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是「少数派 2019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篇征文的投稿赛道为:效率有心得。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艺术史图书馆」 公众号

2019 年 1 月 1 日,我开始更新一个艺术史研究的公众号:艺术史图书馆。到现在为止共推送了 139 次,其中原创文章 108 篇,绝大多数都是由我撰写的,内容偏向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研究和辅助学术研究的数字人文方面的工具。

这一年的大量写作,使得我有了更多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写作习惯,也逐渐开始改变自己写作方面的 Workflow。

大概是在 2019 年的 12 月,我开始尝试全新的写作工具(硬件上和软件上),最直观的变化是从 12 月 1 日开始到现在的两个多月里,我没有漏掉一次日记,而且每天都接近写作五千字。

这大概是我近几年来一个最重要的写作效率的提升,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我是如何打造这台写作机器的。

Ulysses 为核心的写作工具

我所有的写作都在 Ulysses 上,积累了若干年,大约有一百万字,现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Inbox,主要用来临时记录未经分类的想法,目前也逐渐地开始将一些适合写作的素材优先放到这里。我记得少数派有一篇文章也讲到了这个(查一下)。
  2. 写作项目 写作项目最主要的可以分成两块:研究项目和艺术史图书馆的公众号。公众号这块,只是保持了「艺术史图书馆」 这个公众号的结构,除了少数只跟公众号相关的文章外(如讲座推荐等),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在研究项目文件夹下的相应项目中的分层结构里,而研究项目的结构跟 Zotero 的结构保持基本一致,也跟 Max 2 上的笔记的研究框架一致。
  3. External Folders 里的 IA writer 文件夹 这个文件夹里最主要的是日记,有时候也会把 Ulysses 里的一些研究项目拖到这里来,用 Max 2 比较投入地写。
在 External Folders 里设置 IA writer 文件夹

这三者的关系

Inbox 是平常阅读、看展时碰到的写作素材,时不时整理到写作项目里;IA writer 这里就是每天定时的写作风暴,每天写作目标是五千字,也是时不时整理到写作项目里;但是更多的是在完善 写作项目 里的文章时,通过 Command+O 检索到相关主题时,将这些以前写的内容或碰到的素材整理到这个写作项目的框架里来。

这张图的主体显示的是我的 Ulysses 上的写作的结构,左边是各个研究项目的分层,右边这个是我最近发在公众号上的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系列的五篇文章,而中间正用 Command+O 检索了我 Inbox 和 IA writer 里的收集的和写过的内容,用这种检索的方式可以迅速对平时的灵感进行汇集,然后再进一步写作。

以文石 Max 2 为核心的构思和写作的过程

写作是一个收集阅读材料,然后构思谋篇到最终成文的过程。我的整个过程是以文石的 Max 2 为核心,也就是一台 13 寸 Android 系统的墨水屏平板,并且每个部分都是结构化且相互对应的。

我的 Zotero 的结构
  • 收集阅读材料。收集文献是用 Zotero,利用 Zotero 无限分层来结构化文献(这在最近艺术史图书馆的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中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讨论),使用 Zotfile 又将结构反映在文件夹的嵌套中,再通过坚果云同步,用 Max 2 的 Neoreader 阅读、做笔记,由于笔记是内嵌的,结束后自动同步回坚果云。
  • 研究框架。用 Max 2 上的笔记功能扩展自己的研究框架,这里可以建立文件夹,文件夹中又可以嵌套文件夹,整个结构跟 Zotero 的文件夹结构对应,也跟 Ulysses 的写作结构对应;
  • 写作。写作用 IA writer,可以利用 Dropbox 和 Ulysses 进行同步,最新版的 Ulysses 已经支持 Dropbox,且可以支持在 Mac 和 Ios 上同步。Ulysses 中保持了跟前两者一样的写作结构。

Max2 上的笔记功能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不断创作—写作的机器,阅读和研究框架不断地促进和激发写作。整个过程:文石的 Max 2 的笔记中的结构 ——> 收集和阅读材料 这两者是相互反馈的 ——> IA Writer 的边写边思考——>Ulysses 的最终成文

前后 Workflow 的变化

正如开头写的,这个 Workflow 是最近的很大的改变,可以把以前的也拿出来对比一下。

以前的 Workflow:

Max2 写研究的结构,等想法比较成熟时,开始在 Ulysses 里进行写作。

缺点:由于 Max 2 这种是手写的,很容易就忘记之前写过,在 Ulysses 上写东西时,很难调用到当时记录在笔记里的灵感,这就导致经常写重复或者有些问题以前已经想过而现在反倒记不起来了。

