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Store
更多

会员社区话题精选 Ep. 14

2022 年 07 月 22 日

本栏目收集来自会员群的优质问答,以便当初没有参与讨论的读者检索和参考,本期覆盖 2022 年 7 月 8 日至 7 月 21 日间更新的会员群内容。


冰箱的选购

爆炸番茄丸 想请教下各位朋友,老家的冰箱在小十年工作后终于撑不住了,现在准备换新。目前我整理的需求和情况如下:

  • 不希望改动原有家具格局,空间占用在 65cm 见方左右;
  • 希望有多分区不同温度的功能,冷冻区域制冷速度较快;
  • 噪声较小,不易结霜。
  • 日常使用中冰箱以存储剩菜、糕点和大块生鱼肉为主;同时也放些冷藏啤酒。
  • 父母目前手头比较宽裕,预算可以放宽些(原话是 1 万元以下都可以考虑)。

我自己也查了查资料,发现松下和东芝的两款五分区冰箱可能比较靠近需求,但不知道这是否是最佳选择。

此外还有几点疑问:

  • 一些人在网上表示不推荐海尔、飞利浦等品牌的冰箱,类似的对压缩机质量方面的担忧是否客观存在?
  • 在这个尺寸和容积(300-400 升不等)下,「双循环」功能是否足以成为决定性的选择依据?
  • 此类冰箱的果蔬区是否有灵活机动的空间(比如存放其它生鲜菜肴等)?

基于上面提供的信息,希望能得到关于冰箱选购的一些指点。如果有什么具体型号的推荐就更好了,感谢大家!

shrekwu 东芝 RM495WE-PG1A6,可以了解下。20 年装修时购入,几乎是当时 8000 左右价位最高性价比。我不懂太多压缩机什么的参数,只知道是真好用,最满意的是容量,其次是分区,然后是保鲜啊、自动制冰的功能。而且我又是懒鬼,不怎么清理和维护,但是一点毛病没有,非常不错。

Nizzz 松下分区冰箱用户。压缩机就算东芝和松下很多都国产的,我记得大家会看老爸测评还是蓝心测评来着。我不会考虑飞利浦,因为不认为飞利浦做冰箱专业。大概率飞利浦找小厂们代工的吧,印象,没有证据,随便说说。

双循环不是决定性选择因素。这个主打是说是减少两个区域的串味吧,我不认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冰箱有没有异味首先靠收拾,其次清洁通风(除味)。食物早点吃掉,剩菜不吃倒了,习惯更好一点。风冷是决定性因素,结霜快总要清洁很麻烦体验很差,预算允许务必先保证风冷。

果蔬区是否灵活机动,松下的五门可以,去线下店类似款看一下就知道了。

Nizzz 松下官网随便翻一翻咯。之前看过这个攻略,仅供参考。

另外最好还是琢磨下用户习惯来买。我担心如果你父母用不习惯这种多门,空间也允许的话,可能还是对开门的直观好使。

武汉吃喝玩乐

蓝蓝的海 搜了下武汉,没有看到相关话题。武汉也算个大二线城市,好吃好玩有趣的肯定也有不少,虽然在武汉生活,奈何不太会玩,大学也不在武汉读的。能不能聊聊武汉分享下好吃的店子,好玩的地方,好看的地方,有意思有趣的地方? 也好周末去探店打卡。

我先推荐一家苍蝇馆子,洪山区保利花园附近的重庆饭庄,一家炒菜馆。辣子鸡很有特色,和糖醋里脊都是我的最爱。另外附上攻略,车可以停旁边的医院,很近! 附近也有德国(还是法国)风情街,可以逛逛。

卡卡 关于热干面,品牌连锁的有蔡林记,旅游的一般都会去那边吃。不过本地人吃的还是小区楼下的。每个店面口味不一样,每个人偏好不同。我第一次吃觉得很不好吃,后来觉得很好吃。

Fred Chan 刚从武汉出差回来,肥肥虾庄的蒸虾应该是国内小龙虾的天花板了。

布拉涅特斯 省博呀,每年回去都会带娃去。

昙华林附近有个油饼包烧梅,我个人更喜欢他家的油炸烧梅(重口味)。非油炸的烧梅还是吃惯了严氏,经常在一医院对面那家买。一份烧梅加一份素宽粉,美滋滋。没有烧梅,面窝也行。

夏天嫌吃这一套太油腻的话,可以把宽粉换成蛋酒,一定要蛋花的那种,蛋液打散烧开的水边倒边搅拌。不习惯热乎的冰清酒也行。

有时间还可以在京汉火车站(大智路)附近的小区周边逛一下,早上很多好吃的;汉口江汉关附近看看老租界也不错呀。现在这个时候做好防暑措施就行。

另外一个本来想推荐的是豆皮,但是近三五年都没有吃过好吃到令人回味的,整体味道还不如我舅妈自己在家做的…不过每个人的口味也都不一样,所以找一个做豆皮的小摊等一盘现做的试试也很好呀。

MacBook Air 配置选择

夏泽海 各位派友,MacBook Air M1(8G/256G)日常使用够用吗?医疗行业刚入职,不需要剪视频,日常做 PPT、写论文、开视频会议、看视频。原来用的三年前的小米 Air,刚开始很满意,最近已经太卡了,实在影响心情,微信打开要好几分钟。(不买 M2 是因为确实太贵了。)

PlatyHsu 这个之前讨论过蛮多次的(可以群内搜索看看消息记录),我观察意见也挺一致,就是性能肯定够用,预算允许的话内存最好选高一档,给多用几年留余量。

idolphin8 这个价位和需求也可以考虑 Windows 笔记本,一般可以买到 16+512 起,Office 体验也更好,就是续航普遍差一些。

Panther 我上个月买的这款,同样是不剪辑视频,跟楼主需求差不多。根据一个月的使用来说是够用的,不知道一年后怎么样,但是对于我这种轻度使用来说(跟楼主使用强度应该差不多)应该是完全够用的。

我是文档、表格、石墨、有道云笔记、网页(10 个以内)、Axure、微信、钉钉、飞书一起开,目前也不觉得有任何卡顿。

关于 flomo

nano 看到这篇文章《我为什么不再使用 flomo 了》里提到了少数派的群讨论,完全错过了。不过我对 flomo 的不满很大一部分也来自稳重提到那个输入框……

MrEvo 前期的商业运营太多是我很不喜欢的一点,我觉得重点没有放在软件上;而且,所有信息在云端我也不喜欢。

Shaw flomo 只能做简单的内容的中转站。要说承担起卡片笔记和知识链接,不大可能。

陈庆 一开始用的比较多,我甚至还仿照着写了一个,不过后来就变成了一些碎碎念,最后也很少记录了。

土土 感觉作者的观点偏激了。有一个亮点值得用就用。人不能被洗脑,软件也不能被神化,

李宇晨 我觉得不算太偏激。

iPad 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当它强调自己的生产力时,自然会有用户反驳它在非设计领域没有太多生产力; flomo 也是个优秀的产品,但是当它放在《卡片笔记写作法》中介绍(虽然官网有强调自己只为简单记录想法服务),自然会有用户指出它在卡片笔记法的许多场景下体验不好。

这其实就是实际功能、宣传功能和用户需求能否匹配的问题。我理解,用户有责任去自己探索产品的实际功能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商家也常常夸大宣传功能。只是最近对笔记和效率工具的重运营风气感觉有些厌倦(不针对 flomo,flomo 其实还算克制的)。红极一时的教培行业,拿到投资后大都重运营轻内容,看看现在吧。

阿振 flomo 因为本身功能「克制」,所以为了提高付费用户转化,有些基础的体验也会为会员让路,比如会员可以用 API 添加文本,所以在 iPhone 本身的分享菜单里是看不到 flomo 的。这部分快速收藏的工作就用自带备忘录了,慢慢也就不用 flomo 了。

