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 2023 年度征文活动。我的 2023 年度关键词是:跨界。
写在前面
当「内卷」成为一种常态,并蔓延到象牙塔中,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会选择如何应对呢?
对于这个问题,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或许你依然无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毕竟,每个人选择的路径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在选择路径时,往往还需要考虑一些存在明显偶然性的因素。但是,我仍然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仍然处于学生时代中的你,或是已经步入社会的你,提供一些选择「跨界」路径的思路。
长三角某「四非」高校商科专业本科在读,本专业并不具有推免资格。单凭这一条,相较许多同龄人而言,我已经少了一条参与「内卷」的路径。也正基于此,在我们学校,同学们对于未来的规划,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条路径:
- 考研。通过研究生考试考取境内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 留学。申请海外高校的研究生入学资格,这类同学往往需要在本科阶段取得比较好的课业成绩,并提前准备语言类考试。
- 就业。考公/考编的同学也归在就业一类中。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从某一刻起,我便突然不想把自己简单地归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类。在掘弃了对「学分」与「绩点」的简单追求后,一切似乎豁然开朗。在我看来,远离「内卷」的前提,是给予自己多一点的可能性。基于这一点,我的「跨界」开始了。
病愈之后:对「人生」意义的再思考
2023年开春前的那个冬天,或许是我到现在的人生中最为漫长的一个冬天。彼时,经历了三年「口罩」时期的社会迎来了最为自由的一个冬天,但与此同时,许多人也不得不直面传染性疾病的冲击,在这样的浪潮中,我也难以幸免于难。
许多人低估了这种传染性疾病的威力,我也不例外。当近似于「感冒」的症状刚刚消退,那时的我以为,自己已经「满血复活」,身体恢复到了和原本一样的最佳状态。可又怎曾想,身体一向还算不错的我,突然在冬日里的某个午后经历了昏厥与休克,并人生第一次住进了医院的病房。一番检查过后,这些症状源于缺铁性贫血,而奇怪的是,虽然愈后恢复得不错,但一系列的检查却始终无法查明病因。
躺在病床上时,病房外的一切,似乎对我都已变得遥不可及。你无法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所有的愿望在此时已经归零,只剩下对自己身体健康的祈愿。甚至此时,你还会失去思考的能力,难以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应当往何处去。紧接着,你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落下的学业、未完成的事情、自己的前途……
等到病情稳定,恢复了一些「元气」的我又「卷」了起来——在病床上参加了一次「互联网+」创业比赛校赛的线上答辩。去除了面对面答辩可能面临的紧张情绪,这次线上答辩的效果还算不错。但是,等一切结束后,我又开始思考,「内卷」的意义究竟在何处。
好在这次得并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疾病,只在医院病房里住了一周,我就顺利出院了。从那以后,我开始调整自己曾经十分紊乱的作息,和各种完全称不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你要问我,在这段经历中还收获了什么,我的答案是,开始学会让自己慢下来。
心心相融:在这个舞台上,去看到世界
2023年9月至10月,杭州亚运会与亚残运会召开,我通过团队志愿者的招募流程,正式成为了一名赛会志愿者,赛时在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工作。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是承办亚运会乒乓球、霹雳舞与亚残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场馆,我被分配在媒体运行领域,担任AGNS(Asian Games News Service, 亚运新闻服务)志愿者和APGNS(Asian Para Games News Service, 亚残运新闻服务)志愿者。
与此同时,在杭州亚残运会期间,我有幸经过筛选,作为志愿者代表,以火炬手的身份参加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于我而言,这也是迄今为止的最高光时刻。
去探索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领域
在亚运会赛时,一个场馆的正常运作,需要许许多多工作人员的紧密协作,才能确保赛事的正常运行。亚运会期间,所有与赛会相关的工作人员通常会被分为以下几类:
- 专业工作人员(P类, Personal)。通常由从政府机关、街道或事业单位借调至场馆的专职工作人员组成,专业工作人员是保障赛事正常运行的主要力量。
- 赛会志愿者(V类, Volunteers)。志愿者又分为团体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其中面向场馆当地高校招募的团体志愿者占大多数。分配给志愿者的工作通常是一些辅助类的工作。
