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的时候,突然发现flomo也上线了相关笔记的功能,可谓是主题笔记的好帮手和兜底网。十分建议大家试试。(我觉得我宣传flomo太多啦,是不是应该给我发发钱!)

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书

我读书的时候,时常有一种信息焦虑。特别是在看到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时,总是会怕,自己会不会漏掉了什么,这些东西一定要记下来,不然会忘记。这本书有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是什么逻辑?每个章节内部是什么论证思路?用了哪些论据?......只有自己能够复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觉得我已经“读完”了这本书。所以我总是处在未完成的状态,哪怕读完了书,也总觉得还有大量的信息没有被记录下来,还应该再读。但再读当然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这种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我希望能如此做,其实是希望在别人问起来的时候,我能准确讲述这本书,而不至于同样是读了书,结果人家讲的东西我不知道。可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对的。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自己。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我读的很认真”,也不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考试。这种思维来自于哪里我不清楚,但在学生时代是比较常见的。大家上学时候读教科书,就是要把每个字都灌进脑子里,每个知识点都不能放过。

跟记单词一样。一个单独的单词,你很难背下来,只能每天每天死记硬背。但如果一个单词被放在句子里面,就可以容易很多。如果这个单词你自己要使用,那就记得更快了。像flomo、logseq、obsidian、trilium这种单词,虽然大都不是真正的英语单词,但也是字母的组合,可是我完全没有记忆的过程,因为每天它都在被使用。

我管这个叫 [[context]]。单词需要自己的context,读书也一样。读书其实是在获取各种信息,而信息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被放在特定的context中,成为一个“依据”,才有价值,才容易记得。

诚然,读教科书或许要硬背。一方面是因为应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科书编排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的论述类书籍不同,教科书本身就是用知识点穿起来的,条分缕析非常明确,有标准答案。但一般的书是没有的。举例而言:

我们想在生活中获得的不止是,或者根本就不是心理状态或“内心体验”,无论快乐或是不快乐。我们不只是想要有创造诗歌的体验,我们想要实际地创作诗歌;我们不只是想要恋爱的体验,我们想要实际地恋爱,我们也不只是想有完成某事的成功体验,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毫无疑问,当我们实际恋爱或真正成功时,我们也想体验恋爱或成功的感受,并且我们也希望其中一部分感受就是快乐。但就算可以在经验机器里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所欲的感觉,我们也不愿意因此而放弃自己投入爱河和争取成功的真实机会(Lomasky1987:231-233;Larmore 1987:48-49;Griffn 1986:13-23;Finnis1981:85-88)
——当代政治哲学·第二节 对效用的界定 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

读到这段话,不知道大家会是什么看法。我女朋友读完觉得,这是在说“心理上的体验和现实中的结果同样重要,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现实中结果的重视,而认为自己只想要心理上的体验”,而我读完之后想到陈嘉映在《何为良好生活》中对“快乐是什么”的论述:

这两种解读一样吗?粗略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感想。她认为,心理上的体验虽然更直接,但必须以现实结果作为支撑,单纯重视心理是不对的。如果要为这个观点寻找论据,可能就是《流浪地球2》中对数字飞升的反思;但我的感想则是对“快乐”这种活动本身的本体论做反思,快乐不是一种通过大脑刺激能够获得的东西,而是与某种行为强烈绑定在一起的。从净水和污水中都能提取出H2O,但从得奖的快乐和滥交的快乐中无法提取出同质的快乐。(推荐陈嘉映老师为主题的一个纪录片《解释鸿沟》)

我还问了ai,让它总结这段话,它是这么说的:

这段话表达了一个观点: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心理状态或内心体验,而是实际的行动和成果。例如,人们不仅想要有创作诗歌的体验,而是想要真正地创作诗歌;不仅想要恋爱的感觉,而是想要真正地去恋爱;不仅想要成功的感觉,而是想要真正地取得成功。尽管在经验机器中可以轻易获得各种感觉,但人们仍然不愿意放弃真实地去爱和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真实的体验和成果是不可替代的。这段话强调了真实行动和成果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于真实体验的渴望。

AI说,这段话强调了“人们对于真实体验的渴望”,我女朋友读出的是对纯粹心理体验的警惕,我读出的是心理体验和现实体验的一体性。

你看,表面上是同一段话,大家读到的东西却各有不同,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context。所以我一直认为,AI总结功能要慎用,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可能不是纯粹客观的总结或者作者的意思,而是在我们自己的上下文中有意义的段落,它们可能是AI眼中的“无用”,却是我们自己的大用。

所以,读书的目标是充实自己,这句话其实是在说,只有与我们既有认知和上下文相关联的部分,才是书中有意义的部分。要放弃复述一本书、背诵一本书、“吃透一本书”的迷梦——除非为考试研读教科书