小小柏 我觉得很好啊。一开始我的定位就是个快速记录简单工具,并不是写作工具,不用这么偏激,虽然有点宣传过度,但是确实是个好工具。

白昼很长 我的 flomo 会员这个月到期,我应该也不会再续了。想在 flomo 中生长出一篇有内容的文章,初期里面的文字不够,后期东西太多太碎管理不了,标签真的难用。只能作为临时信息的中转站来处理,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用手机自带的便签呢。

IYueYao 个人感觉不是 flomo 的问题,flomo 等工具帮助人捋清了知识管理的部分思路,随着实践的深入,可能逐步发现一个 flomo 不够或者自己有倾向了,进而寻找下一个工具或者整合思路。个人觉着 flomo 101 的内容甚至比工具本身更让人受益。

土土 首先你得有个聚合自己思考的输出工具,且具备输出的能力,不然 flomo 就是笔记集合,堆积大量的数据,flow 进去,flow 不出来。所以它家的会员买不买,这个软件用不用,首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自己的 memo 输出出去,输出了就可以删掉一些 memo 了。

不过有一说一,flomo 后续的迭代必须得加强用户把自己笔记 flow 出去的功能。

爱吃草的熊 [文章作者]

说一下,我是从《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里知道 flomo 的,而且那个时候 flomo 确实将自身和卡片笔记写作法锁在一块 (现在营销策略怎样我不知道),所以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说,flomo 用来做卡片链接属实有点自我折磨。

我的观点很简单:flomo 作为一款便签快速记录是很合格的,但是往卡片笔记或者双链笔记靠就是绝对碰瓷了。

ideapply 这个问题在于营销与产品体验间的对等与否、方法论与产品硬性功能之间的权衡。

在我看来,笔记软件本就小众,使用者或多或少都是有些细致的追求,功能的夸大会给深度体验者一种受欺骗的感觉,这个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软件本身的发展的。

至于方法论,就 Roam 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别人的方法论更像是同为探索者的你我的一种相互了解和借鉴,不应当是宣传的重点。完全去复现别人的方法论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特别是对于像 Roam 和 Obsidian 这种复杂的笔记软件,每个人的方法论都是在迭代的。

最后再提一下,做笔记的主体永远是我们自己,不要指望一个复制过来的方法论、一个被炒得火热的软件能让我们自身有着某种升华,这些说法更多的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听一听图个乐呵就够了。

Roam 的使用感受(3.0)

ideapply 使用 Roam 到现在也三个多月了,刚看到群里起底了下我初次使用 Roam 的帖子,看着也这么久了,就再写一个 3.0 版本的感想吧。

近三个月的几乎所有碎片文本工作都是在 Roam 上写的,相较于之前的 All-In-One 的思路,我现在更多的是将 Roam 作为我文本书写整理和其它软件调度批注的控制台。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Roam 是目前唯一一款满足我双链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多端实时同步笔记软件。好处在于,设备的切换丝毫不会影响我文本书写和思路构建的线性度。

举个例子:在 iPad 的 Zotero 上做的 PDF 的批注,在办公室电脑上便可以导出批注,然后在 Roam 中便可以录入批注,晚点在宿舍的电脑上又可以用 Roam 引用批注,决定需要再看一下的地方,点一下就又跳转到宿舍电脑的 Zotero 中 PDF 的标注位置了。

对于 Roam 不太擅长的表格和 database,便可以在 Obsidian 上处理,并在 Roam 上书写一些基本说明并配以 URL 直链,这样我就可以在多机上无感线性切换了。类似的还有 Devonthink 和 Eagle,就文本处理这块,这四个基本就满足我的需求了。

就像上面提到的,我的目标就是消去设备的限制,在不同的设备上实现完全一致且线性切换的体验,就像一个实实在在一直拿在手边的笔记本一般。这可能是我心目中数字笔记的终极形态 - 成为实体笔记本的等效,不限制在单个地方、单台设备上。

Roam 所有的 block 都自带时间戳,并且批注也很方便。这一点对于碎片记录来说也很重要,我能够知道文本是何时编辑的,并且还可以在当时添加批注;这样碎片的整理也得以跨越时间形成线性:我可以在几周后的任一天快速衔接起我之前学习的内容。

土土 「无边界」这个观点很棒。

软件 all in one 是有问题的,每当记录、理解一个新的领域知识时,所需要的功能很大概率是不相同的。比如计算机领域就是要代码块,有些领域需要功能复杂的表格,有些领域就是要作图,作动画 最佳方案就应该是多软件合作解决自己的问题。

就比如我用 flomo 时,突然有个灵感,想写个 10 行左右的代码片段,发现代码块或者思路流程图完全不支持,那我就果断换了别的应用。flomo 的作者本身专注在知识领域,记录思考的 memo 片段不需要,也没必要复杂,自然就设计成了「极简」模式。不过 flomo 才诞生没多久,还是蛮期待作者们在后续的迭代里如何平衡记录多领域的知识与方便记录之间的关系。

我们总说知识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外脑,但是我们自己大脑里的认知与内容与我们的知识库软件中的内容本来就不同步,那么也就没必要一定让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知识库软件最后数据落在一处了。

李宇晨 行动力真强,原来你是要在 Windows 上配置 Emacs 啊。不知道你尝试 org-roam 是想达成什么,先泼下冷水:

  1. org-mode 是以 heading 为基本单位,不是像 Roam 以块为基本单位
  2. Emacs 是键盘中心的,所以 UI 不是非常 modern。
  3. 我其实觉得还好,没有无关元素,效率很高。
  4. 但是看少数派的评论,感觉很多人还是在意颜值的。
  5. 存储 local first,所以类似 ob,需要自己进行版本管理和同步
  6. 移动端功能体验不及桌面端

不过能让我使用 10+ 年,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限于精力,我无法完全列出,包括且不限于:

  1. 强大的编辑功能,它的缩进、移动、折叠大纲,表格编辑等功能是我觉得最流畅的
  2. 强大的链接功能,让它可以与 calibre、Zotero、tinymediamanager 等配合使用,全方位管理书影音
  3. 笔记管理项目管理一体化,需要的话还可以与 jira 同步
  4. 强大的扩展功能,不断扩展功能边界,有我见过最方便的做视频笔记的扩展,能够快速插入当前时间戳并事后跳转;也有我见过最强大的 PDF 批注整理扩展,Zotero 貌似只能导出高亮和批注,借助扩展,Emacs 还能导出扫描 PDF 的矩形框选笔记,并 OCR 识别对应内容。
  5. org-capture 是非常好用的收集工具

对了,还有检索功能。我对笔记数量较多时,网络检索的效率持观望态度,关键是能不能让检索有一个统一的入口。可以图书用 calibre 管理,PDF 用专门软件做批注,图表用 drawio 画,但是只要能汇总到一处进行检索就好。汇总一处,检索到后再跳转到对应软件。这肯定比先想存在了哪里,再到对应位置搜索更高效。

吕立青_JimmyLv Hook 就能作为「统一的入口」,并且支持「检索」。

李宇晨 Hook 原来还能对 MarginNote 检索,不错不错。为了避免被绑死,我自己对于非通用平台、非开放格式、订阅制都会更加慎重,这是为什么 MarginNote、Devonthink 和 Hook 都没有用的原因。对我来说,它们的功能可以用 Emacs 和 recoll 完美替代。

吕立青_JimmyLv @李宇晨 回想了一下,我想表达 2 层意思:

  1. 工具层面:跟你说的 org-mode 第 4 点类似,「强大的扩展功能」,我一直觉得 Roam 就很像「文本 IDE」(基于文本的「集成开发环境」),跟 Emacs 一样能煮咖啡。
  2. 知识层面:区块结构让我可以对知识体系快速修改,并且能做到「一处修改,处处更新」。当然,具体实践上还存在非常多的冗余,需要讨论与完善,但这是「双向链接」最重要的变革之一。以往的知识记下来,便也就死了,笔记工具也为了「笔记坟场」。

