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万字长文,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对方。相较于《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行动、感受、请求等步骤的目的是通过用非暴力的表达方式让对方理解自己,即将介绍的「知觉检核」技巧更加倾向于带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尝试去理解对方;第二部分:管理情绪。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其实是知觉产生的想法所导致的结果;第三部分:展现自我。虽然自我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性决定的,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被塑造,「自我袒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一段关系的亲密程度。
先对上篇文章《沟通的艺术|学校错过的课程,现在补上也不晚》中提到的沟通的定义做个简单回顾:
人际沟通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其参与者们处于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背景下,经由交换信息来创造价值和建立关系,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生理和心理的噪音干扰。
「不同背景」是沟通中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交换信息」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主动进行的行为,而「创造价值和建立关系」是我们「交换信息」的目的,或者是沟通这个行为产生的结果。上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沟通的定义,和在「交换信息」时起到先导作用的「倾听」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本篇文章的重点则是「交换信息」时本身的动作,了解人们理解信息的一般过程,以及「噪音干扰」会对「创造价值和关系」造成什么影响。
理想中的沟通
当我们倾听对方说话时,如果能意识到双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对方的某些行为让自己觉得无法理喻:因为不同的「教育/生活背景」差异会导致两人的知觉产生巨大的偏差。通过使用「知觉检核」技巧可以准确地理解对方;如果能意识到沟通会受到噪音干扰,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情绪上头时进行的沟通往往会造成让人后悔莫及的结果,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受到愤怒等「生理噪音」的干扰从而变的不那么理智。通过了解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自己和对方的情绪并加以控制。
当我们尝试说服对方时,如果能意识到沟通会受噪音干扰,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所有条件都满足了还是无法说服对方,因为我们的沟通会受「心里噪音」的干扰。通过正确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方的防卫心态从而减少「心理噪音」;如果能够意识到沟通双方有不同的背景,沟通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朝着让双方的背景重合的方向努力,从而让对方赞同你的观点。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自我应验预言」强大的作用,我们就不会指着对方大发雷霆地想要对方做出改变,而是利用「自我应验预言」的原理,让对方自己做出改变。
上面是理想中的沟通情景,不过随着我们对一些沟通概念的理解深入,并对沟通的技巧进行一定的练习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达到这种理想的沟通境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经历着相同的事实却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造成人与人眼中不同世界的原因:人们认知世界万物的能力——知觉。
第一部分:理解对方
我们眼中的世界
我们所处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由于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不同的人给这个世界赋予了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给身处的世界赋予意义的能力叫做「知觉」。知觉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同一件事情,在历经过不同的人的知觉过程后,所被赋予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往往不能准确的理解他人。
举个具体的例子:同样的一个网站,UI设计师访问时会觉得,这个网页的排版设计的挺有高级感的。前端工程师访问的时候会思考,这个效果估计是使用css的hover属性来实现的。产品经理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给他的感觉是这个页面的功能划分非常合理逻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知觉的「选择」阶段,不同人的动机不同,不同的动机就导致人们所关注信息的不同。
知觉的历程
选择
由于我们大脑的内存有限,只能同时处理非常少量的信息,所以身处大千世界中的我们,选择哪些信息让大脑进行处理是知觉的第一步。而重复或大强度的刺激往往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选择。相信大家都有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支配过的恐惧。还有就是新鲜感能够影响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就比如很多老街景区,一辈子生活在老街里的人对此处的景象波澜不惊,对比那些来游玩的游客,环境中有太多新鲜的元素不断的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还有就是动机也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选择,比如逛商场时想上厕所,这时候商场的指示牌会对我们更加有吸引力。
组织
选择好大脑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后,第二步就是如何有意义地组织这些信息。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组织信息的方式,而这套方式决定了我们理解别人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自己特定的方式组织好信息后,我们可以得出对方是哪类人,得如何与对方沟通的结论。不同于选择阶段有很多来自外部的影响因素,组织方式的不同来自每个人内在的差异。我们经常会用来组织信息的两大方式:刻板印象和断句。
相信刻板印象这个概念已经非常耳熟能祥了,比如想到女生的第一反应是温柔的,想到大灰狼时的第一反应是狼是坏人。其实我们离不开刻板印象,它可以帮我们节省很多脑力,但是如果一昧地依靠刻板印象来组织我们选择的信息时,会对我们的沟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地将某种刻板印象施加到该类群体的所有成员身上,然后不自觉地收集片面的证据来印证自己的刻板印象:“就知道你会这样,果然不出我所料。”其实对方恰好被自己遇到了这一次而已,而错误的使用刻板印象会让自己莫名其妙地纠着这一次不放。想要摆脱错误运用刻板印象就需要我们试着把对方看成某个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将对应群体所拥有的特性放在次要位置,更加专注于原本不怎么重要的信息。
另一种隐藏地比较深的方式是断句,一个具体的例子:男方指责女方老是喜欢翻旧账,而女方则抱怨男方动不动就让她生气。第一种断句是男方:“我生气还不是因为你老是喜欢翻旧账”,第二种断句是女方:“我会翻旧账还不是因为你动不动就让我生气”。争执哪一种断句是正确的只会加重事情的严重性,这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承认双方存在争议,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才是最佳选择。比如:“我们之间确实存在争议,让我们停下来冷静沟通,说说让彼此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吗?”
