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备播集

掐指一算,试播集 已经暂别我们两个多月了,在没有南哥发车的这些日子里,我攒了不少读书笔记,决定自发的搞一期 “备播集”,大约等同于电视台里没节目可播的时候强行凑数的节目。

本期车长:@kokdemo

本期车员:@James_Tu

如果大家对这样的形式喜闻乐见,也欢迎在各种渠道找到我,大家一起攒读书笔记并发出来,希望能坚持到试播集回来的那一天。最后也感谢南哥对本文头图的大力支持。


@kokdemo 创业者们的自述

最近看到了巴塔哥尼亚创始人决定把公司“捐给地球1”的新闻,让我感到颇为震撼,在看完新闻之后,我立马去阅读了巴塔哥尼亚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所著的《冲浪板上的公司》这本书。

巴塔哥尼亚官网的公告-地球是我们唯一的股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家公司的文化和理念十分敬佩,于是打算将这一段时间读过的一些公司创始人所写的书放在一起,和大家聊一聊。

  • 《Salesforce传奇》:作者是 Salesforce 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Salesforce 是软件即服务行业(SaaS)的先驱和佼佼者,创办于1999年,主要产品是客户管理系统(CRM);Salesforce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市值 1470.10 亿美元。
  • 《发明》:作者是 dyson 创始人詹姆斯戴森。戴森是一家专注家用电器的公司,创办于1991年,其推出的吸尘器、风扇、吹风机等广受好评。戴森仍然是一家私人家族公司,没有上市。
  • 《小米创业思考》:作者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小米集团是一家以手机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公司,创办于2010年。小米集团于港交所上市,目前市值 2366 亿港币。
  • 《冲浪板上的公司》:作者是巴塔哥尼亚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巴塔哥尼亚是一家主营户外服装、户外装备的公司,创办于1972年。巴塔哥尼亚仍然是一家私人家族公司,没有上市。
本文聊到的四家公司

(哦对了,在之前的试播集中,我还分享过《不拘一格》(来自网飞创始人里德·哈根廷斯),也欢迎大家去看看这一篇)

《Salesforce传奇》- 略显空泛浮夸的企业宣传册

Salesforce传奇

阅读这本书的契机是为了调研软件即服务(SaaS)行业,Salesforce 则是这个行业绝对的龙头公司。

Salesforce 这家企业本身堪称传奇,发迹于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之前(1999年),一步步成长到了现在的规模,它的成长史也就几乎等同于 SaaS 行业的发展史。

我们现在对 SaaS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飞书、腾讯文档、酷家乐、甚至刚被收购的Figma 都可以属于 SaaS的范畴。在1999年之前,企业如果想要采购一套软件,通常需要花上数百万美元购买,并用数月时间来进行部署。即便是更简单的民用软件,也需要花费几百元购买一张光碟回家安装(还记得当年装在盒子里面卖的瑞星小狮子吗?)。

首页-- 成都瑞星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Salesforce 主打了软件即服务这个理念,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1. 费用降低,对企业来说支持按月付费,也支持按席位付费。
  2. 部署更快,只需要降低到一两周时间就可以使用,后来的系统更是可以做到打开即用。
  3. 更新更快,以前需要用光碟的形式安装的,现在联网之后可以自动迭代升级。

在这本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他对 SaaS 的思考,以及创业初期的故事。

马克·贝尼奥夫从工程师做起,仅26岁就达到了甲骨文的高级副总裁,在达到了相当高度时候,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于是离开甲骨文组建了 Salesforce 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旅程。这一部分我读起来觉得还挺有意思。

然而创业史和创业思考的内容并不多,到了第二部分之后,就开始讲他是怎么做发布会的,怎么做采访的,怎么“培养优质的媒体关系”的。第三章里甚至还在讲他们怎么在竞争对手发布会上“碰瓷营销”的,这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收获了。

整部书后半的内容令我不太满意,另一个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是章节太散;本书小章节有110多个,但是实际上非常短,大部分的小章节都不足两页纸,如果编辑排版愿意挤一挤的话,感觉至少可以省25%的纸张。

《发明》- 一位工业设计师的成长故事

发明

本书作者詹姆斯·戴森出生于1947年,那时世界的秩序刚从二战结束,即将进入冷战状态。前几个章节中,时不时能感受到战争对英国和欧洲的一些影响。

戴森从设计学校毕业之后,从事工业设计工作,其实还设计了不少有名的产品(比如海上马车、球轮小推车等),但真正的变化是在1979年,他决定研制一款不需要通过气旋分离垃圾的吸尘器。