PlatyHsu

「文本 IDE」(基于文本的集成开发环境)

国外圈子里确实有个叫 Ryan Murphy 的人这么总结过,说 Obsidian、Roam 之类的软件是一种「集成思考环境」(Integrated Thinking Environment, ITE),还提出了四个评判标准:导航、整理、转换和扩展。因为笔记圈的新造词已经太多了,我对于有没有必要再搞一个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但里面对于所谓 ITE 的定义、功能和发展总结还是基本到位的。

谈对「傲慢」的自我觉察

李宇晨 聊天突然有感:在少数派这样的圈子里待久了有时会让人忘记:

  • 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 Roam 和 Heptabase 付费,而这些人不应该被定义为连这点钱都不愿意付,shame on you;
  • 不是所有人都能写代码,而这些人不应该被评价为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shame on you。

我个人如果没有担任乡村教师的经历,估计也会像《王立宇宙军》男主自白所说「出身在很平凡的小康家庭,所以我对于富人的不幸,或是穷人的辛劳都不了解,也不会特别想去了解」。

傲慢被列在各种版本的原罪或弱点之中是不无道理的:

  1. 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对于某方面的知识、物质财富等不如你的人带有傲慢之意;
  2. 要么意识到「凭什么我们就能够坐舒适的环境下喝着咖啡看书,凭什么别人就要在大街上顶着寒风送外卖?凭什么我们能早早接触计算机、互联网,凭什么别人的手机就是与互联网相连的唯一媒介?」,比起优越感和清高,更多是责任感。但是客观上,可能还是给人一种屈尊俯就的傲慢感。

吕立青_JimmyLv 关于第 2 点谈到意识过后的「责任感」,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也有「知识的诅咒」的影响,已经没办法从零经历或初学者的角度,向讨论对象来客观描述/表达了。

另一方面,互联网拍平了信息被触达的读者,会有各种背景的读者看到同一份信息,因此可能我也会觉得某个「精英群」的讨论,对我来说为何如此傲慢。

总之,我觉得一切都得结合上下文看问题,得知道对方在何时何境下表达的观点,不然都会被 shame 到。

李宇晨 确实,我 [印象里] 当初一开始教得好的老师,都是自己学得不那么好的。因为自己学得好的老师一开始都没意识到「学生居然还能卡在这种问题上」; 现在在带同组小伙伴用 Emacs 时,也才发现「这里居然是不好理解的地方」。

设计心理学中曾说,「评论家知道得太多了。只有一小部分努力去考虑普通家庭的需求,问题在于他们对自己所在的行业过于专业了」。

我迟迟没投稿 Emacs 的文章,一是精力有限,二是有点担心把握不好度,太专业以至于无法给更多人以启发。

或许这就是更加「结构化」的知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比起给所有人都看相同的内容,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程度,呈现不同详略、侧重的内容。(某种程度这也是 org-mode 这种大纲类笔记的优势。)

我现在担任教育公司的产品经理,但是教研梳理的知识结构以我产品的角度都看不过去: 什么相同的实体没有用相同的名称,分类不符合 MECE(不重不漏)。这样搞以后推荐和测评肯定有大问题,但是教研却觉得无所谓……果然不是自己踩过的坑都不会觉得痛。

Yorks0n 上面提到的几点都很有同感。在与人交流或是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我觉得一大困难就在于「背景知识」的不均等。

举个水库的例子:传授者是上游的水库,接受者是下游的河流。光是水库里储水很多(知识储备很充裕)是不够的,如果水库一下子开闸放水,下游必然被水淹没不知所措,于是需要水库衡量下游的接受能力,分时段分流量循序渐进地放水,现在愈发感到这个是传递知识时候的一大难点所在。

同时在少数派写文章的时候也感觉到很难平衡,一方面希望写得足够有深度,但过于复杂的阅读门槛会很高;如果从很基础的内容开始讲,又不知道要讲得多细致才足够。

在现在的课题组呆得久了,也越来越体会到在讲述内容的时候要避免过于傲慢。我们导师就是个反例,他老喜欢用「这个问题我一下子就想到办法了」「这个不是很简单吗」之类的话,会给人一种炫耀知识的感觉,挺打击人积极性的,同时这种嘴碎的话对于别人理解问题一点帮助也没有。于是我现在和人讲东西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不要展现出类似「有知识的傲慢」,而是「如果我来解决这个问题,会这样这样这样做」的表述方式。

李宇晨 @Yorks0n 哈哈,接触过这样的人,有画面感了。

「需要水库衡量下游的接受能力,分时段分流量循序渐进地放水」,这就是为什么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不是说任何一个拥有知识的人都能讲好。整体而言,中国社会对老师的尊敬度随着其教授内容难度的提升的提升,但其实,年龄越小的越需要教学技巧。孩子越小,认知特点和大人的差异越大,而且老师对其影响越大,因此对老师的要求应该更高才是。

ideapply 「知识的傲慢」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每个个体可以假定为一个基于自学习的信号基站。个体依靠广播收发来实现自学习,因位置而异,广播的收发会产生失真,使得个体的自学习模型间各有差异。产生的效果就是,对于同一个广播信号,个体间存储的实际信息可能会相去甚远。

知识的形成也大体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处在绝对有利位置的个体便可以获得失真较小的信号,进而形成更贴近于传统意义上「标准值」的自学习模型,即知识库。而当这样的个体去作为广播收发的中心时,便产生了知识的傲慢。

简单来说,就是信号收发的握手环节会不时产生异常状态,并且作为「标准值」的个体无法理解异常状态产生的原因。而此时,作为「标准值」个体便倾向于产生了一种作为对错衡量尺规的傲慢的心态。

知识的傲慢有时候可能也是对自身的误判:对于个体来说,这种位置的有利与否是作为元数据组存在的,即一个个体通常很难在所有数据元上处于绝对有利位置。

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知识的谦卑」:在知识的获取中处于非绝对有利位置的个体,在信号的收发过程中感知到了失真的存在,并且通过比照信号间的差异来对这种失真进行修复,使得自身的自学习模型也接近「标准值」。这样的个体倾向于对对错的本身始终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并且对于握手环节的异常状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有一定的修正异常状态的能力。

在 Apple silicon 机型上置顶任意窗口

江浩槐 Jiang Haohuai Mac M1 有适用的窗口置顶/置底方式吗?尝试了 MacForge 和 AfloatX 无果。

PlatyHsu BetterTouchTool 有个动作叫 Pin/unpin focused window to float on top 可以实现。

Macbook Pro (16" 2021) 的维修经历

Princit 该电脑使用至今半年,考虑到是全新设计(怕有坑),购买一个月内主动去店里上了 AC+,期间遇到的问题如下:

  1. MagSafe 充电失败,小灯不亮,系统无充电状态,本来以为是充电线有问题,现场工作人员测了一通,最后重启后恢复正常;
  2. 某一次出差过程键盘失灵,打字无反应,用蓝牙键盘可,后面莫名其妙好了,去店里检测时店员也说没问题,结果刚出门问题又复现,赶紧找店员当面看情况,确认后按更换键盘处理,今天拿回来,Topcase 全部更换(键盘、触控板和电池);
  3. 扬声器不定期出现爆音,现场沟通无果,换新电脑也解决不了问题,看下 Apple 后续怎么处理,估计是产品通病。

PS:

  1. Apple 电脑的维修都是不提供备机服务的,我是周五送修,周日取回;
  2. 这几年 Apple 的 iPad 和 Mac 质量确实差了很多,iPad 很容易因为磕碰产生附带的问题(如屏幕弯曲/破裂,锁屏键卡死),而 Mac 从 16 年改键盘和 Touch Bar 后就问题不断,现在好不容易改好了,键盘还极容易打油,简直无法相信。

给新大学生的建议

goldbach_lee 派友们,请问针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 大学应该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你有哪些给大学生的建议或者经验?

