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遇到回首到约会到正式确定关系到坠入爱河,这是我和Arc浏览器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提到一个稍微遗憾的恋爱限制,Arc浏览器目前只支持macOS 12.1+的系统,Windows版本还在制作中,喜欢的Windows宝子们可以静候佳音。

题外话:为了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功能而非同时开发两套代码上,听说Arc的团队正在探索如何使用Swift UI开发Windows版本,也就是说用苹果生态的编程语言去开发Windows系统应用,这真是太酷啦,虽说成功率大约是60%。

TL;DR

关键字:标签管理、方便迁移、极客操作、预判痛点


「坠入爱河」的原因:

  1. 不错的标签过载解决方案:我经常看到同事从几十个看不到标题的标签页里根据图标和直觉切换到要找的那个标签页,我觉得他们是有超强的辨别能力和试错耐心的,我无法做到。
  2. 较低的迁移成本:她会在第一次启动时引导我一键迁移其他浏览器的收藏夹和Chrome插件,她同样基于Chromium内核。
  3. 极客的快捷键操作:有丰富的快捷键功能,并可以通过输入文本的方式让她做任何事情,相当于把聚焦搜索、Alfred之类工具的「指挥官」设计模式放到了浏览器里。
  4. 设计风格柔和舒适:圆角设计搭配弥散渐变的颜色,还支持自定义她的模样。

我的「恋爱观」:

  1. 核心功能简单易用、有整体感:对于空间管理、快捷键扩展这些核心功能,我更喜欢原生统一设计的简洁感、整体感,而不是自己去对比、堆积,各式各样、良莠不齐的插件。
  2. 主动收集/发现痛点并实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一些用户(包括我)在遇到痛点时并没在意,久而久之就习惯了目前的笨方法,而没有意识到其实有更优解。
  3. 使用体验丝滑:操作流畅(我的电脑是MacBook Pro M1, 2020, 16G),快捷键能力强大。
  4. 设计风格协调、不老土

客观条件:

  1. 有用户批评其过于关注极客用户的诉求。
  2. 目前她还没有任何商业化方向上的行动,以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盈利可能会直接改变用户体验。

她的地址:Arc from The Browser Company

相遇:当时我们并没有发生什么

第一次遇到她是我刚毕业工作1年的时候,在「少数派」的弧光未照明路,新衣难解旧愁——评 Arc 浏览器这篇文章上看到了她:

当时我对她的大致印象就是:

  • 楚楚动人,甚至有点花枝招展,比如炫酷的启动动画、丰富的渐变色彩;
  • 心思令我难以捉摸,这「器」不简单,比如引入了书签即标签、工作区之类的概念。

因此,涉世未深的我和她只是擦肩而过。

回首:有痛点后想到了她

没过多久,我的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我发现我的标签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乱,我开始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浏览器工作流,主要分三类内容

  1. Check:日常检查内容,比如邮件、待办任务、日历、待合入的代码MR等。
  2. Doing:正在做的事情。
  3. Other:需要参考的资料等其他内容。

然后我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

1)纯Group

我先是使用了Chrome浏览器里的Group能力(右键标签页 > Add Tab to Group),三类内容对应三个Group,这是刚开始标签页还少的时候:

2)Group + 多Window

但等标签页多了之后,查看和维护就都不那么方便了

毕竟一个窗口的空间有限,好在我一般会用两个屏幕,所以我会开两个窗口,一个窗口放Check Group和Other Group,另一个窗口放Doing Group,另外可以通过工具栏 > Window > Name Window...给每个Window命名,切换窗口时可以方便辨别。

3)纯多Window

慢慢地,我发现Group能力其实不是特别方便,因为我每次新建的标签页还要手动拖动到对应的Group里;另外一个Group里至少要有一个标签页,否则Group会消失,这样我还得用一个标签页占位。

所以不久我就丢弃了Group能力,换成开三个窗口的方式,分别对应三类内容。

再后来我也优化成两个窗口过,用浏览器的Pin能力置顶我的Check内容,至此,Check和Other内容可以合并到一个窗口里。

4)Workano插件

纯Window的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窗口和屏幕有绑定关系,这其实是不太灵活的。比如有时候想把Other的内容放在大屏幕看,有时候又只想放在小屏幕做个对比参考,而此时我必须拖动窗口到对应的屏幕上去;还有我想看Check内容的时候,也必须去到对应的窗口里。

