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下半年是各种考试的密集区——对于学生党来讲是一年之中的大考,考个好分数,开心好过年;而对于职场人来讲,下半年,各类的专业技术能力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充斥,而且不少公司内部也有各种形式的让人开心的内部测验。
但凡是场考试,基本上都是绕不过去的。只有考和考,这样一个选项,所以备考的功课多多少少是要做的。
然而工作了之后,每天真正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却是非常少的。而当有了结婚生子之后,可利用的时间又会在非常少的基础之上,再度减少。做点属于自己的事情就要见缝插针。
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备考方法进行一下调整,在备考过程中用起来还不错。我就把它整理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这篇分享。这当中的部分做法不仅可以用在备考之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笔记记录。
我的方法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于 A4 稿纸基础之上的笔记整理,另一个是基于错题整理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重构。
关于考试与测验
我们日常参加的各种考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测试过关能力测试,一种是选拔人头。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与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举个栗子。老师组织了一场考试,60 分及以上视为合格,分数最高的人可以获得一等奖。这里「60 分及以上视为合格」就是属于前者,完成通关任务就行;而「一等奖」这种大事一般来讲只会有一个人,无论难易。听到规则之后,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评判并作出相应的决策,或是稍微躺平,或是努力奋斗。
讲这个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对于那些属于过关类的考试不要全部押宝上去,合理分配,以实现相对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考试,不管是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还是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不少人也会去选择报名这样的辅导班。当然无论辅导班是否对自己的考试有助力,最终的考试结果还是要靠自身的理解与记忆能力。
做笔记时用到的工具
如今的时候,提起笔记很多时候下意识地就会想到各种电子笔记,提起导图就会想到 XMind、Mindmanager 这样一些电子化的工具。我从 2012 年开始也陆陆续续地使用了一些电子笔记产品。在印象笔记中,我断断续续地积攒下了 10k+的笔记。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也使用过 Notion、飞书、Obsidian 等产品。大约是从去年开始,笔记领域的应用又迎来了一个井喷的时期。各种名目的笔记 app 产品与概念层出不穷。看着眼花缭乱的各种笔记工具,再看看自己每天输出的那点内容,顿时有种狼多肉少的感觉。
不过在使用各种电子笔记产品的同时,我依然没有放弃传统的纸笔。讲真,我觉得去论证纸质笔记能否被电子档笔记所取代是一件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所以这里也不去讨论是否能够被取代。
在使用电子设备的时候,不管设备操作是如何地方便,总是要经历开机(开屏) → 打开相应 App → 进入相应的界面后才能操作。这一套操作下来,我经常遇到头脑中的部分记忆被清空的情况。「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打开这个 app?」在这方面纸笔显然就更胜一筹。作为从小到大的训练,人笔合一早已经成为肌肉记忆,把笔抓过来,开始写就完事了。再一个,使用电子设备的时候,尽管部分设备也提供了专注模式,但是很多的 app 也会弹出微信、QQ 联名登录的界面,这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我去看看相关信息。手机都打开了,浮动通知都出来了,难道就不应该顺路去看看?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最终,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情:与其曲突徙薪,去考验自己面对诱惑时候的自控力,倒不如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杜绝。没有诱惑,自然也就没有了考验。
所以,相比电子设备,在使用的时候纸笔能够更加让我更心无旁骛。
2021 年,卡片笔记讨论的风生水起。实际上类似的工具我们可能也都用到过。之前写论文时候,我们经常会准备一大摞的文摘卡。这种厚厚的卡片在没有电子笔记的时代用着很方便。风琴式的文件夹,买上那么一打,放在抽屉里不仅好看,查找东西也是效率十足。这些都给我以有益的启示,帮助我改进做笔记的方法。