这一年戴森卖掉了自己之前的公司的股票,搬到了乡下,在自家的马库里开始了实验,这一干就是3年多,直到1983年戴森才完成了吸尘器的样机。在本书中,戴森没有规避这一段时间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对自己的支持,这种真诚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做起一个发明家和工业设计师,戴森努力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将一款原型机变成可以销售的商品,他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在这过程中他被迫从设计师开始变成一个承担商业风险的创业者。

书的最后几章节是关于未来农业、造车这些尝试性的项目,作者自己表达的是对未来的畅想,没有什么过多的笔墨,我们也都知道戴森造车项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除了创业史之外,另一个让我注意到的细节是英国的制造业环境,书里面不止一次隐晦的聊到了这个问题,英国本土很难满足生产吸尘器需要的上下游供应链,甚至连从事制造业的人都不够了,以至于后面他本人还投资搞了一个从事这方面的学校。

尽管英国人不乐意,戴森公司也变成了实际上的全球公司,公司总部设在了新加坡,生产基地放在了东南亚,设计中心也遍布全球。

《小米创业思考》- 在聚光灯之外的复盘

小米创业思考

前前后后小米出了不少书了,有官方背书的就有《参与感》《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往无前》,至于非官方的书那就更多了。

这本书的诞生契机,按雷军在节目中的自述,是在对小米十年创业深度复盘之后产出的一些结论,其实是比较“虚”的。

第一部分的小米创业历程,我是比较熟悉的,大家如果没有耐心可以直接去看小米的发布会,发布会上讲的更好一些。

第二和第三部分讲的是“小米方法论”以及对应的实践,这个小米方法论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四个关键词,也叫互联网七字诀。在实践部分中,开始引申出小米是怎么设计产品、怎么看待顾客、怎么设计和实践销售模型的。

举个例子,关于“爆品模型”,书里给出的理解是:

  • 什么是爆品:大规模生产、大众定价、有体验提升(口碑)。大家还记得69元的充电宝,699的空气净化器吗?
  • 为什么要做“爆品”:通过口碑提升营销效率,大规模生产容易降低成本、优化迭代。
  • 如何做爆品:找准需求、提供超预期的产品、惊喜的定价、足够高的效率

虽然大家印象中小米已经成了“杂货铺”,但实际上小米的同时在售产品数量是很少的(对比3C商超)。

小米一直在有意压缩自己的产品线和范围,举个例子,大家电部门做了一款799的传统波轮洗衣机,这款产品虽然定价厚道,用料也不错,上市之后反响还可以,但是这款洗衣机被批评了,原因是:

  • 这款洗衣机有没有增加用户体验、提供独特价值、对生态有帮助、甚至是稀释了公司的品牌形象?
  • 在公司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力气花在“用户体验增益”不明显的产品上,肯定是不值得的。

另一个让我印象较深的部分是关于“新零售”的分析,这个词前几年还挺火的,阿里巴巴一直在提,不过这两年好像不怎么说了。

传统的3C经销体系

书里有一个传统3C品牌的利润分配图,在这个体系中,仅省级-地市的渠道就要占用掉13%的利润,小米不愿意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成本结构,小米打破了品牌商(负责生产)- 渠道商(负责运输和分销)- 零售商(负责面对顾客销售)这一传统模式,干掉了渠道商的部分。

好处是降低了渠道费用,让门店开遍全国的同时,还能保持线上线下同样的价格;坏处则是就是要承担更多的渠道和门店管理职责。

最后,让我比较感慨的一件事是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公司内部对“小米方法论”的挑战:

  • 在初次涉及线下的时候,团队里很多人还坚持着“电商路线”,这是一个“原教旨”式的信仰问题
  • 小米模式是当下对互联网、新零售、硬件的探索中建立的,面对新问题的时候要实事求是的解决,而不是呆板的死抱教条主义。

所以你看,小米公司内部对小米方法论、小米模式尚且有如此之多的探讨和争论,外界怎么能简单粗暴的概括评价呢?