主动主题式读书

我有一个暴论,我认为我们从来不应该记读书笔记,而应该记主题笔记。

我认为主题笔记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 明确的主题:主题笔记不是一条笔记,而是一系列围绕同一主题的笔记。它们可能来自同一本书,也可能来自不同的书,可能来自于生活中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来自于一篇推送或者一集播客——总之,它们分享着同一个主题,除此之外什么关系也没有。这个主题要足够小,不能太过于宏观,否则就成了领域而非主题。判断主题是否足够小,你可以假想这个主题能不能写一篇少数派的文章。如果你觉得能写的内容太多以至于一篇文章写不完,那你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但不用担心,细化之后的主题本身也就成了你的大主题的笔记。
  • 好奇心:你必须至少有对这一主题的兴趣。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多,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我最感兴趣的是各种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那么我就没有必要去积累看到过的关于生成式AI底层逻辑的知识。但相信我,你的好奇心总是会与日俱增的。比如一开始我只是喜欢马伯庸的书,去读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但看到他写的徽州府的丝绢税、灰税之类的问题,我又对中国古代的民间负担到底有多大起了兴趣。以后看到这方面的书,我也愿意去翻一翻,而如果在此之前有人问我,你要不要读一本讲明朝民间税负的书?我一定会说,没兴趣。
  • 可深入性:一个好的主题笔记,应该是可深入的主题笔记。你所能够接触到的材料应该能够一点点拼出一个越来越曲径通幽的内容,彼此之间互相关联,而不是没什么关系的收集。比如,有时候我会想,我想读柳永的诗,于是每天都要记一首他的诗。这时候我有了明确的主题:柳永的诗;也有了好奇心,我是真的想读,但效果一定不会好。因为《八声甘州》和《望海潮》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彼此之间不会发生任何关联,这样的笔记没有办法彼此串联。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问题来自于主题的不明确,所以我管这种主题叫“不真正主题”。一个真正的主题,其实是一个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不真正主题则是用某个关键词把一系列零碎的事实强行归拢到一起,从本质上来说,它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所面对的上下文。当然,如果你希望通过研究柳永的诗词来判断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或处境,那么这就成了一个真正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会在诗词周遭形成串联,进而层层深入。

只有在主题笔记中,才是读者自己自主地探索,有自己的上下文。所以我不主张跟着作者走,否则会非常累,而且没有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上下文,对读者来说意义不大。一本书中可能能读出十几个主题,一个主题页可能会涉及到许多的材料。当然,也有可能一本书就是一个材料——这都无所谓,你拥有了自己的书。

一些担心与回应

会不会曲解作者的意思

按照上面的主题笔记方法来做笔记,其实是把作者的书拆分了碎片,把与主题相关的部分单独摘取出来。这样会不会使得作者本身的意思被曲解呢?

其实,作者是什么意思根本就不重要。就像我上面举的例子,作者本身其实是在论述,为什么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不可取。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并没有希望弄清楚功利主义哲学到底有什么坏处,它只是我的一个小兴趣,还没有上升到主题的层面。而我在这段话里面获得了对陈嘉映老师的著作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我而言更为重要。至于作者有没有这一层意思,已经无所谓了。

会不会遗漏重要信息

当然会遗漏信息,但未必重要。

一个信息重不重要是要看语境的。明天的双色球数字对今天很重要,对后天就不重要,对买了的人重要,对没买的人就不重要。一本书中的事例、观点、数据数不胜数,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他们全部记住。包括作者的论证也是,如果你关心如何写作,如何论证,那么这就成为你的主题,你会把作者的论证方法记录下来——但这很显然肯定不是作者的原意,因为除非是教写作的书,否则作者一般不会把让读者学习论证当成自己的主要目的,但没有人觉得记录论证方法是一件错事。

我还有一个看法,重要的东西会自己跑到你面前来。人们能够看到什么,其实取决于你的认知是什么。比如三角形只有在知道三角形这个概念的人心中是三角形,否则不过是碰巧搭在一起的三条线罢了;西夏王陵只有在知道西夏王陵的人心中才是西夏王陵,否则不过是一堆土堆罢了。如果一个信息真的重要,那意味着你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学术/工作课题涉及到了它,那你总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这个信息。——如果你还是找不到,那你总能找到别的类似的信息,来完成你的目标。

世界上没有不可替代的人,也没有不可或缺的信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更是这样了。更何况,冥冥中,我相信你总会遇到一些巧合,那本早就读过的书中,你在恰好需要的时候想起了它里面曾经无关紧要的片段。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

从来没有这样读过书,靠谱吗

其实任何有科研经历的人都这样读过材料——你读论文是怎么读的?难道不是跳着读吗?论文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字斟句酌,我们通常都是摘要目录结论正文的顺序,很多时候只阅读自己需要的片段,而并不通读全文。理科甚至可能只看图表和试验方法。

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担心过遗漏吗?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目标太明确了:写自己的论文。可是一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阅读却总是失却了重心和自我。

这个方法只是把应该的样子找回来而已。

当然,小说除外。

主题笔记写了一大堆,然后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 少数派 (ssp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