诠释
到目前为止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组织好了那些被我们选择的信息,接下来就是给这些信息赋予特定意义的过程——诠释。同样的事实,在不同情况下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我们「诠释」信息的过程影响着我们的知觉。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位陌生人面带微笑地看着你,相信你会觉得毛骨悚然,你得出这个人不怀好意的诠释;但是如果是你心爱的人微笑着注视着你,你就会觉得如沐春风。一个自信的人面对别人的肯定,会选择欣然接受,而自我否定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表扬时心里会惶恐不安。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交情的深浅以及自我的概念会影响我们最终给某种事实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影响诠释的因素还有个人经验,态度,期望,以及对关系的满意度等。
协商
当我们给某个事实赋予特定的意义,也就是心里产生的感受后,这个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比如当某个人给你一种魅力十足的感觉,这时候你和身边的朋友讨论这个感受,相信大家都有如下两种经历:第一种情况是朋友跟着附和你,也觉得那个人魅力十足,这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地给那个人打上一个“有魅力”的标签;第二种情况是朋友反对你的感受,觉得那个人非常一般,这时候自己内心或多或少会对自己原先的感受抱有怀疑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知觉的过程是一种大家对某种感知达成一致的过程。因此解决冲突的过程在很大一部分上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知觉进行协商的过程。
读到这里让我们缓一缓,回顾前面提到知觉的四个历程:首先,我们的大脑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一些信息,然后,这些信息经由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让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组织在了一起,接着,通过自己的经验给理解的信息赋予独有的意义。最后,与其他人沟通不同的诠释结果,进而影响自己已经产生的知觉。而无数次知觉的历程就构成了一个独属于我们的万千世界。
虽然上文按照选择,组织,诠释,协商的步骤介绍了知觉的历程,但知觉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在真正的沟通场景中我们很难判断知觉的起点和终点,这四个步骤或多或少都会参与到我们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了解完知觉的历程后,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知觉会存在哪些常见的倾向。
知觉的常见倾向
具体到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有两套不同的标准来解释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可能同一个行为在自己这里认为是对别人有益的,但是到了另外一个人那边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公司不同部门的一对情侣,男方的工作比较清闲,每天可以准点下班,而女方的工作经常需要加班。男方非常喜欢女方,希望自己能够多陪伴女方,所以几乎每天下班后,都在公司等女方一起下班。这个行为在男方自己看来似乎显的很体贴,认为自己的行动女方应该也挺喜欢的。而事实是这种行为在女方看来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因为由于不忍心让男方等很久,导致有时候工作还没完成就匆匆离开了公司。这个例子就充分反映了知觉有「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倾向。知觉还有如下几种常见倾向:
- 对人严厉,对己仁慈:某个错误自己犯理所当然,别人犯就不可理喻。
- 刻板印象,先入为主:不断寻找证据去说服自己的刻板印象是正确的。
-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与自己相同。
- 期待已久,心之所向:不合理的期待往往会导致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 最明显的往往最有力:最容易让我们注意到的往往经常被我们所认可。
看到这里似乎觉得知觉这个东西非常不靠谱。知觉确实在很多时候不能靠谱地让我们感知到需要被感知到的信息,但毕竟靠谱的我们可以通过一种靠谱的手段来最大化的避免上面几种常见的倾向——知觉检核。
感受跟事实是两码事。感受只是自我对事实的部分估计 ——《纳瓦尔宝典》
知觉检核
知觉检核能够帮助你准确地理解别人,其目的就是准确地了解对方。而《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步骤,其目的是让对方理解自己。进行知觉检核时,不假设自己是正确的可以让对方卸下防备心,因为进行知觉检核就暗示着:“我知道我现在没有足够的线索,还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这是一种更为底层的沟通方法。下面是知觉检核具体的步骤:
第一步:描述自己注意到对方的行为。
这一步需要将自己关注的焦点放在对方的行为上,描述对方具体的某些行为举止,不包含自己主观情感判断的结果。
第二步:列出至少两个自己对于此行为的诠释
在上一步客观地描述完对方的行为后,这一步需要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如何诠释那些行为的。
第三步:请求对方澄清你的诠释
表达完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诠释后,这一步需要营造一种坦诚开放的沟通氛围。以一种委婉平和的语气请对方就自己作出的诠释发表看法,可以传递出自己想要理解对方的信号,而不是让对方觉得你在质问他,避免引起对方的防卫心理。
