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个在线课堂项目「万门好课」(原来的万门大学)暴雷,App 下线无法使用,学员群也被解散。
万门大学在我印象中还是大学时期名气颇大的一个在线课堂项目,如今以这么狼狈的状态倒地,借这个机会我来和大家聊聊:在线课堂应该怎么做下去?
在线课堂是什么
大概念的在线课堂包括了以下几种模式:
- 开放式的课堂,有很多不同的课程提供方,由平台向学员销售课程;
- 单一的课堂,由企业提供和销售课程课程:如新东方、好未来;
- 个人的课堂,由个人制作课程,通过平台向学员销售:如小鹅通、知识星球等。
今天讲的在线课堂,主要是指开放式的网络课堂,也就是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课程平台将制作好的课程开放给互联网上的任意学员,大家都可以无门槛的开始学习。
国内外的在线课堂有哪些
国外比较大的几个在线课堂平台有:
- Udacity 由斯坦福大学教授 Sebastian Thrun 投资创立于 2012 年,目前主要提供了一些职业技能课程,如人工智能、商业、云计算、编程等等。 后来 Udacity 还推出过中国版网站「优达学城」,不过现在已经无法访问了,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第一的是一个淘宝上卖课的店铺。
- Coursera 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吴恩达和达芙妮·科勒联合创建于 2012 年,比上述的 Udacity 略晚。Coursera 发展比较顺利,在 2021 年 4 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根据它的 IPO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0 年底,有超过 150 所大学通过 Coursera 平台提供了超过 4000 门课程,这其中包括了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六所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上市初期,Coursera 的股价一度达到了 58 美元,不过到了 2022 年 3 月,已经回落到了 20 美元上下。
- edX 是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建的在线交易平台,和前两个平台不同,这是一个由学校主导的非盈利性平台,目前有 150 多所高校 参与提供内容,具体列表见 。
- Khan 可汗学院 算是比较理想主义的一个项目,到现在为止都还完全依靠捐赠来维持,可以通过 这个链接 来查看捐赠者,比如比尔盖茨基金会、谷歌都捐赠了超过千万美元给这个项目。
国内比较大的在线课堂平台有: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 MOOC、网易云课堂等。
其中学堂在线由清华大学发起,华文慕课由北京大学发起,好大学在线由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中国大学 MOOC 由网易支持。国内的几个 MOOC 项目规模上比前面介绍的国外平台要小不少,主要都是由大学发起支持的非盈利性项目。
在收集国内这些 MOOC 平台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之前果壳网开发的「MOOC 学院」项目,这个项目一开始是想做一个收集各大平台课程,提供评价共享(类似于豆瓣读书或者大众点评),但运营了几年之后也悄无声息的下线了,通过 这个链接 我们还能看到这个项目之前的样子。
个人怎么做在线课堂
除了上述这种开放式的平台式课堂之外,还有很多个人会制作一些课程,在自己的店铺中进行售卖,比如小鹅通这类平台。
这种模式下仅有作者和学员两种身份,因此课程作者能获得的收入(毛利) = 课程单价 * 课程销量。
对大部分的课程作者来说,受制于个人的品牌知名度,无法制定一个特别高的课程价格。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通过制造信息差,会有些人制作出一些天价的课程。
举个例子:
在得到中,一门关于元宇宙的课程需要 49 元,一共有 77000 参与了这门课程,这个定价尚算得上公允;但另外一个「元宇宙第一课」,打出的海报上原价就要 1888 元,打了折还要 688 元,这个定价或多或少就有点割韭菜的意思了。
平台怎么做在线课堂
如果是课程平台参与到了课程销售的过程,那它的商业逻辑就得考虑「谁来制作课程」与「谁来使用课程」,就比个人的情况要复杂一些。
整个模型中包含「作者 - 平台 - 学员」三个角色。平台方一方面要考虑作者和平台的关系,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学员和平台的关系。这其中「作者 + 平台的收益 = 学员数量 * 课程单价」。