nAODI 培养如何学习的能力。多交往,与同学、与学校、与人、与社会。

无名之朴

  1. 强烈的质疑能力,不停发问;需要能把所有专业课融会贯通,这点非常重要。
  2. 生涯/职业规划永远不嫌早。一些同学会在大一前就和学长学姐搞好关系,然后摸清想进那类细分领域需要什么的实习经历/本硕院校等。

都是我目前三年走过的弯路。

土土 进入大学前不要订过于具体的目标,因为目标受限于你高中的眼界。反面例子:我,高中毕业确定了大学目标,整个大学期间完全实现了目标,坚定不移,但是路走窄了…

吴军先生的《硅谷来信》有很多教育的内容,我听了受益匪浅,如果你有兴趣,有财力,可以都买来暑假听了。

小菜子菜菜 无论如何,要保持学习成绩比较好的状态,那样不管是保研,工作,公务员选调生,或者考研,都有更大的余地。

月光鼠 学习理财,学习正确的金钱财富观。学校的象牙塔和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堕落一条街 5 块钱的拌粉,外面就是要卖 15 块。早点认清并理性对待,会大有裨益。

ZxoudXc

  1. 一定要坚持学习
  2. 多沟通多交流
  3. 树立跟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并尽量能去实践(理财、社会实践等)
  4. 大学跟社会存在不少区别,在还没真的步入社会之前,保持自己的兴趣、好奇、以及求知欲。不耻下问没有什么丢脸的,不懂装懂才是。
  5. 多去实现一些在成长过程中准备或者来不及实现的梦想(能力之内),大学期间应该是人生中时间最能自我支配的一段时间了~

LaymanR 派友们分享的都很好,加一条,锻炼身体、多去体验生活,可以的话,有一个好的恋爱体验吧。

小城情怀 一定坚持学习,多尝试不同的事情,认识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ROB1N 作为老师,我的建议是,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多去体验生活。一定要把该学的东西学到了再发展课外的兴趣或者活动,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Kenton 做到「想得开」就好:

  • 想——会思考,一定不能停止思考;
  • 得——得到,有收获,做的事情要想想收获是什么,定期总结;
  • 开——学会开心,真切地去体验大学生活,这也许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了;也有上述两点做到了的开心。

PlatyHsu 独立辨别和搜索资料的能力,或者一种听起来比较牛逼的说法叫数字素养。

吕立青_JimmyLv 我就补充一条:多去图书馆的新书板块(新书到了还没整理分类的那种)。不要给自己设限,不管是啥都翻一翻。

加密私人数据文件的好方法

wya 考虑过压缩包密码或者专门的软件,前几天看到 Pricetag 推荐了 Encrypto,试用了一下感觉还不错,但是不支持移动端。不知道派友们有没有在用类似的软件,或者有别的方法?

Bryan 我现在需要同步的用的 Dropbox Vault,高安全性的用的 VeraCrypt。

土土 易用和安全永远都是 trade-off: 网盘类一般都有加密,上锁功能; 应用就用手机的应用锁; 本地数据就用手机自带的私密空间,比如私密相册,私密文件夹功能。

睡猫 Cryptomator 可以看一看。

PlatyHsu 用 1Password 或者类似密码管理器的话,现在一般都会有单独的附件存储功能,移动端也可以用;或者更简单粗暴的,作为附件存在 Apple Notes 里,对那条备忘录加密也行。

马斯克小剧场的后续发展

PlatyHsu 关于马斯克小剧场的后续发展,WSJ 登了一幅简明流程图,随手翻译:

在线版:https://archive.ph/VQvFL

Keychron Q 系列和 Niz T 系列比较

王路飞 有同时用过 Keychron Q 系列 和 Niz T 系列的朋友么,说下对比? 目前有一把 Niz T 在考虑要不要再入一把客制化。

Yves 如果不是很想折腾,又想体验「客制化」,预算一千左右的话,可以考虑一下 MOJO68。

顺便说下我更推荐 MOJO68 的原因是:

设计审美好。实物虽然是塑料透壳,但确实能感受到花了一千买到的是一个经过设计的精致产品,也是我目前认为量产透壳里设计质感做的最好的一款产品。Q 系列则属于走性价比路线的「没有设计就是最好设计」的东西,两者风格不同。

手感在量产千元键盘里也属于很不错的一款。我已经推荐好几个朋友和粉丝买过,反馈都还不错。

整个键盘比较特别,或者说有个性,但又不是像洛斐那种光好看不好用的产品。这是我很喜欢推荐 MOJO68 给别人的主要原因。

我觉得对大多数普通人想花一千块感受入门客制化又不是太想折腾的人来说,手感不错 + 外观设计本身有特点的 MOJO68,会更合适。相比之下,Q 系列更适合想自己动手拆解折腾的人。

MOJO68 的缺点我觉得主要在轴体上面,为了控制成本,自带的轴比较一般,能用,但作为千元键盘来说,一般般。然后是三模无线因为是他们自研的,还不够稳定和完善。其他方面我觉得没啥明显槽点。

Johnson 之前是 ikbc 的时光机茶轴,然后 618 换了 Q1 带旋钮的青轴。目前就在用原厂版本,没有改声音包也没有换轴也没折腾换键帽,一切都很满意。跟 ikbc 的比,就觉键盘整体来说紧实很多、手感也很好。

朋友同期购的 Q1 换了粉轴,加了润滑油,改了声音包,换了键帽;相当折腾,不过最后满分反馈。

iOS 备忘录的替代

Fong 用了很久备忘录了,一直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打开快,Apple 生态无缝同步,但是今天在清理手机的时候误操作,一百多个备忘录都没有了,甚是心痛,也没有办法找回,真的是意识到数据的无价。

同时想了想,Apple 的备忘录没有提供备份或者导出的途径,是完全限制在软件内的,因此我想要寻求一个软件能够替代备忘录,但是比较方便备份或者导出的,谢谢大家。

[关于丢失的原因,] 说起来有点迷,其实主要是我自己不小心太马虎了:我打算换一个 Apple ID,但是备忘录没办法迁移到新的,我就先把旧的 iCloud 里面的备忘录全部移动到「我的 iPhone」本地账户里面(只能移动,没办法复制),打算登陆新的 ID 后,再把本地备忘录移动到新的 iCloud 中。

但是我在退出原来的账号之后,想着新的账号要从「新」开始设置,就去还原了所有设置,之后我保存在本地的备忘录就全部消失了,按理说「还原所有设置」是不会清理内容和媒体的,但是但是没有了,整个本地账户都被关闭了,应该也没有办法找回来了。

Tanshow Chang Bear 吧,不过也是 iCloud 同步机制,但是支持 Markdown 导出。

钱德勒 最近在用 Craft 替代备忘录,基本成功。

南山居氪 Agenda 也行。

Miobowl 上边说的 Bear、Craft 和 Agenda 都用过至少半年,最后选择了 Craft。Bear 的缺点是标签不能自由排序,以及目前还没有网页版。Agenda 感觉操作比较繁琐。

选用 Craft 的原因是:1. 好看,2. 移动端操作方便,3. 可以和家人建共享备忘录,4. 笔记之外也有 journal 功能,方便记琐碎备忘。

Cam 对于你这个情况,我有两点建议。

下次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处理或者涉及到 Apple Notes 的问题,你可以先在系统设置里单独关闭 Apple Notes 的同步功能,然后系统会问你是否保留一份资料在 iPhone 上,你点选「是」。此时你的 Apple ID 云端上还是存有你的 Apple Notes 笔记资料。接着你才登出你此时的 Apple ID,再换另一个 Apple ID 登录。

关于 Apple Notes 笔记备份的事情,其实你可以借助第三方软件作备份,这个软件叫「Exporter」,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上免费下载,如果想使用高级功能,可以内购购买,也不贵。这个软件我已经使用多年,一直都运作得很好,非常推荐使用。基本上只要这个软件一直存在并且有更新,那么我觉得 Apple Notes 还是很值得使用的,如你所说,严丝合缝的体验,快速开启等。

再多说一点,我使用 Apple Notes 的定位是替代 Flomo,作为快速记录零碎想法的入口,然后我会定期导出 Apple Notes 里的单独文件夹(Exporter 软件的内购高级功能)到 Obsidian 作进一步的处理。

AirPods 的左单元问题

Allen 现在左边单元非常频繁地出现以下问题:

  1. 戴上后左耳没有声音。以前拿下左耳,再戴上,有时就能有声音;现在必须把两个耳机插回盒子,重新佩戴一两次,才有声音;
  2. 放入盒子不充电。我要反复调整位置、按压,看着电池状态是否充电了,再小心翼翼地关闭充电盒。

这耳机我首发买的,中间搞返修活动时,我去换过一次充电盒还是什么(记不清了)不知道是不是充电接口的精度的公差控制有问题?这问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咸鱼买一个左耳配套?换个充电盒?