现在的 Workflow:

Max2 上写结构,每天早上在 IA writer 上写作几小时,想到什么写什么,通过 Dropbox 同步到 Ulysses 上,要正式写东西时,都可以检索到这些已经写好的内容。

这个方法看起来只多了一步,也就是在板子上的 IA writer 上直接写作,但是正因为这一步,所有写作的想法都放置到了 Ulysses 里,也就是当要在 Ulysses 写论文或文章时,直接 Command+O 就可以检索整个库,然后组织这些文字,不太会遗漏以前的想法。

Max 2 上更新结构,现在可以做得更为细致,因为文石最近更新了系统,使得笔记本可以放大很多倍后使用。

由于这个方法实在太高效了,我开始将以前用 Evernote 收集材料的方式部分会改放到 Ulysses 里来了,这样,平时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可以被检索,而且我在初稿写作时(IA writer 上)能够保持边写边思考的状态,可以把想法越团越多。

缺少的一环

如果要更高效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话,这个方法目前的缺陷是少一个卡片来引导论文写作的步骤:根据 Max 2 上的结构收集和阅读文献后,应该针对所读文献做一个想像中的论文结构的卡片,这样的卡片放在卡片盒子中,编上结构编号,在思考论文的结构时可以方便地调整。这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物质化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就不断地做论文结构的笔记(非读书笔记,跟拍照做快速笔记不一样),每个论文的结点都清楚了之后,就可以合理成文了。成文过程自然又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卡片的合理使用,可以写得更好也更快,而且保留了创作的思路。

瓦尔堡的卡片盒子,详情可见艺术史图书馆公众号里的文章:瓦尔堡的卡片盒子:对 Bibliography 的创造性使用和建造

文献阅读也有一个实物化的过程:德国学者爱用大文件夹,一般把一篇论文的重要的文献打印出来,按时间排序,经常调用。

打造一台写作机器

利用机械键盘在墨水屏平板上的 IA writer 上写作最最近最大的改变,下面详细说明一下我是如何实现的。

为什么要在墨水屏平板上写作

利用电脑写作,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干拢。当然在 deadline 的鞭打下,什么都干扰不了你。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我一直认为在电脑上写作只是把想好的东西敲打出来,很难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时思考。我习惯在 e-ink 的平板上手写笔记来构思,再加上写完一程换咖啡馆,为的是保持一个不断激活的写作过程。偶然的一个机会(其实是因为 16 年的 Macbook pro 键盘失灵了),买了一个机械键盘,重新用起了一个长时间弃用的软件,然后组成了一套可以边写边思考的写作机器,真正实现日码五千、文思泉涌。

这是我平常在家里早上写作时的配置

这台写作机器的硬件:Filco 的 Minila 机械键盘 13 寸文石 Max 2 墨水屏平板 罗技 Mx Master2 鼠标 小米台灯 支架

软件:IA writer 同文五笔 Ulysses 坚果云 Zotero

对于我来说,有几点是显著比以前要进步的:

  1. 人对着电脑屏幕思考能力就减弱大半,从 2015 年开始就一直使用 Ulysses,很重要的原因是最开始它就有 Dark mode,能使眼睛放松一点。现在这个写作机器完全没有那种发光刺眼的屏幕了,一边打字一边思考,完全沉浸式的写作。
  2. 键盘好使。机械键盘打字的节奏感使得思路更容易发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打字速度正好跟你思维的速度一致,这样总感觉有东西可以写。其中同文五笔也起了很大作用,五笔的好处是不用太多选字,所以思路不会被打断。打字速度倒在其次,我本人也不是打字特别快的人。
  3.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写日记。说是写日记,其实主要标题是以几月几号命名,前两行都是关于自己昨天几点睡、几点起的这种流水帐,只是为了每次起来不用思考就开写。之后就完全发散地写各种主题,如果某个主题有发展的余地,就马上新开一个文档,会要求自己写满一千字(事实上不是太容易达到,一般五百字还是可以的)。一天经常能写四五个文档,这些文档又能放入到 Ulysses 的结构里去。

搭建的步骤

  1. 先在 Ulysses 的 External Folder 中添加文件夹,添加事先在 Dropbox 里创建的 IA writer 文件夹就可以了。Mac 和 Ios 上同样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这里的 Default File Extension 改为 .markdown, 如果是 .md 的话,无法把 Ulysses 里的文件拖到这个 IA writer 文件夹。另外,外部文件夹中的图片是无法识别的,所以在 IA writer 上编辑完后,还要把图片放回来。
  2. 现在 Dropbox 里的文件夹也能设置 Goal 目标字数了,可以设置大约、至少、最多和每天,单位也可设置多少字、句子、段落等,我一般将日记文件夹设置为每天 5000 字。下面是我最近的达标情况:基本上还是差不多的。
每天 5000字 
近期的数据

