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7 日,我发布了 Newsletter 「更好生活」的第一期。这之后的每周一,我都在向「更好生活」的读者投递过去一周我收集的有益生活的 3 个点子。
截至 8 月 1 日,已经发布投递了 20 期,这是我写的最久的一份 Newsletter。在此之前,我尝试过两次,都倒在第 5 期的门前,不期而终。
这一次能够持续写 20 期,我有一些心得想分享,或许能给一些也想持续写作的朋友一点参考,文末也整理了我写 Newsletter 的流程、工具和信息源。
一、从摇摆到坚定
2021 年是国内 Newsletter 复兴的一年。我在这一年的春天,开始订阅国内外的一些 Newsletter;竹白、知园这两个 Newsletter 工具,好像也在 2021 年诞生;而小报童则在这一年的年底上线;彼时,少数派社区里也有一些创作者推荐订阅的 Newsletter 清单。
受 Newsletter 创作者的影响,我也想做一份自己的 Newsletter,因为一直希望打造一个自己的作品,这就像在更早期的时候想做一个公众号一样,但是如何持续做,一直都是个问题。至少在 2021 年和 2023 年的两次尝试中,我都失败了。
站在 2024 年的节点去回望过去两次尝试的失败原因,最直接最浅显的 2 个原因是:
- 持续输出的前提是持续输入,有足够多的原材料拿来加工,但在 2021 年我还没有持续阅读内化的习惯,也处在工作的舒适期和忙碌期,没有十足的动力去更新;
- 持续输出的前提是持续加工,2023 年也积累了一些阅读素材,但是当时还不算处于勤于思考的阶段,只去原模原样地搬运分享 X 上的精彩帖子,没有我的个人印记,不是我本人的作品,和打造作品的目的相悖。
在这两个直接原因背后,根本的原因是,初心摇摆,动力不足。
我虽然早就有打造一个作品的想法,可以这个想法一直只是个想法,我从来没有为这个想法付出多少努力,我安逸于我的本职工作中,对工作之外的创作初心并不坚定。
而我也一直禁锢着自己,我有强烈的公开表达的羞耻心,我害怕在互联网上的表达被熟人看见很尴尬,我不敢把自己推到公众面前去发表观点,只习惯在互联网上做个信息获取的小透明。
那么,是什么促使我把打造一个作品的想法付诸实践,让我突破自我的桎梏,去敢于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呢?
裁员。
今年 2 月份,我在少数派社区发表过《在波折失业的 2023 中,我学到了这些》,我完整回顾了我毕业后的职场经历,我发现不管是我,还是我所在的公司,都有许多违背常识的心态和决策。
经历裁员,我意识到个体不可能依附于任何一家企业,我必须把自己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创造,去把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决定回归常识,回归自我。
真正开始在即刻发表一连串的想法,正是接到裁员通知的时候,可以说,是外力的冲击,让我不得不突破公开发表的羞耻心,把积压多年的想法去落到实处。
在真正开始写新的 Newsletter 之前,曾经尝试写一些博客,但是没有固定的时间约束,写得很不规律,我希望用一周一更的 Newsletter 为我的生活和写作建立秩序感。
于是在即刻连续活跃 2 个月后,在 3 月份,决定重新制作一份带有我个人印记的 Newsletter。这一次重新出发,相比前两次,想要靠自己做个作品的初心从摇摆到坚定,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完备的经验去持续写作,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创作个人作品的初心、重建个人写作秩序之外,让我持续写 20 期 Newsletter 的具体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对数据不抱期待
经过 2 次失败,我明白对一个素人而言, 如若不是去搬运其他创作者或名人的内容、不去依托其他流量平台推广,Newsletter 很难做到快速增长,连竹白、知园这样的平台都无法持续经营,何况是创作者,所以我真正的目标只是做个自己觉得过得去的作品,持续性大于一切。
最开始制定过一个目标,是写到年底有 500 个订阅者,但写了 20 期,只有 60 多个订阅,反倒是当我同步到公众号后每周都有零散的两三个人关注,目前公众号有 100 个订阅者。于是我重新调整了目标,到年底 Newsletter 能有 100 个订阅者,公众号到年底能有 500 个订阅者。