下面是两个具体的例子:
使用知觉检核之前:「你为什么老是让我先回去,是不是嫌我碍事?」。对方可能迫于这段情感关系而选择退让,但是却感到了压力,给这段关系埋下了隐患。
使用知觉检核之后:「你建议我下班了后先走不用等我」描述了对方的行为。「是不是你希望我早点回去休息?」自己的第一种诠释。「还是说你怕耽误我太多时间呀?」自己的第二种诠释。「我真的很想多了解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第三步请求对方澄清自己的诠释。
使用知觉检核之前:「你为什么要生我的气?」对方的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谁说我生你气了?」这种带情绪化的质疑语气对促进双方沟通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反而会激发对方的防卫或叛逆心理。
使用知觉检核之后:「我看你这几天似乎一直在回避我」描述了对方的行为。「是不是我哪里让你生气了呀?」自己的第一种诠释。「还是说你最近工作上压力比较大?」自己的第二种诠释。「我有没有误解了你,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呀?」第三步请求对方澄清自己的诠释。
使用知觉检核时不需要一次性囊括以上所有的步骤,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诠释加上请求对方澄清的行为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在使用知觉检核时候需注意传达开放且包容的态度。知觉检核有时候也可以作为一种委婉告诉对方自己意图的手段,例如「你是准备先休息一会再洗碗,还是说你不小心忘记了呀?」往往比「你怎么还没洗碗?赶快去洗」更加能让人接受。
增强同理心——枕头法
到目前为止,通过知觉检核,我们准确地理解了对方的想法,但有些时候可能还是无法像对方一样理解对方想法背后的原因,这是因为我们缺少设身处地的能力——即同理心。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懂得体谅他人,要多做换位思考。但具体如何换位思考只停留在一个概念层面。接下来分享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同理心,也就是共情的能力——枕头法。
枕头法就是让我们从不同的立场去分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五个不同的立场,而一个枕头有四个边和一个中心,这就是枕头法的由来。
这里又涉及到沟通模型中的要素:沟通者处于「不同背景」中,正是这个沟通的前置条件导致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在现有的背景中,我们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立场中,而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的多。在双方遇到重要又复杂的分歧时,不妨试着将上面的五个立场仔细思考一遍。这么做会比较困难甚至有点痛苦,但值得我们去克服,因为当我们从五个立场看过某个议题后,多少会产生一些新的洞见。虽然这些洞见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但是最起码能够成为沟通时的润滑剂,改善目前的沟通氛围。
似乎很多人对「情商高」的理解就是「会说话」,其实这只是「高情商」所体现出来的表征。丹尼尔·戈尔曼将情商称之为情绪智力,即能够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并且能够进行管理的能力。高情商的人之所以会让人觉得他「会说话」,是因为别人和他相处沟通的过程中感觉怡然自得;之所以会让人觉得产生怡然自得的感觉,是因为高情商的人能够敏感地识别自己和对方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在沟通过程中,情绪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第二部分:管理情绪
所有情绪在本质上都是某种行动的驱动力,即进化过程赋予人类处理各种状况的及时计划。—— 《情商1》
情绪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我们的感觉,不同的感觉会引导我们做出不同的行动或者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感到愤怒时我们可能会忍不住砸东西,感到伤心时我们可能毫无食欲,感到自信时能够很流畅的发表演讲,感到挫败时会在为人处事中畏手畏脚。
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时刻都在扫描我们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遇到有威胁的信息时能够非常快速的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心跳加速,肌肉充血,增强感官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我们愤怒的情绪;或者经历过一次不愉快的事件后,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以前产生的情绪记忆就会主导这次经历的情绪;还有就是当我们听到有人对我们进行语言攻击时,不同的诠释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比如攻击你的人是你的朋友,你会感到伤心或愤怒,如果攻击你的人是一位患有精神病的人,你可能反而会产生同情对方的感觉,也就是说对某一事实的知觉过程(包括选择,组织和诠释)决定了我们的感觉。
可以笼统的说,我们的情绪更像是我们想法的结果,而非我们所遭遇的事件的结果。而我们给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又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也就是不同的情绪。接下来让我们先看一看我们的情绪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其实并非如此。——《纳瓦尔宝典》
情绪受哪些因素影响?
