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了印象笔记、苹果原生备忘录、notion 等笔记类工具之后,我最终选择了 Obsidian 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我曾经沉迷于印象笔记构建层层叠叠、等级分明的文件夹体系,喜欢苹果原生备忘录的简单快捷、多端同步,热衷于 notion 漂亮炫酷得如个人主页一般的界面设置……

但这些,是笔记体系或是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吗?

笔记体系的核心应该是笔记本身,而不是其他任何附加。

个人知识管理专家 Tiago Forte 把笔记体系分为了三种类型:

  • 以文件夹为核心的笔记体系:设立一层层文件夹来管理笔记,好处是乍一看很规整,但物理隔绝了笔记,很难让笔记间能产生化学反应
  • 以标签为核心的笔记体系:注重给笔记打标签,好处是打破了笔记之间的文件夹壁垒,以更多维度让不同笔记得以连接,但打标签本身是一件很复杂且繁琐的事情
  • 以笔记为核心的笔记体系:不再依赖文件夹或标签,强调每一篇笔记的原子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笔记本身相互连接。

在以笔记为核心的笔记体系中,你 100% 的精力、注意力都会在笔记本身,而不需要额外花时间去想该给笔记打什么标签、放进哪个文件夹里。

文本本身就是最好的检索标签,所以不需要对笔记过度打标签。也不需要费心去想某个笔记该放进哪个文件夹。因为即便是靠标签或文件夹找到了某篇笔记,你依然得扫读一遍确认相关性。

因此,我希望我的笔记工具可以:

  1. 即开即用,不用花心思装饰
  2. 能建立起笔记间的连结
  3. 存储稳定不会丢失
  4. 有知识采集插件
  5. 方便查找笔记
  6. 多端同步
  7. 免费

这些,对比下来几个笔记工具,Obsidian 是最能满足我现阶段需求的一款。

01|我的 Obsidian 文件夹设置

我在 Obsidian 中的文件夹是按照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作流所涉及到的步骤来进行设置的,更像是一个归档整理,而不是用来精细化地分类笔记本身。

  • 我没有严格按照《卡片笔记写作法》里的分类进行设置,因为我不想花时间搞清楚某篇笔记到底是该放在文献笔记文件夹,还是该放在永久笔记文件夹。
  • 我也没有严格按照大热的 PARA(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 Jiang 老师写的《我对 PARA 的理解与实践 》,介绍地非常清楚明了)进行设置,因为我也不想花时间去区分 project 和 area,并花时间不断地把 area 文件夹下分子文件夹(这对我来说又回到了以文件夹为核心的笔记体系)。

我结合了两者,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诉求进行了提炼、定制,形成了自己的 6 个文件夹,并与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作流对应了起来:

⬆️ 我的obsidian文件夹设置,各文件夹的功能⬇️
  1. Fleeting   文件夹:所有新建的笔记先统一放在这个文件夹
    【👆对应 Inbox - 输入】
  2. Cards   文件夹:用来存档所有已经产生连结的原子笔记
  3. Linking 文件夹:用来存档写作提纲白板(canvas)
  4. Resource 文件夹:用来存档已完结的渐进笔记
    【👆对应 Process - 加工】
  5. Output   文件夹:用来存档写作产出
    【👆对应 Output - 输出】
  6. Xtra 文件夹:用来存放日记、模版、图片
⬆️ 我的知识管理工作流

02|我的 Obsidian 标签设置

我的标签主要是标记渐进笔记层级进度,从而提醒自己哪些笔记还需要做怎样的处理。

  • Layer 0 “生肉”—— 文章原文或书籍本身
  • Layer 1 摘抄 —— 在看文章或书时的划线
  • Layer 2 对摘抄的第一遍加工:加粗
  • Layer 3 对摘抄的第二遍加工:高亮
  • Layer 4 用自己的话总结要点

完成第 layer 4 之后,把关键要点制作成原子笔记,并把渐进笔记存档在 Resource 文件夹。

03|我的 Obsidian 笔记设置

我的 Obsidian 中主要有三类笔记:

  • Daily Note - 日记:用来记录当天的事项及复盘,最近我正在学习探索间歇日记
  • Progressive Note - 渐进笔记:用来消化吸收外部知识
  • Atomic Note - 原子笔记:笔记体系的核心

1)渐进笔记

在上一篇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作流中,我详细介绍了渐进式总结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转看一下。

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 Obsidian 中的渐进笔记模版设定和应用。

⬆️ 我的渐进笔记模版

模版主要分为 4 大块,分别是:

