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猴是「艺术史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创建者,并是一名艺术史的在读博士生。他曾在「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效率有心得 中投稿了一篇名为“日码五千字:2019 年 我的写作机器” 的文章。尽管三年过去了,他的这篇心得仍然能给文字创作者很多经验,他会使用多种写作工具助力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包括 Ulysses。 在 Ulysses 中他累计创作了上百万的文字。在这篇采访中,我们希望向大家分享飞猴是如何让 Ulysses 成为他的学术利器。
请跟我们介绍下你自己及你目前在做的事情。新的一年有什么目标呢?
非常感谢Ulysses的采访。要介绍自己的话,大概是以下三个描述:艺术史博士在读,六岁孩子的父亲以及艺术史图书馆的公众号。目前正在完成我的博士论文的最后的修改。新一年的目标:找到教职并做一次学术巡讲。
你是否想过将自己写作及工作效率上的经验出版一本书分享出来呢?
我确实有想过把自己整套阅读-看图-写作的系统整理成一本书,展现一种学术化的生活,也就是当整个世界在你面前时,如何通过好奇心的驱动,训练有素地研究,自由自在地思考与写作。说得形象一点,我希望某一天我能够通过自己的这套系统,坐在Trieste的里尔克小道旁的餐馆,吃完一大盆很德式的菜,然后拿出“写作机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国汉代画像石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基本上都已经定型了,也在“艺术史图书馆”写了不少,关于图像作为认知上的飞跃,从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系统(数字图像研究),目前做得差不多了,应该等我完成手上的论文就可以集中写一下。
请问你是如何发现Ulysses的,能跟我们说说更多关于你在工作时如何使用 Ulysses 的呢?
我很早(大概2014年)就使用Ulysses,那时候应该叫Ulysses III。我是先用了Ia writer,然后再接触到Ulysses,正好当时在用Sony的墨水屏阅读器DPT-S1,然后我又在深圳一所大学教书,平时备课都在家旁边的咖啡馆里,阳光比较好,而且比较悠闲,没有压力,读了很多小说,然后DPT-S1的手写体验非常好,就一直在上面写很多东西。这些在脑子非常放松状态下写下来的思路,很适合放在Ulysses里继续发展。而对于我使用Ulysses起决定作用的是我后来的学术研究。2015年我收到了国外研究所的offer,然后到意大利继续从事研究,研究的方向是艺术术语,具体来说就是要撰写近500个瓦萨里的术语词条。我就在Ulysses里为每一个术语建立一个sheet,每一个词条下面又是同样的结构:词源,变位词、相关术语、译词和释义等。我现在的工作是处理另一部分的术语,有七百多个词条,而可预见的是以后将要处理的剩下的词条,三者加起来的总量大概有近两千个术语,最后是以一个多卷本的《瓦萨里《大艺术家传》的艺术术语词典》的形式出版。这样来说,我整个研究的体系都是在Ulysses里建立的,包括每个术语都会有一个以上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相当于这些术语的结构。
自从去年弃用Evernote之后,目前阅读笔记、想法(看展览、读图或者灵光一现的)以及写作都是在Ulysses上进行。(PS:我其实很担心在Ulysses里塞了太多东西之后,会导致软件容易崩溃。)
阅读笔记,包括纸书和电子书,碰到能激起自己写作欲望的段落,我都会直接拍照(目前Ulysses还没有办法对照片中的文字进行检索,这有时候让我想念evernote的自动ocr和检索到照片的功能),然后写上几句话,存到手机上术语词条,其中Ulysses的关键词也便于对术语分类。术语词条,其中Ulysses的关键词也便于对术语分类。的Ulysses的Inbox里,定期整理这部分内容,放到Ulysses的研究结构里。电子书的阅读笔记(高亮、手写笔记、下划线等)我会导出来,放到Ulysses里,作为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的笔记。网上看到需要记住且有意思的文章,我也是直接分享到Ulysses,并写几句话。
想法中最主要的是看展览,以前在意大利比较多,看展览或者逛城市或者博物馆时,看到能够引起自己思考的画作的细节,都会拍下细节部分,然后直接在手机上把图片分享到Ulysses,写一下当时的想法。想法往往稍纵即逝,需要即时记录,之后在Ulysses中再被检索到,就会原景重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长篇幅的写作。
在写作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术语研究需要建立上千个sheets这种,最重要的就是结构化。学术研究的结构化,最早是收集材料,也就是Zotero上面,我建立了一百多位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研究文献的收集(利用Kubikat的书目系统),再加上在研究所图书馆日常的阅读,也是按照艺术家人名排列的。我平常都是白天搞自己的研究,晚上六点开始按架阅读,一直读到八九点,再花个把小时扫描需要的材料。晚上的阅读都是浏览式、触发式,读得快,记的笔记也多,再加上晚上回家后,睡前都是躺在床上整理Ulysses里的文本,把一些内容发展一下,写成公众号,这种发散式的写作等于消化了部分阅读的材料,后来就逐渐在Ulysses上建立起了一个一个写作的结构。之后再有东西要进来,就会有意识地往这个结构里放。
另外,Ulysses的Command+O的全文检索能够让我迅速地检索到之前写过的内容,可以在一个问题上不断地思考,并且记录下过程,一直反复,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像Kubikat的导入问题还有一些软件的使用问题,都是在Ulysses上通过记录、重拾、灵光一现直至最后解决。文章上也是一样,佛罗伦萨的环境比较适合走着思考,到山上,到河边咖啡馆,到图书馆,博物馆等等,打开手机上的Ulysses,就能够将灵光闪现的点快速定位到之前记录的想法,然后激发新的想法,随时坐下来,用键盘进行输入。老实说,现在在国内,比较难以建立这样的工作流程。目前说来,可能最好的是找个地方进行露营,搭个帐篷进行写作。之前深圳湾这边可以露营了之后,试过几次,非常高效。也许等深圳这一波疫情过了,可以探索一下。搭个帐篷露天写作,在跟物打交道的研究者中还是有渊源的(巴克桑德尔、斯坦因等)。
还要补充一点:一般在Ulysses里检索到之前写的文章或想法后,能够快速地回到所有文件中(按创建时间),并且可以看到前后写了哪些东西,能够迅速地进入到当时的情境,这个能够使我迅速地接上之前的思考。按照日码五千字的习惯,重复之前的思考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按照30岁-50岁、50岁-80岁的人生来思考,人最难的就是不可避免地重复自己,如果能够保持不重复,创造力在日积月累中肯定可以爆发。避免重复,一方面是目录式地阅读,另一方面是随时接上自己上次的思考。后一点,Ulysses是帮了我很大的忙。
在你看来,想成为一个高产且高效的人应具备哪些素质?你觉得是什么样的品质和经历造就了你今天的成就?
