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本文参与数字文具盒征文活动


文章结构参考《My workflow- 一个文科博士生的资料管理、阅读和笔记系统-基于 DEVONthink 3,Obsidian》

一个个小问题堆出棘手大问题

同学们好,我是 AZ,AZ 是我。作为一个在「文理学院」上学、学的是两个本身就是跨专业学科的双专业学生,要学的知识范围实在是广到自己都数不明白的程度。从专业本身的基因和数据科学,到分子生物和计算机、有机化学和统计概率、生物工程和数据伦理,再到学院要求的国际关系、文学写作、历史艺术,有至少一半都是超出我已有的知识框架的内容。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股脑丢过来,基本上摔在地上的和接住且拿住的五五开。为了自己的学业(aka 绩点),也为了自己越来越重的黑眼圈和越来越秃的脑袋,得想想办法。

AZ 的学习工作流 & 关于工作流的思考

工作流,顾名思义,是一套能胜任一系列需求的「数字文具」使用范式。但作为一个被迫要学文科社科工科计算机还有设计的理科生,似乎没有一套这样的范式能很好的适配所有的学科。作为一个很不喜欢和生态逆行的人,我尝试过但无法适应同时使用过多的平台来做信息的储存和处理,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新的软件出现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都是「我在 Notion 里能怎么实现这个功能」。到现在,我绝大部分的信息,不管是生活相关的、学业相关的、还是课外活动相关的,都有条不紊的排列在我的 Notion 里。

但是回到最开始提到的问题上,虽然我很爱 Notion 觉得 Notion 功能非常的强大也把大量的信息托付给这个平台,不得不承认,Notion 确实不是用来学习的最优解。先别着急反驳!无可否认,写笔记这件事本身 Notion 完全没有问题,可以轻易分列插入公式等特性使我把很多高数、物理、化学这些纯理科以康奈尔笔记的形式丢在了里面。但是但凡对学习这点事有研究的朋友都知道,最能做到长效记忆的学习方式是 Active Recall 主动回忆和 Spaced Repetition 间隔重复的组合。很遗憾,这两点 Notion 都无法实现。

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 Notion 可以很好的系统化整理笔记内容并且有很强大的内容插入能力,能兼容绝大部分的学科笔记所需。但同时,Notion 本身作为一个不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平台并没有办法很好的辅助学习这件事。基于这两点,我的工作流也就诞生了。

AZ 的简易工作流

第一步:信息获取、输入

想必大家也都听说过,我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要说最声明远扬的一点肯定是《两千人一起上计算机大课》。

这怎么上?

一个只有一千多人的教室里坐着两千多个人,你挤着我,我打字的胳膊怼着你,助教艰难的在人群中徘徊……

因此,教授们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所有这些计算机相关的大课都会有录播的视频 再也不需要去上课了!(这两门课对应的讨论课还有编程课都是小班课,还是得去的!)

但其他课可就没这么幸运了,教授们脾气都古怪着呢,有的讲完课了才发 PPT(保不齐哪次人家就忘发了),有的高阶专业课因为人少教授甚至不用 PPT 全靠在白板上奋笔疾书,有的干脆直接不整那些虚的全靠下巴一合一张代替所有课件……

没办法,年过七旬还在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对着一群二十上下的年轻人讲那些讲过几十年的课、还会在情人节给全班学生送巧克力因为「情人节就是要给自己喜欢的人送巧克力啊」的教授不就得是我们去适应人家嘛。不过好就好在,人家不愿意变通,咱们自己变啊。

Notability:那些提前发了课件的课

对不起,让大家失望了,我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新 app 推荐,这一步在用的主要还是几个最最广为人知的笔记软件。

Notability

选择原因:我感觉 Notability 真的很适合在 ppt 或者教授的笔记上面标注。只要不是需要记的内容非常多的课都可以选择直接在 ppt 上做第一次的笔记,可以通过高亮、箭头、符号等复合自己思维逻辑的方式省去需要手写很多内容的痛点。而且直接在 教授做的本来就不是很好看的 ppt 上标注也能很好的规避我要把手写笔记做好看的强迫症。

使用技巧:大家可以像我一样自定义一套不那么常规但又不那么出格的颜色,在 ppt 上辨识度很高。另外 Notability 的右边栏里有一个被绝大多数忽视了的功能:「检索标注」,可以直接展示所有有手写痕迹的页面,在下一步系统化整理的时候真的非常非常方便。

