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于近期疫情又有反复的态势,许多地方的线下医疗资源非常紧张,导致一些日常疾病很难得到及时诊断。一些朋友会尝试选择在线医疗加自助购药的方式治病,但面对林林总总的在线问诊平台,「谁家的诊断更靠谱」就成了大问题。在本系列文章中,从事医疗工作的作者委座大人就设计了几种常见病,并自掏腰包扮演患者,对各问诊平台的实际水平进行了测试。我们特别开放了本系列两篇文章的免费试读,希望能为你选择问诊平台提供参考。
- 关联阅读:《医疗的未来还是资本的大饼:在线问诊平台横评(一)》
《知情同意书(伪)》
本文评测样本量小,不代表各平台真实水平;主观性大,不替代各位的实际体验;评测标准非权威,仅作为统一基线对比。我仅以一个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普通患者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哈士奇护体)。
- 关联收听:《对话委座大人:ICU 真实故事》
上期评测做完以后,我有点担心被各平台发现封号,抓紧时间把第二部分给做完。
上期针对于急症的两个疾病进行了评测,最后的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拿高分的医生寥寥无几,甚至及格的医生也不多。没想到这次的慢病的管理更加离谱,及格线甚至成为了各位医生越不过去的鸿沟。具体评测过程,我们一起来看吧!
- 且看前文:《医疗的未来还是资本的大饼:在线问诊平台横评(一)》
对比评测——高血压慢病管理
在多个慢性疾病里面我选择了高血压。首先高血压非常常见,其次多数初诊高血压的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并不好。像高血压这种需要长期追踪管理的慢性疾病,我一般建议患者在专科门诊规律复诊,血压平稳的前提下至少 1–3 个月规律复诊一次;血压不平稳的话则随时复诊。
而且高血压并不只是关注于血压的调节,还应该注意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或者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同时高血压的药物数十种,每种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都要考虑,每位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强调个性化治疗方案。因此我认为高血压是十分契合在线诊疗的病种之一,选择一位靠谱的医生长期复诊,是极好的慢病管理方式。
但是,现实并不美好,打脸比光速还快。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虚拟患者的背景:老年男性患者,最高血压 175/105mmHg,初诊高血压,否认靶器官损害及其它慢性疾病,未于心内科专科规范就诊;自行服用「北京 0 号」降压,服用药物后血压如下图(我就是简单画了一个折线图,简单且丑陋,大家将就看吧)。
这个病例其实不建议在线上首诊,此类患者往往缺乏详细的血压变化情况,同时还需要线下排除「慢性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继发性高血压可能;而且需要完善相关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
这些都是接触到首诊高血压患者时,首诊医生应该做的基础检查,完善这些检查后才能指定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合格的心内科医生应该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健康的指导,并嘱咐患者规律复诊。这些都是我所希望在线上问诊中所得到的信息,为了降低就诊难度,只要医生询问是否就诊过医院,我都统一给出「已确诊原发性高血压」,减少评分体系的工作量(我就是懒)。
我在这里埋了一个坑,虚拟患者所服用的「北京 0 号」是一个已经淘汰的药物,目前的指南对于没有靶器官损害的原发性高血压,建议首先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作为初始药物治疗方案进行降压治疗。因此,医生是否建议更换虚拟患者的降压药物也是评测的重点。
春雨医生
入门款 8 元
医生 1 这位医生没有进行什么病史问诊,最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什么都没有进行问诊,看了看我设计的血压曲线表就建议更换药物了,也没有区分这是服药前的还是服药后的,服药的时间与血压的关系也没有询问,这在慢病管理中是不应该的,容易出现纰漏和错误用药的情况。
医生 2 针对于第二位医生,我就没太明白,为什么这个血压就算可以了?即使按照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血压控制标准,也需要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左右啊,我给的血压已经有 150/105mmHg 这个数值了,明显控制不佳啊。而且作为东三省知名综合医院的心内科医生,为什么不建议更换「北京 0 号」这个药物?我不理解。
好大夫在线
入门款 9 元
好大夫在线的接诊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动辄数十分钟,甚至有接诊失败的情况,不建议患者在这个平台非工作时间进行线上问诊,但是工作时间能接诊的医生是哪来的时间呢?