- 合同商工作人员(C类, Contractors)。这类工作人员通常由合同商或赞助商派驻到场馆的员工组成,负责完成与亚组委签订的合同范围内的工作。
- 安保人员(S类, Securities)。安保人员通常由场馆当地公安、警校学生或是安保合同商的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场馆范围内的安保工作。
而在一个场馆内,所有的工作人员又被按照工作职责,被分成以下若干领域。不同领域既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密切协作,支撑起赛时整个场馆的正常运行。
指挥部、场馆运行/办公室、人事/志愿者、财务/保险、信息技术、纪检监察审计、竞赛综合事务、竞赛技术运行、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反兴奋剂、场馆设施运维、物流/餐饮、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市场开发/票务、礼宾接待、观众服务、媒体运行、转播、新闻宣传、安保/注册、交通。
我所在的媒体运行领域,接待的客户群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平面媒体记者,负责的区域包括场馆的媒体看台坐席、新闻发布厅、媒体工作间、媒体休息区、场地摄影位和混合采访区。在热门赛事开赛的比赛日,我们在一天内需要接待七至八千人次的媒体记者,同时需要根据「前三后二」的原则提供赛事服务,即赛前三小时开始提供服务,赛后两小时结束服务。除了要负责对接平面媒体记者,还要负责处理和场馆相关的舆情内容,每天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而我的岗位,又是媒体运行志愿者岗位中相对特殊的一个。赛时,亚运新闻服务(AGNS)和亚残运新闻服务(APGNS)团队分别由新华社负责组建的外籍媒体专家团队和杭州日报团队组成,承担着赛时亚(残)运组委官方通讯社的职能,通过官方信息服务系统为各国记者提供新闻通稿服务。因此,亚运新闻服务和亚残运新闻服务在所有媒体中的优先顺序最为靠前,与五大通讯社相同。
对我来说,在同龄人当中,「写作」是我的强项。但面临从未经历过的大型赛会和「大场面」,这又成为了一个我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
作为亚(残)运新闻服务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我需要带领整个志愿者团队为官方通讯社提供辅助服务,同时兼顾媒体运行领域为平面媒体记者提供的成绩公报服务。每天,我不停地穿梭于看台媒体坐席、新闻发布厅和混合采访区,也正因此,我得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朋友,和参加亚运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员们。
在看台媒体坐席,我需要实时关注比赛的进程,关注比赛的精彩瞬间;在新闻发布厅,我需要记录参加运动员和教练员们的每一个回答,并在必要时以记者身份进行提问;在混合采访区,我需要随时「逮到」每一位采访对象,在能力范围内提供不同语种间的翻译服务,同时辅助团队的同事进行采访;在完成这些流程后,我还需要为团队同事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持,以确保新闻通稿的时效性。
相较于其它岗位的志愿者,我通常会被摄像机镜头当作「同事」,几乎没有露面的机会,可以说近乎是一个「隐身人」。但也正是因此,我得以接触到许多曾经只能在转播画面中见到的乒乓球知名运动员,并在交谈过程中,发现了他们的「另一面」。
这其中,既有国乒的一众「国手」,也有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等传统强队的名将,还有在本届亚运会上「异军突起」的泰国、伊朗选手。我发现,远离聚光灯的他们,和普通人并无二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平常的一面,会和记者朋友们聊自己的生活,聊自己的训练,聊自己的心路历程。除此之外,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们寄予厚望,他们总是希望有人能够「更进一步」,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
或许,这将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并不在于这段经历本身对我带来的履历上或是能力上的某种提升。能够站在大型赛会的舞台上,并通过这扇窗口去遇见不同的人,去「看见」世界,这本身就足以永远怀念。
燃烧的圣火,是迄今为止的高光时刻
2023年10月,我经过自主报名和筛选流程,正式成为杭州亚残运会的一名火炬手,以志愿者代表的身份在桐庐站参与杭州亚残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这是我个人迄今为止的高光时刻。平心而论,我并不如其它火炬手那般优秀。他们或是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行业标兵」,或是积极投身公益、致力于助残事业爱心人士,抑或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残疾人运动员代表。得以入选成为亚残运会火炬手,在我看来,是一次偶然事件,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杭州亚残运会的火炬名为「桂冠」,整体造型融入了杭州市市花——桂花,意为激励残疾人朋友们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当中。火炬的整体重量约1.2公斤,握持感相当出色。