GoodNotes:那些需要提前读文献的课

GoodNotes

选择原因:听我说 GoodNotes 高光笔划一下就能直接自动拉直这个功能真的不要太好用!浅读一下差别还不明显,但当你一个月读了两本大部头教材甚至用真的荧光笔在纸上高亮也要画完停一下等线自己拉直的时候区别就体现出来了。

使用技巧:因为是基因专业嘛,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跟着教授做科研都难免要读很多文献,高光笔一划、钢笔一写、软头笔再写个小标题,轻轻松松把一篇枯燥又难懂的论文变成了一篇还是枯燥又难懂但是至少看起来 很好看 结构清晰的文章。

为什么不都用 GoodNotes:Notability 说到底和 GoodNotes 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我两个 app 都用在使用的原因是我更喜欢 Notability 的笔触(似乎和大部分人的体验相反?我用的是第一排最右边的粗细,不是很适合写中文但是写英文写数学非常合适,且规避了大部分人所诟病的字迹不好看问题)但同时 GoodNotes 的高光笔在读文献的时候真的好用太多。所以,最后我妥协了,用两个就用两个吧。

替代方案:除了 GoodNotes 和 Notability 这种手写笔记软件,其实也有很多其他容易被忽视却也很好用的

LiquidText & MarginNote
  • 优点:这两个 app 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在阅读的同时高亮出文字或者图片来生成思维导图,对于有较大体量的阅读非常有帮助。
  • 缺点:这种以文字 block 为单位的软件 UX 难免有点生硬,不如前面提到的手写笔记来的自然,使用起来难免体验较差。

MyScript Nebo:那些越讲越发散的教授

MyScript Nebo

选择原因:MyScript 家手写识别的能力想必大家都有耳闻。因为我平时记笔记是写很花的花体(主要是因为速度快,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其他人照搬我的成果毕竟除了我谁也看不懂),但惊奇的是我潦草到基本上就是画圈的手写英文 Nebo 都能非常准确的识别并转换成文字。再加上 Nebo 几乎轻松到无感的排版操作,非常非常适合一些手写速记。

等一下:其实 MyScript 非常精准且快捷的手写识别和我推荐 Nebo 没什么关系。其实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是新出的「Freeform Page」。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一个白板,一张可以往四个方向都无限延伸的草稿纸,非常适配那种从一个中心主题开始向外发散很多思考的社科课或者讨论课。

替代方案:

Whiteboard & Concepts
  • 微软的 Microsoft Whiteboard
    • 优点:可以协作,同为微软家的产品和 Teams 之间的联动非常方便,比 Nebo 的链接分享无痛很多;
    • 缺点:功能对于单纯的速记太过复杂,不像 Nebo 那样只有简单的笔、高亮、橡皮、套索。
  • 美术生应该比较熟悉的 Concepts
    • 优点:基本上可以无止境的缩和放,不像 Nebo 那样有「普朗克长度」的限制;
    • 缺点:可能因为是设计给绘画草稿的,Concepts 没有对笔触的弹力修正,且压力曲线非常的陡峭,字迹很容易变丑。

再发散想想:其实脑图类软件也完全可以胜任这类的工作,不管是老牌的 XMind 还是 MindNote,还是国内很火的幕布,这些都很适合从内往外的发散性讨论。

那些可以直接看录播的课

这些课很多时候我会选择之间跳过这第一步的信息获取之间进入后面的「精修步骤」。例如前面提到的计算机/数据科学课,只要不是理论很强的编程课我都会直接用「写一个程序来展现这个章节的内容」的方式充当笔记,在最初的这个环节只会单纯的跟着课件敲一敲码来熟悉一些新功能啊包啊 function 啊的使用并把重点列出来,方便后面整理的时候嫁接。

如果是其他录播的非计算机课,又不是需要提前标注课件、读文献的话,我也会跳过手写笔记这个步骤,直接进入数据的系统化。

其他工作流里会用到的软件:Adobe Acrobat

在说 Notability 的时候已经提到说教授的 ppt 或许不那么好看。如果运气好教授有发 ppt 格式的课件,可以直接在 Keynote 里打开然后修改主题配色(我的 Macbook Air 上因为要供着一个 XCode 还有一个 XCode-beta,能删的大 app 就都删了,微软三件套只能狠狠的被我丢进了废纸篓)虽然会损失一些标注或者是格式,但比起试图在深蓝色背景上辨认黑色的小字已经好太多了。