  • metadata:
    • tag:: 标记渐进笔记的进度
    • date:: 自动时间戳,用来标注每一条笔记的建立日期,并自动链接到当日日记中
  • {{title}} 标题:原文标题 / 书名
  • Summary:对应渐进笔记的 layer 4,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要点进行总结提炼
  • Full Notes:对应渐进笔记 layer1-3,用来筛选重要信息和知识点

从 layer1 到 layer4 全部记录在一篇笔记中,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上下文语境,不必担心回头看的时候一头雾水。

以我对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这篇文章的渐进笔记为例:

⬆️ 我的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的渐进笔记


在回看时,通过顶部的个人总结就能立即获知信息,提取自己输出时可以用到的知识点。

值得 “另起炉灶” 原子笔记的知识点,就扩展出去单独生成原子笔记,并链接到 summary 中。

比如在这篇 summary 里,我把「渐进式总结」和「笔记导向笔记」都做了单独拓展,把自己的理解和重构做进一步落地。

2)原子笔记

前面说过,我希望打造的以笔记为核心的笔记体系,不再是依赖文件夹或标签,而是强调每一篇笔记的原子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笔记本身相互连接。

  • 原子性:即一条笔记有且仅有一个想法 / 概念 / 观点
  • 自主性:即每条笔记语意完整,不需要参考其他就能被读懂和理解
  • 独立性:即每条笔记有自己独有的 id,用以和其他原子笔记建立连接

基于此,我在 Obsidian 中设置了笔记模版结构:

⬆️ 我的原子笔记模版
  • 最上面 metadata 区域:
    up:: 用来标注笔记的上一跳转链接
    date:: 和渐进笔记里一样,自动时间戳,用来标注每一条笔记的建立日期,并自动链接到当日日记中
  • {{title}} 标题:在 Obsidian 中视以每条笔记的独立 ID,是一篇笔记最凝练的概述,能一眼就知道这篇笔记在讲什么。👉对应【独立性】
  • 空白区域:笔记的主体内容,对应【原子性】、【自主性】
    • 涉及到另一篇笔记的内容时,只需要打上笔记链接即可,通过笔记之间的关联构建起笔记体系
  • Reference 参考来源:链接到原文,一是方便输出时引用;二来也可以在未来有一天想不明白这条笔记为什么这样写时,可以回归到原文的上下文语境去理解和重构

比如以下这两篇笔记:


「原子笔记」和「原子笔记的结构」各成一篇,并且在「原子笔记」中通过链接指向「原子笔记的结构」,在笔记查找和引用时就会非常清晰明了。

04|Canvas 白板功能

写文章其实是一个把你储备的知识原材料进行排列组合、二次加工、重组重构的过程。

笔记可以让你的知识有安身之处,成为你的第二大脑,想灵活调用可以依靠强大的搜索功能和双链,但如果想让它们形成文章的条理脉络,还需要去搭设框架。

传统的文章框架搭建,很多会推荐用思维导图类 app 来进行辅助,虽然确实会比零散的知识点清晰很多,但它的问题也很明显,即:

你首先脑子里要非常清楚,才能把思维导图画得很清楚。

这使得思维导图在自上而下梳理已公开发布的书籍、文章时非常好用,但在梳理自下而上的头脑风暴时就略显捉襟见肘。

所以我之前更倾向于直接拿一张 A4 纸,想到什么就随手写下什么,把所有能想到的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都罗列出来,然后再去想怎么把它们串联起来。

使用 Obsidian 后,它的 Canvas 功能一举解决我的痛点。

通过搜索🔍,把所有相关笔记拖拽到 canvas 上,像一块块便利贴。每个 “便利贴块” 可以调整大小,也可以通过上下滑动定位聚焦显示你最想呈现的点,还可以随意拖拽位置、排列组合。

⬆️ 本篇文章的 canvas 构建

头脑风暴之后,把最有相关性的 “便利贴块” 标记颜色,就可以开始写作啦。

总结一下:

Obsidian 对我来说,更像一个思考工具,而非仅仅是笔记工具。

通过它,我得以弱化文件夹和标签的设置,把 100% 的精力聚焦到了笔记本身 ——                       提炼知识点、记录灵感想法、搭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图谱……

它不需要看起来多么漂亮,也不需要看起来多么规整,只要它能担的起我的第二大脑、并随时随意调取,对我来说就够了。

你在使用 Obsidian 时有什么好用功能推荐?你在用的趁手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是什么?欢迎留言安利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