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最初发布于 2022 年,值此 Macintosh 推出 40 周年之际,我们对原文做增补后重新发出,并在文末补充了更多可探索的站内文章和外部资源,供有兴趣重温这一经典产品的读者参考。
谈及苹果,我们总绕不过 Macintosh(麦金塔)。发售时高达 2495 美元的高昂售价和不够理想的销售情况,都让它在今天看来应当归入失败产品之列。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在今天的视角之下,它又是苹果公司传奇历史中必须包含的组成部分,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是复古与 80s 的标志性符号,是 Geeks 与玩家们接头时的暗号,是科技媒体笔下永不褪色的谈资,是数码玩家怀旧向的黄金单品。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当事实的真相,随着亲历者的逝去逐渐褪色,各自留下的只言片语仅供我们管窥一下几十年前的浮光掠影,不过这些藏在拼图马赛克中的影像,也足以令人唏嘘了。
Macintosh 的外观和形象本身,就是传奇本身。那么它为什么是这个造型?重新梳理 1984 年之前的记录,这背后的故事并不那么简单,传奇从来都不是「突然」长成这样的。
背景:充满可能性的时代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硬件爱好者们放飞自我的时代,是一个「Hacker」一词还没被完全妖魔化的时代,是一个创意肆意飞扬的历史时期,这是属于 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辉煌年代。这是孕育早期黑客们的一个聚集地,也是现今硅谷文化的起点。
当然,也有和它形态类似的爱好者群体,而「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至今日依然时常被人提及,其中很多成员不仅成为了此后硅谷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而且他们所创造软硬件技术和产品,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科技产业。而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则正是这个俱乐部的成员。
「这是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俱乐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们喜欢在家里组装小工具并让它们发挥作用。」 ——史蒂夫·沃兹尼亚克
在第一次俱乐部聚会的时候,社恐的沃兹尼亚克腼腆地对着挤在车库里的 30 个人说出了自己想要构建的「个人电脑」的雏形,这个雏形后来成为了 Apple I——
这款仅包含一块裸板的 8 位个人电脑是苹果公司的起点,发售于 1975 年 3 月 5 日,售价为 666.66 美元。因为沃兹尼亚克喜欢重复的数字,实际销售的数量为 200 台,这也使得存世的每一台 Apple I 都价值非凡。下面这台经过原主人 DIY 而得来的「大全套」如今被收藏于悉尼 Powerhouse 博物馆:
「我的想法是制造第一台整合所有部件的电脑」,1976 年乔布斯在费城举办的第一届「个人电脑节」的展厅在看完「竞争对手」们的产品之后萌生了这个想法。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之后,沃兹尼亚克直接在酒店房间里完善出了很多次世代的功能——比如彩色显示——并将很多设计游戏机的经验迁移了过来,曾经需要用硬件搞定的功能,这回直接借助软件实现了出来。
Apple II 最终在 1977 发布,它和另外两款同年发布的个人电脑被并称为「1977 三杰」,机身上的苹果 logo 被设计为彩色条纹覆盖的版本,他们想用 logo 告诉用户:它是一款可以输出彩色界面的个人电脑。
Apple II 的主机部分的工业设计,并非是由苹果内部的设计师完成,乔布斯说服了彼时正在惠普工作,并且为计算器做工业设计的 Jerry Manock 来为 Apple II 设计外观。Jerry Manock 以外部人员的身份接了这单委托,并且还提供了机械工程领域的咨询服务。请记住这个名字。
1977 年 5 月,沃兹尼亚克作为 Apple II 的设计开发主导者在当年的《Byte》杂志上发表文章,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愿景:
对我来说,个人电脑应该小巧、可靠、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苹果后续产品的走向。