在 Udacity 中,一门全栈 Web 工程师的课程,大概需要学 4 个月,需要 1356 美元上这门课程。而在万门大学找一门类似的课程,视频总时长 125 小时,则需要 6498 人民币的费用。
除了单纯的课程销售之外,一些平台还会设计不同的附加收费项目,以上市的 Coursera 为例,它的收入包括三部分:
- 课程认证:学员付费购买有认证的课程,完成课程之后得到指定大学或机构的认证。
- 企业合作:将课程打包开放给企业,共企业内部员工学习。
- 学位项目:直接在 Coursera 完成一个学位需要的所有课程,由对应学校发放学位。
即便多点开花,Coursera 仍然在 2021 财年亏损了 1.45 亿美元。好在 Coursera 选择的增长方向仍然有很大空间,合作的大学和机构也在持续增加,市场上整体认可 Coursera 的方向。但也有很多在线课堂平台却没能活下去,陷入了无法自救的「死亡螺旋」。
课程平台的死亡螺旋
万门大学在暴雷之前,被大家诟病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质量差,在知乎中有很多人评论万门大学的课程中有很多低级错误,有的前端开发的课程中讲师会把很基础的术语讲错。时至今日,万门大学的官网中依旧没有评价数据和销售数据。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了学员对平台的认同度,如果课程质量开始下降平台却没能及时挽救,这个平台就会进入一个循环状态,我称之为死亡螺旋:
- 课程质量下降;
- 学员不满意,不再继续买课;
- 平台和作者的收入下降;
- 作者不愿意继续提供高质量内容,课程进一步下降。
为什么会进入这样的死亡螺旋?
为了解释这个原因,我想援引另外两个概念——风险对等与权力制约:
风险对等
来自于《非对称风险》中的概念,指的是关系中风险和收益需要对等,否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问题。
在课程平台中,作者负责制作课程,但是投放广告和售卖的动作则是由平台来做。平台作为拥有流量分发权利的存在,它和作者的地位是不对等的。
举个例子:
- 一门优秀课程卖 ¥98,平台抽取 10% 的佣金
- 一门普通课程卖 ¥98,但平台可以抽取 50% 的佣金,甚至是一次性 2000 块钱买断课程授权。
如果你是平台运营者,在 KPI 的要求下,你会倾向于推销哪门课程?这不难推测,大部分运营者会选择第二门课程,毕竟卖一门课就能赚 50 块钱。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这些平庸甚至差劲的课程,并不会被淘汰掉,而是会被平台持续推广。久而久之,认真制作的课程会被海量粗制滥造的课程淹没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平台这么做不是自取灭亡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权力制约
这里我需要介绍第二个概念是「互相制约」。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
不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走向滥用权力,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经验。有权力的人直到把权用到极限方可休止。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在他后面的论述中,让三个权利(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约,使得每个部分的立场相互对立,任何一方想要侵占对方的权力范围都会被另外两方制约,在这样的长期的对抗过程中,整个系统会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中。
在 平台-作者 和 平台-学员 的这两个关系中,课程平台一家独大,没有人能制约平台,那么平台一定会趋向于选择利己的选择。
而作者和学员的权益会被逐渐侵吞,到了最后作者和学员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这个平台,且不会再回来。看到这里,是不是想到了不少类似的内容平台和内容社区,也是这么衰落下去的。
有的平台一开始的时候生态很不错,作者和学员感受都很好,但随着运营时间变长,逐渐也变成了上述的样子。
主要原因是平台初期的目标并不是盈利,而是学员数量(为了拉投资或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在定价和策略上就会主动地出让利益。然而等到拉到投资或者学员数量达到天花板的时候,平台的目标就变成了盈利。
万门大学在 21 年的时候主推了「终身 VIP」,成为这个 VIP 需要花费近 17000 元人民币(一年 VIP 的价格是 6498 元,终身 VIP 的价格是 21999 元),就可以学习平台上的所有课程。
根据 这篇文章,终身 VIP 共卖出去了 31785 个,涉及金额高达 5.4 亿元人民币。
怎么避免进入死亡螺旋?