Adobe Acrobat

但是吧,如果你运气不好,教授因为担心 ppt 格式会乱很「贴心」的发了 pdf 格式,那没办法,只能转头寻求 Acrobat 的帮助了。调背景色和修改字体这些基本上都可以闭着眼睛完成,三分钟,省去一个小时的痛苦。

其他工作流里会用到的软件:Dynamo

还有一个小到不起眼但因为真的每天都会用到不得不说的工具就是 Dynamo。Dynamo 是一个 Safari 的小插件,干的就是一件事,强制调速。一般来讲大部分播放器都可以调整视频的播放速度嘛,但我们的录播课偏偏就要特立独行。前进后退什么的没问题,但倍速只有 0.5x、1.0x、1.5x 三个选项,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的适配需求。而且因为是计算机课,编程的时候需要放慢,讲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快,手动调不但繁琐而且效率很低。

Dynamo

而 Dynamo 的存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播放视频的时候按一下 F 就可以倍速 +0.1x,同理 S 会 -0.1x,需要回到 1.0x 就按一下 D。另外按 E 可以快速跳过目前在播放的视频,也就是说那些要看广告的网站也都可以通过 Dynamo 一键跳过,薅羊毛的技巧又多了一个。

第二步:信息处理、加工

在最开始吸收了信息之后,这转化的一步或许对于拿高分本身没什么帮助,但对于建立长远的知识框架还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跟随着这个逻辑,在时间不允许的时候我也会有选择性的跳过这个步骤。比如今年暑期,有一门国际关系的课时间线上和学术写作课有一些重合,在接近后半程的时候学术写作开始频频有大论文,在思考之后我觉得国际关系这门课虽然内容好玩但本质上最重要的作用是锻炼对于社会和国际问题批判性的思考,好玩的内容实在不行忘记了就忘记了吧。于是权衡之下我决定整门课都跳过了这个环节,直接进入最后一步的复习(所以到现在我这门课的 Notion 也还停留在第八个单元,后面六个的页面里空空如也)。

Notion:绕不开的选择

这一步我具体会做基本上的就是把上课收集来的信息有条理的怼进 Notion。得益于 Notion 的可折叠段落,我基本上会把所有旁枝末节的内容都写进去,不管考试考不考得到,决定把某个稀奇古怪的知识点塞进哪个章节这个过程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对架构的审视。不过需要澄清的一点,我上面这么解释可能会造成我把所有内容都写进 Notion 的误解,但实际上我只把所有那些我之前并不熟悉或者有所遗忘的部分写进笔记里。比如上个学期的基础生物课,作为一个高中的时候到处去打生物比赛的卷王,基本上整门课都是纯复习,只有少数几个和生态学、环境学、进化相关的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的章节有比较多需要记的内容,其他章节的笔记里基本上都只有清晰的框架,但框架底下都写着一个「略」,告诉自己这个知识点下面的小知识点都已经完全内化了。

Notion

选择原因:非常快捷的格式、视觉化的标注(emoji 图标、插入图片、插入 ppt、嵌入网页)、页面之间正反链接、跨页面同步的 block、分列方便康奈尔笔记……

Sketch:设计软件写笔记?

Sketch 也能写笔记吗?大然当然是不行的。Sketch 主要的作用是把一些复杂的知识点可视的呈现出来。比如心理学里的鲍姆林德四象限亲子关系和分子免疫里的淋巴细胞回路,用图的形式都能更好的总结并且呈现。这些做出来的图大部分都会被加进 Notion 里,也有小部分会出现在教授来年的 ppt 里(小自豪)。

当然,很多这类型的图都已经有人做过了,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在谷歌里一搜也都能出来,不过这个理解再产出的过程对于我这种非常依赖于图形记忆的人真的非常有帮助。另外也是一个曾经想学平面/交互设计的理科生最后的倔强吧。

Sketch

选择原因:由于是做 UI/UX 交互设计的软件,Sketch 本身的 UX 真的无可挑剔。非常易用且功能不弱的矢量能力使 Sketch 成为了我课内课外快速做图的首选。另外我有和 Sketch 的开发团队反馈过几个使用时遇到的小问题,居然都有在几个版本内被改进,真的有作为一个用户被重视的感觉。

替代方案:

Keynote & Procreate
  • 苹果 Keynote / 微软 Powerpoint
    • 优点:没想到吧,每天做 ppt 的软件居然也可以做图。其实想一想,做 ppt 说到底也是拿一堆矢量元素来创造视觉图像的过程,所以 Keynote 啊 Powerpoint 这些软件都可以很好的胜任这个工作。此外,Keynote 和 Powerpoint 的使用逻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刻到骨子里的了,上手基本上没有门槛;
    • 缺点:当然,非专业做图的软件功能上还是有很多缺失的,比如 Keynote 非常要命的只能用苹果相册中的图片进行图片替换。
  • iPad 人手一个的 Procreate
    • 优点:随心所欲,基本上没有任何门槛,拿起笔就能画,不会受到工具的限制。
    • 缺点:procreate 不是矢量图,如果出现需要修改的内容十分的麻烦,插入文字不是特别的方便。而且最致命的是如果对呈现结果比较有追求的话 procreate 对于绘画能力的需求比 Sketch 对设计能力的需求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 当然,和 Sketch 功能相近的 Figma 或者 Adobe 家的 Illustrator 也都可以很好的胜任做图的工作,这个就是看个人偏好了。

Visual Studio Code:又来一个不务正业的

像上面提到的,很多时候编程类的课,与其手动把每一个 variable、function、struct 都写出来,不如稍微画一点脑经把这个章节学到的新东西都学以致用起来。这样的好处不仅是在以后回头看的时候能很好的看到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也通过转化的这个过程更好的理解了内容。

Visual Studio Code

同样的方法当然不局限于 VSC,我最开始用到这个方法也是在自学 Swift 和 SwiftUI 的时候。很多繁杂且需要涉及很多代码的东西实际用起来能更有效的帮助记忆,也能充当一个工具箱,方便日后使用。

往大了再开个脑洞,比如写作课在讲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是不是也完全可以写一个小故事来展示这些手法,再标注出各个修辞的名字和定义。

Notion 的一些其他的替代品

Notion 虽然现在使用人群越来越多,但还是有很多人 prefer 自己常用的 app:

  • 和 Notion 非常相似却又不太一样的 Craft
  • 像是 Obsidian、RemNote、Roam Research 这种专业的知识库笔记工具
  • 像是 Evernote、OneNote、DEVONthink 这种第二大脑管理工具
  • 像是 Notability、GoodNotes 这种手写笔记软件

不管是什么平台都没有问题,重点不是工具,而是对信息再加工的这个过程。

第三步:信息复习、内化

这个步骤其实挺看个人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复习习惯。但我作为一个曾经想学医现在在学生物信息的本科生,还是很推崇文首提到的 Active Recall 主动回忆和 Spaced Repetition 间隔重复。为什么强调是医学生呢?因为美国医学院和国内系统不一样,相当于是要在两年内学完所有的理论知识,有非常大量的信息需要记忆,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对于这么高密度的信息输入真的是不起效的。所以这里引入两个重点:在技巧上引用 Active Recall 和 Spaced Repitition,而方法论上使用一套我想不起具体名字的笔记体系。

Active Recall 主动回忆:主动的去回忆生词的定义/定义对应的生词比单纯的看笔记来的效率更高。

Spaced Repitition 间隔重复:这个技巧是基于广为人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而创建的,总结下来就是基于不同知识点 Active Recall 时记忆的清晰程度来调整知识点的练习频率。

这套我实在是想不起来名字的方法论:像上面讲 Notion 时候提到的那样写笔记只把自己不会的部分写下来,已经确认掌握的知识点就完全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笔墨。

概念讲完了,那这步具体怎么操作呢?

RemNote: 医学生开发给医学生用的医学笔记软件

虽然说 RemNote 原本是针对医学生的痛点设计的,但实际上对绝大部分的理科生和社科生都适用

RemNote 和其他同类型的笔记 app(比如 Obsidian 和 Roam Research)最大的区别就是自动生成「单词卡」。在知识点标题后面打两个冒号「::」可以快速激活单行的单词卡。「::」左侧是生词,右侧是定义。当然,作为一个专注于生成单词卡的笔记软件,格式上肯定不止这么一种。其他常见的单词卡类型也都适配,比如多行单词卡、一对多、单词填空、图片填空、以及很多我至今没有用明白的复杂格式。

这一步生成的单词卡可以很好的匹配 Active Recall 所强调的主动回忆,而 RemNote 内置的算法可以根据你对每个生词给出的回答来调整下一次出现的时间:

Spaced Repitition
  • 立刻回想起来了➡️ 4 天后会再次出现
  • 想了一下记起来了➡️ 24 小时后会再次出现
  • 没有完全想起来了➡️ 半小时后会再次出现
  • 没有想起来➡️ 1 分钟之后就会再次出现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Spaced Repitition 了。

这最后一步就是要把 Notion 中列出的那些还没有记清楚的内容都整理到 RemNote 里,从而快速、有效率、系统化的复习并记忆知识点。

一些其他的考量

这里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 bug。既然我在上一步提到了可以用 RemNote 替代 Notion 做内容的整合,那何必要再花精力用 Notion,直接用 RemNote 不好吗?

说实话,完全没有问题。我个人在这两步分用了两个 app 主要是因为 RemNote 在笔记格式上只支持带有层级的单词卡笔记。这对于比较偏概念化的社科和理科其实完全够用,但是像是一些需要插入图片、超链接、公式的时候就完全不如 Notion 来的「丝滑」且「好看」。总结下来就是 RemNote 的 UI 和 UX 体验都不如 Notion,使用的主要原因还是这个单词卡。继续往前走一步,既然主要是因为单词卡的这个功能,其实完全可以去找寻一些其他的平台来做到这一步:

  • Quizlet:一个在美国高中非常常用的线上单词卡软件,很多老师也都会把课件里的生词整理成 Quizlet。在编辑的时候会通过线上数据库帮忙预测定义,其中也有内置很多复习的模式。但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 Active Recall 而没有 Spaced Repitition,也就是复习进度得全靠自己把控。
  • Anki:这个是最老牌的结合了 Active Recall 和 Spaced Repitition 的 app,也一度是医学生最喜欢的单词卡软件。Anki 整体的单词卡逻辑和 RemNote 一模一样,但唯一的区别是 Anki 需要一张张的手动制作/通过 excel 导入单词卡,而 RemNote 可以以笔记的形式。

当然,RemNote 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除去「笔记即单词卡」的巧妙设计之外,能轻易链接不同笔记中相同的知识点(比如心理学 145 和神经科学 160 两门课的笔记里有关离心神经元可以指向同一个单词卡,能非常有效的避免浪费时间制作多余的单词卡)、单词卡是哪面是前、怎么显示、如何考察接受自定义都是很好用的功能。

最后的思考

到这,从信息获取到信息处理再到信息内化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虽然不能说适合所有人,但全文一共提到的三个步骤两个技巧一个方法论和十几个常见的、不常见的 app 多少能引起一些思考,希望帮助大家找到适配自己工作/学习的习惯和内容的工作流。

最后几个可以思考的问题:

Q:哪里来那么多时间?

A:其实完全没有。作为一个在推荐一学期上 13 到 16 个学分的全球顶尖大学上 20 个学分,真的没有很多时间能供我一次一次的整理笔记。能做的就只能是多线程 & 少玩少睡觉,没什么捷径可走。

Q:强迫症接受不了笔记没写完这件事怎么办?

A:这个我还真帮不到你。作为一个曾经的有很强的强迫行为的险些被心理医生诊断成抑郁症、选择性焦虑症、行为强迫症的人,我其实也没有很好的和这件事和解。我自己现在的角度是把视角放宽,把自己的强迫行为转嫁到一个比写完笔记更广的角度(比如比起强迫自己完成笔记强迫自己拿到满分的绩点对自己更有帮助也能分散强迫行为)。

Q:还有没有什么小工具推荐?

A:其实说实话我的「数字工具盒」里小玩意还挺多的,比如 SetApp 订阅里能把日历显示在桌面上的 WallCal、可以存储例如学生卡号等信息还能清楚格式的剪切板管理软件 Paste、能快速拾取屏幕上颜色并应用在 Sketch 里的 Sip、人手一个的状态栏管理软件 Bartender、截图神器 CleanShot…… SetApp 之外的话还有 Bartender 的平替 Doze、Paste 的平替 Maccy、能快速整理窗口位置的 Spectacle、更好的窗口切换工具 Hyperswitch(虽然这个工具被 MacOS Ventura 给狠狠的阉割了)、快速清除剪切板格式的 Get Plain Text……

> 暑期征文 数字文具盒 火热征稿中,分享学习方法,拿走现金奖励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