起点:Macintosh 的「怪叔叔」
最终完成 Macintosh 的是乔布斯,但他并非这个项目的启动者,相反最初提出 Macintosh 这个项目的人,是给 Apple II 写说明书的 Jef Raskin。
和乔布斯以及沃兹尼亚克这种「民间玩家」不同,在 Apple II 时代被招募进来主管印刷品的 Jef Raskin 是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的,石溪大学的数学+物理双料学士,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作为业内人士,Jef 深知当时民家玩家对于学术派的强烈抵触情绪,因此入职苹果的时候,他直接隐藏了自己的计算机硕士学位。
不过在电脑技术上,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还是相当认同 Jef 的,在入职苹果之前,他们曾聘请 Jef 编写了 Apple II Basic 编程手册,这一段经历使得 Jef 入职后顺理成章地成为负责出版部门的经理。
这个「非技术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Jef 的发挥,也正是入职苹果之后的一段时间里,Jef 写下了大量关于个人电脑成为消费级产品的备忘录。
在备忘录中,他对于个人电脑的构想比起后来 Macintosh 能做到的事情要多很多,与其说他构想中的设备是个人电脑,不如说更接近后来的 PDA,垂直多个专业领域,硬件模块化,体积足够便携,拓展性极强。在某种程度上,和 Handsrping Visor 以及后来的模块化概念机非常接近。
而关键在于,Jef 这份备忘录并非无的放矢的想象,而是基于当时他对于软件的使用和研发、硬件的生产和形态、服务的方式、用户需求需求、销售和分发、财务状况和市场逻辑,乃至于广告的呈现形态,制造业支持乃至于通信网络都有了非常详细的探讨,这份名为《Computers by the Millions (1979)》的文档,是 Jef Raskin 启动 Macintosh 项目的底气和基础逻辑,后来也成了打动苹果高层启动这一项目的破门锤。
这份文档帮助 Jef 绕开乔布斯,直接从苹果的执行管理层获得了资金和项目许可,开启了这个名为 Macintosh 的项目—— Mackintosh 是 Jef 最爱的一种苹果,后来由于名称冲突后续被改为 Macintosh。而他最初的备忘录被逐步完善成为可落地的《The Book of Macintosh》,其中涵盖了他对于这款个人电脑的构想,需要完成的任务。
Jef Raskin 从苹果高层那里争取来了项目独立的办公区域,还有招募原始成员的权限和足够的资金。在 1979年 启动了 Macintosh 项目之后, Jef Raskin 招募了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 Brian Howard ,发掘了在客服部门干活儿的天才硬件工程师 Burrell Smith,还有后来成为乔布斯 NeXT 团队班底的 Joanna Hoffman,以及后来参与 Macintosh UI 界面设计的 Bud Tribble(后来成为了NeXT的软件开发高级副总裁)。而后来 Macintosh 团队中的主力 Bill Atkinson 和来自苹果服务部的 Andy Hertzfeld ,也都由他所招募进来。
可惜从 1979 年到 1980 年绝大多数时间,Jef Raskin 都在撰写《The Book of Macintosh》,项目推进缓慢,多次延期,两度更换办公地点。直到 1980 年年底,乔布斯注意到这个进展缓慢的项目,Burrell 出色的硬件设计引起了乔布斯的好奇心。
1981 年,因与乔布斯的性格冲突,Jef Raskin 离开了 Macintosh 团队。1982 年 Jef 正式离开苹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后来也开发了很多优秀的产品,并且在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领域建树颇高。
在拍摄于 1996 年的乔布斯访谈《遗失的访谈》中,他毫不避讳地承认了 Jef 作为产品早期的创建者的价值,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后续 Macintosh 的成就应该归功于整个团队。早年间,Burrell 经常以开玩笑的方式称 Jef 为「Macintosh 的发明者」,但是团队中的主力开发者 Andy Hertzfeld 则认为,相比于「Macintosh 之父」的定位,Jef 更像是「Macintosh 的怪叔叔」。