俗言道,「差生文具多」。这里就晒一下文具,如果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具也欢迎种草。
我做笔记的时候使用的工具包括这样几件:A4 方格稿纸、板夹、不干胶标签贴纸(俗称的口取纸)、打孔器与压条、黑色钢笔、蓝色钢笔以及其他颜色的中性笔与荧光笔。中性笔的颜色看个人喜好,并无其他要求。日常做笔记的时候,只用一支黑色钢笔就足够了。外出的时候,也只是携带着稿纸、板夹和一支笔。
关于 A4 方格稿纸
关于 A4 方格稿纸,这里可能讲得多了一些。方格稿纸是一种布满小方格的常见稿纸之一,小方格尺寸通常为 5×5mm 大小。它是我的心头好,我经常会买几包 A4 稿纸放在家里囤着。先说结论,相比各种本子,我更建议使用 A4 方格稿纸。
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每个人都会用到各种本子。这些本子存在的各种缺点,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日常中常见的本子装订好之后是两种翻阅方式,或是左右或是上下。我们书写的方向一般为横排向右书写,竖书左排的情况是极少的。常见的 32 开本(或 B5 大小)上下翻阅的本子,它所提供的空间几乎是最小的。在遇到写不开的情况之下,通常要么另起一行/一段,或者用箭头标注。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思路的临时中断、重新剪裁自己的思维。
左右翻阅的本子要稍好于上下翻阅的本子。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会下意识地从左边开始向右写起。经常写着写着发现空间不够用了……此时,左右翻阅的本子可以通过两张页面组合的形式提供更大的可用面积。但是因为有中间装订的存在,在向右跨界的时候总会感觉到硌的难受。
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垫一堆 16 开的白纸在练习册或者卷子下方,我也不例外。这些大白纸既可以充当演算的草稿纸用,又可以当作笔记的内页,因为演算过程中重要的部分收集组合起来就是一篇篇的笔记。不过大白纸,有正反面之分,背面的手感略显粗糙。
从大白纸延伸开来,我发现 A4 方格稿纸其实是大白纸的最好替代。这种稿纸在尺寸上接近于 16 开的大白纸,而且手感不错,不像大白纸那样有正反面之分。这种预印刷好小方格的 A4 稿纸,在书写时候很方便,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辅助书写的田字格,又可以把它们视作画图时的辅助线;天马行空时也可以无视它们的存在。
通览全书开始与做题
我通常采取的策略是第一遍就是先看书。看书的时候最多使用笔画一下自己认为的重点。第一遍看书的时候,不知道重点是什么不要紧。对于一种新的考试来讲,自己的那点经验对于评判考试的重点显得微不足道。借助于大水漫灌式地看书,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章节思路。通常来讲,这第一遍的看书我是不做笔记的。
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微软董事长兼 CEO 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提出了一个 无所不学(learn-it-all) 的概念。其实套用到考试当中,实质上就是我们需要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织并输出出来。在第一遍的看书过程中,书中有些内容会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进行碰撞,我们在头脑中就会记下这些印象深刻的部分。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在第一遍看书完成之后的做题时就有可能会反馈出来。
第一遍书看完之后,随后开始的是第一遍的刷题。通常我是看完一章节的书然后刷一章节的题。这一遍刷题基本上属于「硬刷」。在「硬刷」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大量的错误出现。这一遍是比较头疼的,但是那些通过了「硬刷」的部分后续一般不会再发生错误。
在现阶段有很多能够提供习题服务的网站,尤其是与考证相关的网站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网站进行练习,以检验我们第一遍看书的效果。这里建议使用网站提供的服务进行在线刷题,而且这种网站大部分也有手机 app 可以随时刷题。在线网站刷题的好处就是,一道题下面会有很多人在讨论,有些人会分享如何去记忆,有些人则会分享教材的多少页。
基于错题基础之上的笔记整理
刷完题字后,接下来就是整理笔记的环节,也就是基于「硬刷」错题基础之上的笔记整理。整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碰撞,理清脉络,加深印象的过程。这个道理应该不用多讲,大家都明白。
我通常的做法是对照着教材的相应章节,进行如下处理
- 错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整理,思路或者帮助记忆的口诀心法都可以写在上面
- (第一遍刷题时)正确的部分简要处理。因为这些内容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简要标记的目的是构建整体框架与备忘使用。