但如果年底没有达成目标怎么办?不能怎么办,实际上我确实不抱希望,我只是想持续地去做好这件事。Nat Eliason 曾经说:
学习微积分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这是为了证明你可以做困难的事情。 做困难事情的能力也许是你可以为自己或你的孩子培养的最有用的能力。
这就是我想证明给自己看的,我可以持续做一件事,我可以纯粹的做个自己的作品。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要做一个内容作品,为什么偏偏选择写 Newsletter,而不是去做图文、做视频、做播客呢?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2、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创作
图文、视频都可以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去发布,这三个平台自带公域流量,相比写 Newsletter 更容易被观众看见。
播客,现在也有小宇宙这个平台,虽然播客节目被编辑精选的概率比较低,但是也比 Newsletter 的增长更具可能性。
写 Newsletter 只能靠自发传播去做增长,但是前文有提,对我而言,持续性大于一切。做图文、做视频,对视觉设计的考验要求比较高,而做播客则对文稿的要求比较高,这三种内容形态对我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Newsletter 是最低成本创作的方式,我选择了一个在我能力范围内可以持续的创作形态。
我曾经尝试过在小红书录制自己的视频,也做出过上千赞的视频,但是每一次拍摄和剪辑对我而言都是巨大的精力消耗,我还需要为此去学习如何打光,去升级我的电脑设备,太麻烦了。我也尝试选择制作拍摄剪辑粗糙的视频,但是每次回看,还是过不了自己审美的那一关。
所以 Newsletter 是最适合我,最能让我持续去创作的形式。
而在具体的 Newsletter 的呈现形式上,我又参照了 happy、colby,选择了「链接+想法」的方式去写,这也是目前许多 Newsletter 创作者所采用的形式,把过去一周看到有意思有启发的内容和其链接摘录下来,然后附上自己的想法点评,这种形式相比单独写一篇结构完整文章,更加轻松简单。
3、解决输入和加工问题
从 1 月份被裁员,到 5 月底重新入职,这中间的 4 个月,我都 Gap 在家,没有安排任何事情,甚至都没有外出线下面试。
所以我有富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我也只做了阅读和思考这两件事。由于有更多时间阅读和思考,解决了输入和加工问题,写作输出便更加水到渠成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感谢有被裁员的经历,给了我在家待业的安逸空闲,帮助我跨过了早期最容易放弃阶段,在我重新回归职场时,我已经写完了 10 期,也建立起了每周更新的流程,积攒了持续更新的信心和技巧。
4、用宽泛的定位去写想读的内容
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是输入和加工的结果,我所能写的一定是我日常阅读或日常实践的内容。
我曾在 Notion 里介绍自己:
不热衷宏大的商业科技,聚焦如何更好地生活,关注知识管理、效率工具、内容创作。
因此,我把 Newsletter 的名字定为「更好生活」,定位成「每周一投递 3 个有益生活的点子」。
更好生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一切内容,都可以说是服务于更好生活的,这样便能确保我既可以在 Newsletter 里写我感兴趣的知识管理、效率工具,写我日常会实践到的内容创作,也可以写我不同阶段感兴趣的话题,如哲学、心理学等。
我也有观察我所国外的一些 Newsletter 创作者,大多数都在写 Self-help 话题,这和我所写的是一致的。而像国内的 Newsletter,以产品沉思录为代表,虽然定位是「产品」,但内容也不仅限于「产品」,还有「知识管理」、「人生哲学」等主题。
不要被主题框住,随心所欲地,只以自己的兴趣为准,可以降低持续更新的难度。
5、公开创作是一种约束
在知道会被裁员后,就在即刻活跃表达,去克服自己的羞耻心。在我要写 Newsletter 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百多粉丝。当时我也决定用「家屹」这个 ID 一直表达下去,所以在我写完第一期 Newsletter 的时候,就在即刻发布了动态,告知大家。