不过 Jef 对于 Macintosh 所构建的愿景,和沃兹尼亚克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些构想的遗产或多或少地在 Macintosh 系列当中有所体现。
接手:乔布斯入主 Macintosh
Apple II 之后,接替这一大热机型的后续方案有三个,Apple III,乔布斯当时正在主导研发的 Lisa ,以及当时内部代号为 Annie 的 Macintosh。开发成本高昂的 Lisa 项目被整个苹果公司的管理层视为希望,而乔布斯和高层之间的矛盾使得他被迫离开 Lisa,此时 Macintosh 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身为行动派的乔布斯认为 Jef Raskin 是难以忍受的理论家,「糟糕透顶的白痴」。然而正是他眼中的「白痴」促使乔布斯前去施乐「偷」到的图形化界面的概念——实际上,这笔交易是乔布斯用当时价值 100 万美元的苹果股票达成的(苹果上市之后这一波股票价值翻了 18 倍)。
1979 年年底,乔布斯终于带着团队在施乐看到了图形化界面,这为 Macintosh 和 Lisa 项目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当负责核心操作系统界面的 Andy Hertzfeld 在 1981 年 2月正式进入团队的时候,Bud 告诉他一件事情:乔布斯坚持要让 Macintosh 在 1982 年年初上市。Andy 对这种「不科学」的时间表示质疑,随后 Bud 说出的一段话,成为了乔布斯身上最著名的标签:
乔布斯坚要让产品在 1982 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受任何反驳,描述这种情况最佳的最佳形容词,套用《星际迷航》中的术语,就是乔布斯有「现实扭曲力场」……他在场的时候,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几乎任何事情他都能说服大家相信。
而得益于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当 Andy 加入团队开始设计 GUI 界面的时候,Brian Howard 和 Dan Kottke 就已经将原型机组装好了,并且放在主管 Macintosh 程序开发的 Bud 桌上。各个元器件在金属框架的约束之下,安静地躺在亚克力拼接的外壳之中,彩色条纹的苹果 logo 贴在外壳上。
接受现实扭曲立场洗礼的不仅是软件团队和硬件团队,工业设计的过程同样充满折磨。
最初的构想:水平便当盒
作为 Macintosh 最初的团队领导,Jef Raskin 对于这台电脑有着自己的想象。
Jef Raskin 最初的构想是类似 Osnorne I 的折叠式便当盒结构。有趣的地方在于,Osnorne I 不仅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便携电脑,而且其创造者 Adam Osborne 和乔布斯同属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
随着 乔布斯的介入,Jef 的草图和构想都被推翻了,他只能将自己的硬件设计构想埋藏在自己的脑内,后来 Jef 参与的 Canon Cat 项目应该能够窥见他最初的设计构想:
初次探索:像保时捷一样
在 1981 年 3 月的一个夜晚,吃完晚饭的设计师 Andy 正准备回去加班,然后看到乔布斯正在同当时的苹果创意服务总监 James Ferris 讨论 Macintosh 的原型设计:
我们需要一个不会过时的经典造型,就像大众的甲壳虫一样……不对,应该像更注重感官体验的车系,像法拉利之类的。不是法拉利,那也不对,应该是像保时捷。
这个阶段的乔布斯,坐驾是一辆保时捷 928,他对于精致工业设计的追求,从生活一直延伸到工作中,但是这种「抽象」的感知描述,最终还是要想办法落地到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上。
还记得设计过 Apple II 外观的惠普工业设计师 Jerry Manock 么?他最后还是在 1979 年被乔布斯招募进了苹果,并随后主导了 Apple III 的设计,随后,他需要面对的是 Macintosh。
在领导 Macintosh 的工业设计过程中,他需要持续不断地面对乔布斯这种抽象的「需求」,以至于他所拥有的专业设计经验,最初只能在细节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比如,他提出了在 Macintosh 外观上使用图标来替代文字名称,使得整个电脑在外观上更加国际化。
以上所有的探索过程都没有让乔布斯满意的。出于差异化的需求,没有显示器的 Apple II 和 庞大的 Lisa 让乔布斯将最初的目标定在「便携式电脑」的方向上。
「最小桌面体积」的设计