DerQi 我的虽然是 AirPods Pro,跟你的第二个情况十分类似。于是去了 Apple Store 天才吧,人家检测后说是耳机尾部的金属触点腐蚀了导致接触不良,他清理后还是不行,于是给我免费换了一个左单元。我觉得要不去天才吧看看吧,只要左耳没摔过(或者看不出来摔过),大概率会给免费换一个新的。

我这四个全都是过保之后免费换的。但能不能换确实变数很大,一个是看店,还有就是今天当班的人怎么样,因为能不能免费换基本都是他们决定的(可能我运气比较好吧)。

Allen 去天才吧检测了,给我跑测试两次,说检测出来一些问题,比如右耳不充电之类的,建议我返厂检测维修,到时再给我报价。因为 AirPods 有保修计划,所以可能能免费,碰一下运气吧。

苹果的年年焕新值不值

mist 大家对苹果的年年焕新怎么看?值吗?

ideapply 相当于售价的一半购买设备一年的使用权,对于我这种换机周期 3 年+ 的就不太合适了。值不值得就看个人换机周期了。

萧俊介 对于喜欢裸机的手机杀手很值得,手机膜都可以不用贴。反正用一年就换新,这一年内怎么折腾手机都行。

Estrella Pan 多提一嘴,年年焕新的权益还包括专属的库存。买了年年焕新就不需要担心每年首发是不是要加价或者抢购问题了,阿果会专门留门店服务时间和库存给年年焕新用户的。

焕新可以 8 天内退,8 天内你的旧手机还是会还给你的,超过 8 天到 14 天只能退你钱。现在砸手机也是以修为主,比较严重的损伤可能还会拒保,不建议尝试吧。总之现在 iPhone 的 AC 不是很有性价比。

Johnson 最主要还是钱的考虑吧。即便原机半价收回去,换新机其实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本身不是冲着半价换新去,主要还是冲着意外损坏去的维修去。这样 2 年内至少可以随意用。万一用坏了,最不济就是低价换新原机,是这样想的。

好的设计与设计实践

九里 正在抓耳挠腮找灵感,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聊聊:

  1. 你如何理解设计?脑海里想到啥画面?或者关键词?或者一两句话说说
  2. 你觉得什么是好的设计?(举例子,无论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个行为)
  3. 过去几年,你觉得你对生活的哪些方面做过「设计」?这个思考从何而来?

在下无名

  1. 设计是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2. 好的设计是用创意的办法解决问题。最左是理性,最右是艺术,设计在最中间。
  3. 苹果的全面屏手势操作是好设计。

晶灵雪心 0711

  1. 我所在的公司,slogan 之一是「用设计改变教育,以教育设计未来」,所以这里的「设计」就不只具象化的设计,而是学校文化、流程、课程等等各方面的设计。我对设计的理解是,通过元素的解析、排列、组合,完成功能、效率、体验的提升过程。
  2. 什么是好的设计:很难感知到,但确确实实让体验更好的设计。比如我给家里搭建的智能家居系统,大部分时候是通过定时、人体感应等唤醒的,身处其中经常会忘记这些设计,但是到一个新环境需要手动开关灯、开关空调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之前的设计的好处。好的设计不应该给人太大的负担、也不应该有很高的维护成本,但对于人的行为、状态、态度应当有切实的改变(哪怕是比较微小的改变)
  3. 很多,比如早上、晚上的 routine,比如个人的笔记系统,比如家里的物资预警系统,比如自己的人脉系统(甚至有个好友 top 50 排行榜,每半年更新一次),这里面有少数派里各位作者的影响,也有日常自己的一些阅读思考,然后就是公司的文化(公司崇尚有效率且高级的设计感)。

Yorks0n 谈一下我对第二点的想法。我觉得以「新颖的方式解决特定场景下的问题」就是个好设计。

举个例子,现在的 MBP 触控板(和某代开始的实体 iPhone Home 键),都不再真的能够被按下,而是通过 Taptic Engine 的技术以震动模仿被按下的效果,不再需要实际活动的机械结构,也就避免了缝隙,以及之前 iPhone 用久了 Home 手感异常的问题。

已经被砍掉的 Force Touch 功能,同样解决了触屏交互过程中维度不够的问题,可惜对于苹果公司,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它不够好,于是被砍掉了,但我依然觉得它是个好的设计。

适配 Xbox Series X 的 4K 电视

Allen 要 55 寸以下的 4K 电视,HDMI 2.1 接口的。贴吧搜到有人推荐 Sony 这个 X91J,还有推荐 TCL Q10G 的,两个价格差不多。想买索尼的,但是看问答里面说对 Xbox 支持不那么好?

凯文 性价比的话,可以看看雷鸟。

AF320 去年买了 XG43UQ,HDR 体验挺好的,但是 VA 面板可视角度一般。眼馋 C2 中。

DerQi 强烈推荐 C2 42 寸!正在用很爽!以至于现在宅了很多。

索索 LG C2 55 寸 8500 左右,前一阵子刚买了。1.2 万是明面的价格,淘宝客服私聊问价可以优惠到 8500。

Allen 我问了一下 C1 和 C2 区别:

  1. C1 是 OLED 面板,C2 是新升级 EVO 面板;
  2. 芯片不同,C1 是 A9 四代,c2 是五代。其他基本一致。

目前看 C1 和 C2 差了 4000。但如果真是楼上说的 8500,那还真可以买 C2。

Allen 淘宝买了 LG C2,感谢楼上的各位的建议。以及感谢 @索索 帮我省了几千块。

店里说 42 寸的 8699,还送 3 米的 HDMI 线。因为 42 的货源紧张,55 寸的因为货相对多点,反而便宜,8299。

横向十万像素的拼接照片

解睿 居家办公,有点无聊,拿出手机玩起了手机接片,华为 P40 PRO 的 10 倍光学长焦,拍 60 张照片,电脑再用 PTGui 无脑自动拼接,然后出现了下面这个巨幅全景照,手机的画质还是太弱。原始输出分辨率为 93479 × 4000,可飞书最大只支持 144000000 像素的照片,只能压缩一下发出来。

高清大图可以在这里下载 ,或者网页体验

完全手持手机拍摄的,只要保证前后两张照片有四分之一的重合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软件来拼接,当然重合位置有更多的纹理最佳—-方便计算机识别到相同的点,用于拼合。

[不过] 还是需要用电脑来处理拼接的问题,得益于 M1 的性能,60 张拼接合成输出全程也就花了不到两分钟。

[关于 Windows 上的软件,] 我用的 PTGui 也有 Win 版的,不过正版也不便宜,好像上千吧,以前工作需要买的。

眼药水的推荐

ideapply 请问下各位,眼药水有推荐的没;屏幕看多了眼睛有点疼,想着得买个了。

凯文 可以试试 Rohto Lycée。

刘振涛 如果单纯干眼症买个玻璃酸钠滴眼液就行,北医三院开的是海露玻璃酸钠滴眼液(OTC);如果有角膜炎、巩膜炎或者是过敏性结膜炎这类,最好去医院就诊,一般会开双氯芬酸钠抗炎 + 盐酸奥洛他定抗过敏。