这样整理一番,整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就勾勒了出来。
在使用 A4 稿纸整理笔记的时候,我的建议是纸张横向使用。因为我们的书写顺序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横书右排(竖书左排的情况极少),这样在横向上,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空间。再者,既然我们整理的笔记目的是勾勒体系与框架,所以在实操中就是能用导图形式绝不用大段文字的形式。导图形式的好处除了便于记忆、美观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后续追加内容的时候比较方便。
注意:这里导图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实用,美观是其次。我不赞成把它搞成美术作品,也没必要。
除了横向使用之外,在记笔记的时候,纸张同样建议只用单面。在后续复习整理的时候,很有可能发生笔记页面内容不够的情况,这时候纸张背面的留白就派上了用场。
在记录的时候,总是会发现有些东西比较重要,需要增补记录在左侧;或者需要两页进行拼搭,组成一个超宽的幅面,这个时候方格稿纸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它是散页,就像一张大的便签纸或者卡片,可拼搭性极好。伸手拿来用即可,而且不容易打乱思路。
顺着相应的方向进行追加,后续装订的时候两张稿纸相邻装订就完事了。与之对比,已经装订成形的本子显然无法做到如此灵活。涉及跨页时,它们不管是向上翻页还是左右翻页,这两种本子都需要卷曲起来与下一页的内容进行拼合。装订的时候,我一般会在一个章节结束之后就装一下,后续的章节会补充进来。因为用的是压条,拆装其实并不难。
日用、装订与索引
有过大白纸经历的人其实都知道,散页特别容易丢失,A4 稿纸也一样。虽然也有一些胶装带折线的稿纸产品,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也难免要撕下来。所以整理的环节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上文的图片中,我展示了我目前在使用板夹。板夹起到了固定稿纸和垫板的作用。使用的时候,纸张用板夹固定起来,随时用随时从板夹里面抽取就可以了。此前我也使用过内里带夹子的板夹,但是它们往往会在纸张上面留下比较深的压痕。
每一章节结束之后或纸张积攒到一定的厚度,我会用打孔器把记满笔记的稿纸散页打孔,再用压条进行固定,这样一本笔记就形成了。追加增补的时候,把压条打开,把打孔后的页面插入就可以了。
压条通常有塑料压条和金属条两种。塑料条比金属条容易老化,但是金属条操作不慎会割手,同时金属条也容易被手上的汗液腐蚀。
笔记涉及的章节数越多,索引编目就显得越重要。刚开始的时候,我采取的是在纸张页脚处用手写上页码,但是这种方法查找起来也并不是很方便,找一个知识点经常会翻半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使用了标签纸(口取纸)粘贴在纸张的边缘。标签纸从纸张的最上部开始,依次向下排开,粘贴上去。口取纸的背面用另一张口取纸覆盖住。在口取纸露出纸面的那一半写上章节名,便于检索。
这样,一份笔记的目录与正文就出现了。就像书籍的底部常常有附录笔记,通常我也会整理一个附录在后面。这个附录主要是包括一些特别重要的东西,一些名词缩写的集合等。
基于笔记,从头再来
笔记整理完之后,基本上就可以把教材扔到一边去了。根据笔记,进行重点的内容复习就可以了。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顺手用笔记下自己的灵感碰撞的火花,也可以利用荧光笔在笔记上进行涂抹。
温习之后就是第二轮的刷题,因为笔记只整理一遍显然不够。相比较第一轮而言,第二轮就要从容一些。第二轮刷题的最大目的就是消灭错题。
通常来讲,第二轮刷题时也反馈出不少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同时新出现的错题也不会少。再次进行整理的时候,之前我们采取了导图式的框架,框架之下会有许多留白。此时,这些留白就派上了用场。
至于再次出现的那些比较多的缩写或者追加的东西,同样参照上面步骤,做一个附页追加在笔记后面就好了。
一般来讲,在第二轮刷题整理完成之后,我会开启新的章节。在这之后,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了,一个发现错题,整理,消灭错题的过程。章节笔记的整理是一个滚动向前的动态过程,就 PDCA 的理念中讲的那样。
在备考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适时地跳出单一章节的范畴,全局性地对自己进行一次测验,看看自己掌握的情况。每每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回过头来看之前记录的笔记,以查找根源,不断调整。如此,一直持续到考试。
写在最后
对于每个职场人来讲,时间已经不像学生时代那般充裕。一天当中较多的时间是属于职场,然后才是家庭,真正轮到自己的时候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在涉及特定的考试时,建议先判断考试的情况,对于那种 60 分万岁的考试没有比较压太多的时间在上面。然后再根据自身的情况,倒排日程,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进度,实现更高效的备考。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