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谈效率的时候顾左右而言他,不是陷入效率这两个词开始拼命寻找工具的使用技巧,就是在方法论上一直打转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还要批判没有生产力工具一说,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不可否认的是,普通的效率用户用着手头的生产力工具却不太觉得效率,丢弃了又觉得可惜,勉强捡起来用着走着,却悟不到效率的真谛。互联网上每天都有这样完全不懂、似懂非懂、和懵懵懂懂的效率用户出没,我想从个人的体会来聊聊效率这件事情,这也是我一直想做也在做的事情。

效率第一:做对的事情,而不只是把事情做对

这是曾经我的同事小伙伴在微信上的座右铭,拿在这里用非常贴切。效率,其实不能扣住这个字眼来谈,效率的前提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对的事情,效率的第一命题是——我该不该做这件事。

如果你厌恶手头的工作,觉得每天做的螺丝钉活计毫无意义,即使用了大几百的待办工具也觉得规划地一团糟糕,那你需要的不是更强的工具,而是换一份工作。太多人脱离了学校后,依然没能领悟到,我们的生活其实需要方向的指导,尤其是工作后,只有上司能帮你「矫正」方向的时候。但这份指导源于自我接纳,别人只能给出建议。

顺带一提,如果我们缺乏对自我追求的认知,以及行业的足够领悟,那么很容易陷入职场的焦虑。这也是导致很多职场新人容易被 PUA 甚至过度困扰导致工作即抑郁的原因。

自我接纳:找到效率背后的自我

「如果有一位学生时代一样的好老师能指导我就好了,如果我的爸妈能告诉我其实我是个富二代就好了……」,有时候我也会这么想,倒不一定是非要当富二代,而是因为迷茫的时候缺一个人告诉我们:这件事情,你做地对,只需要再精进一下就好了

原先这个想法,在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后,我才意识到大错特错。

关联阅读:试播集 03 | 少数派作者们最近读完了啥(上) - 少数派

别人认为对的事情,在你自己身上却不一定合适。我们足够有主见也很有个性,但往往也容易承认自己的局限,过度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他人依赖,效率第一的前提是「我做的事情对不对」,背后的主语是我,关键词是自我接纳。答案也应该且只能由我自己给出。自我接纳,不是固执己见也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认清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接受自己普通的同时还能继续努力。

其实在认识自己的是普通人却不妄自菲薄这一点上,我时常用乔布斯的一段话自勉:

乔布斯说做出伟大工具的其实都是普通人,并告知人们去尝试更多。如果你对这一段论述感兴趣,不妨去看一遍乔布斯 这段演讲,我想对每一个不同境遇下的小伙伴都有帮助。

诚然,我们并非每天都在创造价值,也无法每时每刻都创造价值。做对的事情并非指我们一定只做对的有价值的事情,而是务必减少被浪费的时间,并用多出来的这部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由人来定,即便是发呆,对你有价值就是最大的价值。

效率循环:工具无用 -> 回到纸笔 -> 优秀的工具

工具无用:用最酷的待办工具,发最无能的火

没有效率难道要怪我自己吗?明明是工具不够直观、提醒不够及时、视图不够丰富导致的。

在寻找和探索各种效率工具之前,我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能耐,没考虑过要记录到待办工具中事情的价值,也不去反观自己在面对各种头疼任务时的心态,只是一遍遍地将任务们从 A 工具移动到 B 工具,从日历工具移动到待办工具,从以时间轴为主线的工具移动到简约列表的待办工具,不断地追求所谓「更新更好」的形态,却忽视了堆积任务无法完成时、周末干脆关闭待办通知的自己,那厌烦的心态和皱起的眉头究竟为何。

工具没错,我不应该将错都怪在工具上,应该回到我自己身上来思考。

在选择职业并从事的过程中,我自己也经常困惑到底我的实力和待遇究竟处在这个世界的什么层次,有一段时间我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我跟我的大学同学到底有多少差距了,我是否已经被落下了太多。这些焦虑没有被解决,而是被我放到了各种生产力工具和效率工具的追逐上,每隔了一阵子换个新工具,我的焦虑就会平息一阵子,如此反复。