在桐庐站,我的火炬接力路段恰好位于富春江二桥上,这是桐庐当地最美的地点之一,电视转播镜头恰好可以望到富春江,和富春江后连绵不绝的山峦。火炬传递活动当天,桐庐的天气略有阴翳。《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静,天山共色」或许描述的正是这般景象。
第一次经历这种「大场合」,说毫不紧张显然是不现实的。而这时,火炬1.2公斤的重量似乎被放大了无数倍,握在右手中,右臂似乎承受了前所未有之重。好在自己沉住了气,跑完了短短50米的传递路程。这短短的50米,或许是我跑过的最长的路。
传递活动结束后,我得到了自己使用过的那根火炬。后来,我把这根纪念火炬捐赠给了学校保存,毕竟,如果能让这根火炬被更多人看见,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就能感染更多人。而在我的心中,那簇圣火从参与火炬传递活动开始,便从未停止过燃烧。于我而言,这已足矣。
行行重行行:去做世界的水手
做一个全世界的水手 奔赴所有的码头。
这句话来自惠特曼的《草叶集》,或许也是我这一年当中的一个小梦想。于是,在这一年里,我试图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或近或远,只要是存在未知的地方,就值得为其策划一次「水手计划」,来一次旅行。
在盛夏的乡野,看见更加真实的中国
这年夏天,我又一次来到了炽热的乡野,试图去看见更加真实的中国。这次,我跟随某高校课题组的调研团队,到浙江湖州安吉县开展入户调研工作。事实上,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类工作,在2022年,我就曾到湖州德清县做过类似工作。
对比按部就班的工作,我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做一名「看客」。程序化的入户调研工作有一套严谨的工作流程,在调研对象选取和问卷内容上相对固定。在进行入户调研的过程中,与调研对象交谈的过程,是最值得享受的一瞬。从不同人的口中产生对当地的不同理解,这种观察的视角,可能还算不上「身体在场」,但已经足够「多元」。
由于涉及到受访对象的个人隐私,我恐怕无法在这篇文章里详细分享调研中的一些听闻。由于抽样调查的随机性,我得以接触到不同家庭情况、不同背景的当地人。虽然与他们交谈的时间并不长,但我仍然能从对谈中瞥见他们的一部分真实生活。
即使是在休息日,我也不想只是在驻地「躺平」。南方夏季的雨并不罕见,一场大雨过后,炽热的天气难得冒出一丝清凉。到灵峰山走走看看,在再普通不过的街巷里吃些小吃,这样的调研流程虽称不上「深入」,但也足以在记忆里留下一笔。
说走就走,独自记录下梦中的「东瀛行记」
三年特殊时期后,国门重新开放,「走出去看看」不再是一件难事。也正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我所热爱的浙江队时隔十二年再次站上了亚冠联赛的舞台,走出国门应战客场比赛。首次跟随自己的主队出国远征,亢奋而感动,这趟旅程的感觉十分奇妙,是难以用语言来详细描述的。
多走、多听、多看,也正得益于这趟旅程,我时隔多年再次看到了和每日眼前相见截然不同的风景。这段旅途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独属于自己一人的时光,偶尔试着「勇敢」一回,好像也不错。
当许多国内的旅行目的地趋于同质化,突然看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就将在你的心中留下隽永的印象。这段旅程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时至今日,我仍偶尔会回忆起秋日晴空下的清水寺、凉风吹拂的鸭川边的晚霞、镰仓时晴时雨的「海街Diary」,还有异国球场里的呐喊与感动。
眼前的美好,不应只停留在眼前。回国后,我决定将这趟旅程记录下来,也正因此,我开始了在少数派的写作生涯。断断续续地,我一共在少数派上更新了4篇文章,它们有如一部组曲,编成了「东瀛行记」。现在,你可以进入我的主页,或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城市漫步指南:《海街 Diary》 里的故事,就在眼前的镰仓
不当看客:在写作上,迈出新的一步
这一年里,另一件对我来说无法忽视的事,或许便是在写作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我就读的专业和写作并无太大关联,在K12阶段,我的历次语文考试成绩也算不上拔尖。或许是生来便对文字有些敏感,抑或是长期阅读的缘故,和身边许多同龄人相比,我对写作这件事并不抱有一种抗拒心理。
进入大学后,我在校内负责新媒体平台运营的学生组织里做过一些工作,于是,我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字,开始在意自己的写作产出。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写作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与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密切相关,反而忽视了「个体」。
这一年里,我开始间歇性地更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开始尝试在少数派上写作,转变了自己曾经作为「看客」的身份。我的少数派账号注册已近7年,在这7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是以一名读者的的视角,见证着这个平台的成长。而现在,通过写作,我开始「置身事内」。虽然产出的效率仍然不高,但起码,我迈出了新的一步。
