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键盘爱好者,我的主力键盘时不时更换。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主力使用一些以 40% 为基础的衍生配列。就我个人的使用场景与需求而言,40% 这样的小键盘不仅足够满足我的个人需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超过了我过去常用的 65% 配列。

这篇文章,我主要聊聊 40% 键盘,并分享一下我的 40% 配列键位设置。

为什么使用 40% 键盘?

我最早尝试 40% 的原因非常简单:好看、小巧。

和常见的 60% 以上配列键盘相比,40% 键盘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缺少数字行,只留下了字母区和少量符号。一部分衍生配列可能会加回数字行,但要么不完整,要么位置发生变动,想要保证日常使用的连贯性,还是要以字母区为主。

我希望自己的桌面可以不被键盘占满,所以长久以来都是 65% 配列的忠实用户。两三年前我就因为美貌入手过几次 40% 配列的键盘,但又都出手了。原因也很简单,没有数字键且缺少大部分符号键会导致使用习惯的巨大改变。

事实上,它不是不可用,而是需要根据使用习惯不断主动调整键位设置,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这也是为什么 40% 键盘其实也一度出现量产型号,但现在已经逐渐销声匿迹——量产厂商常常忽略自定义配列的需求,而对小配列来说,这十分必要,厂商预设的键位再周详也不会完全贴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此外,经过这段时间的使用,我体会到了 40% 爱好者常常提及的另一个优点:紧凑配列让手指移动的距离大大缩短。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这种配列带来的输入体验可以比标准配列的键盘更加流畅。为了说明这一点,我需要再次请出「标准键位示意图」。

boxcnkkH6z8mPvJKb5yTeIt0VYe

上图是一个标准的主键区(60%),每一种颜色代表标准指法中一根手指需要按的键。在休止时,手指停留在以 F、J 两键为基准的中间行(home row),大拇指独立在空格一行。如果想摸数字,手指就需要向前伸两行,如果要按退格和回车,小指挪动的距离则更长。对于小指力气不够大习惯用其他手指按退格的人来说,手掌挪动的距离会继续增加。而与此同时,力气最大的大拇指无所事事,对一般人来说,尽管两根大拇指都在空格上,真正主力敲空格的也只有一根。

标准的 40% 键盘采用 12u 宽 42 键的设计,比常规布局短了 3u,无论最终你采用了怎样的键位设计,退格和回车终究会比标准配列更近。此外,因为小键盘需要更频繁的切层,它们常常采用分裂空格来提供更多按键,通过固件设置赋予大拇指更多的功能。

boxcnnmGO66QNRAld9Z4XD7o8j9

彻底熟练配列之后,使用者可以做到两手手掌几乎不挪动,只靠手指屈伸就完成所有的击键,输入节奏也可以更加规整。

我设置 40% 键位的思路

因为我有很多把键盘,时不时可能在多个配列间切换,我的 40% 键位设计思路相比纯粹的 40% 用户可能没那么激进,尽量在顺手和兼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因此,我的键位秉持着这样的基本原则:

  • 尽可能保持标准配列的排布;
  • 把长按没有意义的按键赋予切层功能。

我拿比较接近常规 40% 的 Bumon42 做例子。这把键盘没有采用常见的 TMK/QMK 固件,而是为了提高蓝牙连接的体验采用了还没有可视化固件编辑器的 ZMK。配列示意图是在并不适配的 Keyboard Layout Editor 上搓出来的。这把键盘的特点是右下角可以把按键替换成旋钮(编码器),我现在就上了旋钮在用,而且空格左侧分裂为 2.75u,符合我用左手按空格更多的习惯。示意图中右下角的按键表示按下旋钮,下方的两个小按键左侧逆时针旋转,右侧为顺时针旋转。

40% 键盘的流畅输入依赖于切层与单键多任务的设计。常见的单键多任务有三种模式:

  • 长按切层;
  • 长按转为修饰键;
  • Tap Dance(双击切层/输出第二键值)。

单从键盘操作来说,Tap Dance 是我认为比较适合小键盘的多功能设计方式,多击比长按更敏捷,而且因为按压不稳导致切层失败/输入失败的几率会小一些。但我自己有一个不好的输入习惯,我会在写不出东西时狂按同一个键,可能不小心就敲出 Tap Dance,反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长按方案下,如果想达到连续输出的效果,可以连点两次并长按实现,更适合我的打字习惯。

