也各有不同,基本都有年视图,即日历。不同是其他三者的排列组合。有月周日三视图齐全的,也有两两结合的,也有极为简单只包含单独某一个视图的手帐。个人的偏好是月视图与周视图的结合款,即上图的月视图 1 + 周视图 1,具体表现为 ほぼ日週間手帳 weeks 款。当然,如果你有长期性人生计划的需求,五年手帐也能够满足你。

手帐在中国

在中国,手帐的使用很早就传了进来,豆瓣小组、知乎都有专门的答主大神传授经验,手帐的相关书籍也被翻译并广泛传播。其中较为有名的(我看过的)有熊谷正寿的《记事本圆梦计划》、美崎荣一郎的《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国人原著也有林珮玲的《笔记女王的手帐活用术》系列书籍(没看过的不做推荐)。这些书籍都是笔记达人通过在工作生活中的实践及钻研而创造的以笔记,或者说手帐为核心的一套管理系统,来对个人的工作学习进行合理的时间任务规划管理。其中包含读书方法、记笔记窍门、经营思维、时间管理方式等等干货,作为手帐的入门书籍值得一看。

手帐相关书籍 图源:豆瓣

但在国内提及手帐,很容易让人有一些刻板印象。譬如一说入手帐坑就是买大堆贴纸与美丽的装饰胶条,买不同本子和五彩缤纷的笔,还得买收纳盒子装这些东西,相当烧钱不说还被诟病华而不实。我刚接触手帐这个概念时差点剁手,还好自觉太懒放弃。后来看大学舍友也入了坑,每天孜孜不倦的在本子上又写又画又贴还 po 到微博上,觉得很羡慕,又有点不屑,觉得没什么用(一个懒惰的实用主义者的矛盾思维)。但现在来看,其实作为手帐来说,任务管理也好、日记也罢,或是上述提到的菜谱、育儿日记、服装日记等等,都是其拥有者书写目的的本质体现,对其内容的价值判断并不能成为我们对思维边界进行局限的充分理由。

在这里想引用本站用户超级炫酷的小松鼠在一篇 手帐文章 下的评论来阐述关于国内手帐的刻板印象的问题。

文化的载体形式并不等于文化本身。而文化本身的贯彻通常不占据高位,它亲和而富有弹性,是一种信手拈来的随心随喜。如果你想做手帐了,随时都可以做,它内在文化形式体现的多元性让你总能找到一个好模本,但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是否有心,是否乐意把自己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时间空出来,放下它们,来安安静静的做一册自己的小小笔记。这都取决于你自己。

个人任务管理简述

我从 2012 年末开始接触手帐,到现在也有 6 年时间,从纸质手帐到电子日历再到两者的结合使用,用的产品不算多,也不太少。到现在我仍然无法把记手帐当成我的每日习惯,但让我养成了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任务管理与生活习惯。

首先,个人认为记手帐要明确三个问题,即常规的 Why What How 三问。

为什么记,记什么,怎么记。

即,在书写目的指导下利用手帐或 App 进行合理的个人管理。

作为一个懒惰的实用主义者,对手帐的诉求只有最基础的:任务管理与时间管理。由于我在日本读 Master,生活可以被简单粗暴的分割成两大块,学习与工作。学习生活中较为偏重任务管理,多以 Deadline 为限,主要以 App 作为任务管理的工具。打工时则以时间管理为轴,多以周为单位,主要利用纸质手帐。而类似日记周常这种内容,懒得写。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分割开两种记录方式,因为放在一起看着烦。