《冲浪板上的公司》- 理想主义者仍在攀登

冲浪板上的公司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不再惊讶于伊冯·乔伊纳德能做出捐出公司这样的决策了。

在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之前,乔伊纳德本身就是攀岩、冲浪等运动的爱好者,他创办乔伊纳德五金公司的原因就是为了给朋友们提供质量足够好的岩钉(用于在岩石上固定绳子,提供支点等)。

冬季,就在小工坊里制作攀岩装备,等到了夏季的时候就开车跑到国家公园里一边攀岩一边卖装备挣钱,以至于他在初期的传单直接印着:“不要指望我在5月到11月期间能准时发货”。

随着在攀岩工具领域逐渐积累名气,乔伊纳德又将领域逐步扩展到攀岩服装以及其他的户外服装(即巴塔哥尼亚公司),后来又有了冲浪的产品线。

商业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乔伊纳德和戴森遇到了不少相似的问题,最核心的就是从一位攀岩者打铁匠到一个公司老板的转变,比如要去处理公司的供应链,库存,销售渠道。相比而言,由于巴塔哥尼亚所处的行业更小,遇到的坎坷还稍多一些。

我很喜欢乔伊纳德的产品哲学:“简单、耐用、可修理”。

一些户外产品为了提供防水性能和透气性能,会在一些地方加上防水片,在腋下加上透气拉链。但巴塔哥尼亚的方案更简单:换上更透气更防水的面料,然后删掉这些无用的设计。在产品足够简单的同时提供了足够的耐用性。

为了让大家购买的巴塔哥尼亚更耐用,巴塔哥尼亚主动将一些损耗件设计成了可替换的状态,向全社会公布了维修指南,甚至开了一个巨大的维修店,用于维修用户寄回来的装备。

这一产品哲学当然和某些品牌背道而驰,他们巴不得新品一出来你们马上就去更换呢。从消费者的心理来讲,如果你购买了一件户外夹克,它本身的质量就非常过硬,且商家承诺给你一直维修(收取合理的费用),这样的产品为什么不能信赖他10年甚至一辈子呢?

乔伊纳德在创建公司之后还在坚持户外运动(隔三差五还会受伤),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他意识到需要做一些事情。

还记得他们最开始的王牌产品“岩钉”吗,在发现这些坚硬的钢钉会永久的损伤岩石之后,乔伊纳德立刻停售了岩钉,而是推广一种不会损伤岩石的铝合金“岩塞”,虽然争议很大,也影响了公司的销售额,但他仍然坚持这件事。

后面还有更多的案例,比如对棉制品的讨论(用更环保的产品代替棉制品),对潜水设备的改进(用对海洋影响更少的面料设计潜水服)。直到今年,乔伊纳德给出了最开始那个惊世骇俗的公告。

我自己很佩服这家公司的文化和坚持,希望巴塔哥尼亚能再存活50年,向世人证明,通过商业拯救地球环境这件事是可行的。

乔伊纳德在书中十分诚恳的讲述自己公司的历史、文化和理念,并没有用上什么夸张的词藻。他自己甚至坦诚在人事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更换CEO的频率比较快,经常无法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再比如说,乔伊纳德五金公司因为没有做好警示,被消费者告到破产,这都是他在书中讲述的失败案例。

这本书我给了五星的评价,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来阅读。额外提一句,我更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名《Let My People Go Surfing》。

几段创业故事之外

这几家公司和他们的创始人各不相同,但又能找到一些相近的例子,比如说:

  • 戴森和乔伊纳德都没有公司管理经验就开始自己的创业;马克·贝尼奥夫和雷军则都在之前的公司做到了高管才决定创业的。
  • 戴森和巴塔哥尼亚都是私人企业;Salesforce 和小米都是上市公司。
  • 马克·贝尼奥夫和雷军最早都是软件工程师,戴森是工业设计师,乔伊纳德则是铁匠。

从商业上讲,这四家公司都是商业成功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模式、领域各不相同。不知道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会对这几家公司和这几本书感兴趣吗?