每个人寻求灵感的方式都不一样。80 年代初是电脑从专业设备逐步「电器化」的阶段,而乔布斯也喜欢去梅西百货的家用电器区寻找灵感。
多次往返梅西百货之后,乔布斯找到 Jerry 并声称他想到了更好的设计方案。他在当时大热 Cuisinart 食物料理机 上找到了灵感,他们需要设计一个「立式的,占地面积足够小的,屏幕和主机一体化的电脑」。
在这个思路之下,Jerry 招募了日裔工业设计师 Terry Oyama 加入团队。后来,Macintosh 的大部分落地的设计稿均由他来完成。
在听闻乔布斯的需求之后,Jerry Manock 和 Terry Oyama 迅速开始绘制草图,为了最小化的设计,他们将软盘驱动器放在 CRT 显示器下面,这样的结构之下,不仅节省外部空间,而且让 Macintosh 的屏幕和软盘驱动器的接口构成一张俏皮的脸,而这个有趣的意象也正巧呼应了平面设计师 Susan Kare 笔下经典的 Happy Mac 笑脸形象。
富有亲和力的轮廓和细节
为了增加整个 Macintosh 的亲和力,降低它给人的「锐利感」,边角大都使用了倒角来进行处理。
它的前脸是由 Terry Oyama 负责设计,而整个机身的后半部分则由 Jerry Manock 负责,两人虽然设计的不同部分,但是在整体的风格轮廓上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借由一条纤细的接缝结合在一起,和需要手工拼接的 Lisa 不同,Macintosh 的外壳开模精度极高,可以直接使用自动装配生产线来完成外壳组装。
但是这还不够。为了强化正面的「面部特征」,Terry Oyama 将正面底部做了一个内凹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正好嵌入键盘,让电脑更加具有嵌合感和一体感,同时这个缺口还强化了整个 Macintosh 正面的「人脸」特征,制造出了人脸的「下巴」和底下的「脖子」的视觉特征,让整个电脑拥有了高度「拟人化」的视觉特征。
负责设计后半外壳的 Jerry Manock 还强化了整个电脑的「可供性」。在认知科学当中,「可供性」(affordances)指的是,人所能感知到事物所提供的某种交互的可能性。在工业设计中,具有良好「可供性」的设计能够「不言自明」地呈现给用户某种功能,而 Jerry 在 Macintosh 背部所增加的提手缺口,则使用一个空槽提供给用户以「可携带性」。
这个提手的设计有可能是来自于法国的迷你终端机 Minitel Terminal,毕竟它出现的时间更早。虽然这一设计并非 Macintosh 原创,但是这一充满人性化的设计,苹果一直坚持地传承到了今天的产品上:
追求整洁的「硬件哲学」
乔布斯的父亲曾教育他,即使在做衣柜和栅栏背面时也不应该敷衍了事,即使别人看不到,自己也清楚它的存在。这种一丝不苟的设计精神在 Macintosh 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设计内部结构的时候,主板被分别置于底部和侧面,为了充分利用内部空间,电源被安置在主机内的侧面主板上。使用紧凑的内部布局,尽力避免电脑之后的线缆缠绕成为一个巨大的「老鼠窝」——这种尽力让内外空间都尽量干净整洁的「硬件美学」是两位工业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尽管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 Macintosh 早期型号的散热。
但是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一根电源线,一根鼠标线,一条键盘线,这是 80 年代的用户所需要面对的硬件复杂度。多年以后,很多手机内置的各种线缆都不止三条。
多年后,Terry Oyama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感叹道:
尽管史蒂夫没有画出任何线条,但他的想法和灵感使设计成为现在的样子。说实话,在史蒂夫之前,我们并不知道计算机的「友好」意味着什么。
将美学延伸到外设上
「最小化」的设计目标同样延续到键盘上,型号为 M0110 的 Macintosh 键盘如今已经是桌面便携键盘中的经典:
和主机使用了同款倒角的键盘上,苹果 LOGO 被置于键盘的左下角,仅保留必要按键的配列设计,赋予这款键盘以极致的简约感,多年后,和田英一和 PFU 基于 M0110 的配列结构发布了著名的 HHKB(Happy Hacking Keyboard)键盘,如今它已经被视为最适合编程的专业键盘:
而鼠标的设计同样极具标志性:
单键按钮让它的交互是如此的清晰而直觉——起码在世界尚未被双击和右键菜单这种「经验」所驯服之前,这种直觉化的单键设计是非常合乎当时逻辑的。
创造者理应拥有姓名