医生 1 三句话给我交流了半小时,这要是放在职场,我得被老板骂死。虽然平台已经告知「医生利用空闲时间回复,速度可能较慢」,但是这种低效的问答,给用户造成的体验非常的差。这位医生没有对血压的详细询问、没有病史询问、没有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询问,只建议更换药物。生活指导同样需要患者主动提出,体验不好。
医生 2 这位医生首先就否定了目前治疗方案,这很好。但是完全没有对患者的血压进行问诊,包括最高血压、平均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等等。在缺乏这些病史的情况下,医生给予了「硝苯地平控释片」及「氯沙坦」联合降压的治疗方案,这是这个环节第一位建议使用联合降压治疗方案的医生。指南建议「对于≥ 160/100mmHg、高于目标血压 20/10mmHg 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同时对于血压 ≥140/90mmHg 的患者,也可使用小剂量联合治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医生的处理并没有原则性的错误。
但在一项上述两种药物类型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发现:该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收缩压平均下降 22mmHg ,收缩压下降 15mmHg 左右。具体到该患者 141/92mmHg 的平均血压,联合治疗方案可能会引起患者低血压可能。虽然这位医生使用联合降压方案没有错,但对首次更换药物的患者应当详细告知详细的血压监测方案,预防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导致潜在的治疗风险。1
京东健康
入门款 6 元
京东健康把其中一个订单分诊到了老年科,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高血压的首选科室不应该是心内科么?
医生 1 先吐槽一下第一位医生吧,全程没有文字交流,全是大段大段的语音,这让我很绝望(绝望值 +10)。然后我花 20s 画的图,她说她「眼睛不好看不清楚」……(绝望值+50)。这位医生显然没有细读指南,给出的建议是「目前血压控制不算太差,加用一片北京 0 号,把收缩压控制在 140–150mmHg 就好了」。可是指南建议对于没有禁忌的高血压,建议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因此这位医生的治疗方案是不正确的,甚至上原则上都是错的(绝望值+20)。
医生 2 这位医生没有详细询问高血压的病史及治疗情况,不过建议更换药物了。不过「硝苯地平缓释片 10mg 一天一次」在我看来是治疗方案是有欠缺的,该药物的有效药物浓度只能维持 12 小时左右,因此需要使用每日 2 次,而这位医生仅建议每日 1 次。血压监测建议没有,复诊建议没有,生活指导不问不答。
平安健康
入门款 9.9 元
医生 1 这位医生分数算是这个环节各位医生的平均水平,血压的变化情况问诊不详细,只给出更换药物的建议,没有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而且一次给了 5 盒降压药,差不多都是一个多月的剂量,没有医保限制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啊!
医生 2 在这位医生这里,不知道平安的服务器抽什么风,Android 客户端的图片传不上去(绝望值 +20)。这位医生的问诊触发了我设置的诊断信息「原发性高血压」,我差点认为这个设计到结束都不会有医生触发呢。这位医生询问了患者近期血压波动的可能诱发因素,并建议更换降压药物,但是也开了 4 盒之多。
微医集团
入门款 19 元
医生 1 这位医生是在这个环节第一位问是否够有继发性高血压病史可能的医生,虽然在前面机器人问诊环节,已经选择了「无器官损害病史」的这个选项。从个人角度来说,凡事都要多问一句,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但是这位医生也没有问我这个血压到底是服药前还是服药后的,虽然开具了药物,但是我不追问的前提下,医生并没有主动给出用药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这点是所有医生都欠缺的,也不是这位医生一个人的问题。
医生 2 这位医生看了看我给的血压结果,然后直接给我来了个电话,果断被我挂掉了,毕竟电话交流的性质就完全变了,可以获得信息比文字简单多了,对其它参与评测的医生不公平。然后这位医生开始给我弹语音了(绝望值 +20),而且口音特别重,回复的还特慢(绝望值 +50)。这位医生对我给出的信息判断错误了,把我多天的随机血压当成 24 小时动态血压了。