DavidJoy 去年选来选去最后买的「海露玻璃酸钠人工泪液」,不过这种要尽快用完。还有那种一次性包装的人工泪液,适合不常用和外带的人群。

2ion 用 0.1% 玻璃酸钠滴眼液。10ml 海露的好贵,可以买 5ml 的爱丽,价格便宜好多。

goldbach_lee 药师给拿的博士伦的复方硫酸软骨滴眼液,可能是有薄荷,滴完之后感觉凉凉的,并没有很刺激。

生日前凌晨随想

Lionel 凌晨睡不着,在想这个世界如果出现末日会是什么样子?产生这样的念头跟这两年疫情有很大关系,也跟最近的新闻有很大关系。[…] 有时候像一眼把人生看到了头,但清醒过来还在担心明年会不会裁员,我的司龄可别到头。[…]

想不出个头来,只依稀十年前回想起自己十五岁的时候,说 2012 要来了,但还是要背着书包上学,虽然玛雅人说的话是假的,但这是我觉得我离末日最近的一次。那一次我连作业也没敢晚交。

我时常觉得自己心智还是十六岁的模样,但脑子里关于年薪,效率,财务自由,房产,家庭琐事,工作的念头又在提醒我那个少年的模样不过是一厢情愿。[…]

世界末日要是突然来了,我觉得我消失掉不可惜。十分钟前我是这样想的,十年前我也这样想过。可十年前的我又再过两年,得命运垂怜,我谈了人生的第一次恋爱,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表白后坚持追求后她终于同意。[…]

或许到了下个十年,我又想起世界末日,也能再在下一个十年期间想起一些事,帮助那一刻我的存在意义凸显。那就不用害怕世界末日了,即使消灭了我,但我存在过。

写于二十五岁前五天。

Michael 很多事情是我们无力改变的,站在当下,我们也没法判断它的对错,换到宇宙的维度,我们都算不上一粒尘埃。

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是忠于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追求自己喜爱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为别人创造一些价值。

外部怎样变化,身体里有什么隐患,都是常态,在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至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这是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

南山居氪 确实。疫情居家,我们的所有情绪是被积压的。这种突如其来的情绪令我们不知所措,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知道,我们习惯内化情绪,所以必要时记得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发泄。

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赋予生命一种意义。我 14 岁的时候,这种意义是改变世界,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吧。如今,这种意义是,试着改变或影响身边的一小部分人,照顾家庭。萨特说,只有行动,我们才存在。所以,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留下了印记。这也就足够了。

还有就是少看新闻,多留意生活。《心灵奇旅》和《头脑特工队》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Dean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Leo 比你大不少,同样的问题依旧没有答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答案,即便是临终之前。

偶尔也会重新泛起迷糊,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人生要如何度过,尤其是母亲过世以后,人生无意义的思想似乎更强烈了一些。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工作和生活中还有好多其他的问题要处理,就先去处理一下,从当下的虚无中抽身出来,缓解一下情绪,也不去想太过于宏大但一时半会儿又无法有答案的事情。

以前可以自由出行,所以就全中国,慢慢全世界的跑,去看一看那些跟自己小圈子不一样的风景和人生。每多出去一次,似乎就能调整一下。虽然没有所谓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但那种从真实生活抽离,去感受新鲜事物的感觉,总能让你或多或少得到点什么。现在疫情管控严格,动不动就卡着不能出去或者不能回来,出国更是别想了,这个方式就不太可行。

我在想,可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你不是唯一一个,说出来大家可以共同分享一下。虽然不能缓解什么,但是就好像我在这絮絮叨叨给你回复的这些一样,似乎自己也能获得一些安慰。我也依旧与你一样,跟自己的一些情绪问题做斗争,但只要不太负向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就好吧。

共勉,希望不会给你一种老人家絮叨的感觉。

适合计算机初学者的公开中文资源

吕立青_JimmyLv 刚给朋友整理的,顺手分享一下:

下班后觉得疲惫怎么办

蓝蓝的海 有什么高效休息方法吗?

刘丢丢 睡三四十分钟然后起来嗨。

MO 我有时候是步行回家,路上顺便吃点,加上现在控制饮食,晚饭吃得少。如果你是回家才做饭或叫外卖,那可以在饭后再小憩一会,我还会顺便利用这半小时听点有声内容。

回家后冲澡,然后闭上眼静静躺半小时。这种疲惫一般属于身体和精神双重疲惫,小憩片刻都能获得恢复。

另外锻炼身体也不错,我现在增加锻炼后这种疲惫状态少了很多。

哎呀别担心 打开平板看番。

土土 我是骑电动车,特别舒服,脑子放空,眼睛看着唯美的天色,半小时到家。

钱德勒 开自己喜欢的车、路上听喜欢的歌单、下班后先去健身、到家撸狗、洗澡。

李宇晨 或许因为是自己开车,本身就会耗费精力?我自己是搭乘地铁,不困的话就看书,困的话就打个盹,出了地铁骑车回家,正好提提神,到家也不累。如果只考虑自驾的话,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1. 饮食。如果饮食过多,或者比较油腻,是比较容易犯困的。
  2. 锻炼。我自己有些疲惫的话,锻炼之后感觉会兴奋一些(因此一般是不建议睡前锻炼)。另外,锻炼可以提升精力储量值。
  3. 除了身体层面的精力,也可以关注心理层面在白天有无过多损耗。
  4. 关于洗热水澡:洗热水澡会帮助散热,体温降低则有助于睡眠。我自己的体验是,刚洗完澡比较精神,但是刷完牙,吹完头发,基本就想睡了。

另外,到家之后你是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情么?我自己的习惯,就算累,也先让自己先做事,然后看五分钟后的情况。一般不太累的时候,五分钟后已经投入到事情里了;如果还要强打精神的话,那就不如早点休息。

MoneyWiz 的使用感受

h'h 看到 MoneyWiz 的相关内容,聊一下自己的感受:

  1. 自从进入 2021 版本之后,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慢,使用手感有一种迟钝感,非常影响记账;
  2. 数据迁移比较麻烦,自己独特的进账出账的模式在软件内部很好,但是其他很多软件不兼容;
  3. 理财基金等等和国内没有打通,导致手动更新理财记录很难受。

我个人考虑今年的订阅结束后换成 pixiu 试一段时间

王锐 之前因为 Setapp 用过一年的 MoneyWiz,虽然很强大,但是自己的需求很低,感觉用不上这么多,后面就换成买断的「钱迹」了,pixiu 还没有试用过。

无名之朴 同样非常喜欢它的整体记账模式。前段时间我在群里问相关问题,群友推荐 Pixiu,发现 iPadOS 和 macOS 上的 UI 个人难以接受,而且标签和分类重构挺麻烦;Moneythings 的 UI 我觉得是最好看的,只不过功能重心不同。

至于理财基金,我问过开发者,他们有一个主数据源和副数据源(Yahoo Finance),那两个里有的代码都可以自动更新,否则就不行。尝试下来,股票都可以、ETF 基本可以、其他基金基本不行。

Neet 记账个人是用 Moze3,不过前阵子感觉这种非大陆开发者做的记账工具,在一些比较有国内特色的场景记账就有点麻烦:比如先息后本的借贷,或者信用卡分期的手续费和额度等。

貔貅感觉在这方面做的挺好,而且那个订阅管家真的不错,不需要再多个 APP 记录,唯一劝退我的就是貔貅的颜值和操作便捷度。

Fong 我用的是图图记账,感觉颜值还可以。

黑哥晒不黑 看了少数派教程,然后记录了一年,发现自己其实就简单记记帐,MoneyWiz 当初最看重的统计分析和预算功能其实也没那么香,初步选手现在还是换回《钱迹》,安卓、苹果、桌面全端支持,简单了解一下消费构成就好。