当看到了Workano插件时,我觉得它仿佛就是为我设计的,它清晰地展示了我想要的多空间概念,我可以添加工作和生活两个独立的大空间,再细分成几个小空间,选中某个小空间的时候,当前窗口的标签页就只会包含当前空间的,而不包含其他空间的。

这样每类内容就是独立区分开的,并且窗口和屏幕也没有绑定关系,我想快速切换到某类内容时,不需要去到具体的屏幕,只需要在任意窗口来到这个标签页(快捷键是command + 1),选择那个小空间即可。此外,这些空间里的标签们还支持多设备间同步。

但使用久了我偶尔会碰到一些影响体验的情况,比如它的登录态偶尔会失效,导致我打开的标签页实际上都没有存到对应空间里,直到我发现的时候才发现,造成了一些混乱;有时电脑重启后再打开浏览器,空间加载得也比较慢。

究其本质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它只是一个插件,缺乏原生的丝滑感和整体性


如果不是和Arc她的一次偶遇,我可能至今还在使用Workano插件,然而没有如果,我决定和她见一面。

约会:先浅试一下

我的想法是,先和她交流Check & Other的内容,如果聊得不错,就可以抛弃Chrome浏览器了[Doge]。

首次启动画面确实很有沉浸感,这就不多说了。

然后她很大度,支持导入前任浏览器的收藏页面、插件、浏览历史、密码等几乎所有信息。

回想一下当时的约会,对我来说,有几个点印象很深刻:

1)快捷键切换标签页时会展示缩略图

快捷键:control + Tab 是正向,control + `(Tab键上方的反引号) 是反向。

展示缩略图很有系统级功能的范儿(macOS系统切换窗口应用:[AltTab](AltTab - Windows alt-tab on macOS))。

另外,因为她展示的是最近使用的标签页,不像Chrome只是顺序遍历,所以只使用control + Tab一种快捷键就能反复切换固定的两个标签页。


2)新建标签页功能远比想象中强大

快捷键:command + T

新建标签页时弹出的是一个位于窗口中心地址栏,而这个地址栏更像是一个控制台,不仅可以输入网址、搜索关键字,还支持我们发送各种指令,相当于把聚焦搜索、Alfred之类工具的「指挥官」设计模式放到了浏览器里。

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是我们平时眼中的浏览器了,更像是一个小系统

  • 针对平台搜索内容:输入平台名,再按Tab键

比如搜索Youtube视频,输入youtube,再按Tab键,输入视频关键字,回车。

图片
  • 展示常用操作:按Tab键

比如清理缓存、添加切分视图、查看历史记录、以Markdown格式拷贝网址(这个功能直戳我心,后面会再提到)等等,在操作的右边一般会展示其快捷键。

这个功能我一般是在忘了某个快捷键或者猜测她有某个能力但是不确定的时候,就过来输入操作的关键词验证一下。

当然,也可以直接输入想进行的操作,而不按Tab键,这里只是为了更好地筛选。

  • 跳转到已经打开的标签页

如果输入的网址是已经打开过的,默认就不会新建标签页了,还想新建的话可以按住command再回车。

图片

3)一些网站支持快速预览

这个体验也挺细节的,有时候查看邮件或者日历,可能并不想打开网页,只是想扫一眼,先看看有没有比较重要的信息,再决定打开。

目前支持预览的网站可以在设置(快捷键:command + , )里查看,也可以选择关闭部分预览。

正式确定关系:深度体验

与她交流差不多两周,这段时间里我们相处得都很自在,没有大的矛盾,于是我决定……与她正式确定关系,也就是把Doing的内容全部迁移过来。

PS:对于迁移打开的非收藏的标签页们,我是使用Workona插件的一次性复制多个网址功能,搭配Open Multiple URLs插件的一次性打开多个网址能力,来实现快速迁移的。我可不想一个一个复制粘贴网址。


这回,我好好感受了一下她的标签管理设计

首先,和Workano插件类似,她也有大空间Profile和小空间Space的概念,这于我是有种亲切感的:

  • 每个大空间完全独立,它们的历史、密码、插件等数据都是分开的,所以我同样创建了生活Life和工作Work两个大空间。
  • 对于Work大空间,我就基本按照之前Check、Working和Other三类内容区分小空间;对于Life大空间,我目前喜欢按照主题来区分小空间。小空间的分类方式主要看生活和工作的内容特点,有时做一个大项目,如果文档非常多,又仅限于这次项目,我会再创建一个小空间。
图片

然后,要特别说说她的小空间设计,她天生地模糊了Chrome浏览器里「标签页」和「收藏夹页面」的边界。在她心里,所有的页面都是标签页,只不过收藏页面有打开和没打开两种状态而已。

另外,她按照自己的个性,把小空间划分为了喜爱区、置顶区和今日区三个部分。

  • 喜爱区:大空间里各小空间共享、多窗口共享,很适合放一些日常Check内容和喜欢的网页,触手可及。而上面的Check小空间则主要放短期的检查内容。
  • 置顶区:多窗口共享,类似收藏夹的作用,另外我还会放这段时间里的Doing内容,不管在哪个窗口,我都可以马上使用。
  • 今日区:临时打开、作为参考的Other内容。而上面的Other小空间则主要放长期点的Other内容。

相当于我把以前Check内容里更常用的升级到了喜爱区,然后把Other内容里更临时性的降级到了今日区,至此,每个标签都有了更明确的定位。

图片

但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了,确实,有利则有弊。不过别急,她还有很多提升体验的细节。

1)「收藏夹的内容经常越堆越多,在一个文件夹里找标签很难」,其实她的文件夹也支持快速预览,鼠标悬停在文件夹上,直接搜索关键字即可筛选标签。

图片

2)「文件夹内容太长了」,其实她的文件夹除了展开和收缩两种状态,还有只展示已打开标签的状态

图片

3)「一直不关标签,标签还是会过多」,其实她的今日区会定时清理掉所有网页,清理频率可以设置(默认 12 hours),也可以手动一键清理。清理掉的页面都可以在Archived Tab里找到,不知道它在哪里,可以试试新建标签页,输入「view archive」。

图片

4)「还有什么控制标签数量的魔法吗?」其实还有两个特殊形态的她。一个叫迷你版Little Arc,从其他应用(比如微信)打开链接,或者在系统任何地方使用快捷键option + command + N都可以触发;另一个叫一瞥版Peek window,在喜爱区和置顶区的标签页里打开新页面时会触发。

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会产生标签页,只是创建了一个临时窗口,而且在里面打开的所有链接都只会覆盖当前的页面,也不会产生标签页。这变向地减少了标签页的产生,很适合那些本来就只是为了看一眼的页面。

5)此外,也别忘了约会期间提到的「快捷键切换标签页」和「新建标签页直输命令」功能,它俩的存在都能很好地防止我们迷失在标签的海洋里。


不过,我还想说一下我对标签管理的看法,其实真的要管理好标签,需要的更多的是分类能力和定期清理习惯,否则再好的她也不能根除标签过载这个问题。

坠入爱河:发现了更多惊喜

预期之外,她还给了我很多惊喜,这是我坠入爱河的更直接原因。

预判我的痛点

1)视频小窗口悬浮

在遇到她之前,我一直认为,开谷歌会议、看Youtube视频必须占用一个窗口。

是她告诉了我,还有其他选择:小窗口悬浮,播放任意视频再切换到其他标签页时,就会自动触发,这个小窗口不仅可以跨标签页,还可以跨应用。

图片
边写文章,边看她的CEO看别人评测她

2)以Markdown格式拷贝网址

我迫不及待地想分享这个直戳我心的功能。

当要分享某个网址给别人,以前的我是command + L定位光标到地址栏,command + C复制网址,然后粘贴链接,再加一个网址描述(我的习惯,方便别人理解,也方便以后追溯)。

现在的我只需要触发「以Markdown格式拷贝网址」功能(通过新建标签页+输入命令,或者直接快捷键),然后粘贴即可,因为里面已经包含了网页的标题和网址。

比如放到微信里:

图片

如果放到支持Markdown的编辑器里,就更友好了,这里就是一个可以点击跳转网页的文本:

图片

3)Split视图

这个Split视图功能就类似系统桌面的切分,她仿佛在暗示「不想当系统的浏览器不是好浏览器」。

图片

这里有2个细节很优秀:Split状态是保留在一个标签页里的,所以标签页之间互不影响Split;另外按住option点击其他标签页或者链接可以快速split。

图片

PS:她还有一个可以给任何网页轻松换肤(自己设计或者使用公开的)或者屏蔽元素(比如你不想看视频平台里的推荐视频栏)的Boost能力,我还没有深度体验,应该适合喜欢设计的同学,具体可以参考人人皆可前端:Arc 浏览器更新有感 - 少数派


另外,这里分享我最常用的几个快捷键,毕竟不能辜负她「过于关注极客用户的诉求」:

  • control + Tab:快速切换标签页,control + `(Tab键上方的反引号)是反向。
  • command + T:新建标签页。
  • command + L:打开命令栏,和command + T很像,不过它是在当前标签页执行。
  • command + W:关闭当前标签页。
  • command + Shift + T:重新打开刚关的标签页。
  • command + [:后退页面,command + ] 是反向。
  • command/option/Shift/(command+Shift) + 点击链接:各种组合的方式打开链接,适合不同的场景,你都可以试试。我比较常用的可能就是command + 点击链接,先一一打开多个链接再慢慢看。

其它快捷键(忍不住推荐):

  • command + S:展示 / 隐藏侧边标签管理区,我一般都会隐藏,增加使用区域。
  • command + D:置顶标签,此时可以直接打字修改标题,又是一个小细节。
  • option + command + V:直接打开粘贴板里的内容,相当于新建标签页+粘贴+跳转操作。
  • command + Shift + 鼠标拖动:截图,但又不只是截图,好奇的你可以试试截图后点击「+ New Easel」选项。Easel的定位是一个笔记页面,在这个页面里,这张截图摇身一变实时状态的网站部分了,所以用Easel可以集中管理一些动态的社交媒体信息或者平台数据,比如我会把邮箱、待办事项、日历的「截图」放到一个Easel里统一浏览、处理。另外下面展示的她的更新日记(Release Note),也是一个不错的Easel示例,可以看到,展示实时的视频、投票数据都不在话下。
图片
Start making money [Doge]

之前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讲Mac / Windows / Chrome Browser / Xcode IDE的常用快捷键,有兴趣可看:技巧 | 快捷键大全,开启你的无鼠标工作模式

定期告诉我近况

她也充满激情,每周四准时抵达的更新日记,让我对星期四自然产生了期待(不只是 v 我 50 了[Doge]),Bo2SS 也争取让宝子们定期分泌多巴胺(周更?)。

图片

我很喜欢看她给我写的日记,见证她成长的同时,我也可以观察到市场用户的各种使用场景和痛点,学到一些设计理念和产品思维,除了肉眼可见的新增功能,她也在致力于提升内在性能。

另外,她真的很擅长写日记,印象中枯燥乏味的「Release Note」居然可以这么生动、好读。

表达感恩

在更新日记,她记下了每个功能实现者的名字,就像我第一次见到《我是歌手》综艺里歌手会一个一个道出伴奏的音乐家名字并表达感谢时那样,有些莫名的感动。

图片

在前阵子正式的v1.0版本更新日记中(手动恭喜),她还邀请了团队所有成员表达感谢,并记录了与她恋爱的数不清的现任们(包括我),她真是太有魅力了。

图片
她邀请团队成员表达感谢(部分)
图片
与她恋爱的现任们(部分)

未完待续

杨绛先生曾说,「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情,但爱情需要去慢慢创造和维护」,我从她身上能看到这种希望,愿我们俩在爱河中共进。

还推荐阅读另一位与她的故事,挑战 Chrome 的最强浏览器?Arc 究竟牛在哪里 - 少数派,一篇很有深度的体验分析,搭配了丰富的视频讲解、专业的官方会议引用。

好啦,这就是我和Arc的恋爱故事了,如果你也有与她的故事,或者「感情」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欢迎留言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