上面介绍了两个概念,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古老案例,那就是图书出版。
在出版业的模型中,包含了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的几个角色,大家的目的各不相同。
从风险对等的角度来思考
由于出版业中最通常采取的销售是分成模式(按照《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作者能拿到原创作品版税率 3%~10%)。每一本书的成本在印制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如果书卖不出去,那么作者、出版社、书店都会亏损。
这样的风险就会激励大家去创作、出版、销售质量更好的书,而质量很差的书会失去竞争力而退出市场。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关系。
客观的说,现在确实有很多畅销书质量都很一般,但是因为营销做的好名气大,也有了不错的销量。但读书类目足够久远,一本书出版之后的竞争对手不是当前在售的这批书,而是历史上所有同类型的书。
只有那些在时间长河里能证明存在价值的书,才会不断的再版重印留存下来。
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思考
2019 年中国出版社的数量有 585 家,而书店的数量则有近 70000 家,在这种复杂的竞争关系中,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都有足够空间做选择。
作者制作的内容不好,出版社可以拒绝。出版社印的书质量太差,书店可以退掉。书店摆的书不符合读者需求,读者转身就走,买了书的读者还能顺手豆瓣打个差评或者发个微博吐槽。
这样的链条中,没有谁会肆无忌惮的侵吞其他角色和环节的利益。
当然,龙头企业总是比一般的企业更有话语权,但只要互相制约的结构设计存在,就最终会回到稳定的制衡状态中。这也是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我也很担心某一天出版社被垄断,或者书店被垄断(或者电子阅读行业),那种情况下我们早晚会失去阅读的自由。
而文章中提到的课程平台,同时充当了「出版社」和「书店」的角色,控制了定价和销售的权利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本结构中出版社和书店互相制约的稳定结构。一旦相互制约的关系没了,失去平衡陷入死亡螺旋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我构想的在线课堂是什么样的
- 作者应当有一套工具,制作标准化的课程。
- 这些课程可以在多个平台上架,由作者自己定价,平台仅做抽成,不搞买断。学员可以在多个平台购买到一样品质的内容。
- 所有的课程评价公开透明,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如果有独立第三方平台愿意做这个事那就更好了。
用零售行业的话来讲,目前的课程,是非标准品。但我希望它能变成标准品,有统一的规范和衡量关系,这听起来很理想化,可能是我做电商产品的思维惯性吧。大家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留言交流。
结语:在线课堂的社会意义
现在有很多的知识付费项目,其营销模式是引导大家产生焦虑感,去报名一些提高能力的课程(比如各种 python 学习班,给孩子的机器人班、演讲班),这些项目体现的社会价值真的很少。
我认为在线课堂(MOOC)更应该体现出教育公平这一部分的价值。
每个人,无论地域年龄学历职业,只要有任何感兴趣的知识,都可以从开放课堂平台中获取知识(支付对等的费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 YouTube 和 Bilibili 比这些在线课堂做的都好,真的覆盖了足够多的人群(可汗学院也很棒,他的课程比较低龄基础,很接地气)。我这里举几位我很喜欢的作者:
一位是 3blue1brown,他现在有 445 万订阅者,我认真的看过他制作的线性代数的视频、神经网络的视频(这个视频有 1100 万次播放),他的讲述很清晰,可视化做的非常好,让我一下子想明白了很多大学时期没学懂的线性代数概念。
另一位是 小高姐的魔法调料,她本身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制作的烹饪教程中介绍了很多特别原理性的知识,包括面筋的形成,奶油的构造等等。看完之后让我收益非常多,恰好我和小高姐算是老乡,所以从她的视频里学了许多家乡特色的做法。
随着疫情持续化常态化,这一代的学生对在线课堂的接受程度会高很多,没准再过几年,很多人会认为通过大屏幕上课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我衷心的希望未来的某个时刻,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小朋友坐在同一个网络课堂里,听同一个老师讲课也会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
本文标题图来自 unsplash。
最后介绍一下
如果大家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请回复文章与我交流,这对我很重要。
这是我通过交叉知识领域来思考的一个尝试,我目前已经更新了 4 篇文章: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