想学的太多但是感觉时间不够

王路飞 有没有关于提高学习效率的书推荐?有太多的东西想学,但是感觉时间不够。

需求目前主要是三种:1. 在公司工作不饱和的情况下,用公司的电脑摸鱼学习(会学习一些编程、设计、文件管理、企业管理之类)2. 下班回家,用自己的电脑学习(主要是生活品质以及知识面拓宽相关的)。

lukej 学习观你听说过吗?推荐你先看看他们的科普视频。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入他们的渐构社群。

李宇晨 我觉得首先明确学习的目的。

当然学习也可以纯粹是为了乐趣,但是这种学习应该与有目的的学习分开。如果是纯粹为了乐趣的学习,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在过程中获得乐趣就好。如果是有目的的学习,大都需要一个框架体系,碎片化的输入只能作为补充。

学习效率这件事我觉得有点像读书,聊读书技巧的很多,但大多数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技巧,而是在读书上投入更多时间。学习也是一样,先通过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目标管理等保证有充足的、稳定的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之上,如果遇到瓶颈,再考虑技巧。

所以还是回到第一个问题,目的是什么。人们对工具的热情常常会大于依靠工具所做的事情本身,在学习「学习技巧」的时候,不要忘记:学习如何提升学习效率 ≠ 学习。

回到学习效率上来,上面已经给出一些不错的资源。此外,讲学习效率的内容的基础学科大都是认知心理学,所以有兴趣不如直接从源头去看。

文本知识库关联的资源文件如何存储

Cam @李宇晨 你好,有个疑问想问问你 (这个问题虽然是指定问 @李宇晨 的,但是如果有谁也有想法,也欢迎一起来讨论):

这么多年来,你的 Emacs 知识库应该都存了不少资料,当中有图片、影片、电子书、PDF 等等。这些都需要巨多硬盘空间来储存,那么我估计你这些资料应该不会存放在电脑的硬盘上。所以想知道你究竟是存在了外置硬盘、网盘还是 NAS 里?

还有,基于以上的储存方法,可以做到多电脑端同步吗?

李宇晨 @Cam 居然被点名了 😂 首先需要说明,Emacs 只是知识库,存的是我的笔记;影片、书籍等都是由其他专门的软件管理,然后由 Emacs 引用。我确实有一个四盘位的 NAS,所有的资料都存在这里,但是为了使用方便,部分资料也会同步到电脑,分情况讨论:

管理工具包含内容存储位置同步方式
Emacsorg-mode文件,以及笔记中的图片、drawio 文件、xournal 文件、bib 文件等所有的电脑,NAS,坚果云坚果云、Nextcloud
图书库calibre所有已读和想读的图书条目,电子书文件所有的电脑,NASNextcloud
电影剧集库tinymediamanager电影、剧集等视频NAS电脑不会同步,但是会映射到电脑,像本地文件一样使用(不过外网确实会比较慢)

论文、课程、播客等其他资料与图书、电影类似,区别在于管理工具不同。

不用 Emacs 管理的部分,都可以导出 bib 这样的通用格式,与 Emacs 结合使用。

同步方案大致是三种:

  • 笔记库:非常重要,而且体积相对较小(几百 M),会用坚果云同步到各个电脑。也会用 Nextcloud 同步到 NAS,因为自己的 NAS 能保留的历史版本更多。
  • 图书库和论文库:比较重要,需要经常翻阅,也会经常检索,所以不能只存在 NAS。但是因为体积比较大(几十 G),坚果云承担不了,所以会用 NAS 上的 Nextcloud 服务同步到各个电脑。
  • 电影剧集库、课程、播客等其他资料:不会经常翻阅和检索,而且体积很大(上 T),存在 NAS,不会同步到电脑,但是可以通过内网或外网直接访问。

Cam 大概在两年前,我其实有试过入门 Emacs,我一开始是配置 Spacemacs,而且还成功作为编辑器使用了 2 个月的时间,可是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究竟是升级了 Emacs 的版本,还是 brew upgrade 了一些东西,然后就出 bug 了,怎么也弄不好。

后来正值这个契机,也想改善一下 Spacemacs 启动巨慢的问题,就跑去研究起 Doom Emacs,谁知道简直就像个 vanila 版本,更多东西需要自己去配置,单单安装好一开始,就已经出 bug,完全无法进行下去。最后我只能灰头土脸地退回到原本熟悉的 vim。[…]

我在想,如果我第一步,可以先简单复刻好你现在的 Emacs 配置,而不要去想什么其他高深的方法论等,应该就会是一个简单友好的开始。

李宇晨 Emacs 这个东西确实跟 Emacs 版本和各个扩展包的版本关系紧密,有时我也会遇到一些不明所以的问题,所以 Emacs 的配置我也会做版本管理,扩展包一般也锁定到某个版本。

先选一个用着也没关系,现在不少软件是基于 markdown。未来要迁移到 Emacs,Markdown 转 org-mode 很容易。不过 markdown 中的笔记链接会怎么处理,确实还没有研究过。

如果有意向未来使用 Emacs,但是短期 Emacs 还配置不好,可以考虑使用 logseq,用 org-mode 格式存储。以后用 Emacs 编辑也是一样的。

我自己也觉得 Emacs 最强大的地方是与其他软件的协同,与任何文件的链接。除了视频的时间戳跳转,我也很喜欢跳转到 PDF 的某页。这个功能不少软件也有,但是底层逻辑是有差异的。其他软件大部分是用我的软件阅读标注,才能导出一个可跳转到指定页的链接,链接类似 uuid,基本无法脱离这个软件。而 Emacs 不限制使用什么软件阅读,它会从 PDF 批注中导出笔记,链接类似 PDF 文件+PDF 页码,这样就很灵活啦:我可以在任意支持 PDF 批注的软件中阅读,也可以在任意支持 API 的 PDF 软件中打开指定页。

知识管理软件的选择

清顺 Notion、Logseq、Obsidian、Roam Research、flomo、飞书、语雀、为知、印象,哪个知识管理软件更好用?之前,我每天都陷入这个迷思中,在不同应用中徘徊,但最近有些不同的思考,跟大家同步下。

知识软件不是用来管理知识的。知识记录下来,并未属于你,只有使用了才是你的知识。

这看起来是基础认知,但我之前就一直没看透,每次只是把知识记录在软件上,就觉得自己得到提升了。可是我当要用某项知识时,它们分散在不同应用中。虽然要找能找到,但过程非常麻烦,也难以对外分享输出,甚至出现自己不清楚放在哪里,也不清楚是否记录的状况。知识记录花了一个小时,寻找和重新消化又花了相等的时间。这样的知识记录真的有用吗? 

突破迷思后,我把大部分知识转为 markdown 文件中,然后用 docsify 将知识聚合到同一网页中,方便搜索和管理。

目前,我切换到新模式一个月了,明显感觉到学习和知识使用效率提高,开始摆脱「知识软件奴隶」的身份。我的开源笔记页面结构: 

  • 置顶:日常习惯、健身、阅读、思考。
  • 代码区:常用代码学习笔记。
  • 网站部署:网站所需的平台、工具和知识收集。
  • 页面开发:网站生成和页面插件工具。
  • 应用区:常用应用、Chrome 扩展及相关教程。
  • Windows:系统相关问题和优化。
  • 生活区:日常生活记录和心得。

笔记结构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要看到自己觉得需要记录的知识,都会往笔记里丢。当下次使用时,再考虑如何去整理。如果这项知识长时间用不到的话,又有什么整理的必要呢。

为什么要用 Markdown 本地文件,Notion 等在线应用不是更方便吗?Notion 确实方便,不用自建图床,样式也很丰富,但它并不能 100% 被你掌控。整理笔记时,我经常被 Notion 的样式所限制,而无法在 block 间自由切换。比如你在飞翔,Markdown 是自由的天地;而 Notion 被隔成一个个小房间,你在一个房间待着很舒服,但一旦要切换去另一个房间,就必须脱离 block,不像 Markdown 可以自由飞翔。

没有服务器,能不能用 docsify?没问题,终端中执行docsify serve即使用电脑作为 docsify 本地服务器。涉及隐私的笔记,我只会保存在本地,然后借助 AutoHotKey 脚本实现开机自助搭建 docsify。后续有需要的话,我写个适用性强的脚本再分享出来。修改后自动同步到服务器 我的代码、文章都部署在 GitHub 上,同步后使用 FTP-Deploy-Action 将更新内容推送到服务器上,步骤参考 开源笔记

ROB1N 我们一般称之为「效率中毒」。其实这个真的就是看习惯,比如我之前也折腾这个折腾那个,现在统一都用飞书和 VScode。

李宇晨 我理解 docsify 更像一个静态网站生成器,更多是为了分享。如果只是为了搜索、管理多个 md 文件的内容,大部分支持 md 的笔记都可以做到啊,用 docsify 的优势是?

