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和Logseq都是纯文本、本地化存储的软件,我很早就知道二者的库可以通用。最近因为上了Obsidian的车,突然就想到如果二者共用一个库,岂不是Logseq也可以白嫖Obsidian的官方同步?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经过自己的一番摸索之后终于基本鼓捣明白了。

适用对象

以下人群我认为是可以尝试Obsidian-Logseq联用的:

纯文本爱好者(Notion和思源等自有格式用户谨慎观看)

开通Obsidan官方同步(Logseq的同步还是不如Obsidian稳。当然有稳定的第三方同步方式也可以)

认同重器轻用而不是all in one

用法及原因

用法:使用Logseq的「日记」功能来做Daily note,使用Obsidan或者一款喜欢的Markdown编辑器来进行文本编辑特别是长文本的输入,最后使用Obsidian来进行漫游、发布或者其他操作。

原因嘛,自然是因为Daily note如今快跟双链笔记绑在一块了。我在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新思考 - 少数派 (sspai.com) 中提到了Roam和Logseq这种大纲型笔记是现下最合适的做Daily note的工具,这点相信使用过Roam、Logseq、Obsidian等工具的朋友都有认可,论做Daily note的综合感受,还是大纲型笔记最舒服。

但实际上Daily note只是降低了门槛而已,记录的压力是降低了,但是记录的质量并没有因为使用哪种工具而得到质的改变。实际上我们要真的认识完整一个事物,多少是要写个几百字乃至几千字,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把个人感悟写明白,一张原本的小小卡片就自然变成了一篇长文。没有输出的输入,只是机械的复制粘贴罢了。

说到长文本阅读,这就又是Obsidan的长项了。加上Obsidian应有尽有的插件生态,随后的漫游、修改、发布等都能够很方便的完成。

简而言之,我们重器轻用,取Logseq写日记之“长”和Obsidan读写长文本之“长”,来让我们获得最优的知识管理体验。

具体步骤

  1. 备份现有的库;
  2. 打开 Obsidian,将核心插件-日记中的日期格式改为「YYYY_MM_DD」,新建日记的存放位置改为「journals」;

  3. 将 Obsidian 中选项-文件与链接中的新建笔记存放位置改为「指定的附件文件夹」,存放新建笔记的文件夹改为「pages」,制定附件文件夹同样改为「指定的附件文件夹」,存放文件夹改为「assets」, 忽略文件中选择「assets」、「logseq」

4. 在 Obsidian 中选择 Logseq 的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需要改动的步骤基本只涉及Obsidian,因为Ob的包容性实在是太好了,而Logseq虽然也是纯文本,但其实还是有很多私有语法的,让Obsidian去适应Logseq要轻松很多。

效果呈现:

Logseq-日记
Obsidian-日记
文本编辑基本是在Mark Text中完成的

Tips

正如上一段所说,Logseq其实不是那么的「纯1」,所以我们记录的时候尽量使用最最基本的Markdown语法,比如标题、加重、斜体等,其他语法使用可以放在Markdown编辑器或者Obsidian中进行,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诸如「Template::true」等在Logseq隐形但在ob和其他编辑器中可见的尴尬局面。

另外,我个人推荐Markdown编辑也最好使用一款专用的,比如Typora、Marktext等,因为Obsidian的所见即所得模式就是还是带点源码模式的影子,使用体验上并不是特别好。我其实特别赞同终极卡片笔记编辑器:FSNotes功能和软件的解耦:以卡片笔记为例的说法,「卡片笔记编辑器」、「卡片笔记浏览器」是有区别的,Obsidian、Logseq都可以归入「优秀的卡片笔记浏览器」之列,而「卡片笔记编辑器」则还是应当有专门的工具来承担。

我最近使用过Mark Text和Sublime Text。单就md的编辑体验而言自然是Mark Text胜出,不过我最近更爱Sublime Text一点,因为Sublime更简单,所以它不会出现语法混乱2的情况。当然这一点大家使用顺手的工具就可以,用Obsidian也不是不行。

祝大家多多产出高质量的笔记内容,更关注笔记的内容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