@James_Tu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孤独,真的孤独。

当我读到接近一半,看到乌尔苏拉老人独自坐在破败的家中等待唯一幸存的儿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回家时,孤独感扑面而来。哪怕是在清晨的六点半,伴随着窗外的鸟鸣和穿堂而过的清风,我依旧在某一页读到了萧瑟感:“终于,”乌尔苏拉说,“我们家又有男人了。”

孤独来自于一个女人从生儿育女到见证子孙枝繁叶茂,从看着丈夫失智离世又到后代逐渐凋零。孤独来自于一个快乐生活的小镇青年,从单纯的追求爱情到为自由战斗,再到手握军政大权却无依无靠,甚至试图自戕来放逐自我。孤独来自于一个单纯的女孩因为爱恋对其他人的诅咒误伤了所关心的人而永远自我放逐。孤独来自这个家庭的每个后代都迷失在现实与理想的错位中,家族使命和内心渴望的偏差里。百年孤独以个人情感的交错变化,家庭的纷扰冗杂,世事的变幻莫测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为表象,最终顺着羊皮纸的密码回到每个人的内心,却走着走着变成了一片荒芜和孤寂。

女人同样是家族的中流砥柱。

很多时候女人比男人更加长寿,也许因为其柔软和韧性,也许因为其经历过男人从未感受过的疼痛,也许是因为母性的光辉。而布恩迪亚家族的主心骨乌尔苏拉自从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失去理智后,就一直在执掌这个家庭,进而实际管理马孔多,在衰老昏聩前已经是这座小市镇最具声望的老人。哪怕在文中始终未提及其冠以夫的姓氏,但她依旧是这个家族代言人之一,在马孔多这个村民自发建立的小村落,也会因为布恩迪亚家族的强势和枝繁叶茂而让其家族成为后来掌管马孔多的军政长官不得不经常征询意见的当地名门。在布恩迪亚家族延续七代中,无论是女性后代,还是嫁入布恩迪亚家族的女人都发挥了胜过同一代男性的作用:执掌家族并引导着家族走向下一个阶段:繁荣或衰败。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希望和绝望。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从充对科学的热情和实践无数开创性想法到被捆在树下等待生命的终结。乌尔苏拉从对家族每一代人充满希望到以百岁之躯被后世小孩当做玩具一样拖来拖去,直到明白了“一个幸福晚年的诀窍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但她失明后反而注意到家里的每个人不过在随着时间重复过往,下一代人重复上一代人的宿命。之后的每一代人也都历经着看似不,却相似的路径,如丽贝卡从热情似火得寻求爱情到封闭自己于小黑屋以吃土为生。如奥雷里亚诺或罗德里戈(这个家族的最后一代人,也是尚未确定名字刚刚出生的婴儿)在父母的爱情和希冀中诞生,却刚刚出生即被白蚁吞噬,并随着飓风连同村落一并消失。

所有人的路走到最后一步都是窄到只能允许一个人停留在那里,绝望得回望家族记忆和自己的不幸。

时代的必然,抑或人性使然,还是宿命论?

即便是世外桃源般的马孔多,也依旧面临着生老病死,面临着被政府接管,面临着被政治军事力量争夺。其居民也不可避免得被裹挟到战争或者斗争中去,直到最终在大雨中失去生命的活力,在暴风中回归到原始丛林。何塞试图给马孔多找到一个通往外界的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试图给国家找到一个和平的路,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又试图给马孔多找到一个复兴的路。每个人既是时代的见证者,又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不断参与历史的建立。

从马孔多诞生到鼎盛,从喧嚣到复归于零,历经百年,数代人的布恩迪亚家族,唯一一直存在的既不是乌尔苏拉,也不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而是那个活了超过140岁的老鸨庇拉尔·特尔内拉,还有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留下的羊皮卷。羊皮卷预言了布恩迪亚家族的跌宕起伏,如何起源又如何灭亡;庇拉尔·特尔内拉则亲眼见证,并看透了这个流淌着她部分血脉的家族走向。

但就像文中提到的“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这无形中成为家族共同的认知,也间接导致了相应的结果。因和果到底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

关于这本小说。

似乎有必要在最后简述小说梗概:一个流亡的家庭带领一群年轻伙伴临河而居,建立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故事的主人公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即出生在这个家族和小村落,随着战争降临小村落,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为了抵抗暴力,而摇身为武装力量,自封上校。从暴力的抵抗者,变成了暴力的代名词。随着战争的结束,他出生的小村落也因为他的往来而日渐被公众纳入视野,火车带来了外来者,也带来了更加残暴的管理。百年之间文化的不断冲击和遭遇剥削让这座小镇慢慢被吸干了活力,直到一场持续数年的大雨把小镇的百年发展打回了原形,也赶走了外来者,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一代也刚刚出生即被白蚁吞噬而结束。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奇幻故事读,也可以当做一部隐喻南美发展史的故事。但无论当做哪种来读,都需要辨识到隐藏在每个字里行间的孤独。