不过,这位医生倒是给了不少的生活建议,然而并没有给出更换药物建议以及进一步规律复诊的建议(也许给了有复诊建议,但是我听不清楚,口音太重了,绝望值 MAX)。其实我非常不建议年纪大的医生或不熟悉移动设备的医生开通线上问诊,磕磕巴巴的回答或大段大段的语音,会给患者带来非常糟糕的体验。
阿里巴巴 医鹿
入门款 9.9 元
医鹿把两个账号分在同一个医生了,平台就这么缺医生么?由于使用了同一张图,瞬间露馅了,算了,我躺平,就当 2 次了吧。
医生 1 2 这位医生啥病史没问,血压也不问问我是吃药后的血压还是吃药前的血压,直接建议更换药物治疗。虽然建议更换药物了,但其它需要的治疗建议及生活方式指导没有做出任何回答。总之非常佛系的医生,自然分数也不会太好看。
智云健康
入门款 10 元
这个平台估计注册的医生并不多,已经多次将内科系统的疾病分配给外科医生了,我都怀疑这个平台是不是没有内科医生了。虽然针对这些简单的常见疾病,大部分医生都能做出正确的解答,但是总被分到外科感觉怪怪的,反正我是没看到哪个外科大夫在我诊室人满为患的时候主动帮我分担来着。
医生 1 这位外科医生给出了高血压环节的第一个线下进一步就诊的建议,不得不说啪啪啪的打其它专科医生的脸。但高光时刻也就到为止了,没有更换药物建议、没有病史询问、没有饮食控制建议。感觉就像我在坐诊的时候碰到外科疾病的患者,像极了我的处理方案:「虽然我知道怎么处理和治疗,但是你来错地方了,楼上外科进一步处理吧」。
医生 2 这位医生依旧是外科医生,且略微有点不靠谱。觉得我给的血压范围控制不错,不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不需要进一步诊治,这就完全就是敷衍了。即使不是专科医生,基本的血压控制目标还是要清楚的啊,这位老师做手术的前不需要控制血压的么?感觉他的内科学完全还给老师了,像这种回复质量的医生,平台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质控或限制该医生的诊治范围,否则会极大的耽误患者的病情。
小结
在慢性疾病评测的这个环节里面,所有医生都没能拿到及格的分数。至少在各平台入门水平的问诊方式中,慢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处理是不合格的。
即使我不是心内科专科医生,但书写病例的时候,高血压作为其它诊断时,至少需要完善到「原发性高血压 XX 年,最高血压 XXX/XXXmmHg ,服用 XXXX 药物 1 天 2 次,平素血压波动在 XXX/XXXmmHg 左右」这种程度。也就是说,然而部分医生连这种程度的问诊都没能做到。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倡个性化方案,市面上有几十种常用的降压药物,每一种降压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不一样,十分考验心内科专科医生的专业水平。在患者就诊后,医生给出了更换药物的治疗方式后,应该告诉患者怎样自行监测血压。因为血压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是有波动的,服用药物后血压的变化趋势是需要在 1 天内多次测量的。像我在这个患者提供的血压检测情况,就仅有当日不定时段的血压值,监测时间也不规律,很难反映出患者血压变化的真实情况。
在这个阶段,以线下慢性疾病管理和治疗流程来对比线上问诊,这种方式对线上问诊并不公平。但我始终认为:慢病管理是最适合互联网医疗的一类疾病,其前景是十分光明的,看各位互联网大佬怎么发力了。
对比评测——腹痛原因待查
该环节设计的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例,属于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消化性溃疡是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粘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而幽门螺杆菌( HP )的感染是该疾病主要的病因之一,中上腹疼痛、反酸是其典型症状。十二指肠溃疡常于空腹时腹痛明显,腹痛发生与进餐时间的关系是鉴别胃与至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临床依据。对于怀疑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该疾病主要的方式,同时应在患者胃镜检查的同时一并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十二指肠溃疡只要问诊详细,诊断不是什么难题,这可是各种考试的要点,看准「饥饿性腹痛」这个关键词,直接选择「十二指肠溃疡」不会有错的。对于以各种疼痛为表现的患者,病史采集的难点在于疼痛的特点是否能全面完整的问诊,疼痛的部位、诱发因素、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这五个要点是腹痛问诊的关键。因此,该环节主要看看医生是否能全面仔细的进行病史采集,以及是否能给出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建议及意见。2