先说以纸质手帐为中心的工作管理。

自己的工作是游戏企划,主要负责一个 Social Game 每周的策划案编写和维护前的测试工作,在公司与越南合作之前还承包每周策划案数据包的撰写工作,总体上来说属于任务繁多且琐碎,注意事项较多,以周和日为工作单位,自己挖的坑自己填,自己写的 Bug 自己测, Leader 不太管的自主性极高工种。基本上每日早会把前一天已完成工作汇报一遍,再根据组长指示修改或添加部分当天工作细节,大型 Event 时与组长磋商一下活动重点与数据平衡,基本上就是这份工作对手帐的全部要求,因而在工作中,手帐的作用就是前日工作回顾,当日工作指导与每周工作回顾。

不用 App 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 策划案与数据包说着简单,实际分类复杂,细节繁多,活动不同重点也不同,手写 Task List 比在 App 上一个个添加再一个个打勾快太多。

  2. 纸质手帐方便回顾,由于我纸质手帐里都是工作相关,不掺杂其他内容,低头翻两页寻找回顾点要比 App 里的 Search 功能快捷太多。

  3. 传统日本企业或者说传统日本工作方式不太喜欢非纸质记录工具。(其实这一点在跟我导师见面时经常被他吐槽,公司里没有提到过这一点。)

2018/07 两周任务手帐

上图中用的手帐是刚换工作时在无印良品随便拎的手帐(390 税拔),比起ほぼ日和 Moleskine,这个价格算手帐里为数不多的便宜货,但足够满足我当下的工作需求。

前文提到,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时间任务管理需求。前一份工作是电商,当时的一个店铺负责人小姐姐使用的是类似下图的手帐视图,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与品牌商磋商时间、不同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时间、当日瀑布流场次重点与促销产品等等。在争分夺秒的销售行业中,这种以时间轴为中心的手帐视图能够令工作有条理不紊乱,一目了然。(至于当时我的工作… 用电脑自带便签列个做图 List 钉在桌面上就好,捂脸)

类似小姐姐的手帐视图 图源:网络

学习生活则以任务管理 App 为主导

我主要用 The Hit List 与系统自带日历 + Week Calendar Widget Pro 进行日常管理。在任务管理上,众所周知,有很多优秀的 App,滴答清单、Things、OmniFocus、奇妙清单、极简清单等等,种类繁多任君挑选,在少数派中也有很多大神级人物介绍这些 App。但在 App 的选择上,我个人由于懒惰怕麻烦,放弃了很多学习成本较高的 App,又苦于 iPhone 6 性能渐低,十分不喜欢打开 App 这一耗时环节,转而追求在 Widget 上做的比较完善且内存较小的 App,而这一点又导致一些 App 不得不被撤出考量范围。最后,任务管理工具我选择了 The Hit List,日程管理工具回归了经 Week Calendar Widget Pro(下文简称为 Cal Widget)优化的系统自带日历。

The Hit List,我忘记我是怎么把它从众多任务管理工具里刨出来的了,在用它之前,我用过系统自带的提醒事项、滴答清单、2Do、极简待办等等,期间或烦恼 App 的繁冗(其实我很讨厌一个 App 里糅合了多种功能,这是什么心理),或不喜分类方式,一一删除,最后找到这款 The Hit List。少数派里也有大神 GM 对这款 App 有着详细的 介绍,我就不再介绍太多,只讲这款 App 我很看重的三个细节。

  1. 可在 Widget 界面进行任务确认和完成处理。(这一点对一个懒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 移动端添加子任务简洁方便。就在母任务页面下方。(但子任务时间等细节都需要进入新层级页面,本懒蛋的做法是在备注栏中备注子任务细节,时间与子任务题目写在一起。)

  3. 备注栏空间充足。和导师碰头往书单里加条目时,写购物清单和代购清单时,添加任务细节描述时,均有足够的空间换行。


The Hit List 界面 右图源自网络

其实对日历应用,个人要求不多。

  1. 能够查看月视图或者周视图。

  2. 能够批量操作。

  3. 任务添加简单易行。

我曾用过两款风格极为不同的日历 App。

ペタットカレンダー和 TimeTree 图源:网络

ペタットカレンダー(上图左),一款十分可爱的月视图贴纸式日历,大学时被闺蜜安利,由于任务视图一目了然,拖拽操作简单易行,加之大学时间比较固定且自己懒得记,在我手机刚买的情况下,这款软件用了两到三年。后期由于加载缓慢、对时间精准度要求渐高、有时超过每天四个定格任务框,且无法批量进行任务操作等原因,我卸载了这款 App。(在使用ペタット的那几年里,不止有一个人惊诧过我居然用这么萌的 App,风格严重不符。卸了也好,叹气)