在 Ulysses 的写作项目文件夹上也设置了每日码字 5000。这两个是不一样的过程:IA Writer 更像是杂想,想到什么写什么,反正每天从几点起床开始。当然也写正式论文的初稿,只要需要创造性思考的文本都是从这里产生的,或者从 Max 2 的手写笔记里产生的(更接近于结构和思路的呈现)。而 Ulysses 是整个写作的结构的安排,当需要完成某篇文章时,就会正式在这里写,并先进行全局检索(快捷键 Command+O),将相关的想法都汇总到这里或者查看是否某个观点以前已经在其他文章里写过了。

  1. 在墨水屏平板上安装 IA writer,我是用的文石的 Max 2,IA writer 也是用 Dropbox 同步。 IA writer 在 Android 上一直也没有更新,但依旧是速度上最快的,我后来也试过纯纯写作,在速度上还是比不上。就是用 Dropbox 同步的话,在国内需要科学上网。目前 Ios 上的 Ulysses 外部文件只能用 Dropbox,为了全平台同步,还是值得的。如果将来 Android 上能用 Icloud,也许可以改进一下。
  2. 写作最重要的自然是键盘,我总共有三把键盘,因为 2016 版的 Macbook pro 的蝶式键盘个别键塌陷后,实在不能忍了,只能用蓝牙键盘。现在最常用的是 Filco 的 Minila 的茶轴,打字成了享受,手感极佳。唯一的毛病就是声音略吵,带到咖啡馆都还是挺吵的,一般就是在家里使用。另外,这个键盘的蓝牙切换比较麻烦,每次切换都要断开前面那一台的,平常我主要用在 Mac 和 Max 2 上,切换主要是靠切断 Mac 或 Max 2 整个蓝牙。第二把是微软的折叠键盘,这个蓝牙切换超快,按键 1 连 Mac,按键 2 连 Max 2,方便多了。目前在办公室就是用这把,主要是不敢带 Minila,声音太吵。第三把 HHKB 为了在办公室提高写作效率,花了一笔稿费买了一把程序员的信仰,但是因为疫情没回国,目前还躺在老家。
  3. 罗技的鼠标。其实用到鼠标的机会不是太大,就是如果改文章的话,用鼠标定位还是方便,也可以选中一段文字进行复制、粘帖和删除等操作。蓝牙通过底部的数字键切换,很方便。
  4. 因为墨水屏不发光,所以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就会使用小米台灯,一般就是家里。这充电台灯值得推荐。
  5. 上面这些硬件之外,软件上涉及到写作的就是输入法,在墨水屏上写作输入法选择尤其重要。 以前我一直使用触宝输入法,界面比较大,好按,但是比较臃肿。同文五笔其实跟鼠须管是一样的,都是要自己部署输入法,但其本身软件特别精简,所以在墨水屏这种配置很低的设备上也有非常快的速度。打字速度也并非越快越好,能跟自己的思路保持同拍就是最佳的。输入法设置中,由于涉及大量西方的艺术家姓名,用 Shift 键来快速切换中英文,可以在 Mac 上的鼠须管上进行同样的设置。

使用场景

家里

一般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写日记,从几点醒开始,然后就头脑风暴式写作,伴随着煮咖啡、做早餐和洗澡。一早上一般都能写两千字。这个感觉大概跟村上春树的类似,早上四五点起床,一直写到十点。而且每天定量,写十页,或两屏半,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办公室

研究所办公室是多人合用,因此没法带 Minila。通常一台电脑架在书上,Max 2 架在支架上,用微软的折叠键盘分别操控。平常阅读时用拍照 +Ulysses 的形式存入 Inbox,要写笔记就在 Max 2 上,或者突然有灵感进行深入写作。不过在所里主要还是以阅读为主。

这是在我们研究所的地下的一个书库里查资料

咖啡馆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的大量研究的写作部分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主要是嘈杂的环境能够激发高难度的写作。一般就带 Minila 和 Max2,支架我有一特别轻的,平时都放在包里。

在咖啡馆中的写作机器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更多提升效率的方式 🎊

> 分享你提升效率的种种心得,参加 征文活动 还能赢取效率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