完成设计,投入生产,乔布斯让 Macintosh 的参与者都在这台电脑的专利申请书上留下名字,其中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名字,包括左下角的 Jef Raskin,Terry Oyama 和 Jerry Manock 的签名在左上角,乔布斯习惯于将自己名字首字母小写,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他的名字在中间一列的第四行。
每一个参与 Macintosh 的工业设计的设计者,在这份 1982 年的专利设计书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发布:Macintosh @ 1984
1983 年 10 月,Macintosh 正式发布。无法亲历的我们如今只能通过这个视频来感受一下当时的境况:
这场发布会就是是产品的一部分,乔布斯用精心的策划,在短短的五分钟里,让人们深刻的记住了它。竞争对手 IBM 的路线错误和 Macintosh 的独特定位构成对比,惊艳的可视化效果和丰富的应用程序,每一帧画面都紧紧拉扯住 80 年代用户的双眸,实实在在吊住了所有人的胃口。
演示 Macintosh 的时候,用的是最简单的场景展示,从包里拿出电脑,熟练地组装,插入软盘,潇洒走开,现场响起《烈火战车》的背景音乐,让 Macintosh 展示它的图形界面,一切都运行的完美无缺,一切都不言自明。
最后,依然是 Macintosh 为自己发声:「你好,我是 Macintosh,从包里面出来的感觉真好。」现场氛围抵达高潮,全场起立,尖叫声淹没了 Macintosh 最后一段奇异的独白,而这句话是作品对作者的回应:
显然,我能说话。但是现在,我想要坐下来聆听。接下来,让我非常自豪地请出一个人,他就如同我的父亲一样——史蒂夫·乔布斯。
而在次年1月超级碗上的插播广告《1984》则是另外一个经典——在一个仅有黑白灰的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世界里,唯一一个彩色的女运动员,用铁锤狠狠砸向黑暗的旧秩序,白背心上是 Macintosh 的标识。
曾经,乔布斯仅仅只是在内部演讲时用「 It's better to be a Pirate than join the Navy」(宁做海盗不做海军)来表达他对抗传统的决心,而《1984》的广告则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以反叛者的姿态,站在了巨头们的对面,团结起科技大潮下的普通人、不敢甘心反叛者,以及不被看到的少数派们。
相比于具体的功能展示所带来的吸引力,这个名为《1984》的广告则更像是情绪上的互文,精神层面上的感召。
显然,在乔布斯眼里,Macintosh 就像他的孩子一样重要,像旗帜一样鲜明。
尾声:一落千丈,依然一鸣惊人
Macintosh 当然也为创新付出了代价。
乔布斯启用优雅的像素字体,是过往字符的二三十倍,占有大量空间,导致内存不足,运行缓慢。没有内置硬盘,想要复制数据,只能靠来回装卸软盘。乔布斯不喜欢噪音,取消了风扇,没有风扇散热造成了很多组件故障,「米色烤面包机」的绰号,成了阻碍销售的流行语。真正可堪一用的 Macintosh 512K 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销售宣传 Macintosh 的一系列问题,也为乔布斯的出走,埋下了伏笔。
但在今天的视角下,它是时代的符号,始终一鸣惊人。Macintosh 以其大胆简洁的外观设计,友好的图形界面,加速了个人电脑的普及,为便携的个人电脑设立了标杆。今天,我所用的依然是一个没有风扇的的苹果电脑,内置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不同的是,它从性能到功能上都游刃有余。我们依然能在每一台 Mac 电脑上,感受着他们所留下的设计遗产。
即使是当时的亲历者,恐怕只有包含乔布斯在内的寥寥数人,有机会一窥 Macintosh 从构思、不断返工、反复打磨到最终生产发布的全部过程。如今你我大概也仅仅只能通过不同视角下记录的只言片语,拼凑还原出大概的过程。
优秀的设计和难忘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Macintosh 背后每一次思考和修正都值得被了解,每一个创造者的名字都理应被铭记,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确实改变了世界。
在少数派遇见 Macintosh
2022 年,少数派与专业充电产品制造商闪极合作,推出了复刻 Macintosh 128K 形态的「麦金獭 35W 氮化镓充电器」。麦金獭 35W 推出后颇受欢迎,目前已经售罄,但欢迎你回顾我们当时专门制作、受到好评的介绍页面。
