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提示:本文仅针对百天内婴儿的日夜照料和个人观察与思考所做分享,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

好巧不巧,在小朋友出生不久,上海就被按下了暂停键。以至于我们刚把孩子接回家,一家人就被封锁在了小区。随之而来的,上海地区开启了长达三月的居家办公。对我而言,某种程度上算是陪产假的延续。于是手忙脚乱之中,开始了一段意想不到的 7*24 的养娃记忆。

度过了最初一段时间的手忙脚乱,我和爱人在回顾这段历程时谈到一个事情:孩子的生产固然是毫无疑问需要有母亲来完成,但在婴儿的养护上其实男人应该承担几乎和母亲一样的责任

唯一需要区分的是两个差异:

  • 母乳需要由母亲产生:男性无法产生母乳,从生理上就无法代替母亲,男人不必自卑,女人却可以骄傲的优势。
  • 母亲需要更多的休息。产后带来的身体恢复以及频繁喂奶的辛苦会给初为人母的女性带来很大的身心压力,所以尽可能多得让女性休息,以便于母亲的自我恢复和保持状态良好。

单单列出来两个差异并非否认母亲的重要性,而是为了强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人可以做的比想象中的要更多,例如婴儿所有的清洁和护理、情绪安抚和所需物品采买等基础事项并不区分男女。大家常规印象中这些事情都是母亲在做,一方面是母亲前期有产假会有相对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母亲通常会更加细心,比男性更加在意和注意到婴儿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但说来惭愧,实际上因为居家办公依旧需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工作,工作之外还需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找食物」——是的,确实是找食物,包括团购、抢购、交换食物等(注:笔者所在地点是 2022 年 4 月的上海,相关背景可以戳:疫情中的上海普通人观察日记)。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总结下来一些我总结的主要需求,观察和思考,提供给新手爸妈。

宝妈的基本需求

休养

无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宝妈在生理上都会经历巨大的痛苦。产后的休养既有伤口的调理也有精气神的恢复。这个过程俗称「坐月子」,通常而言需要 6 周左右才能大体恢复。医生也会要求产后 42 天回到生产的医院进行产后检查。在此期间,要确保伤口的正常观察和服药(如需),保持卧床休息和适度恢复运动。同时家里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来避免忽冷忽热。

根据个体差异,产妇会在 6 周前后逐步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上,但如果条件允许还是避免过多参与家务和其它事务。毕竟养娃这件事太耗费心神,宝妈的身体依旧需要被呵护。一个健康的宝妈是对婴儿最大的保障。

营养补充

很多观念是产后就要大补,实际上考虑到现代社会整体营养水平有很大提高,所以产后恶露排出期间是无需过度补充营养的,特别是避免活血的营养物例如红枣,保障每天肉蛋奶等适量摄入即可。

在度过了排恶露阶段,就可以根据宝妈喜好增加营养补充,同时配合适度运动,恢复和提高体质。常见的月子餐可以自行查询,可以基于个人口味进行调整。

泌乳

你没看错,对于很多宝妈而言,及时地挤出乳汁也是保持宝妈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奶水供应可以随着婴儿的食量增长而满足其需求。所以即便是婴儿不能及时吮吸或者不是很饿,也需要适当激励婴儿来吃奶或者挤出来。

婴儿的基本需求

吃奶

吃奶毋庸置疑是基本的基本,在前三个月按需喂养即婴儿什么时候表现出肚子饿或者口渴的迹象都要及时进行喂养,三个月后则可以尽量去引导婴儿按时按点「就餐」。宝妈可以适当关注进食间隔,假以时日即可大概判断单次吃多少量能坚持多久,在临近下一次喂奶前就进行准备,这样避免婴儿啼哭。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母乳喂养,通常会比奶粉喂养生长略微慢一些。另外一个小建议是如果宝妈和奶爸精力跟得上可以掺杂着让婴儿吃奶瓶,这样可以在宝妈结束产假前确保婴儿顺利切换到奶瓶喂养。同时能够让宝妈从连续喂奶中间歇性解脱出来,例如夜间完整得休息六个小时或者白天得以临时出门等。

题外话,男人被称作奶爸也许正是因为大部分喂奶瓶的工作是由父亲来进行的。而之所以奶瓶喂养以父亲为主,一方面是父亲没有能力亲喂,另一方面是防止婴儿混淆宝妈亲喂和奶瓶,导致哭闹。

排便

有进食就有排泄,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关注婴儿的排泄节奏,排泄物的形状和味道,以及正确更换纸尿裤。掌握婴儿排泄节奏可以及时清洁和更换纸尿裤,保持清洁干爽,避免尿液和粪便积攒过多,引起臀部发炎。了解排泄物的形状和味道,可以判断婴儿的饮食和消化是否正常,考虑到这方面参考与解读良多,建议自行搜索。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婴儿排便等行为并不一定都能被看到,一方面需要家长基于上次更换纸尿裤的时间定时检查,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嗅觉,捕捉到你的小可爱是否已经悄悄地完成了一次粪物制造。更重要的是,粪便的味道也会折射出婴儿的健康状况。