TimeTree(上图右),同样一目了然的月任务视图和周任务视图。添加任务不繁杂,支持批量操作,可根据颜色区分任务性质,还能够查看任务的历史编辑记录,并且支持多种日历的同步导入。这款日历 App 还有两点我十分欣赏。

  • 日程未定的 Keep 功能。这一功能可以说是 ToDo List 和记事本的混合体。可以添加今日 ToDo,还可以记下菜谱方便购物。其实这一点应该和第二点合在一起看,Keep 这一功能就变成了情侣或家庭沟通的小黑板,简洁温馨且高效。

  • 分享日历。关于这一点少数派也有作者挨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 介绍

这个团队做分享功能的契机是考虑到情侣或家庭内部沟通场景的缺失,譬如今天谁去接孩子,再譬如妻子做了晚饭而丈夫擅自跑出去喝酒,为了消除这些看似微小却十分容易其矛盾的沟通问题点,这个团队做出了这款分享日历的 雏形。从 2015 年至今,三年过去,他们把这一功能做的更完善,第一点提到的 Keep,与查看任务的历史编辑记录都是这个 App 团队的 完善脚步

如果没有 Cal Widget 这款 Widget 插件的出现,可能 TimeTree 我会一直用下去。但还是因为 iPhone 6 性能上的痛点,加之 Cal Widget 可在 Widget 界面进行任务快速确认的功能,让我删掉了 143.6 MB 的 TimeTree,回归苹果自带日历。

Cal Widget 界面 左图源自网络

如图所示,Cal Widget 以周视图为主,可自定义每周的第一天,还可选择视图界面显示天数。显示小时数与其显示高度也都可以调节。这款插件完美弥补了系统自带日历没有一览视图的缺憾,省去了点击日期才能查看当日任务的步骤,更是将任务日期、时间、地点与备注一同隐藏在周视图里,点击即可查看,方便快捷。

在日程管理上由于爱睡回笼觉 + 拖延症晚期 + 爱好开夜车等等坏习惯,从早忙到晚的充实日程表从来就没出现在我的日程管理范畴之内。个人的时间与任务管理目的也并非将自己每天活得充实,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的完成单项或多项任务。目前对于这样的我来说,功能繁多的任务管理 App 反而会成为枷锁,简单明了的 The Hit List 提醒我每日的学习与锻炼任务,日历 + Cal Widget 告诉我当日行程,便已足够。不过最近写毕论期间还是觉得手写的进展状况自查与思维导图更好用啊(捂脸)。当然毕业后转为全职工作,必然会根据工作内容再次调整时间任务管理方式。

任务管理与时间管理是困扰很多人,让很多人产生焦虑的问题。每个人的自我管理方式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进行自我控制的同时,要接受不完美的,会被各种各样事情冲破的时间表。


p.s.

工作学习总结和 Feedback 均不依靠任务管理与时间管理,也不与其进行链接;除了重要事项偶尔利用闹钟之外,个人习惯基本上是不用提醒功能的。所以以上两点在文中均未做探讨。

文章中提及到的三位少数派用户非常抱歉未经允许链接/引用了你们的文章/评论,如果冒犯到你们我会删掉,非常抱歉。(瑟瑟发抖)

付手帐相关链接(给有兴趣 DIY 的朋友)

Download: * DIY Planner * Zowie’s Room

DIY 工具: Dynamic Templates: The Nex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