上面提到乔布斯说,每个人身边的工具都是普通人创造的,这样的思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在用的待办工具。工具的开发者是人,Apple 的开发者以及独立开发者们他们不是神,同样也就不代表工具是完美的。再说工具无用的另一个极端,太多人因为我们做不出这样的工具,就害怕否认工具,甚至因为价格高、使用复杂等因素产生工具崇拜,这点更加不可取,有对工具和技术更强的组织「谄媚」的嫌疑。

回到纸笔:越来越接近自我接纳

知晓这一点后的我坠入了另一个极端,工具确实没有太大价值,反正临到头我总会做完。

从效率命题不夸张地说,教育界最伟大的发明是期末考试,职场界最伟大的发明是 OKR 和绩效奖金,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 deadline,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是钱,最公平的生理终点是死亡,而这些伟大的发明让我们提前感受「死到临头」的感觉。

这些种种思考,都会反馈在我对于效率工具和方法论的追逐上。时间一长,我发现并没有什么起色。

我买了两本关乎人活着的意义的书,是《活法》和《活出生命的意义》,因为我觉得没有效率的我需要思考下活着的本质了。

稻盛和夫说:人生的意义是为了提醒心性,磨炼灵魂。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我们不再追求效率,认为效率应该回归最传统的纸笔时,其实是反思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探求效率背后真正的价值了。在《黑客与画家》中,有这样一段对工作的描述。

一个大学毕业生总是想「我需要一份工作」,别人也是这么对他说的,好像变成某个组织的成员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更直接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你需要去做一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使不加入公司,你也能做到。公司不过是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共同做出某种人们需要的东西。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加入某个公司。

追求效率的本质是想更好地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为了用上工具,所以将一件事情做好。这样的思考应该从工作这种层级出发,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一件事情之上了。

我们说,财富就意味着人们需要的东西,那么把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也是人们需要的。许许多多不生产物质商品的公司都是在如此创造财富。几乎所有情况下,公司的存在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追求效率更加深层的需求是我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出有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来满足他人的需求,并赚取想要的财富。这个财富不仅仅是钱,也可以是被认可的感觉。

在公司里,在一个组织里,我们不容易感受到自己创造的财富,我们被平均,我们被公司的各种指令吞噬。不论工作做得快或慢,我们只需要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能活得比较滋润。这也是我们即使高效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也不容易找到价值的原因。

效率工具让你产生有价值的感觉,没法从公司的 OKR 和你被迫写的周报中反馈出来,只能从你自己追求的事物中体现,那时候你没法被平均,你是你自己。你的效率也真的属于你自己。

但实际上,设想到独立开发者这一层,或是你熟悉的领域中创业的那群人,抛开投机倒把的一类,剩下的都是愿意真正创造价值,增加社会和个人财富的一群人。而这些事情,不都是建立在效率背后的价值吗?这些人,不都是你向往的有价值的一群人吗?效率,归根究底是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慨叹只有 DDL 才能让我们有生产力和效率,实际背后是效率工具没有起到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所以才进一步产生了经典反调「花里胡哨的效率工具不会带来生产力和价值一说」,不如我用纸和笔,半天就干完了一天的工作。

诚然,有些人因为过度沉浸工具而减少了实际执行任务的时间,工具间接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但纸和笔客观来说比结构化的待办工具更强?移动性更佳?周期总结更加方便?更加易于携带和共享吗?这恐怕已经是对工具产生了过度偏颇的憎恶了。

确实,做比记管用,记比说管用,但更好的记录本身就是完成的过程,这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事情。OKR、PDCA,种种科学的绩效判定方法,其实只是要求员工结构化自身价值的思考方式。待办工具也是如此,我们用各种工具来记录待办和日程,用日历处理会议提醒、用待办厘清项目推进步骤、用打卡记录习惯坚持,这些工具本身就已经产生了价值,无需思考组织形式、记录的形态、数据的保存,只需要在可输入的地方输入指定的内容,长此以往,就能让我们认清自我,看清自己是个普通人,并肯定自己坚持努力的价值。

优秀的工具:大差不差,关键的还是「我」

如果你遇到过生活中做事总是有条不紊的人,麻烦你请教他一下是如何做到的。

我也是遇到效率达人后,才发现工具的使用只是自我有条理的表象,对于效率的把控不论是纸笔还是 A / B工具,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使用逻辑,才能灵活自如的把控自己的时间,掌控自己的生活,工具只是外在的呈现罢了。