而后每更新一期,我都会在即刻上发一条动态,并且还公开说过要持续写下去,这让我有了被大众监视的约束感。至少有 2 期写得比较艰难的时刻,就是靠被监视的约束感熬过来的,我羞于在大家面前做一个无力履行承诺的人。
不过我知道,我这份 Newsletter 的体量,即便在某天突然断更了,恐怕也没人会发现,更没人会来私信我。只是对自己来说,面向大众做无法履约的事,很羞耻,这种约束是对防止断更有兜底的作用。
三、流程、工具和信息源
基于上述原因,我从 3 月份持续更新到现在 8 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用趁手的工具,建立一套写作流程,并且还整理了一份信息源清单。
我目前的具体写作流程和工具大致是这样的:
1、我会尽量在每周确保在 Cubox 阅读 5-10 篇文章,在微信读书读完 1 本书;
2、读到有启发的,觉得可以放进「更好生活」的内容就标记起来,在 Cubox 里会打上「更好生活」的标签,在微信读书或者纸质书上读到的,会划线,然后在 FlowUs 或者 flomo 里记录下来;
3、每周一,要写成文的时候,直接在 FlowUs 里调出「更好生活」的开头结尾模板,然后在 Cubox、FlowUs、flomo 里找到标记的内容,筛选出要分享的 3 个点子,复制进模板里,然后写下自己的想法,贴上原文链接,形成一篇可以发布的 Newsletter;
4、检查完毕,把成文复制进 Quail 和公众号,选择一个合适的封面,上传推送;
5、把公众号的链接和 Quail 的链接,分享在即刻。
所以我写 Newsletter 的工具和平台,有微信读书、Cubox、FlowUs、flomo、Quail、公众号,之前我一直在用 Craft 写作,因为现在做 FlowUs 的产品运营,所以日常就用 FlowUs 取代了 Craft,其实体验也不错。但是在离线状态下,我还是会用 Craft 来编辑。
至于为什么选择 Quail 来发布,是因为竹白、知园都已经不再更新,虽然 Quail 的访问速度比较慢,但是一直在迭代,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和开发者联系解决,而且 Quail 的页面很美观。
我在找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建立了一个价值阅读索引,把我认为值得去阅读的,找寻写作灵感的创作者汇总在一份表里,这是我的重要信息源,在我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就去翻阅这份清单。
另外,我还想推荐一个我在写作时会听的歌单,它可以帮助我快速进入状态。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它相比后摇、古典,更让人放松,仿佛置身于旷野之中。
四、未来计划
「更好生活」每一期的标题,都是有编号的,从 001 开始,到现在是 020,为什么不是从 1 开始,而是从 001 开始呢?是因为一开始,我就想写 100 期。
所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至少写满一年,52 期。如前所述,持续写作最大的意义是面向自己的,就像学微积分一样,也许它们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但它们可以提高自己的 baseline,可以向自己证明,有做困难事情的能力,也培养自己解决难题的信心。
从目前来看,我也从「更好生活」中收获了更多表达自我观点的勇气,因为「更好生活」是我自己的地盘。
不过,保全持续性并不是不去改进的理由。写到第 20 期,我也逐渐意识到,我写的内容并不都是可证伪的,或者说我这类 Self-help 的内容很容易走向空洞的大道理。
而且,在选择了「链接+想法」这种相比「围绕某个主题的文章」更简单的形式之后,对自己而言,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更少的成长性。
所以未来,我会在保全持续性的前提下,去写更能落在实处的内容,去融入更多现实在做的例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也想去挑战用文章来表达,把某一个概念或主题讲明白。
至于增长,最快的方式是被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周刊推荐,我目前全靠自己的即刻发布,短期应该也不会去做大力推广这件事。
所以,我会继续用一种比较慢的方式去保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