2023 年,少数派又带来了升级版的「Retro 67」。相比 35W 版本,这次的屏幕不只会发光,还配备数位阵列屏显示器,可显示当前充电速度;另有数字雨动画彩蛋,致敬科幻经典。最高 67W 的功率喂饱大部分常见设备,每个接口都是超快充。
Retro 67 原价 339 起,现正以 269 元起优惠促销,欢迎选购。
参考来源
- 《苹果往事:开发麦金塔的非凡岁月》
- 《乔布斯传》
- Wikipedia: Mac (computer), Jef Raskin, Jerry Manock, Adam Osborne, Minitel, Homebrew Computer Club
- Folklore: More Like A Porsche, Invasion of Texaco Towers
- WikiWikiWeb: Apple Macintosh Design
- The San Diego Modo User Group: Terry Oyama
- The Verge: Inside the Sketchbook of Susan Kare, Apple's pioneering interface designer
- Mac GUI: Inside Macintosh
- DigiBarn Friends: Computers by the Millions
探索更多
- 要亲手试用搭载于 Macintosh 128K 上的初版操作系统 System 1.0,可以在浏览器中访问 Infinite Mac 提供的在线版模拟器,日后各个 Mac OS 后续版本也可自由选择。
1984 年,最初版本的 Macintosh 系统随着同名的苹果电脑的发布而面向大众,这个并非最早的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开始了它的历程,如今它是最著名、最具有影响力的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之一。
Macintosh 电脑的主板由 Burrell Smith 所设计,结合当时的硬件技术,让最终上市的 Macintosh 电脑拥有了一块分辨率为 512×342 的单色显示屏。
在这块寸土寸金的单色屏幕上,Macintosh 系统需要将图形化界面的价值尽可能发挥出来。
Macintosh 电脑开始出现在各大杂志媒体上,蜚声世界,但是此刻,这一操作系统并没有官方的名称。1.x 系列的只有一个非正式的 System 1 的名字,而随后的大版本也被称为 System 2、System 3,等等。
- 要了解 Macintosh 所代表的 Apple 经典图标设计风格,及其数十年来的演变历程,可以阅读 @Micoxx 的文章《图标设计知往鉴今:致敬 Apple 初代设计师 Susan Kare》 :
Macintosh 的用户界面不仅包括基础 GUI,还配置了多种字体及几款预置的应用程序,而视觉设计基本都被 Susan Kare(以下称 Kare)包办。[…]
Kare 的设计是突破性的,她的图标大胆而友好,从她开始,图标设计才认真思考与用户产生共鸣。她为 Macintosh 设计的一系列图标都成为 Apple 的经典,并沿用至今。[…]
Kare 用 [经典的 Happy Mac 图标] 设计来给用户传达友好的第一印象,通过把 Macintosh 拟人化,来消除用户对计算机/机器的先天恐惧。[…] 她在 1983~1984 年间为 Macintosh 设计了第一批像素图标,比如「炸弹」代表出错、「手表」是告知用户等待加载、「软盘」代表存取;她也优化了诸如废纸篓、文档、箭头光标等初代 Lisa 用过的图标。
- 要了解从 Macintosh 所用 68000 处理器发展而来的 PowerPC 架构,及其引发的 Apple、IBM 和摩托罗拉之间的博弈关系,可以阅读 @MIG 的连载专题《处理器简史:PowerPC》(首篇免费试读,少数派会员可免费阅读全系列)。
苹果从 Lisa 开始就一直在使用摩托罗拉芯片,时光飞逝,如今尽管 68k 家族整体性能依旧强于英特尔芯片,但随着搭载英特尔芯片的 IBM 兼容机对 Macintosh 的攻城夺地,摩托罗拉芯片的市场份额已经被英特尔远远超过,芯片高昂的研发费用无法被庞大的用户基数抵消,导致其愈发无法在市场上与价格越来越便宜的英特尔竞争。
到了 1986 年,摩托罗拉 68k 家族的颓势已经逐渐开始显现,新产品总是慢于英特尔同期芯片,且苹果仅有这一家芯片供应商,在议价方面也完全处于下风,这都让斯卡利意识到依赖单一芯片供应商的局限性和风险,并开始寻找解决方法。
但有趣的是,苹果一开始并没有找到 IBM,1986 年,在 Sam Holland:一位苹果工程师的极力劝说下,一个自研新芯片的疯狂计划正在逐渐形成。
- 更多文章和资源,可以参看 Low End Mac 的 Macintosh 128K § Online Resources。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