效率的第一命题,做对的事情,只有自己能给出答案,并且随着成长,这份答案其实会有所变更。但是不要担心,认识效率的前提是接纳自我,努力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思考清楚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显然也无法深入展开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效率与拖延:除非热爱,至死方休

我们搞清楚了效率的第一命题,也梳理了常有的对效率的各种认知后,应该来真的聊一聊追求效率时真正的阻碍了。这里不是要说用某种具体的工具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那样的教程网上有各式各样,我希望分享的是我已经掌握的方法论,能让你面对拖延这个最具体的问题。

拖延不是能力问题

在对的事情上你才能追求效率,而这个对的事情应该也是你想做的事情。「我不想工作,但是工作是不得不做之恶」,在工作的事情上我根本不想提高效率,我只想拖延。

其实恐怕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都会问出这个问题。所有方法论的美妙,都会被人类脑中的现实打败,但这篇文章没有想要逃避现实的问题,所以我应该下场来聊聊工作的问题,更具体的来说应该来聊聊对于不想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拖延问题。

还记得你上一次拖延是什么时候吗?夸张点可能是将这篇文章加入稍后读却连续好几天都没读。在写《Sorted³》的付费升值包 时,我其实经历了非常严重的拖延症,这也是我彻底让我的拖延症放飞的阶段。让我来自我剖析下我的拖延症心路历程,兴许对你有些帮助。

第一,我怕我自己写不出来,我没有能力,所以我拖延。

这其实很好理解,在工作上我们经常拖延处理的就是我们觉得很复杂,很麻烦的问题。这种问题拖延久了之后,就让我们非常痛苦,尤其是会面临领导的责备,同事的催促时,经常造成几乎生理上的不适,我们的身体会陷入一种微妙的「别烦我,这个事情我不想搞」的平衡。一旦打破这个平衡,我们就会对某个同事甚至这份工作产生深深地怀疑。

但真的是我有能力问题吗?从结果来看,我确实写出来了。在开始的担心,其实应该看做是紧张和压力的正反馈,合理利用好这点紧张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做好这件事请。回过来看工作中我们的担心,其实是自己假想了一个不完成工作的原因——事情很棘手,很耗脑细胞,然后开始摆烂。但事实上,只要不是糟糕到被公司辞退的事情发生,我们总会做完这份工作,不管是优秀、普通、较差,总归是能做完的。

如果我们用原因论来指导生活的话,那么生活中的困难将永无止境。因为这个项目太大了,我没设计过这么复杂的产品,所以我应该还没具备类似的能力;因为这个任务涉及的人太多,我的沟通能力不行,所以我还不能胜任项目的协调工作等等类似做不好事情的原因,是拖延的一大导火索。

我解决类似拖延症的方案是,用目的和目标来指导自己。我们缺的只是一份将能力发挥,努力克服工作中困难的勇气,而大多数时候这个任务根本可能连「困难」都算不上,只是我们内心怠惰后的假想敌,是「原因论」在作祟。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拖延的第一点就不攻自破,到我们手上的活计,不管完成得如何,我们其实都能完成。能力代表的是做完的能力,而不是做到完美,没有人敢说一件事情能做到绝对完美。

粗糙地完成好过追求完美而拖延

第二,我怕自己写得不好,不够完美。

我们写东西或者工作通常都希望事情被完美、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完成,但实际上,事情总是忙中带赶,紧中带拖,毛线头般混乱的执行中偶尔夹杂着条理,这样的现状或者预料到的现状通常让我们非常不安,以致于一直拖延。

如果稍微了解过 熵增 的概念,就不会不知道事物总是向无序的方向的发展,就像家里的衣服总是奇怪地到了沙发上一样,我们无法按照我们设想的路径一步步完美地走下去,谁也不能。完美跟自我接纳是一回事,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过度自负也不能过度自卑,这两者都是过度关注自我的后果,我们应该接受自己能做完,但可能做得一般的现实,因为我们就是普通人。

永远记得,莽撞地开始,拙劣地完成。也好过因为心怀完美主义而迟迟不动手去做。

拖延有时也是身体在发出讯号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有的人会说,我没有你前面两个问题,但我的拖延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习惯骗自己「明天再做」,而实际到时间了啥都没做完。

这是我遭遇的最难解答的问题,因为我也如此,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在截稿前完成。如同我以上论证的,不是我写不完,也不是我写不好,而是我习惯性地拖到明天。但我们想想,我们的大脑真的这么笨吗,我们是因为想拖到明天而拖到明天的吗?

