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近期做了工作的调整,离职前和团队做了一些经验分享和自我的反思,作为自己的告别礼物。未曾想老东家做内部培训的同事在听闻这件事之后,联系到我希望我可以聊聊离职前的感受(可能很少有工作十年的中年人会坦然地向上下级谈自己的欠缺或不足,即便是即将离职的人),索性便有了这篇文章。希望自省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包括但不限于工作习惯,职场心态和自我规划的建议。

笔者过去工作经验均在传统机械行业,所思所想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还请批判性阅读,择其善者而从之。

主动沟通

刚工作的时候,笔者自忖是一个乐观主动的人,从未想过自己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如此「内向」:经常遇到了问题会卡在那里默默思考和钻研,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却数日毫无进展,直到临近交付节点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使自己日渐焦虑。直到汇报前才向直线领导坦承自己无法搞定一份材料且没有临时解决方案。

这时候领导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这个任务并不是让你一个人完成,你要学会去和相关方沟通,调动资源。实际上,我也不清楚这份材料里的数据如何得出来,但我相信可以通过项目经理那边拿到解释相关数据的人名单。

这件事之后,便明白了主动沟通的必要性:遇到不确定或者不明白的事情,主动问询并不丢脸。反而能够让你用最短的时间更加深度了解事件原委,而非像我一样把事情积压在自己手里,硬生生把大家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问题。但在问别人问题之前也需要要求自己从自我专业的角度做出合理的理解和判断,而非诸事仰赖他人。

而对于经常要做汇报的职场人,总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的其他业务相关方。那么建议在向更高级领导汇报前可以事前和相关方进行沟通,以避免造成信息不一致,带来误解和措手不及,除非你本意便是「出其不意」。例如当我想针对各个业务单元的季度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时,需要特别和某个业务表现最差和最好的业务板块负责人进行沟通,一方面校准我得到的数据是否 100% 正确;另一方面也提醒到业务最差的业务负责人需要做好解释和补救计划的准备,业务最好的业务负责人需要确认自己的成绩是没有水分的。这样避免了我自己,他们二位以及管理层在评审时可能遇到的尴尬和不确定性。

工作逻辑性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能力与日俱增,同时文件和数据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进行工作内容管理便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派有许多非常详细的具体文档管理方法论和软件的文章,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我想提出一个思维习惯的问题:即独属于你自己的工作逻辑有没有建立?而这个工作逻辑并非仅仅局限在文件管理上,也体现在任务管理,汇报逻辑,体系学习上。最终搭建起来的是你个人的如何高效管理工作流的底层思维。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最表层,也折射出自我工作逻辑物理层面的体现。

比如当老板让你找一份 2019 年某个项目的报告时,你是否能快速定位并进行汇报?这要求自己形成文件归档的习惯 ,在做过程中合理建立文件夹或分区,做完之后按照特定逻辑进行分组分类,必要的话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目录,便于索引。

boxcn01JVBqIwm9jjVBScIETypf

我相信无论是按照时间线,还是按照业务门类都可以建立一套合理的分类规则。例如我自己的习惯是按照几个业务主线建立一级文件夹(本地或网络云盘),每个文件夹以编号+名称+日期(可选)的形式进行命名,同时尽可能让每个文件夹不超过三层,以提高使用效率。每个文件的名字同样以版本号+名称+日期的形式进行,且及时归档历史版本。即你明确得建立起来自己的文件管理规则,一切有迹可循,而非任意堆放和套文件夹。

任务管理

更进一步,深入到文件和工作内容上便是任务管理。任务管理的方式因人而异,既可以借助各类软件,也可以简单的写便签贴满工位,不必拘泥于方法种类。例如我自己并没有研究各种工具,而是简单得建立一个 Excel 的待办表单,每天早晚打开进行识别任务和更新进度。但重要是要清晰地辨别自己的工作内容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哪些是战略思考性的,哪些是边边角角不急于一时的。这里总体规划策略上我推荐使用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给出的四个分类:

  • 第一类:重要且紧急
  • 第二类:重要但不紧急
  • 第三类:不重要但紧急
  • 第四类:不重要且不紧急
boxcnVllqPAcdNdTaWwXp9fio5c

只有当做了足够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才可以避免出现许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在短期(如一周内)或具体做某事过程中,我推荐 GTD 法,即 Getting Things Done。侧重按照必要性列举具体工作条目,然后按一定步骤逐一完成,既可以保证明确的工作目标,又可以避免被打乱节奏。

boxcnfWc274EIcHNu9BL1X4MnIb

例如现在大家可以选择用飞书更加便捷得做美观的跟踪表

外汇报的逻辑

对内的文件和任务管理有了条理后,便需要建立对外汇报的逻辑:数据清晰,状态了然,有头有尾。同时建立起优秀的展示能力,例如建立自己的汇报固定风格表格和PPT模板。如果自己不是很确定是否做到了以上标准,那么我建议采用公司,部门或者某些会议的特定模板进行解剖式学习。