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蹦蹦跳跳或者咧嘴微笑,会让我们感到好受很多;当我们丢掉工作后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让自己停下来好好放松的机会后,原本因为失业的沮丧会一扫而空;当我们伤心时大哭一场,会让我们心里觉得舒服很多。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经历,我们的情绪会受到非语言的反应,认知的诠释或者语言表达的影响。那么反过来,情绪会如何影响我们?
有助益的情绪对我们实现沟通的目的和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当我们自信满满时,无论是上台演讲还是与同伴对话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无助益情绪恰恰相反,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无助益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无助益情绪的产生
上文提到过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想法的结果,知觉的过程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无助易情绪。一些潜藏在我们意识中的谬误也会助长无助益情绪的产生,比如人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似乎一旦有人否定了自己,自己就毫无存在的意义,从而耗费巨大精力去不断试图讨好别人,赢得别人的赞同,让自己筋疲力尽;比如认为世界得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行:「你应该要对我好点」、「我应该也可以做到」、「他应该给这篇文章充个电」,但是现实的残酷往往会让持有这种谬误的人感觉世界对他不公,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比如经常进行过度推论:「我竟然不会更新手机系统,我简直没用到家了」、「你每次都喜欢惹我生气」、「你怎么老是迟到」,可想而知这样的过度推论会对沟通的参与者产生多坏的情绪影响。
知道了无助益情绪会对我们沟通产生这些负面影响后,接下来看看如何将无助益情绪减少到最小的具体方法了。
将无助益情绪减少到最小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拿破仑
识别自己的情绪
这一步的目的是辨认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语或者行为中包含了一些情绪化的反应而不自知,等到造成让人后悔莫及的结果时才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就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有一次自己对朋友的误会,导致自己产生了本不应该存在的委屈情绪,而后在一次对话的过程中自己说话阴阳怪气,让本来就处在爆发边缘的关系直接破裂。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情绪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能一昧指责对方给我们造成了不愉快的情绪,而是要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负责。用「我在生气」而不是「你让我生气了」;用「当你那样做时,我觉得很受伤」,而不是「你伤害了我的感觉」。
如何才能识别自己的情绪?时不时停下来在心里反问自己:我目前是什么感觉?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是什么情绪导致我想要做这件事?如果自己认知中的情绪种类很单一,可以参照下面的一些常见情绪,扩充自己表达情绪的词汇,让自己能够准确的识别自己的情绪。
找出激发的事件
上文不断重复的一个概念:情绪是我们想法的结果。在介绍知觉的部分提到过我们会有某种想法是某个事实在经历知觉的过程后产生的结果,减少无助益情绪的第二步就是找出导致自己产生目前情绪的具体事件。可能是听到的某句话,可能是对方的某个行为,可能是一连串无足轻重的小事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可能是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甚至可能是某个相似的场景激发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找出他们。
记录知觉的过程
识别出自己目前的情绪以及找到对应激发的事件后,接下来就需要我们记录下自己从接触这个事件到产生某种情绪的知觉过程。这是一种全新的行为,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在纸上随便写写画画,这样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等到熟能生巧后自己就可以在脑海中很快的走完这个流程并找出让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关键所在了。
纠正存在的谬误
当我们经过练习能够熟练分析自己情绪的时候,这一步骤往往发生在上一步分析自己知觉过程中。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需要单独进行,我们需要从知觉的组织过程开始,到产生某种想法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检查自己有没有受到诸如「刻板印象」「断句」或者「常见知觉的倾向」的影响,接着对照上面介绍的藏在潜意识中的「谬误」,看看是否自己受到了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了情绪是什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情绪如何影响我们,还有收获了将无助益情绪减少到最小的方法。
如果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w.克莱门特·斯通
让我们从将注意力从沟通模型中转移出来,接着聚焦参与沟通的主体——人。正是因为参与沟通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不同背景」和「噪音干扰」等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沟通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自我」,也就是说沟通在形成一个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的「自我」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沟通。
第三部分:展现自我
沟通和自我
想象一下我们做自我介绍时:「我是某某某,我比较乐观开朗,经常给人一种阳光男孩的感觉,平时喜欢追剧和阅读,总想着给这个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价值」。这些对自己的认知以及感觉都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我概念」就是指我们对自己所持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反映了自己的状态,天分,喜好,价值观角色等等。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 蒙泰涅