当你拖延的时候,看看你在做什么排解拖延的副作用。拖延会让你焦虑,会让身体失衡,但我们因为想拖延,所以会找到排解的法子,比如有的人会进行刷短视频、看直播、玩游戏、甚至睡觉等各种活动。这样的拖延背后其实是我们缺乏娱乐,需要更解压和放松的诉求没得到满足,这时候出去走走,看看大自然,比闷在家里逼自己工作要好太多。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好。

在靠自己也抵抗不了拖延症时,我会寻求外界的帮助。把周围的人当作伙伴,而不是竞争的对象。比如,在写稿总是拖延时,借助编辑的敦促来完成,别把敦促当做露怯,而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心理,人在一点使命感、愧疚心中,更容易创造出还不错的东西,就像适度的紧张反而能让我们发挥地更好一样。

每当想拖延的时候,设置一天提醒一万遍也没用。但思考拖延项背后的后果时,更能让我们激励起完成的信心。人们喜欢娱乐,大脑喜欢不思考,所以我们热爱偷懒,但不代表我们不向往。思考一件事情不完成、不坚持后 20 年的自己,比认可当下贪玩半小时来得更管用。

效率不是效率本身,效率说的是生活和工作,不仅仅是我们每天辛苦通勤混工资的这份工作,背后应该是更广义的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期盼一份效率。这时候回过来来看看,我们最初想要的用几个人或一群人闷头上班开发出来的工具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每天活得更加有效率,这显然搞错了什么。

与拖延共存,追求效率的人生而不是完成

就像 COVID-19 已经无法再消失一样,地球上的人类都必须学会与之共存。在看过 N 多本拖延的书籍后,我找到了自己不再拖延的法门——拖到最后一天,来不及了就诚实地说出来。

你可能觉得我在开玩笑,但事实上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愿意做的事情你就不会拖延,但你不喜欢做的事情一般都会拖延。

我时常温习 这段演讲,依然来自乔布斯。早些年代我崇拜他,因为他惊人的缔造,后来我觉得他是思想的巨人,这些留存的影像中他成为了我未照过面的老师。

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概览》,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的创办人叫 Stewart Brand,就在离这儿不远的 Menlo Park,他以艺术般的手法为刊物注入了生命,那是 60 年代末,早在个人电脑出现以前,所以这本书完全是用打字机、剪刀还有老相机制作的,它就像书籍版的 Google,在 Google 出现的 35 年之前。它充斥着理想的色彩,简洁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Stewart Brand 和他的伙伴们出版了几期的《全球概览》,当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时候,他们出版了最后的一期。那是 70 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的年纪,最后一期的封底上,是一幅清晨乡村公路的照片,是那种你去搭便车旅行的话就会看到的景色,照片下面有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不仅仅是这句经典永流传的英文,更让我惊叹的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理想主义者们。Stewart Brand 和他的伙伴们用打字机、剪刀还有老相机也能做成令人惊叹的纸质 Google,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觉得这件事情需要做。

我想,不论是 Stewart Brand,亦或 Steve Jobs,都曾对某样事物感到无趣而因此拖延。拖延并不可怕,我们其实根本无需跟拖延症做斗争,我们应该持续地找寻自我,找寻自己愿意热爱的事情。

效率的人生,不是指每一件事情都高效完成,高效地沟通、高效地睡觉、高效地吃饭,这结果听起来就是高效地去死一样。单纯地克服拖延,恐怕只有我们面临死亡的恐惧时,当我们知道自己明天要面临生命的 DDL 时,才会真的不拖延。

反过来说,追求效率,恐怕也是人类至死不休的永恒命题,只是别忘了,在追求效率前,搞清楚热爱的事情,再释放自己的效率能量。别让无谓的琐事,抛弃了你对效率的真诚愿景。