春雨医生
入门款 8 元
医生 1 2 两次分诊到同一位医生上面去了,我还特意间隔了 10 多分钟,感觉春雨的消化科医生也不多的样子。这位医生在腹痛五要素中问了 2 个,顺利给出了正确的诊断,给出的初步药物治疗也没有问题,但是遗漏了 HP 的病史询问及复查建议,而且没有对潜在的其它腹痛疾病进行鉴别和问诊,不算完整的一个答卷。但这位医生给出了非药物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指导,值得表扬。
好大夫在线
入门款 9 元
医生 1 这位医生的问诊也属于「毛坯交付」的类型,腹痛的几个要素只完成了两个,且没有问出「饥饿性腹痛」的特点,最终给出的初步诊断是「胃食管反流」,但是我完全没有提及「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的典型症状啊。由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也需要靠消化道内镜检查,因此这位医生所建议的进一步诊疗措施属于歪打正着。
医生 2 这位医生在腹痛 5 要素中命中了两个,问出了最关键的「饥饿性腹痛」,因此诊断没有什么问题,也能正确的给出正确的辅助检查建议。但是整个问诊还是过于简单了,没有对既往史进行问诊、没有健康指导,因此离及格线还有些距离。
京东健康
入门款 6 元
医生 1 系统分诊至普外科门诊,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位医生腹痛的五要素命中 4 个,已属于优秀水平,而且他是这个环节唯一一个问出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的医生,问诊相对详细。但是,这位医生最终给出了「胃溃疡」的诊断,在已采集了如此详细的病史前提下,最终诊断却是错误的。同时,这位医生并没有建议进一步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在诊断不确切的情况下,能拿下及格分,全得益于对病史采集相对全面。实在是可惜,如果这位医生如果诊断确切,是可以拿下一个优异分数的。
医生 2 相较于这位医生的同事,他的问诊就显得十分简陋了,只询问了疼痛的部位,然后就直接给出了「胃或者胆囊」疾病的初步诊断,其实多问一句疼痛发作的时间和诱发因素,就能避免给出错误的初步诊断了。因为初步诊断不准确,因此所给出的诊疗意见虽然可以鉴别一些其它腹部疼痛的疾病,但不能确诊十二指肠溃疡。综合下来,这位医生刷新了这个环节的新低。
平安健康
入门款 9.9 元
我发现平安医生特别喜欢把患者分配到中医科,虽然从分诊原则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心里面还有略有不爽,消化内科医生去哪里了?
医生 1 这位医生腹痛五要素只问到部位,其实他只要问清楚腹痛的五个方面就能诊断我是十二指肠溃疡了,非常典型及模式化的疾病。既然这五要素没有问清楚,自然得出的是「胃炎」的诊断,也不能说诊断完全错误吧,且当一个不准确得了。消化内镜检查的建议倒是正常给出了,值得赞赏的是这位医生提及了消化内镜检查需空腹的提醒,这样在就诊医疗机构内镜中心不算忙的前提下,就可以当天做完检查。
医生 2 这位医生使用了模式问诊的方式,将腹痛的常见症状和鉴别性状做成选择题,基本的现病史和既往史都得到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问诊,这个模式应该得到平台的大力推广才对。腹痛五要素在模式问诊中解决了 3 个,后续的问诊提到了腹痛持续时间。这位医生是中医科的,因此问诊中还是以中医问诊为主,有些症状我比较拿不准,不知道会不会感染医生的诊断。不过由于这位医生病史建立还是比较充分的,正确的诊断完全没有问题,也给出了合适的诊疗意见。
微医集团
入门款 19 元
医生 1 这位医生只问了我腹痛的位置就直接给出了胃炎的初步诊断,没有进一步的问诊,从各方面来说,这位医生的病史采集都是不合格的,既然没有详细的问诊,自然初步诊断就不可能正确,诊疗建议也就不可能靠谱。因此,这位医生摘得了这个环节的最低分。实属不应该。
医生 2 这位医生也没有问出「饥饿性疼痛」这个关键点,即使我给出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前提下,没有对HP既往治疗史进行询问,且给出了不确切的诊断,因此进一步诊疗方案也不完善。
阿里健康 医鹿
入门款 9.9 元
我就不明白了,在同一时间用不同账户进行问诊,还能分诊到同一位医生,感觉今晚不适合做评测的感觉;不过好在我在建立病史的时候,语言有些许差异,不管了,直接测。