同时纸尿裤能够不松不紧得穿在婴儿身上,能够有效避免屎尿溢出或过紧导致的勒痕。婴儿前期生长速度快,而且纸尿裤种类繁多,可以适当尝试不同品牌,以找到适合其体型的纸尿裤。纸尿裤的正确穿法之前曾科普过(参考:爱人生产前后,准奶爸可以做什么?),重新引用如下。

纸尿裤是有尿液的检测试剂的,正常干的是黄色,湿了就蓝了,只需外面观察就能发现是否有排泄物。

粘好纸尿裤后,要伸手进去捋一下裤腿里面的皮筋儿可以防止漏尿,同时花边翻过来也能增加其舒适度。

小女孩穿纸尿裤可以后面提高一些,小男孩正面提高一些可以防止漏出。

睡觉

虽然有每个阶段的睡眠建议时间,但仅仅是作为参考,还是要考虑婴儿的实际生活节奏。3 个月之前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较长,也能躺很久。但 3 个月之后的婴儿可以白天精力旺盛得玩啥,夜间可以连续睡 4~6 个小时。但并非每个宝宝都会在每个阶段如此。家长更应该关注其日常睡眠总时间和睡眠质量。如果夜间休息质量较差,白天睡觉时间较长,可以适当引导婴儿白天以玩耍为主,减少睡眠时长。

另外如果婴儿长期睡眠时间总体较短,且生长速度偏下限的话,可以考虑是否给与了婴儿较好的休息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湿度和安静程度。毕竟「吃了睡」才是婴儿最好的生长模式。

卫生

曾几何时,笔者所在农村很多小朋友身上常常能闻到混杂着奶香的「婴儿味」。现在想来,可能还是清洁工作没有做到位,以至于周身「异香」。

现在婴儿的卫生状况应该是有很大的提升。以为我自家的婴儿为例,天冷的时候,基本上两天洗一次澡,进入夏天后则是一天一洗或者基于出汗情况一天两洗。而脖子、咯吱窝、胳膊腿褶皱处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则是及时用清水擦拭,并确保晾干(如不能晾干更容易起疹子)。而且现在婴儿护理产品比较多种多样,可以适当基于医生建议,洗澡后涂抹身体乳。

婴儿身体保持清爽和卫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其长期停留的场所干净。例如是否和大人一起睡?是否会放在沙发,摇篮等?那么都要及时更换床单和衬套,一方面避免婴儿把异物塞到嘴里,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清理婴儿留下的污渍。

区别生理性反应和病理反应

婴儿对于周边环境非常敏感,所以也许一束光可能就会让她无法入眠,也许一阵铃声就会把她吵醒,也许一点寒冷可能就会让她打喷嚏。因为婴儿器官尚处于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以会有诸多生理迹象会看起来「像是生病」的身体状况。例如肚脐会鼓出来随着呼吸发出声音;例如在 3 个月左右容易发生流口水;例如对眼儿现象;例如头型因为偏一边睡会不圆等。

实际上以上现象并非每个婴儿都会出现,同时也需要细心观察是否有恶化趋势,可以利用婴儿体检时间及时咨询医师或者和其他宝妈进行交流,来了解更多育儿知识,避免不断猜测和减少内心的焦虑。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个迹象愈加严重,例如明显带给婴儿不适或者超过了常识内的状况,还是应该及时就医,确认是否需要干预还是继续观察。

而病理性的则需要及时就医,例如发热,肚脐发炎等则需要尽快就医,避免延误。

成为社会人

一个新生儿从被抱出产房的那一刻,就逐渐开始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为她办理诸多社会证件来确保她将来能够得到社会的通行认证,以更方便得生活。

按照顺序需要办理的一些关键材料和办理地点:

  • 出生证明(出生医院)
  • 疫苗本(出生医院)
  • 户籍(落户地址所在派出所)
  • 社保卡(居住地或户籍地镇或街道一级的卫生中心)
  • 少儿互助基金(类似于补充医疗保险,会额外报销住院费用,通常由各地红十字会办理,同时可以结合最近几年各地都在推出的各类补充医疗保险例如上海地区的「沪惠保」)
  • 其它商业保险(酌情选择,例如疫苗险、重疾险等)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以上材料通常可以在出生后的一周内把办理妥当,一般只需要携带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即可去办理。如果是跟随母亲落户,由父亲代办的话还需要携带身份证和出生证明等信息,以证明监护人关系。各地政策可能有所差异,但大体是这个流程。在这个阶段,基本上把所有材料和证件(以及复印件)都放在一起带着准没错。

关于照料婴儿的一些思考

在和婴儿互动的过程中有一个认识:婴儿会随着身体的快速生长,逐渐建立起对对于周边人类世界的认知,并试图学习和模仿周遭环境所发出的声音和动作。而作为父母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她,无疑会给孩子最大的爱和最好的照顾。但一方面新手爸妈会因为爱而容易盲目担忧,另一方面对于婴儿的啼哭过于谨慎而忽略了逻辑。