最后推荐在心情愉悦的夏秋季节来阅读这本书,因为你会在阳光和煦中感觉到独处的清凉和孤寂,而无需在寒冷中为心灵浇上一盆冰水。

@James_Tu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当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盗版书,或者是一本机器翻译的中文,因为经常有文字发音是符合句意,而词却完全不是,比如,事情写作是情,教授写作教受。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了解到这是一篇低能人士所书写的进步笔记(文中写作,近步笔记),所谓进步笔记是记录了智商发育滞后的主人公查理·高登因为勤奋好学,而被选中接受了某个实验室的提高智商的手术和治疗,从手术前的期待心情,到术后的认知跃迁与所见所闻,以及智商重新回落到原始状态这个全过程的自我认知和感受日志。

当日记写到3.30号的时候,他学会了文法和查字典,进步日记行文流畅。他的日志变得通顺,他的文笔变得理智,阅读感受不再晦涩,但伴随着日记里越来越多得回忆起来其被羞辱的过往,不适感从文字转为内容和心理。但如果你能忍受其手术前的错字连篇的记录的话,那我相信你已经有了深深的代入感,更加迫不及待得想要了解其手术后的走向和遇到的事情:他一边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去,一边不断研究自己的未来。过去的他被父母保护,也被父母伤害。被面包店的同事们捉弄,也被同事们照顾。他的智商快速突破了常人水平,快速而高得阅读让他的智慧与日俱增,变得敏锐和犀利。

但是,就像一切拔苗助长的行为一样,他可以在短时间内习数种语言,多个学科,但无法在短时间内去接受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最复杂的行为:情感。他从小都认为自己是被保护的,世界是善意的。所以当他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能看到其他人的“不纯粹动机”时,他的愤怒也就可以理解了。例如他意识到面包店同事喜欢他其实是在捉弄他;教授们提高他的智商是为了名气和利益。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更担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实验,他唯一的挂念是和纪安妮告别以及和自己父母见一面:也许是证明自己不是累赘,也许是告诉他们自己还健在。

他的父母呢?他知道他们是爱他的,也是爱他的妹妹的,只是他们无法理解他的行为罢了(同时他的无意行为也给家庭带来了诸多困扰和问题)。这次短暂的“清醒”不过是一次和解:同自己的过去和解,同自己的命运和解。

如果说他对父母的情感是随着对记忆的挖掘而不得变化的,那么他对于纪安妮的情感则是一如既往的:在低能时信赖,智商提升期间的相互爱慕,到智商跌落时对他的呵护与关切。

这一段纠葛的情感随着高登智商的快速下降而趋于终结,高登在最后的清醒时刻和纪安妮告别,这一段是我读来最为悲切的段落。

我在往上攀升时经过你的楼层,现在我在下降途中再次经过,但我想我不会再搭这部升降梯。所以,此时此刻就让我们相互道别。

他一直把那些嘲笑他的人当作朋友,但如果说让人感动,一定是其“清醒”后却对那些曾经伤害和戏弄他的人表示原谅和理解:

对于他母亲疏远他,他认为是“自己曾可能做了令人害怕的事情”。

对于那些作弄他的同事,他认为是“自己实在太笨,做了太多愚蠢的事情而不自知”。

对于拿他做试验的教授,他认为“这项实验经过审慎的准备,也对动物作过深入试验,并在统计学上获得证实。他们決定用我作第一次人体试验时,有理由确信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理上的陷阱则根本无法预先测知,我不希望任何人因为我的遭遇而承受罪过。”

引用一句,作为结束:

他们把你逼得太紧,让你感到迷惑。你想当个成年人,但你的身体里还躲着一个孤独惊恐的孩子。

这本书可以用来洞察人性,更可以用来温暖自己。


结语

如果大家有想要推荐的书的话,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找到我,发出来你喜欢的书并贴上一些推荐理由(光写书名是不是太简单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报名成为备播集的车长,主持这个图书推荐栏目。

过往的12篇试播集,大家可以戳这个链接查看,希望你能从书海中找到你喜欢的那一本读物,找到一个舒服的地方,与它静静交流一个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