医生 1 2 这位医生在两次问诊中都保持较为一致的水准,腹痛 5 要素完成 3 个,但是都没有对鉴别诊断和其它病史做出问诊,差点意思。最终诊断和处理都没有什么问题,给出药物治疗也是正确的,得益于其中一次做出了非药物治疗指导,使得分数达到了及格线以上。我同时发现,各个医生都不会主动建议做幽门螺杆菌检查,从我的工作经验来说,应该是各消化科医生在开具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时候,会默认勾选 HP 检查,因此大部分医生不会特别建议该项检查的原因,可惜了,这个检查价值 5 分啊,加上的话不少医生都能及格了。
智云健康
入门款 10 元
医生 1 分诊的这位医生居然是我上次问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同一位医生,这个平台的医生数量实在是有些捉急。而且平台直接将患者前次问诊信息完全展示出来,这一点个人觉得有点侵犯患者的隐私权了。上次对这位医生的映像就不好,这次算是实锤了,将最低分进一步下拉至 22 分。而且给出了「蛔虫」感染的诊断,我满脸的问号,都不知道他从一个「上腹部疼痛」的主诉是怎么推导出这个诊断的。
医生 2 这位医生的病史采集不够全面,没有问出「饥饿性腹痛」的病史,从而得出了「胃炎」这个不确切的诊断。不过好在建议了进一步完善消化内镜检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耽误患者的病情。但总体来说,这个医生的问诊也是不合格的。
小结
「饥饿性腹痛」这个关键词几乎就等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前提下,不少医生因为病史采集不够全面,没能正确的诊断这个疾病。同时,各个医生对既往史的病史采集几乎都是欠缺的,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幽门螺杆菌病史」是十二指肠溃疡进一步诊断及治疗的重要依据呢。好在大部分医生都建议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但是由于上消化道内镜是众多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真正做到的针对性检查的也不算多。
从评测来看,这种亚急性疾病的问诊总体优于慢性疾病问诊,但由于不少疾病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线下的相关检查,像此次设计的消化性溃疡,往往需要消化道内镜检查。所以针对这一类疾病,个人觉得线上诊疗的意义并不大。
特别篇:亲自在线坐诊的心得体会
在线坐诊收入如何?
抱着赚零花钱的主意,我曾在一年前注册了「春雨诊所」,当时平台打的标语好像是「让医务工作者增加一份体面的收入」。既然是以增加收入为目的,那我就首先谈谈平台的收入构成吧。
- 全勤奖 230 元/月(需要每日接诊订单 ≥5 ,在一个自然月内满足 25 天及以上接单达标)
- 系统派单 10–15 积分/次( 1–1.5 元/次)
因此,在每月全勤的前提下,医生的每月保底收入是 355–417.5 元左右。但是答题是有时间成本的,平均一个患者需要 10–15min 左右,如果要保证全勤的前提下,我每天至少需要花费 1 个小时的时间成本。套用一个公式一算就明了了:每日只完成 5 道系统派题拿到全勤奖是最划算的方式,每分钟坐诊收入在 0.25 元左右。
但是!平台是不会轻易让你拿到全勤奖的。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随着我的等级逐步提高、全勤奖近在眼前的时候,系统派题会明显减少,好几天只给你 4 道题,然后错过全勤奖。当全勤奖越来越难拿到后,我逐渐失去了对平台的耐心,实在仍受不了随时随地刷新抢题的日子,6 个月后我不再上线坐诊了——不值得!
哪些医生在平台坐诊?
从我坐诊的经验来说,每接诊一位患者大概要花费 12min 时间,这还不算等待患者「上门」的时间。一旦正式接诊患者后,平台会考核你的接诊回复效率,如果效率太低,可能会被面临淘汰的危险。
因此,能在线上平台坐诊的医生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时间充裕,而且是需要有充裕的连续时间。我在线上坐诊的时候正好是研一,我一般拿去学校的通勤路上及上课的时间开启线上诊室。但对于在职医生就不太可能有这种连续的空闲时间了,大型医院的一线医生每天病房、门诊、夜班连轴转,根本没时间看手机,更别说线上坐诊了。二线医生每天查房、手术、开会一刻不停,电话联系上的机会都渺茫,况且他们真的会为了一个月不足 1000 元的额外收入奉献出自己宝贵的时间么?
我想来想去,能在线上长期坐诊的医生应该只有下列 3 种:
- 小型医院或人流稀少的综合医院医生,上班没有什么事情处理,线上坐诊打法时间;
- 互联网医院专职医生;
- 被医院强制胁迫上线增加患者来源的专班医生。
除第三种情况下,其它医生的专业水准真的能得到保障么?至少从我的评测来看是负面的。即使是被迫上线的专班医生,这一类往往是医院的明星医生,坐诊的主要目的还是增加病员量,吸引患者来本院就诊。这类医生往往年资比较大,操作程序可能并不得心应手;况且,作为患者来说,我们如何甄别程序的那一端就是我们选择的专家本人呢?
哪些患者选择了在线问诊平台?
