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分为两篇文章,发现内容都太少了,就决定合并到一处。续前篇:复盘阅读和写作:我好像没有飞翔的力量了

产品篇:希望做出一款可持续的产品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技术全栈。技术全栈是对前端、后端、数据端、运维端等多种技术栈的综合应用。而我,恰好是一名全栈开发者(Full Stack Developer),可以独立地完成对产品的研发。

第一款产品:个人网站

为了践行技术和写作,我决定手撸一个网站。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又决定出一份周刊。可以这么说,网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平台,而周刊让最新的信息得以聚合,做这些都是为了让事情变得可持续。

完全手撸一个网站,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那么,我为什么选择要手撸呢?

首先,鉴于以前帮人建站的经历,以及学习流行的建站内容,我摸清楚了个人网站的功能模块。比如,一个完整的网站应该包括:首页、文章列表、文章详情页、网站标签、评论等,以及后台对用户、权限、文章、标签、评论等模块的管理。

其次,通过学习 Hexo、Hugo 等特色主题和静态网页生成思路,了解 Typecho、WordPress 等博客搭建技术,我也清楚了建站的技术架构。于是,我采取动静网页结合、接口+页面的方式,同时基于一些成熟的前后端框架进行了开发。

最后,之所以选择手撸,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次的建站经历,让自己对 Web 应用有一个全新而独立的认知。并且,能够把控网站的关键技术,不对外界产生过多的依赖。

周刊的内容是从几千份 RSS 数据源中精选出来的,每次的信息更新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周刊除了在网站发布外,还在微信公众号与 GitHub 保持同步更新。

有时候,一个完整的网站还需要数据分析系统、监控系统、延伸系统等。比如,我使用了基于 Prometheus + Grafana 的监控系统,目的是实现对服务器的监控。

如上所述,开发整个网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前期较长时间的调查和规划,也需要后期的购买服务器、部署&维护、申请备案等。最终,一个月后我的网站做好了。

最终实现的个人网站 https://www.yulisay.com

如今,网站已经顺利运行 3 年。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PC 网站已然衰落,RSS 也在快速消失。这也导致,坚持这么久以来,网站仅限于个人的自娱自乐。

总结就是,个人网站对于个人是成功的,对于市场却是失败的。大概总有一天,它会走向关闭吧。

尝试做过的几款产品

1、接口管理工具

这是一个可用于日常生活的工具,用来打造属于你的 APIs。围绕日常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各类不同的数据服务,比如查询资讯、随机图片、获取音乐等。

此外,还提供了丰富可定制的 API 服务和数据支持,比如 REST API,方便在软件、Web 和移动等应用领域的快速调用。

更多的,每天提供了最新的各类合法数据,都可以便捷阅读、收藏和提取,最终让它们成为你个人的独有数据。另外,支持自定义关键词接口,创建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接口。

该工具的初代产品做出来是这样的:

打造属于你的APIs https://www.yulisay.com/uapidoc/

调查同类型的产品,发现有 API 商城、云接口、云数据存储等,几乎没有什么用户在使用。于是,后续功能的开发,停止了。

2、知识管理类产品

满足碎片化阅读、学习与娱乐,目标是通过实现知识管理释放被信息绑架带来的压力,在每一天的空余时间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将个人的认知推向新的人生高度。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吐槽和消遣不应成为重点,重点应是让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说话和进行自我提升,这是人性表达的需要,也是真正教育的需要。

对于不满足于信息现状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促成主动参与的知识管理系统。如果你每天点击推荐,将拥有你的最新资讯库,可以用来记录你关注的消息,也可以作为你的素材库,辅助你的学习、工作和创作。

使用 Mockplus 制作的产品原型(部分)

调查同类型的产品,发现有各种知识笔记软件、碎片化信息记录工具、资讯订阅软件等等,实在是太多了。于是,做该产品的想法,卒。

除了以上,还有这些产品:截屏类产品、商品售卖产品、小程序动画,等等,都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

未来可能会做的几款产品

  • 对接 ChatGPT 的 AI 产品
  • 互联互通类产品
  • 理财工具

另外,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暂时就不公开了。

一点感悟

对这些产品的探索和实践,都是我在过去几年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可惜,最终也没能实现一款真正可持续的产品。

不由想起做产品的初衷,总是看到大家说:互联网行业存着年龄歧视,岁数大了不太好找工作;也看到不少的招聘信息,对大龄程序员并不友好。于是,我开始规划以后的发展方向。而成为自由职业者(Freelancer),又能开发自己满意的产品,似乎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成为合格的自由职业者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如果选择全职做个人产品,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作人生篇:我也成了无业游民

我认为,虚构的文学作品,远比不上真实的人生精彩;一个人就像一款作品,需要由自己持续去打造。

工作

大学毕业以来,我便一直从事工作。中间,换过几次工作,但都没有多少空档期(最长3-5天)。十多年如一日,我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