以今天的社会发展,人在六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充分自觉并且为个人的发展而自觉努力,在有些领域十几岁就可以发展到顶尖水平(比如体育),其余的可能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可以作出天才式的“作品”,但真正重要的是在30到50岁的时候能够持续地产出,甚至在50-80岁依旧创造力旺盛。我想这是今天的人一生所需要面对的:如何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并且持续地产出。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工作流程(规律化地生活也是一种),并且能够保持自由轻松的状态。
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就创造性写作来讲,我觉得就是让自己找到彻底自由放松的状态,让思维活跃起来。要找到这样的状态,有很多方式,但是读小说其实是最直接有效的。一般看展览需要懂画,买旧书需要懂版本,都是有准入的门槛的,而且也需要有外界的条件。相对而言,读小说,就方便得多。我在Audible和Apple Music里有大量小说的有声书,所以无论是在哪,我都可以迅速进入这个富有创造力的世界。有声书,最好是原声的,就是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语、俄语,这样比较彻底,手上可以备一些译本,作为阅读辅助。我是一个在创造中比较强调彻底性的人。
飞猴的一天是怎样的呢?能跟我们说说你的日常吗?
一般每天5-6点自然醒,醒来后:洗澡-咖啡-有声书-写作-跑步。9点去研究所(最近是咖啡馆修改博士论文)。白天就是查材料、写论文。一般晚上会陪孩子学习,然后自己读会书,一般11点到12点睡。
还有什么工具或者应用是你常用的呢,它们是如何帮助到你的?
目前电脑是 Macbook air M1,2T硬盘, 轻便,性能还过得去。
最常用的是Max Lumi的墨水屏,Minila air 茶轴的机械键盘(外出带Sony那款折叠键盘),倍思Switch蓝牙适配器赠送的支架(超级好用),这套是我现在的写作机器,基本上去哪,只要有这一套,随时都可以写文章。
软件:
- 文献:Zotero管理所有文献,坚果云存储所有有PDF的文献,Foxtrot pro检索所有PDF。
- 图像:Photos管理所有图像,包括将重要文献转化成图像,图像结构与Zotero中的文献结构保持一致,另外Photos上文字实现了自动Ocr,充满了无限可能。
- 写作:Ulysses上保持与Zotero相似的写作结构(其实更多时候是有了写作的计划,再去Zotero上建立结构)。墨水屏上用Ia writer进行日常思考性、沉浸式写作。
软件中不得不提一下五笔输入法,在Mac上用鼠须管,Max Lumi上用同文,内核是一样的,都可以不用考虑(隐藏或者候选框在底部)候选字的干扰。
你期许Ulysses有什么其他的功能?而在不久的将来,你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呢?
- 我蛮期待Ulysses能够有卡片视图,就是能够把各个Sheet都以卡片进行呈现,并且建立卡片间的联系。这个更加直观,方便整理思路,尤其是在IOS端。我蛮同意Heptabase的Alan在文章提到的“人类的知识工作有固定的生命周期:探索 收集 思考 创作 分享。” 这个过程正好是我目前用Ulysses完成的东西(除了探索我是在专业的艺术史图书馆和以此建立的Zotero)。卡片形式适合两类写作:长篇幅的论文(Scrivener)和笔记(Obstain这些,但我更倾向于Heptabase)。
- 能够像Zotero、Photos一样,把一篇文章放到不同的结构中,目前只能够复制一个sheet之后,将之设为material sheet,这样不能够同步修改。
- 求一个安卓版本。
最近几年的期望,就是带儿子到Trieste生活一阵,一起学习帆船。
如果你对飞猴创作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并在少数派中追踪他的动态。
关于「艺术史图书馆」 公众号
2019 年 1 月 1 日,飞猴开始更新一个艺术史研究的公众号:艺术史图书馆。到现在为止共推送了 原创文章 168 篇,内容偏向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和辅助学术研究的数字人文方面的工具。
感谢你的阅读!欢迎查看我们的官网,如果你有任何建议和想法欢迎留言给我们。
如果你在使用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欢迎通过邮件方式与我们联系help@ulysse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