清顺 @李宇晨 除了分享之外,docsify 多级侧边栏非常方便。其他笔记软件确实也可以做到,但它们大都把单个 md 文件视为一个区块,而不是将所有文件视为一体。

另一个原因正如 @ROB1N 所说,这太看个人习惯。我个人非常喜欢 docsify,所以几乎所有内容都喜欢往里丢。试过用 Logseq、Obsidian 来管理 md,虽然有自动双链,反而找不到东西。内容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更习惯树状结构。

M2 MacBook Air 与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选择

ideapply 大家在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是愿意选择 M2 Air 还是 14 寸的 Pro? 我的话肯定买 16+512 的,所以价格差不多。

ROB1N 因为我是文字办公,所以 Air 对我就足够了,但是回到几年前我还在剪视频的话,肯定会选 Pro。

Kiririn 我用 iPad Pro 和妙控键盘解决外出办公的需求,所以选择了 14 英寸的 MBP,否则的话我一定会选择 M2 的 MBA。

MBP 的确是太重了,带出去过两次,压的肩膀痛。放在膝盖上有感知但不构成负担,方正机身带来的四平八稳的确是挺舒适的。

不够 Pro 日常使用几乎不发热,只有在长时间运行高负载的图形密集型程序时才会有感知明显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的风扇也比较安静,人位噪音在一般的环境声下很难察觉。续航方面,撑不住连续使用一整天,但正常的外出一天完全没问题。

周毅伟 已经买了 14 寸 16G+1T,现在再选的话还是选 14,放包里重量感觉差别不大。

ソリトリ 我就不纠结了,文字之类的轻度任务手头有 17 款 12 英寸可凑合几年,14 英寸感觉在性能和便携间平衡得不错了。

十七 14 寸 Pro,3 斤和 2 斤半的重量在背双肩包时几乎没差别。

EricLi404 两个都买了,用途不同:14 寸 Pro 32+512 在公司用,13.6 寸 Air 8+512 准备在家加班用(主要是新的黑色太好看了)。

透气性好的 Apple Watch 表带

Ryekee 我在夏天会大量出汗,空调房里工作得猛了也出汗那种。官方的回环式编织、单圈编织、硅胶、米兰尼斯都用过,手腕处会闷汗闷出汗藓,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时不时换手腕戴表,或者干脆不戴表。但还是希望可以直接从问题关键上解决。

ZxoudXc 这些我都用过,同汗王。我自己的解决办法是:硅胶(最舒服的材质了) + 一点点风油精。不能说根治,但是体感很爽,特别是在空调房里面。

木木 我之前也会有这个问题,用 Nike 的那个孔状的表带改善了。然后我用洗眼镜的超声波盒子每天洗表带,汗藓情况进一步改善。于是我最后通过实验,每天用酒精消毒液洗表带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早中晚各一次。

Randir 我是两个回环式运动表带,每天戴表洗澡顺便把表带洗一洗,出来就换一个表带顺便充电。

刘偲宇 试过 5 款官方表带,现在 90% 带 Nike 有孔表带,吐血推荐。

icelink 同样推荐 Nike 有孔表带,唯一正价买的一支表带,但特别值!

怎样给从未接触过的业务估计时间

Neet 请问下当工作中需要为从未接触过的业务或者任务估时,有没有什么方法、注意点或者技巧呢? 比如最近接手一个换皮项目,项目用的大概是四五年前的工具版本,要求评估接入谷歌登录和谷歌支付的时间。项目的开发工具有在使用,但版本过于久远已经有很大的差异。我本身从未接触过谷歌 SDK 与安卓开发,Java 属于是能看懂、但是要动手写得找参考或者找语法说明,对接的运营要求尽量在两周内搞定,现在就感觉很头疼。

ZxoudXc

  1. 如果公司有 PMO,参考历史文档、资料、过程资产;
  2. 如果公司啥也没,外包是个好办法;
  3. 如果外包不方便,公司内部寻求帮助。

土土 可以这样,当你给不出任务估时,就给出能「给出任务估时」的时间,这就是计算机领域的「万事不决,就再加一层」。

就比如我刚踏入社会时,我接到了一个新的需求,这个需求的产研刚刚都被裁了,我无法给出技术评审的时间,那就和产品和技术负责人说,如果只是我一个人的话,需要至少 3 天了解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3 天后给出技术评审的时间。然后,给出技术评审时间可以说 3-4 天后技术评审。

当然因为我当年入职的是电商,比较卷,所以 3 天是很长的时间了,如果不卷的,可以拉长到 5 天为一个单位。

EricLi404 把 xx 天后搞定,改成 xx 天后给出排期,一步步来,留点余地。

Steam Deck 分享

索索 Steam Deck 的确是那种能让你感到科技进步的美妙产品,你会产生「这真的是我能躺在床上也能体验的游戏吗?」的想法。《Stray》这种小品级别作品,全部特效开最低,锁定刷新率帧数 45,平均 15W 左右,能玩上三小时,已经很满足了。玩 2D 独立游戏锁个 10W TDP,8W 能跑 60 帧数,四五个小时畅玩一下午。

Ryekee iPad 支架+PS Remote Play,也是可以在床上畅玩一下午的享受(索狗最后的尊严)。

PlatyHsu [楼主的同事] 收到,知道你畅玩了一下午了

sainho [楼主的同事] 在?老麦让我来和你把手上的工作交接一下

关于 TeamViewer 的隐私警示

PlatyHsu 有人发现远程桌面软件 TeamViewer 的 Windows 版会在系统中安装一个名为 TeamViewer15 的奇怪字体,这个字体只包含 TeamViewer 一词中的字母和个别数字,并且造型诡异(下图),可以认为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作者随后联想到,一种常见的追踪方式就是枚举系统中的字体,由此判断用户所用的操作系统和安装的软件(称为 font fingerprinting)。于是,他检索了 GitHub 上一些用于指纹追踪的第三方库,发现其中很多确实将 TeamViewer 字体作为识别对象之一,由此判断 TeamViewer 安装这个字体的主要目的就是指纹追踪。TeamViewer 目前没有公开回应此事。

PS:如果想了解 font fingerprinting 是怎样运作的,可以访问 https://browserleaks.com/fonts 查看。主流浏览器中,Safari 和 Firefox 已经会通过虚报系统中的字体来防御这种追踪方式,其中 Safari 更是做到了类似于自我阉割的程度,禁止网页用 font-family 属性显名调用任何自行安装的本地字体。Tor 浏览器也采用白名单方式让用户的字体列表失去显着性。

© 本文内容为少数派独家版权,仅限少数派会员在本平台阅读体验,不得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评论区
精彩评论0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精彩评论
还没有评论,来发表第一个评论吧
成为少数派会员方可评论,立即加入 。若已是少数派会员,点击登录
会员新功能
内容侧边栏
点击这里拉开侧边栏,即可查看会员内容列表,快速切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