每天醒来的安排是:先做 30 个仰卧起坐、20 个俯卧撑,然后站在窗边眺望 10 分钟的风景。锻炼结束后,开始收敛心神,静坐凝思。

一个小时很快过去,我准备出发。梳洗打理后,出门排队吃了早餐,接下来要到候车站点,等待公交车去往公司。在固定的出行时间,我每天都能遇到一两张熟悉而陌生的面孔。

工作环境令人舒适,上班没有让我感到失落。而且,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每每想到未来的工作规划,都让我感到踏实。

下班了,收拾起工作中的紧张,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回去的路上,我要穿越一个公园,因此能够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

晚上,吃过晚餐后,我来到一处安静的地方,比如大学自习室、咖啡馆、茶室。这是阅读写作的时间,也是充分提升自我的时间。

夜幕降临,距离休息的时间越来越近,固定的生物钟提醒我就寝。每每这时,我会回顾这一天来做过的事情,然后安然入睡。

上班途中

想到过去,我始终以工作为重。我希望,能够快速融入社会中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对社会实践的融入和对自我内在的充实。

在工作中,我也吃过不少亏。实习期,给出的待遇难以在小城市中立足。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员工间勾心斗角,被调来调去,离职时也被故意刁难。

为了摆脱工作中的困境,我搁置了一直喜爱的读书习惯,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一心扑到工作能力的提升上。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抚自己、激励自己:努力吧,再走远一点!

终于,我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学会与上司、同事打交道,学会争取个人的发展空间,等等。后来,工作终于处于稳定的状态。

工作以外

我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不会将公司的事情卷入进个人的生活中。很多时候,同事仅仅是同事,在生活中能成为朋友的很少。

很长时间里,我都是跟陌生人聊天,幸好现在有很多途径去认识不同的人,能够慰藉一个人生活的孤独。也因此,我能够发掘别人的故事,写出属于自己的书。

曾经,我畅想过未来的样子(《寄语四十》):

在家庭方面,我拥有了一位让我处处舒心的伴侣,同时我也令她处处惬意,所以这里不能说是我拥有了,应该是我们都拥有了对方。

时隔几年,我们生了儿女,或单或双,一切自然地发生。子女是对父母最好的馈赠,所以父母要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子女的人生和父母的人生彼此交辉相映,演绎出一段属于我们共同的人生旅程。

我们的父母亲朋们,因为我们相处的融洽能够心安,并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充实信心。因为我们彼此的协作,我们能够跟周围的人们建立融洽的关系。

在事业方面,不再局限于学校所选的专业,也不再局限于最初进入社会时的工作领域。在多年的积累后,我终于由专业转向职业,由技术硬实力转向业务软实力。

我不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深深的危机感,也不再因为工作内容的重复对个人的付出产生长久的懈怠。现在的工作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也是我一步步学习和拼搏后得到的。

社会的存在依赖于劳动,真正的劳动应该是可持续的。这时的我已经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也能为了社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力量。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可惜,如今我三十多岁,如上畅想均未实现,至今仍是孑然一身。眼看着时间的流逝,让我常常想起古人的训戒:“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现状

我很鄙夷没有工作后自甘堕落的表现。正好这时,一位合租房客大概是失业了,两个月里他每天宅居通宵玩游戏。在隔音差的加持下扰人清梦,气愤啊。

在别人工作的时候,假如自己没有工作,我会觉得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这时,我会抓紧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让时间白白地流逝。

现在,出于某些原因,我也成了无业游民。面对失业,我不会发泄情绪,也不会为此再付出时间成本。我想,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整理自己和重新规划人生的机会。

接下来,我可以做互联网产品,写作,旅拍,学习手工艺,等等。凡事有助益这些的工作,那么我都会认真去考虑。

希望未来,同事即朋友,工作即事业。工作和生活并存,不再那么分割明显,因为它们都是为了成就一个真正的人而服务的。

“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入殓师》)这次的复盘是待业几日来的一点整理,到此先告一段落,该起风了。


写成此文的两周后(刚刚离职),我又顺利找到了工作。说说这两周来的安排:

第一周,参考最近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别人的求职经验,整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实用技能,拷贝到手机中。然后,每天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前往住处附近的公园里,按照知识点的顺序大声朗读并记忆要点。如此,既复习了过往的所学,又为接下来的求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到公园学习

第二周,登录流行的招聘软件(比如智联、BOSS),及时刷新招聘信息。不得不说,现在的就业环境对大龄青年并不友好,投递了很多家公司回复的却很少,更别说有面试邀请。好在,也有一些以能力为先的公司,终于接收到几个正式的面试邀请(不正式的就不说了)。

接下来,如约面试,正常发挥,第一家就当场安排第二天入职。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时刻准备着,有机会就冲上去。没有靠什么运气,一步一个脚印地渡过去,仅此而已。补充一下,我今年 35 了。

P.S. 本文是复盘人生的系列文章之一,仅为表达出人类群体中某一个体的生存现状,感谢阅读,感谢您在这里片刻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