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2023 年度征文:分享你的关键词」的第 2 篇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回归」
2023 对我来说是波折动荡的一年,我看着亲手参与打造的公司倒闭,再从大厂愤愤不平地离职,最后又被中意的内容公司裁员,以「失业」结束这一年。
在这些职场变故面前,那种恍惚、不甘、受挫、羞耻的复杂情绪席卷全身,一样都没落下。
悲观时,会发问这些经历是否就如宿命般出现,预示自己碌碌无为的一生,于是堕入自我怀疑的迷惘黑洞里。
时间总是抽身质疑的药剂,几个月过去再回头看这些经历,反倒觉得是一堂宝贵的人生课,让我停下忙碌的步伐,回归常识,回归自我。
回归常识
不要把时运当作能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初创公司,负责内容增长,我以 0 号员工的身份加入,见证了这家公司从 0 到 1,从 1 到 100,再从 100 归 0 的完整历程。
在快速尝到了流量增长带来的蜜果时,创始人和所有员工都笃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也验证了这个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于是快速复制扩张。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团队人数从 10 到 100 个,100 这个数字对大厂来说不足挂齿,但对所有初创公司来说却是庞大的,也是疯狂的。放到现在的环境里,这已经是 10-20 个小而美的产品团队的规模了。何况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做出足以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只是抢占了平台的流量先机。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作者涌入平台,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这个时候我们还躺在功劳簿上,目中无人,对内容也并非心怀敬意,没有创新的意识,失败是注定的。
错把时运当能力,作茧自缚,抢占了先机却不去构建能力壁垒,当后起之秀发起追赶时,崩塌就是一瞬间的事。在 2023 年的春天,这家公司用三年半的时间,快速地走完了一个轮回,进入休眠模式。
实际上不只是公司这样,个体也一样。我曾经和公司的创始人一样,也以为自己有过人的能力,直到公司接近倒闭时,才反应过来,自己的能力是一部分,但更多是吃到了平台的红利。
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分清什么是时运,什么是能力。而在能力增长这件事上,我始终觉得需要找到一个好的环境,于是,我选择进入一个大厂。
不要执迷于大厂光环
我带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进入一家国内市值 Top5 的互联网公司,结果又是一段违背常识的经历。
对于所有没进过大厂的人来说,大厂是自带光环的。你必须承认大厂里的员工,普遍比外面小公司的员工更优秀。但如果你的岗位是边缘业务,很可能遇到的都是一堆喜欢做数据报表、擅长「向上管理」的人,他们指望着你一个人负责整条业务线的多个流程,指望着你来改变业务现状……
当时我所在的团队就是这种情况,一个销售团队试图用小成本来搭建一个两三个人的内容小组,来帮忙获取线索。但他们对内容的了解知之甚少,我的 leader 甚至都不知道怎么登录内容平台的后台,我就是那唯一一个真正做过内容的小兵,我需要从头开始创建账号、做内容、做运营,甚至还要负责线索的转化……
显然,在这里我能学到的是如何适应大厂的话语体系、如何写周报、如何开会,对我想提升的内容能力,没有一点帮助,只是多了一个大厂的 Title,不久后选择了辞职。
这一段经历的教训是,大厂固然有光环,但也要仔细甄别,就像甄别所有初创公司一样去甄别大厂里的团队和业务,同一个大厂里的团队和业务天差地别。
我依然需要寻找一个懂内容、认真做内容的团队。
创造利润才是立身根本
很幸运,我很快接到了一家内容能力很强的团队的 offer。和我设想的一样,他们即便早已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也依然重视内容、尊重内容,也开发了许多好的产品,不做噱头生意。
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很专业,也有清晰的内容生产流程,从选题、到文本、到视觉呈现,每一个句话、每一个画面都会被充分讨论,且不盲目跟风,每一位 leader 和同事,都在为内容马不停蹄地团团转。
不过有意思的是,从来没有一个领导跟我说过我们这个团队的目标,只是在日复一日地迭代着我们的内容,我们的内容也确实慢慢拿到了一些小结果,但是并没有带来过收入。
我天真地以为,或许这家公司和这个品牌家底很厚,给足了我们时间去测试、去探索、慢慢让内容带来商业化收入,我也从来没有主动向 leader 问过我们的目标。
结果年底突然就被通知,我们的团队要被优化裁员。如果不是被裁员,我想我会在这里至少待 3 年,但是忘了一个常识——为公司创造利润,才是立身的根本。
回归自我
如果说要给 2023 年的这些经历,梳理出一条主线的话,大概就是:我试图找到一家专注做内容的公司,来提升自己的内容创作能力,却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很大程度上是我忽略了基本常识的结果,但同时也让反思,为何不拐向自己,为何不自己做内容,为何不把社交媒体当作自己的实验田和训练场呢?
找回自己的主线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到底热爱什么?我又擅长什么?我可以创造哪些东西?这些我可以创造的东西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获取回报?
其实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主线的过程。
我热爱获取优质信息,我也热爱玩笔记工具,我发现这些热爱实际上最后都指向内容创作。
为什么要关注优质信息,因为「garbage in garbage out」,若每天读新闻读标题党,不只是让自己倍感疲惫,也无法启发自己思考,好的内容无论如何都生产不出来。
为什么要玩笔记工具,因为工具背后的理念也在为创作服务。比如 flomo 以卡片笔记法为理念,它强调建立自己的写作流程,从日常开始积累素材、处理素材,最后让写作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把积累好的素材拼接一起。类似这样的工具,都在降低创作的难度,优化创作的体验。
既然这些热爱,最终都指向创作,那应该带着这样的热爱去创造,去实践。
开始自我的实践
于是,我开始写自己的博客,但是个人博客是没有互动反馈的,也没有数据反馈,我把那些不好意思公开的日常思考和经验,发在博客,当做是写作文笔的训练场。
同时,我也开始在即刻、小红书和少数派写作,写的方向很明确,有关信息管理、有关笔记工具、也有关内容创作,在这三个地方收到数据的反馈,让我拥有持续的动力。
在即刻,我写下自己短篇的思考;在小红书,我策展优质的信息;在少数派,我把拿得出手的博客同步发布,也计划写下更深度的长篇文章,当做自己的作品集;还计划录制一档自己的播客。
当然,这一两个月还没有获得任何收入回报,完全是一种初始的状态。但是当我梳理出自己的主线,并且开始专心写作时,我感觉到即便失业在家,也很充实,当然也很自由。
短期的未来走向
没有收入是不可持续的,经过一两个月的调整,我肯定还需要重返职场,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只是经过 2023 年这一年的磨练,我意识到,我需要回归常识,回归自我。
在职场上,一方面要仔细筛选一个可持续的岗位,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利润。
更重要的是,在个人发展上,把自己的创作作为一种方法,梳理自己的主线领域,在主线领域里持续投入,努力为自己创造利润,从而不依附于任何公司。
坎坷波折总是炼人的,但我依然希望读到这里的你,不必经历这些坎坷,也能拥有基本的常识和对自我的认识,希望你一帆风顺。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