自我概念决定着我们沟通的方式。虽然「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天性决定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天性是可变化的,动态的,也就是说自我概念可以在沟通过程中不断被塑造。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自己是乐观开朗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于家人的沟通中,被家人描述为自己是乐观开朗的;另一方面可能在某个群体中通过比较发现自己比其他人更加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跟倾向于往好的方向思考,也就是更加乐观开朗,接着得出自己开朗开朗这个自我概念。认识自己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自我概念,我们就不可能和世界有所联系。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别林斯基
自尊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价值的评估。我们如果从正面认可自己的自我概念,就会有比较高的自尊,反之如果我们自己不认可自己的「自我概念」,我们的自尊感就会较低。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沟通。总体来说,拥有较高自尊的人们在沟通中能够更加如鱼得水,因为他们习惯用正向的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对自己的知觉是与生俱来的吗?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自我应验预言」: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可能成真。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也就是说,我们和我们身边的朋友在不断地重构着我们的自我概念。比如领导某次夸自己优秀,自己很可能会不知不觉变的更加认真工作;女朋友随口对自己说一句你好贴心呀,自己以后很可能会默默朝着更加贴心的方向努力。这个理论也可以反过来运用,比如想让小明上班不迟到,你可以抓住对方一次没有迟到的时候,真心实意地告诉对方:「我就知道你不喜欢迟到,我果然没有看错」。
当我们了解完自我的概念以及自我概念是如何被塑造之后,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将自己展现给他人即——自我袒露。
在关系中的自我袒露
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用自我袒露的深度来衡量。很多人认为好朋友之间之所以可以无话不说是由于关系亲密导致的。其实在一段普通的朋友关系演变成一段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开始与对方分享一些别人不知道的重要信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分享关于自己重要信息的过程被称之为「自我袒露」。适当的自我袒露能够起到宣泄自己情绪的作用。神奇的是,一方在自我袒露时往往会引起另一方也开始自我袒露,当双方自我袒露的程度进行的越深和越广后,双方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就变得更加亲密了。
虽然自我袒露在沟通中能够起到促进双方关系发展的作用,但我们在使用前需要三思:我们袒露的对象对我们来说重要吗,如果不想与对方深交,也就没必要袒露太多关于自己的信息了;面对陌生人或者在公共场合下袒露个人隐私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当我们在工作中想要袒露自己的看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损害公司的利益;在坦诚之前记得思考一下自己的坦诚可能造成的后果,自我袒露不是口无遮拦。
自我袒露的替代选择
当遇到一些我们不怎么喜欢的人,但又不想让关系特别僵硬,或者只是不想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表述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自我袒露的四种替代选择:「沉默」「说谎」「模棱两可」「暗示」。
沉默和说谎
虽然非常鼓励大家有话就说,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有些时候说出全部的事实反而会危害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而选择沉默应对往往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手段。第二种方式是说谎,至少说的人认为自己的某个谎言是没有恶意的,甚至可能帮助到对方,这就被称作善意的谎言。但是在关键性原则性的问题上,任何形式的谎言都不能被允许,这时候诚实的自我袒露才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模棱两可和暗示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事物仅仅具有两面性,比如一件商品我们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不过很多现实情况下往往没必要分的特别清楚。当朋友问你关于一件实际上你并不感冒的衣服的看法时,你回答说:「挺有个性的」,这就是模凌两可的运用。相较于「善意的谎言」和「沉默」相信大多认识会更加频繁的使用这个技巧,因为模凌两可并不代表着你说谎了,而且如果对方聪明一点的话应该能够明白你碍于情面没直接表达出来的消息,说不定对方还会感激你的口下留情。
如果你的沟通对象是一位比较敏感的人,并且你又迫切的想要表达一些有点令人尴尬的信息时,暗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你和朋友已经语音聊天了很长时间,这时候你已经有点疲惫了(专注倾听特别耗费心神),而对方似乎意犹未尽,这时候你可以暗示对方:「感觉时间不早了诶,似乎快到我吃饭的点了」。
小结
我们了解到人们的知觉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沟通过程中使用知觉检核的技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我们注意到的事实;我们知道了情绪是我们内在想法作用的结果。一些非理性的谬误会让我们产生无助益的情绪,通过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反思知觉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无助益的情绪对沟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我们明白了自我的概念就是个人关于自我认知中比较稳定的部分,自我概念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沟通,同时自我概念本身也在沟通中不断被塑造。我们可以使用自我应验预言的技巧,让对方自己主动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我们也可以在一段关系中进行适当的自我袒露,来引起对方的袒露从而建立或维系一段弥足珍贵的关系。
如果想了解沟通中关于倾听的方面,可以阅读👇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