所以我的多任务主要依靠长按短按来区分,我的切层标准也来源于此,整张键盘一共分为四层。

默认层

我的默认层(层 0)就是将字母区保留,同时将两个常用的功能键抬到这一层,并且保留最常用的逗号、句号以及斜线(问号)。

boxcnOlaXrXETUtAekr950mwbeg

由于右下角是旋钮,所以我将偶尔需要多次按下,但并不是天天在用的 PrtSc 放在按动旋钮上。并且把上和下放在旋钮上,方便日常浏览网页、调整视频音量等。第一个切层我设成了分裂空格的右空格。短按时(击键时长小于 200 ms)判定为空格,长按切至层 1。

事实上,更加常见的做法是将左右两个空格都设置为长按切层,这样可以一侧设为 Lower 层输入数字,一侧设为 Upper 层直接输入数字下的符号,省去一根按 Shift 的手指。但在实际使用中,200 ms 的延迟在高速打字时可能导致字母被误判为切层,所以我去掉了常用空格手的切层功能,专用不常敲空格的右手负责切层,偶尔右手敲击时,间隔也会高于 200 ms。

此外,我将 / 键的长按识别为右 Shift,方便输入符号。左上角的 Esc 分配了 Shift + Esc 直接输出 ~ 的功能。切换至层 2 的 Fn2 沿用了一般键盘右下区域切至功能层的设计。最后一个层 3,我分配给了使用频次不多,而且使用时常为单点,几乎不长按的 Tab 键。

符号层

右空格开启的层 1 是我的符号层。这一层负责了数字和符号的输入。

boxcnMtzJmkyy4LaCs0GRQUdVYS

作为最常用的非默认层,数字和符号的排布尤为重要。常见的更加激进的做法是将数字行在 home row 一字排开,这样在选字的时候也可以不挪动手指。我个人的输入习惯是尽可能遵循标准配列,所以根据常用的输入法备选字数量做了行的切割。五进制输入数字习惯起来也不费太大功夫。

右侧的符号我选择了顶右侧设置,这样可以将 = 投射在 I 键,让中指对应选字的下一页。如果单论输入,这一层保留 Backspace 和 Enter 可能更加合适,具体因人而异。

此外,我把按压旋钮设成了静音。旋转旋钮从上下改成了左右,主要用于移动光标和调整视频进度。

导航层

长按 Tab 开启的层 3 是我的导航层,我把完整的方向键和原本在编辑键区的四个定位键放在这一层。其实在很多 60% 的键盘上,位于 home row 的 Caps Lock 键也常常用于多功能切层,把这个逻辑运用在 40% 键盘同样可以。

boxcnNfKjwOPwRo9K7O5ZOjs9Nh

由于上下左右在功能上可以和 PgUp PgDn Home End 分别对应,我在设置键盘时常常将方向键与这四个定位键放在一样的键上,通过切层区分功能。但这把键盘右下角的按键被替换成了旋钮,我常用的「右空格 + . Alt Menu Ctrl」的方案无法完成。

于是我采用了 Tab + WASD / IJKL 这两组常见的方向组合键来分别完成定位键和方向键的功能。将方向键交给 IJKL 主要因为在输入过程中我如果需要连续移动光标,两只手大概率都在键盘上,而如果需要定位键,一只手在鼠标上的时候比较多,WASD 操作更容易。

除此之外,我把媒体控制键也放在这一层,我的习惯是以 M 为基准设置静音键(Mute),向左排音量调整、曲目调整和播放暂停。

这一层的旋钮改成了 PgUp 与 PgDn,使用的次数不多,主要负责连续翻页。

功能层

最后一层是标准键盘常常配备的单独切层键 Fn,我把它设置成切至层 2 功能层,负责一些剩余的罕用按键、F 区、以及键盘的特殊功能。

boxcnpRhfgMiIjqSnYt38f1cjth

我个人比较少使用 Insert,所以我的 Delete 保留在了其余三个层中,只在这一层分配。12 个 F 区按键可以和第一行的 12 键一一对应,基于我个人 F 区与数字对应的习惯,我把 F12 挪给了 Esc。Caps Lock 用的次数远少于 Tab,分配给功能层的 Tab 位置,算是让这个位置物归原主。

剩余的都是键盘的特殊功能。Home row 的其他按键分配给了键盘的蓝牙设备切换。第三行分配给 RGB 切换。左下角的两个大按键负责调控电源,右侧大键负责键位刷机。右下角的滚轮在这一层顺理成章地负责 RGB 背光开关。

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标准 40% 键盘的键位设置思路。40% 这类小众配列并不会适合每一个人,但对于每一个有特殊输入需求的用户来说,特殊配列一定会在效率或舒适度上超过常规配列。

如果你对特殊小配列也有兴趣,放手试就好了,不试着脱离默认设置就摸不到最趁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