许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对于汇报的格式要求和条条框框是很反感的:能把事情说清楚不就可以了吗?为啥要花宝贵的精力在这些繁琐的格式上?这个问题我同意前半句。任何一次汇报追求的都是能够简洁明了的把问题讲清楚,其实大部分工作是不需要复杂的格式的,只不过大部分人如果未经约束和规范,呈现出来的报告很难让阅读者或者管理者抓到重点和感知到汇报的逻辑性。这也是为何大家都喜欢阅读精美的报告和宣传页,因为那都是修饰过的。

而我不同意的后半句则是因为我们遵从既有的格式才是最高效的:因为通常模板是打磨过的,顺从特定汇报内容逻辑的,对汇报个体而言,可以按模板逻辑进行梳理自己思路;而对于组织而言,固定的模板能够统一组织内部表达语言和提高运营效率。

体系思维

如果说以上工作逻辑都是关乎具体操作上的习惯,那么建立一套关于解决问题的体系性思路则更加重要,因为这些方法论是适用于多个企业,也是影响整个工业社会的重要语言。

例如六西格玛,8D 报告,TBP(Toyota Business Practice, 即丰田问题解决法,PCDA 的丰田细化版),4M1E(Man、Machine、Material、Method、Environment 即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5W1H(Why、What、Who、When、Where、How 即为何、是什么、谁、何时、哪里、如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果你在机械行业工作,那么或早或晚你会遇到与以上方法论相关的解题思路。而早日建立起来自己的系统性解决问题方法论,则可以减少遇到问题时的踟躇,体系化得行动。

自我管理

所从事的工作能否带来成长,是选择一家公司或一个岗位时,除了薪资之外的核心因素。但很多时候并非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内容或工作单位。所以主动自我管理是一件增益良多的习惯。

时间管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也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灵活调整管理节奏,做到张弛有度。这里有两点特别希望分享。

  • 注意工作信息中的信噪比:即留意识别那些对自己的工作核心业务以及个人成长有益的部分。
  • 利用好工作日历:把关键工作内容写入日历,不仅仅是提醒自己需要及时去完成,也可以给自己保留一部分特定时间专心完成这部分工作(类比番茄钟)。
boxcncQUkkUWgu38Kb79MIciHsc

定时复盘

又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其重要性只有坚持过才能体味到。

复盘的核心要义在于以特定的节奏思考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思路,总结出来亮点或针对性的改进动作,从而完成自我生长。例如笔者自己曾经试图复盘,但结果却只是回想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不仅想不起来浪费时间,还只带来了羞愧感,所以不久便放弃了。

直到某段时间地铁通勤时有幸和一位业界前辈兼师兄同行。偶尔聊到工作时他都会引导我思考这件事为什么要做?结果如何?我为何未能做到更理想的状态?这种无上下级关系的闲聊式沟通让我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得去思考这些问题 ,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维度和结果。

boxcn2mQihRZGO5SNJGMU4V1qIe

之后我便逐渐建立了自我复盘之旅:每天在下班路上思考当日工作要事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出色或不妥之处,如果涉及如何改进就会形成工作笔记定期复看。每周设定特定半小时复盘当周工作关键进度和工作笔记,逐步形成了良性思考和闭环改进路径。我自己的常用三个问题如下作为参考:今天的工作有没有值得延深思考的事项?其他人哪个行为让你觉得值得思考或避免?自己做了哪些不错的动作值得坚持?

写在最后

在和编辑讨论这个议题时我们曾担心这个内容是否会过于鸡汤。但我如果这篇思考是有益的,鸡汤又何妨?毕竟这碗鸡汤是一个过来人用十年跌跌撞撞的职场时间中实践出来的经验之说。

曾经我在上家公司有过一段至暗时刻,既有老板的极端苛刻要求,也有自己的能力不足和心态问题。当时一度想离开,但深思熟虑后下定决心去做一些改变:既然老板要求高不妨去提高自己的交付标准;既然自己能力不足,不妨去努力学习;既然自己心态过于脆弱,不妨去锤炼自己。当我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很快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坦承不足,及时沟通问题,前瞻老板的需求提前做好工作。事实上,得益于超标准的交付和认真的态度获得了诸多其他部门领导的青睐,也为后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来基础。

不过即便是工作数年,我自己依然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完美之处,比如我依旧会在意管理层对于自己的评价,依旧需要鼓励性言语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依旧会在超负荷工作时,偶尔忘记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所以现在的我何其希望能有人能在我耳边灌输一些有营养的鸡汤,并提醒我该如何去做。因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当下开始,并不断打磨,直至内化到每一件工作中。否则哪怕在因为各种原因离职时有无数反思,那么在下家公司依旧可能重蹈覆辙。

套用《麦肯锡精英的 48 个工作习惯》中的说法作为结尾:我们要以优秀毕业生而非退学者的心态离开上一个岗位或公司才是成熟的职场人。

> 少数派请你做地图:城市声音收藏夹火热征集中,期待你创作的城市之声 🎧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