现在,写作这件事本身,对于很多人,特别是我的同龄人而言,成为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曾经有朋友问我,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做到对写作这件事「祛魅」。或许,许多人的直觉反应是去参照一些写作相关的「教程」,或是模板化地去为自己的文章填充内容。
然而,这样的方式,终究难以培养起你独立的写作风格。在我看来,这件事情没有捷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有可能熟练地驾驭这项技能。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多阅读、多练」。
这一年里,陪我度过漫长岁月的34本书
在闲暇时间里,我会做些什么呢?「阅读」可能是占比最高的一件事。我很难向你介绍,我究竟如何培养起长期的阅读习惯,因为对我来说,只有以非功利的想法去对待「阅读」,这件事才能在不经意间体现出它的价值。可能正是在某个瞬间,又或许是在某个场合,曾经读过的某段话或是某个观点,会成为支撑我前进的最佳动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习惯的工作流是使用「滴墨书摘」与「豆瓣」进行记录。通常而言,「滴墨书摘」主要用于记录一本书的阅读状态,以及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摘录,通俗地说,这是一种「闪念胶囊」式的应用。而使用「豆瓣」则往往是在一本书阅读完成后,在豆瓣上将这本书的状态从「想读」或「在读」变为「已读」,并在短评中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想,这件事情本身也具有一些成就感。
这一年里,我一共阅读了34本书,而其中的大多数,是依靠着「兴趣」读下去的。
将熟悉变为陌生,是一个「再祛魅」的过程
「祛魅」一词最早来源于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本意是指对于科学或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和魅惑力的一种消解。《将熟悉变为陌生》是社会学家鲍曼(Zygmunt Bauman)的一本对谈集,而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既是「将熟悉变为陌生」,同时也正是一个「再祛魅」的过程。
鲍曼的小册子醍醐灌顶,正如书题,这一年又何尝不是如此?跌宕起伏又充满惊喜的一年。从熟悉的环境中跳脱出来,眼睁睁地看着「熟悉」变为「陌生」,又从「陌生」演变成「熟悉」。这期间的每一步,都需要勇气。
一岁将尽时,我把《将熟悉变为陌生》评选为了我的年度书籍,并写下了这样的一小段话。
仅凭兴趣去支撑阅读这件事,看上去很难,实际上似乎又没那么难。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可以为你带来某一方面的,特别是求知欲上的满足。在这一年里,我逐渐对社会学和人类学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这类的书,成为了阅读的主线。上半年,因为修读了「经济思想史」课程,于是与课程相关的书籍也出现在了我的书单当中。
在《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义序的家族研究》中,我将目光重新投回家乡的土地,开始重新审视一些曾经认为稀松平常,现在却与自己渐行渐远的事情。
《亲密的分离》、《爱,为什么痛》、《恋人絮语》、《爱的终结》则成为了「爱情社会学」专题书单,从社会学重新理解与「爱」相关的各种问题。这些书绝无可能告诉你如何去「爱」,但却能为你提供一个重新思考这类问题的新视角。
或许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我,我到底从「阅读」这件事中获得了什么。这可能是一个我也难以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我难以从中抽象出一些具体的内容来概括我的收获。因为,于我而言,这本身应该是一件「非功利」的事。如果一定要带着些「功利」的性质来进行总结,那么,我的答案是,曾经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有可能在个体生命中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
因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下一站是?
实际上,写到这里,我也无法预测我的下一站究竟是哪里。在我看来,人总是无法为预测到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却可以思考当下的自己,和自己的下一步、下下步应该往何处去,这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虽说是「跨界」,但在这其中,更多的还是一个随性的过程,换而言之,即「自我」。
每个人的路径不尽相同,我的经历,在某些层面上可以归纳为一种「偶然性」,即我对每一步可能发生的变化,也是难以预测的。正基于此,我对「下一站」的期待,即是为自己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去打破边界,为自己的未来提供更多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这个期待,祝我,也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