做好婴儿的服务工作,无非回到一点:满足其需求。具体常见需求上文已经列出,这里单独拎出来想分享的是:孩子的任何抗拒或者不悦,一定是某个方面未得到满足,由此表达不愉快,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做出改进(如需)。

婴儿在前几个月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行为习惯也会逐步演变。这就需要家长以变化的心态来观察和照顾婴儿。同时虽然婴儿不会「说人话」,但她依旧可以准确地表达其心情和需求,但家长是否听得懂就要看家长是否也认真学习了婴儿的语言。

望闻问触

对于婴儿的大部分照顾和观测以望为主,要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才能做到心里有数,让大部分异常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被发现。确保随着其需求的变化,在合适的时间让她做合适的事。例如观测到可能要困了的时候,避免让她玩刺激的玩具,避免强光等刺激。

比如我家婴儿之前每次洗澡擦拭时状态良好,某一天变得不开心。综合对比洗澡前状态,发现可能原因在于天气变热,洗完澡擦干时用浴巾包裹,会产生闷热感。当次日再洗澡时为她快速擦拭身体,避免全身包裹在潮湿的浴巾里果然解决了其哭闹问题。

闻和问

语言上要多多和婴儿互动。可以发生在玩耍环节,发生在洗澡擦脸环节,发生在其它一些非吃奶环节(避免她分心而不能高效进食,养成不好的吃奶习惯)。比如当我说:你能听懂我说的话吗?她会回复我:哼哼哈嘿。虽然结果是她会继续用她的方式进行表达,而我依旧听不懂她。但一来二去的互动,能够温和地刺激婴儿的表达欲,增加与大人互动的主动性。随着月龄的增长,她就可以更早得对周围的环境变化做出有效响应。

对婴儿身体的接触既包括给她安排运动体操和抚触,日常触碰。

做运动和抚触能帮助婴儿伸展四肢和生长,抚触可以提高婴儿的灵敏性。日常触碰可以增加家长对婴儿的感知,以及及时感受到其身体温度的变化。例如随着夏日来临,炎热的天气会让肉嘟嘟的小婴儿随便一动周身上下就会充满汗渍,空调屋里也容易着凉。所以及时感知婴儿身体冷热也很重要。

不焦虑

当我刚刚抱起来 7 斤左右、全身柔软的小婴儿时,说不紧张是假的。当婴儿哇哇大哭的时候,说不焦虑也是假的。实际上我曾经只要给娃换纸尿裤时间一长就会满头大汗,但后来随着操作越来越熟练,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还能让娃怡然自得时,就再也不会焦虑了。当我和爱人在家带娃一个月的时候,已经熟练地像一个地道的育儿师了:不再经常为婴儿的一个啼哭而紧张不已或者汗流浃背。甚至有时候会先欣赏 2 秒她扯着嗓子的「嚎叫」的样子后再去安抚她。

初期的焦虑并不可怕,需要克服的是自己对于婴儿的爱之切,并不断增进育婴熟练程度。

协调家庭关系

就像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心怀善良,但实际行动会有很大差异。

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试图以最好的方式来呵护和照料婴儿,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行事作风会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新生儿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总会有较大的时代差距。所以实际上每个人对于育儿这件事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操作习惯。无论是宝妈还是奶爸都包容得看待其他家庭成员的育儿习惯,更要接受其他人的育婴建议。

做好记录

记录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但事后回忆或者分析却又非常有价值。

例如记录生活节奏。连续记录婴儿的饮食时间和饮食间隔,排便习惯,睡眠状态和身高体重信息,有助于家长掌握婴儿的日常基本状态。一方面能够判断婴儿某一天的反应是否合理,比如日常一天排便三次,但某一天发生了五六次。那么就需要分析下是否有着凉等不适。考虑到这是一件持续且细碎的事,奶爸可能很难坚持一次不拉,所以也需要和家人沟通好。当然这并不是必须的。

例如坚持拍照。虽然每天都会忍不住给婴儿拍各种各样的照片,但如果想要认真记录,就需要形成规律性的拍摄习惯,比如百天内可以每周拍摄一组同样位置的照片,一岁前每个月拍摄一组照片。如果父母有一定的拍摄能力且没有特殊需求,可以自行设置简单的背景和场景进行拍摄即可,无需请摄影师上门。这样既能灵活选择拍摄时间和婴儿需求,又能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及时备份,即便是大容量的手机或者内存卡也会很快被各种婴儿的照片和视频填满,为了保障婴儿初期的珍贵照片不遗失,定期和及时的备份是极其重要的。

写在最后

套用一位婴幼儿医师的口头禅:饮食正常吗?排便正常吗?生长正常吗?都正常的话那就没问题。是的,很多时候婴儿初期的发育期问题叠加家长的过度关心会让问题放大,但事实上大部分婴儿都是很健康的,作为家长要做的只是给与最好的关爱,多以善意的语言去和婴儿沟通,并不断学习掌握婴儿生长的陪伴和引导技能。同时也要回到自我的成长上,以此来避免焦虑和以身作则得影响孩子。

随着上海的封控行将结束和全面复工复产,我的漫长「陪产假」也即将结束,但育儿这项伴随我一生的业务才刚刚开始。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