由于在线上我是作为呼吸科医生身份营业的,因此我遇到的患者比较局限,不代表所有在线问诊患者的情况。
常见疾病的药物咨询
最常见的还是例如「感冒」、「发烧」等常见上呼吸疾病的问诊,而且绝大部分患者都自行采用了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是前期治疗效果欠佳,在线上问诊寻找解决疾病症状的「捷径」。但是针对于感冒,实际可选择的方案不多,多数药物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熬到自然好」是我给的最多的建议。(感觉我是个庸医)
询问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案是否正确
这类患者往往在线下已经就诊过,但是对线下医生的治疗方案持有怀疑态度,来线上看看其他医生使用的是不是同一个方案。从我的评测不难看出,线上医生所能获得的患者资料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问诊过程,可能出现诊断不确切甚至误诊。因此,遇到此类患者,我一般建议他遵循线下医生的诊疗意见;如果我判断线下医生存在明显的诊断及治疗错误,则会建议患者于上级医院进一步就诊。这样一是可以避免给自己招来麻烦,同时也避免因自己问诊不全面给线下医生带来的纠纷风险。
疑难杂症的问诊
这是我最怕遇到的一类患者了,往往这些患者有相当长的病史,繁琐复杂的诊疗过程及检查结果,经过多番寻医问诊都没有彻底解决疾病,然后在线上问诊。在此我想告诉这类患者:各平台目前的诊疗方式,几乎不可能让一位医生在短时间内全面细致的了解你的病情,疑难杂症不要花这冤枉钱了,直接带齐病历资料线下就诊。但是我并没有评测更高级的专家电话问诊,也许这种线上问诊方式可以解答一小部分疑难病情;但从我看来,不论平台如何吹嘘自己的高端套餐的如何高大上,面对面就诊仍是最好的就诊方式,没有之一。
没事瞎聊的患者
一种是显著焦虑的患者,另一种是完全没事找事、想聊天的人。前种患者在问诊中除了解答一些问题外,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付情绪问题,常常一顿猛如虎的问答后,患者并不满意。而后一类患者我一般选择直接举报,平台对这类问诊有评价机制,会限制患者的账号再次问诊骚扰。比如说图中的这次举报,我是觉得被调戏了,但平台觉得这是正常的问答,我……
最适合线上问诊的疾病
从我的评测来看,线上问诊完全不值得,但是这的确是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有一些疾病或者问诊,在线上应该能获得不错的体验的,就看接下来平台怎么优化流程和推广了。
寻求线下就诊的建议
这个就相当于「导诊」的角色,在线上简单问诊后,准确性比大多数门诊大厅导诊要靠谱。线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给出需要就诊的专科,以及就诊过程中需要主要的事项,可大大优化线下就诊的体验。至少不会让患者到了门诊大厅两眼一抹黑,幸苦排了两小时的队,发现线下医生开具的检查要求空腹,患者想到明天还得再来一趟,早餐那根油条都恨不得生扣出来。
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
从我工作的经验来看,至少在我们西部地区,慢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是缺失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理论上需要患者每 2 周至 1 月左右于专科门诊复诊,需要医生对患者近期疾病的治疗情况做出判断及调整,而不是等到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后再亡羊补牢。
将慢病管理搬到线上可以和自己心怡的医生建立长期联系,一是方便患者与医生交流,减少线下复诊繁杂的程序;二是方便医生熟记患者详细的治疗背景,以便制定和调整个性化的慢病治疗方案。
但是从本文的慢病评测中,所有医生都局限于解决现有问题,采用「拿题走人的模式」,并没有对患者进行慢病管理的健康宣讲,也没有与患者建立长期疾病管理的意愿,这应该是各个平台应当重点发力的对象。但是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慢性疾病患者常常为中老年人群,让他们规律服药都是个辛苦活,更别说操作智能手机与医生沟通了。这个方向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仍看不到曙光出现的迹象。
到这里,此次线上问诊平台的对比评测就结束了。在评测开始时,我希望在线问诊平台能成为医疗行业一个充满光明的未来;到评测结束时,发现这个未来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诊治疾病是一个寻找疾病蛛丝马迹的过程,只听患者的描述,而缺乏查体和辅助检查的前提下,线上问诊只能取代一些常见病的诊疗模式。但线上医生对于这一类常见病和高发病,给出的诊疗建议真的比患者自己的生活经验靠谱么?这个市场的未来值得担忧。
本评测只体验了各个平台的基础问诊套餐,要是大家都有兴趣,安排上高级套餐也不是问题。
文末祝大家身体健康;也在此向各位医疗同行的老师们问好,文中如有不当之处,烦请谅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